复脱排秸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7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脱排秸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脱排秸机构,属农业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脱粒机为了减少夹带损失,一般采用加长脱粒滚筒或两台脱粒机,结果是效果都不好,并且成本高,结构复杂,易出现故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现有脱粒机夹带跑粮的复脱排秸机构。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复脱排秸机构,其组成包括上盖、凹板、脱粒滚筒,所述的上盖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的脱粒滚筒装在机架中,所述的凹板装在机架上并为位于脱粒滚筒的下部,所述的机架上装有清粮筛并位于凹板的下部,所述的脱粒滚筒装在脱粒滚筒轴上,所述的脱粒滚筒轴上装有皮带轮,所述的皮带轮外侧具有防护罩,所述的防护罩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的脱离滚筒为一组等长的滚筒。
上述的复脱排秸机构,所述的清粮筛铰接在机架上。
这个技术方案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复脱排秸机构,是将一个或多个脱粒滚筒,与相配套的凹板同时安装在一个机架上,形成阶梯式脱粒工作室,并与上盖、清粮筛组成一个完整的复脱排秸机构。脱粒滚筒旋转动力由带轮传动,转速采用递增方式,即后一轴的转速比前一轴的转速高,使滚筒内作物不滞留,避免滚筒内堵塞憋车现象。复脱排秸机构一次可以完成脱粒、分离、谷粒回收、秸秆排出等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复脱排秸机构,不但能安装在各种脱粒机上,还可以安装在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上。
3.本产品由于作物切向进入复脱排秸机构的脱粒滚筒内,经过脱粒、分离,达到不跑粮的目的。
4.本产品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可靠、收效好、减少粮食损失。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左视图。
附图3是本产品与主脱粒机连接示意图。
附图4是附图3的左视图。
附图5是附图3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复脱排秸机构,其组成包括上盖1、凹板3、脱粒滚筒4,所述的上盖1固定在机架2上,所述的脱粒滚筒4装在机架2中,所述的凹板3装在机架上并为位于脱粒滚筒4的下部,所述的机架2上装有清粮筛5并位于凹板3的下部,所述的脱粒滚筒4装在脱粒滚筒轴9上,所述的脱粒滚筒轴9上装有皮带轮6,所述的皮带轮6外侧具有防护罩7,所述的防护罩7安装在机架2上,使传动件不外露,所述的脱粒滚筒为一组等长滚筒。
实施例2上述的复脱排秸机构,所述的清粮筛5铰接在机架2上。
本产品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复脱排秸机构用螺栓固定在主脱粒机8排秸口处机架上,工作时,作物从主滚筒排秸口处切向进入复脱排秸机构的第一脱粒工作室10内进行脱粒、分离,然后再进入第二脱粒工作室11内再进行脱粒、分离,谷粒通过凹板分离进入清粮筛,秸杆排出机外,即把颖壳与谷粒分开,以及将秸杆中夹带谷粒通过凹板3分离进入清粮筛5,达到谷粒回收的目的。离进入清粮筛,秸杆排出机外,即把颖壳与谷粒分开,以及将秸杆中夹带谷粒通过凹板3分离进入清粮筛5,达到谷粒回收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复脱排秸机构,其组成包括上盖、凹板、脱粒滚筒,其特征是所述的上盖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的脱粒滚筒装在机架中,所述的凹板装在机架上并为位于脱粒滚筒的下部,所述的机架上装有清粮筛并位于凹板的下部,所述的脱粒滚筒装在脱粒滚筒轴上,所述的脱粒滚筒轴上装有皮带轮,所述的皮带轮外侧具有防护罩,所述的防护罩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的脱离滚筒为一组等长滚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脱排秸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清粮筛铰接在机架上。
专利摘要复脱排秸机构。目前市场上脱粒机为了减少夹带损失,一般采用加长脱粒滚筒或附加一个副滚筒,效果都不好,并且成本高,结构复杂,易出现故障。复脱排秸机构,其组成包括上盖1、凹板3、脱粒滚筒4,所述的上盖1固定在机架2上,所述的脱粒滚筒4装在机架2中,所述的凹板3装在机架上并为位于脱粒滚筒4的下部,所述的机架2上装有清粮筛5并位于凹板3的下部,所述的脱粒滚筒4装在脱粒滚筒轴9上,所述的脱粒滚筒轴9上装有皮带轮6,所述的皮带轮6外侧具有防护罩7,所述的防护罩7安装在机架2上,所述的脱粒滚筒为一组等长滚筒。本机用于谷物作物的脱粒作业。
文档编号A01F12/52GK2772204SQ200420063
公开日2006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5日
发明者王克富, 周长江, 于萍, 杨林, 赵海波 申请人:李金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