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阀式给水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12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阀式给水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所属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阀门,尤其涉及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中所使用的气阀式给水栓。
背景技术
过去在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低压地埋暗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使用的给水栓(即阀门)因在停电、关闭水泵和关闭水源闸阀以及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造成水从高位段向低位段流动时,高位段管网内易形成真空产生负压;或者因地貌高低差过大,水泵压力过剩、水流速过大,管网中空气不能及时排出而产生水锤。上述两种情况均对管网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损坏,往往不能有效的正常使用农业节水灌溉,导致人力、物力不断维修,造成财力上和时间上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常在管网上安装若干个空气阀,保证随时排泄管网中的空气,使管网内压力维持在一个均衡水平中,这样的配套使用虽然解决了上述很多问题,但增加了成本和维修费用,工作效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技术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新型气阀式给水栓,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工作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延长农业节水灌溉管网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气阀式给水栓主要由阀体(8)内装配闸板(7)和螺杆(9)组成,其特征是阀体(8)内可上下移动的螺杆(9)下端铰接闸板(7),闸板(7)下部是空气阀体(4),闸板(7)内有气室和气道孔(3),空气阀体(4)内放置一个用于开启和关闭气体孔的阀球(5),作开启、关闭水气流的闸板(7)凸台与阀体(8)内止口上下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闸板(7)和空气阀体(4)为上下一体,空气阀体(4)内橡塑阀球(5)坐在阀体(4)进气开口上,空气阀体(4)内腔与闸板(7)内气道孔(3)相通,气孔道(3)出口通向阀体(8)内腔中。
阀体(8)侧面出口连接出水管接头(2)。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1、由于采用给水栓和空气阀合而为一体的结构,节省了原来配套使用的空气阀,同时一阀多用更好管理,方便了管理人员的操作。
2、经过试制试用,效果良好,结构合理、使用维修方便、放水快捷彻底、不损失水流量、进气充足、排气干净、密封良好、不漏气、不漏水、安全可靠、耐腐蚀、投资小、开启快捷,减少了设施重复,延长了整个管网和阀门寿命,提高了管网的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附图是整体结构剖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盖板;2—水管接头;3—气孔道;4—空气阀体;5—阀球;6—密封垫;7—闸板;8—阀体;9—螺杆。
(五)具体实施方法参看附图,阀体8内下部止口上接触闸板7凸台,闸板7凸台下镶有橡胶密封垫6,可上下的闸板7开启和关闭水流,与闸板7为一体的空气阀体4位于下方,空气阀体4内有一个橡塑阀球5坐在进气口上,闸板7内有排气孔道3并与空气阀体4内腔相通,排气时阀球5静止不动气流排出,空气排完后阀球5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移封睹气道孔3进气口,使水不能向上外流。螺杆9下端铰接闸板7,螺杆9与盖板1内铜螺母配合连接,螺杆9起提升放水,下移关闭水的作用,盖板1通过密封胶垫、螺栓与阀体8连接,阀体8右侧出水气口经密封胶垫连接出水管接头2。整个工作原理是这样当逆时针旋转螺杆9时,提起闸板7水气流低进高出;当顺时针旋转螺杆9时,闸板7归位接触阀体8内下部止口关闭水流,在关闭水流状态下,气体由空气阀体4低进高出,起到了管网内泄压的作用。
权利要求1.气阀式给水栓主要由阀体(8)内装配闸板(7)和螺杆(9)组成,其特征是阀体(8)内可上下移动的螺杆(9)下端铰接闸板(7),闸板(7)下部是空气阀体(4),闸板(7)内有气道孔(3),空气阀体(4)内放置一个用于开启和关闭气体孔的阀球(5),作开启、关闭水气流的闸板(7)凸台与阀体(8)内止口上下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阀式给水栓,其特征是闸板(7)和空气阀体(4)为上下一体,空气阀体(4)内橡塑阀球(5)坐在阀体(4)进气开口上,空气阀体(4)内腔与闸板(7)内气道孔(3)相通,气孔道(3)出口通向阀体(8)内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阀式给水栓,其特征是阀体(8)侧面出口连接出水管接头(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中所使用的气阀式给水栓。过去使用的给水栓因在停电、关闭水泵和关闭水源闸阀以及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造成管网负压和水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管网上安装空气阀,随时排泄管网中空气,但增加了成本和维修费用,工作效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新型气阀式给水栓,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成本,延长管网使用寿命。技术方案阀体内螺杆下端铰接闸板,闸板下部是空气阀体,内有气室和气道孔,空气阀体内放置阀球,闸板凸台与阀体内止口接触。优点一阀多用更好管理,方便操作;结构合理,放水快捷彻底,不损失水流量,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A01G25/16GK2747866SQ20042008608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2日
发明者曹均文, 曹新民, 齐长民, 宫育良 申请人:曹均文, 曹新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