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2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田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型插秧机或乘坐型直播机等水田作业车。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水田作业车,有如例如日本国特开2004-17934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3-81140号公报等中所公开的那样、左右前轮或者左右后轮经由悬架机构支承于机体从而提高了在水田中或者路上的行驶性能的作业车。
作为水田作业车,有下述作业车,其构成为从输出部经由供给部将料斗内的贮存物(例如肥料或种子等粉粒体)向地面供给(参照日本国特开2004-17934号公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驱动输出部,需要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输出部。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田作业车,其备有可以更加适当地将发动机动力传递到输出部、从而能够提高向输出部的动力传递效率的构成。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左右前轮或者后轮经由悬架机构支承在机体上的水田作业车,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分别传递到左右后轮上的变速箱固定在机体上,并且将料斗内的贮存物向地面供给的输出部支承在机体上,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前述输出部的传动机构设置在前述变速箱至输出部之间。
根据上述特征构成,利用设置在左右前轮或者左右后轮与机体之间的悬架机构,与该机构对应的车轮与机体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此时,由于变速箱固定在机体上,所以变速箱与机体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另外,由于输出部也支承在机体上,所以输出部与机体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因此,传动机构架设在与机体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的变速箱与输出部之间。所以,即使因地面的凹凸等在悬架机构的作用下使对应的车轮与机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传动机构与机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这样,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变速箱经由传动机构可以顺利地传递到输出部而不会受阻。
因此,利用与机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一定的传动机构,可以从变速箱向输出部进行稳定的动力传递,从而可以提高传向输出部的动力的传动效率。
为得到上述构成,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前述悬架机构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支承各后轮的后车轴箱经由该悬架机构支承在机体上,而且,来自前述变速箱的行驶输出轴的动力经由万向接头及传动轴传递到前述后车轴箱。
在这样将后车轴箱经由悬架机构支承在机体上的情况下,如果前述行驶输出轴从前述变速箱突出,在其突出端部上经由前述万向接头连接前述传动轴,由此前述行驶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前述后车轴箱,从前述行驶输出轴输出传向前述传动机构的动力,则这样的构成具有下述优点。
即,如果后车轴箱与机体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则与其伴随地、万向接头及传动轴与机体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与其相对,由于行驶输出轴是固定在变速箱上的,所以行驶输出轴与机体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因此,根据上述构成,从与机体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的行驶输出轴可以更加无阻地顺利输出用于驱动输出部的动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传向输出部的动力的传动效率。
另外,经由传动机构向输出部传递的动力是来自应从行驶用动力向后车轴箱及各后轮传递的动力的分支动力,所以输出部被以与机体的行驶速度同步的速度所驱动。即,如果机体的行驶速度变为高速则输出部也以高速被驱动,如果机体的行驶速度变为低速则输出部也以低速被驱动。由此,与机体的行驶速度无关地、每单位行驶距离中对地面供给的粉粒体的量大致一定。
另外,如果在前述传动机构中位于前述行驶输出轴附近的部分上,设置有自如传递及隔断动力的离合器,则由于传动机构是固定在机体上的,所以传动机构与机体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由于离合器也是固定在机体上的,所以离合器与机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由此,离合器的传动和隔断操作的可靠性得以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离合器配置在接近于变速箱的位置上,所以与变速箱连接的操作系统和与离合器连接的操作系统配置在互相接近的位置上。因此,易于将这些操作系统配置地比较紧凑,从而对于构造的简洁化、各操作系统的节省空间来说是有利的。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前述悬架机构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经由该悬架机构设有对各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前述传动机构是穿过支承该后车轴箱的机体的支承部件与该后车轴箱之间配置的。该构成具有下述优点。
即,在经由悬架机构将后车轴箱支承在机体的支承部件上的情况下,在机体的支承部件与后车轴箱之间会产生较小的空隙。可以有效地利用该空隙来合理地配置传动机构,所以从节省空间来说是有利的。另外,由于在该构成中,传动机构位于后车轴箱的上侧,所以传动机构与地面接触的情况减少,从而有利于传动机构的破损的防止和耐久性的提高。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前述悬架机构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经由该悬架机构设有对各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在对该后车轴箱进行支承的机体的支承部件上支承有前述传动机构。该构成具有下述优点。
即,除了后车轴箱经由悬架机构支承在机体的支承部件上之外,传动机构也支承在机体的支承部件上。由此,可以在作为共用的部件的机体的支承部件上既支承后车轴箱又支承传动机构。由此,尽管后车轴箱与机体(或者机体的支承部件)的位置关系会因悬架机构而发生变化,但是该变化的范围可以根据与机体(或者机体的支承部件)的关系而比较容易地预想到。这样,易于恰当地配置传动机构,使其不会与后车轴箱干涉,所以,可以高精度地确定后车轴箱与传动机构的位置关系。另外,也不必距后车轴箱过远地配置传动机构。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前述悬架机构设置在前述各前轮及各后轮上。根据该构成,每一个车轮都经由悬架机构支承。由此,在作业状态(对于乘坐型插秧机的情况,例如下述插秧作业状态驾驶者落座于驾驶席上,肥料贮存于料斗中,秧苗载置在预备秧苗载置台上,秧苗载置在插秧装置的秧苗载置台上)下,利用设置在各车轮上的悬架机构,可以一边很好地吸收从地面传递到车轮的振动等,一边将驾驶部的底板维持在大致水平状态。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乘坐感,可以进行稳定的水田作业。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设有决定前述悬架机构的伸长极限和收缩极限的限制机构,通过该限制机构构成为,悬架机构的朝向收缩极限的动作行程比朝向伸长极限的动作行程大。该构成具有下述优点。
即,对于悬架机构,一般来说,将其动作行程的中途位置设定为标准位置,设置决定从该位置开始向伸缩两个方向的动作极限的限制机构。此时,如果如本发明这样,通过该限制机构设定成悬架机构的朝向收缩极限的动作行程比朝向伸长极限的动作行程大,则即使在前轮或者后轮轧在了较大的凸部之上的情况下,悬架机构也可以较大地收缩。由此,有利于将驾驶部的底板维持在大致水平状态从而得到稳定的乘坐感。
另外,如果除了上述构成之外,还设有吸收前述悬架机构达到伸长极限及收缩极限之时的冲击的缓冲机构,则可以抑制该冲击传递到机体,因而是更加有利的。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前述悬架机构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水田作业装置经由升降机构以可从地面升降的方式连结在机体后部,设有当前述水田作业装置上升到超过规定高度之时、强制性地使前述悬架机构伸长的强制伸长机构。该构成具有下述优点,下面,基于作为水田作业车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对此进行说明。
乘坐型插秧机一般备有将插秧装置(水田作业装置的一例)升降自如地支承于机体的后部并对插秧装置进行升降驱动的升降机构。乘坐型插秧机一般是在左右后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前进的,所以在左右后轮的驱动反力的作用下,机体的前部有被抬起的倾向,但是在作业过程中,支承在机体的后部的插秧装置是接地的,所以可以抑制这一倾向。但是,当乘坐型插秧机到达畦边之时,需要使插秧装置从地面较大地上升并使机体转弯。该情况下,由于由插秧装置得到的抑制效果不复存在,所以如果在左右后轮的驱动反力的作用下机体的前部有被抬起的倾向,则左右前轮的接地压力降低,从而有时不能顺利地进行机体的转弯。
对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如果插秧装置由升降机构上升驱动而距地面超过规定高度,则在伸长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悬架机构被强制性地伸长,左右后轮下降,在其中途,左右后轮的接地压力暂时变大。由此,机体的后部被抬起,并且机体容易前沉而抑制左右前轮的接地压力的降低。因此,左右后轮的驱动力顺利地传递到耕犁,从而可以平滑地进行机体的转弯。由此,可以提高转弯性能。
其他的特征构成、优点,一边参照附图一边阅读下面的说明即可以明了。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以行驶机体前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横向、横向侧面以及上下方向分别称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横向”、“横向侧面”以及“上下方向”。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水田作业车的整体左侧视图,是表示作为水田作业车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的图。
图2是表示向后车轴箱以及左右后轮传动的传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从变速箱向后车轴箱传动的传动系统、以及从变速箱向输出部传动的传动系统的右侧视图。
图4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从变速箱向后车轴箱传动的传动系统、以及从变速箱向输出部传动的传动系统的左侧视图。
图5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从变速箱向后车轴箱传动的传动系统、以及从变速箱向输出部传动的传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从变速箱向后车轴箱传动的传动系统、从变速箱向输出部传动的传动系统、以及从变速箱向插秧装置传动的传动系统的主视图。
图7是变速箱的横剖俯视图。
图8是变速箱中的株间变速装置的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9是前轮支承部的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10是行驶输出轴以及传动箱的附近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2是插秧机体的俯视图。
图13是下降关闭作业状态下的秧苗载置台的侧视图。
图14是上升打开管理状态下的秧苗载置台的侧视图。
图15是悬吊连结机构、升降调节机构、转动连结部的侧视图。
图16是升降调节机构的主视图。
图17是调节杆的杆导向部件的俯视图。
图18是悬吊连结机构的支承辊配置部的侧视图。
图19(a)是下降关闭作业状态下的秧苗载置台下端侧的侧视图,图19(b)是上升打开管理状态下的秧苗载置台下端侧的侧视图。
图20是秧苗导向部件的侧视图。
图21是秧苗导向部件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0的XXII一XXII向剖视图。
图23是方向指示器的纵剖视图。
图24是方向指示器的灯泡配置部的俯视图。
图25是方向指示器的灯泡以及灯泡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26是秧苗载置台在加强杆配置部处的立体图。
图27是插秧机体主框架的剖视图。
图28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从变速箱向后车轴箱传动的传动系统、以及从变速箱向输出部传动的传动系统的左侧视图。
图29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悬吊连结机构的支承辊配置部的侧视图。
图30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悬吊连结机构的支承辊配置部的侧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水田作业车的整体左侧视图,是表示作为水田作业车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的图。
图32是表示后车轴箱、向左右后轮传动的传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左右前轮支承箱的支承构造、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34是前轮支承部的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35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后视图。
图3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3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3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基于作为水田作业车(更加特定地说是乘坐型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对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构成在图1所示的乘坐型插秧机中,在备有左右前轮1、左右后轮2的机体的后部备有连杆机构3以及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驱动的液压缸(升降机构的一例)4,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支承有插秧装置(水田作业装置的一例)5。
如图1所示,插秧装置5备有传动箱6、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承在传动箱6的后部的插秧箱7、备于插秧箱7的两端的一对插秧臂8、接地浮体9以及秧苗载置台10等。由此,伴随着秧苗载置台10被左右地往复横向进给驱动,插秧箱7被旋转驱动,插秧臂8交替地从秧苗载置台10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栽种到田地上。
该乘坐型插秧机的施肥装置如图1及图4所示那样构成。即,在该施肥装置中,将来自贮存肥料的料斗12的肥料(贮存物的一例)输出的输出部13在设于机体的底板220上的驾驶座席11的后侧固定并支承在机体上。并且,在该输出部13的上方设有料斗12。在驾驶座席11的下侧备有鼓风机14。在接地浮子9上备有开沟器15(相当于供给部),在输出部13和开沟器15之间连接有软管16。由此,伴随着前述那样的秧苗栽种,从料斗12通过输出部13每次输出规定量的肥料,在鼓风机14送出的风的作用下,肥料通过软管16而供给到开沟器15,肥料经由开沟器15供给到地面。
也可以进行直播作业,即通过在料斗12中贮存种子而取代肥料,从料斗12经由开沟器15将种子供给到地面(这种情况下,使插秧装置5停止)。
在机罩244左右的横向外侧,备有与底板220相连的左右踏板底板236。在左右踏板底板236左右的横向外侧,备有左右预备秧苗载置台237,在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37上,在上下方向上支承有3层预备秧苗载置部237a。
前轮及左后轮的支承构造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在机体的前部固定有变速箱17,在连结于变速箱17的前部的支承架18上,支承有发动机19。方管状的左右机体框架21(相当于机体的支承部件)连结在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上部并向后方延伸,在变速箱17的后部和左右机体框架21之间,连结有侧面观察时呈三角形状的加强部件20。
如图1及图5所示,左右前车轴箱23从变速箱17左右的横向侧面延伸,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端部上备有朝向斜前下方(参照纵轴芯P1)的圆筒状的支承部23a。支承左右前轮1的前轮支承部24以绕纵轴芯P1旋转自如且在纵轴芯P1的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如图2、图3及图5所示,转向臂25绕纵轴芯P8摆动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7的下部并向后延伸,在前轮支承部24与转向臂25之间连接有转向横拉杆26。如图1所示,备有对转向臂25进行摆动操作的操纵盘27,利用操纵盘27对转向臂25进行摆动操作,由此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后车轴箱28一体地形成,在后车轴箱28上支承着左右后轮2。截面コ字状的纵长的左右托架22固定在后车轴箱28的前部,左右的上连杆29绕左右托架22的上部的横轴芯P2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并向前方延伸,并且绕固定于左右机体框架21的中间部的托架21a的横轴芯P3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在左右托架22的下部,朝向横向外侧地固定有支承销31,左右的下连杆30绕支承销31的横轴芯P4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并向前方延伸,并且绕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下部的横轴芯P5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在左右机体框架21上,固定有支撑部21b,在支承销31上固定有支撑部31a,在左右机体框架21的支撑部21b与支承销31的支撑部31a之间,安装有左右悬架弹簧32(相当于悬架机构)。如图5及图6所示,横向杆34绕左右机体框架21的后端的前后轴芯P6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并且绕后车轴箱28右侧的后部的前后轴芯P7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
如上所述,通过悬架弹簧32等构成了左右后轮2的悬架机构267。由此,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后车轴箱28通过悬架弹簧32而上下移动自如且转动自如地得到支承,通过左右上连杆29、左右下连杆30来确定后车轴箱28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通过横向杆34来确定后车轴箱28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向前轮传动的动力传动构造如图5及图7所示,在变速箱17左侧的横向侧部上连结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发动机19的动力经由传动带35而传递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传递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动力原封不动地经由传动轴36传递到液压泵37。
如图7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a的动力经由传动齿轮55而传递到传动轴56,在传动轴56上固定有低速齿轮57以及高速齿轮58、传动齿轮59。在与传动轴56平行地配置的传动轴60上,通过花键构造而与传动轴60一体旋转自如且滑动自如地外嵌有移位齿轮61,在传动轴60上还固定有传动齿轮62。由此,通过对移位齿轮61进行滑动操作并与低速齿轮57和高速齿轮58啮合,来以高低两级对传动轴56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传动轴60。
如图7及图9所示,在变速箱17和左右前车轴箱23之间,对接地配置有一对传动轴63,在一对传动轴63之间备有差速传动机构64,固定在差速传动机构64的箱体64a上的传动齿轮65与传动齿轮62啮合,在一对传动轴63的端部上固定有锥齿轮66。圆筒部件81通过键构造而外嵌在一个传动轴63上,与该传动轴一体旋转自如而且滑动自如,通过使圆筒部件81与差速传动机构64的箱体64a的端部啮合,可以使差速传动机构64处于锁定状态。
如图9所示,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经由轴承67支承有锥齿轮68(上侧)以及支撑部件69(下侧),锥齿轮66、68啮合在一起。传动轴70通过花键构造而一体旋转自如且滑动自如地安装着锥齿轮68和支撑部件69,在传动轴70的下端,固定有锥齿轮71。
如图9所示,在前轮支承部24上,备有对右(左)前轮1进行支承的前车轴72、固定于前车轴72上的锥齿轮73,在前轮支承部24的上端固定有圆筒状的套筒74。前轮支承部24和套筒74通过轴承75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传动轴70上,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和套筒74之间,备有密封部件76,锥齿轮71、73啮合在一起。支撑部件77抵接在上侧的轴承75上,在支撑部件69、77之间备有内侧和外侧两层悬架弹簧40。
由此,如图7及图9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a的动力经由传动轴56、60、差速传动机构64、传动轴63、70以及前车轴72而传递到左右前轮1。前轮支承部24绕纵轴芯P1旋转自如且在纵轴芯P1的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承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悬架弹簧40相对于前轮支承部24向纵轴芯P1方向的滑动而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通过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前轮支承部24以及螺旋弹簧40等,构成了左右前轮1的悬架机构(前轮悬架机构的一例)260。
向后轮传动的传动构造如图2、图3及图7所示,行驶输出轴78备于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下部(俯视时为机体的左右中央CL的稍靠右侧)并向后突出,固定在差速传动机构64的箱体64a上的锥齿轮79与固定在行驶输出轴78上的锥齿轮80啮合,在行驶输出轴78的端部安装万向接头82,传动轴84经由圆筒状的伸缩接头83(传递动力并且允许传动轴84相对于万向接头82的滑动)而与万向接头82连接。在后车轴箱28的前部(机体左右中央CL的稍靠右侧),输出轴38向前突出,传动轴84和输入轴38经由万向接头82连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在后车轴箱28中备有传动轴39,固定于输入轴38的锥齿轮38a与固定于传动轴39的锥齿轮39a啮合。在传动轴39的左右端部上,备有摩擦多板型的左右侧部离合器41,在侧部离合器41与支承左右后轮2的后车轴43之间,备有传动轴42。由此如图2、图3、图7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a的动力经由传动轴56、60、差速传动机构64的箱体64a、行驶输出轴78、输入轴38、传动轴39、左右侧部离合器41、传动轴42而传递到左右后轮2。
如图7所示,在变速箱17的内部的壁部与行驶输出轴78之间备有多片摩擦板44,圆盘状的操作部件45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行驶输出轴78上。操作轴46以与行驶输出轴78的下侧交叉的方式而旋转操作自如地得到支承,操作轴46的中间部46a形成为截面半月状,操作轴46的中间部46a与操作部件45的后端接触。如上所述,通过摩擦板44、操作部件45以及操作轴46等构成了制动器47,制动器踏板(未图示)与操作轴46以及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由此,在对制动器踏板进行踩踏操作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被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操作轴46被旋转操作而向图7中的纸面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操作部件45被操作轴46的中间部46a向图7的纸面上方推压,进而操作部件45推压摩擦板44,从而制动器47被操作到制动侧。如图2、图7、图9所示,制动器47被操作到制动侧时,左右前轮1经由差速传动机构64和传动轴63、70而被施加制动,左右后轮2经由行驶输出轴78、传动轴84、输入轴38、传动轴39、左右侧部离合器41、传动轴42而被施加制动。
如图2所示,左右侧部离合器41由弹簧(未图示)向传动状态施力,备有将左右侧部离合器41向隔断状态操作的左右操作臂51,在转向臂25和左右操作臂51之间连接着连接杆53。图2所示的状态是左右前轮1被转向操作到直线前进位置A0、左右侧部离合器41被操作成传动状态时的状态,动力传递到左右前轮1和左右后轮2。即使在直线前进位置A0和左右的设定角度A1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也会成为前述状态,机体直线前进或者平缓地向右或者向左转向。
如图2所示,在右侧的设定角度A1和右侧的操作极限A2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之时,通过转向臂25而牵引操作右侧的连接杆53,通过右侧的操作臂51而将右侧的侧部离合器41操作至隔断状态,从而右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该情况下,左侧的侧部制动器41保持传动状态,动力依然被传递到左后轮2。在左侧的设定角度A1和左侧的操作极限A2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之时,通过转向臂25而牵引操作左侧的连接杆53,通过左侧的操作臂51而将左侧的侧部离合器41操作至隔断状态,从而左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该情况下,右侧的侧部制动器41保持传动状态,动力依然被传递到右后轮2。
这样,在右侧的设定角度A1与右侧的转向极限A2之间、或者左侧的设定角度A1与左侧的转向极限A2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之时,成为下述状态动力传递到左右前轮1以及转弯外侧的后轮2,而传向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的动力则被隔断,从而旋转中心侧的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这样进行右转弯或者左转弯。由此,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成为一边伴随着转弯而适度地旋转一边直线前进的状态,从而减少了在转弯时由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引起的地面破坏的问题。
向插秧装置传动的动力传动构造如图7及图8所示,传动齿轮48和6个传动齿轮49互相连结在一起而一体地旋转,传动齿轮48和6个传动齿轮49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传动轴60上,传动齿轮48、59啮合在一起。在与传动轴60平行地配置的传动轴50上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有6个变速齿轮52,6对齿轮49、52分别啮合,备有选择一个变速齿轮52并可自由地将其连结在传动轴50上或者从传动轴50上解除连结的操作杆54。如上所述,通过6对齿轮49、52以及操作杆54等构成了株间变速装置85,通过操作杆54选择6个变速齿轮52中的一个变速齿轮52并将其连结在传动轴50上,由此对传动轴60的动力进行6级变速并传递到传动轴50。
如图5及图8所示,输出轴86备于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下部(俯视时为机体的左右中央CL的位置)并向后突出,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输出轴86上的锥齿轮87与固定在传动轴50上的锥齿轮88啮合。移位部件89通过花键构造而外嵌在输出轴86上,与该输出轴86一体旋转自如且滑动自如,备有对移位部件89向与锥齿轮87啮合的一侧施力的弹簧90,并备有对移位部件89进行操作使其远离锥齿轮87的操作杆91,由此构成了自如地将传动轴50的动力向输出轴86传递和隔断的插秧离合器92。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传动轴93与输出轴86连接并向后方延伸,俯视时配置在机体的左右中央CL的位置上,传动轴9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左右机体框架21上的支承部94上,传动轴93配置在后车轴箱28的上侧(侧面观察时配置在左右机体框架21与后车轴箱28之间)。在传动轴93上经由万向接头82连接着传动轴95,传动轴95与插秧装置5连接。由此,如图5、图7、图8所示,传动轴60的动力经由株间变速装置85、锥齿轮87、88、插秧离合器92、输出轴86、传动轴93、95而传递到插秧装置5。
向输出部传动的动力传递构造如图3、图5及图10所示,在行驶输出轴78上的从变速箱17突出的部分上,在行驶输出轴78上的位于万向接头82与变速箱17之间的部分上固定有传动齿轮96,传动箱97(相当于传动机构)以覆盖传动齿轮96的方式经由轴承98而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行驶输出轴78和传动齿轮96上,传动箱97连接在变速箱17上,使得行驶输出轴78与传动齿轮96不能一起牵连旋转。
如图3、图5及图10所示,输出轴99备于传动箱97上并向后突出,输出轴99位于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下部(俯视时为机体的左右中央CL的稍靠右侧的位置)。在传动箱97的内部,在输出轴99上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有传动齿轮100,传动齿轮96、100啮合在一起,移位部件101通过花键构造而一体旋转自如且滑动自如地外嵌在输出轴99上,备有对移位部件101向其与传动齿轮100啮合的一侧施力的弹簧102。由此,在传动箱97的内部,构成了自如地向输出轴99传递和隔断行驶输出轴78的动力的离合器103。
如图3所示,将离合器103向隔断状态操作(进行使移位部件101从传动齿轮100离开的操作)的操作臂104备于传动箱97的右侧部,在加强部件20上形成有开口部20a,操作臂104面对加强部件20的开口部20a。如图3及图8所示,将插秧离合器92向隔断状态操作(进行使移位部件89从锥齿轮87离开的操作)的操作杆91与操作臂104同样地从变速箱17向右侧突出。
根据以上的构成,行驶输出轴78固定在变速箱17上并从此处突出,在其突出端部上经由万向接头82连接有传动轴99,由此,行驶输出轴78的动力传递到后车轴箱28。另外,经由该行驶输出轴78上的传动齿轮96和传动箱97内的输出轴99上的传动齿轮100,输出用于驱动输出部13的动力。并且,在该传动机构中的行驶输出轴78的附近部分上,备有自如传递和隔断动力的离合器103。操作臂104与插秧离合器92的隔断操作联动,从而由弹簧102向传动侧施力的该离合器103被进行隔断操作。
如图3至图5所示,传动轴105(相当于传动机构)连接于输出轴99并向后方延伸,配置在俯视时比机体的左右中央CL稍靠右侧的位置上,在固定于左右机体框架21的支承部106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传动轴105,传动轴105配置在后车轴箱28的上侧(侧面观察时,传动轴105在左右机体框架21与后车轴箱28之间穿过地配置)。在传动轴105上固定有操作臂105a,在位于上方的输出部13的输入部13a与传动轴105的操作臂105a之间,连接有连接杆107(相当于传动机构)。由此,行驶输出轴78的动力经由传动箱97(传动齿轮96、100、离合器103以及输出轴99)而传递到传动轴105,传动轴105的旋转动力作为推拉的动力而经由连接杆107传递到输出部13的输入部13a。
插秧装置的构成下面,一边参照图11至图13,一边对前述插秧装置5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插秧装置5的插秧机体111由用横向的方型筒材构成的主框架114、支承在主框架114的横向中央部的进给箱115、从主框架114的横向的多个部位向后方延伸的前述传动箱6构成。在各传动箱6的后端部的横向两侧,设有插秧机构113。在各插秧机构113的前上方,设有在横向上并列设置有分别向多个插秧机构113供给秧苗的多个秧苗载置部10a的秧苗载置台10。该秧苗载置台10设置成越向其下端侧越向后方稍微倾斜的组装姿式。在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侧设有秧苗载置台10用的导轨118。在插秧机体111的下侧,可绕其后端部的横向轴芯上下摆动地连结有前述接地浮子9。
如图12等所示,各插秧机构113备有经由横向的驱动轴113a而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传动箱6上的前述插秧箱7、绕与驱动轴113a平行的轴芯而枢轴支承在该插秧箱7的两端部的插秧臂8、一体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各插秧臂8上的插秧爪113d、滑动驱动自如地支承在各插秧臂8上的秧苗推出部件113e等。
从前述传动轴95输入到进给箱115的驱动力通过位于进给箱115及传动箱6的内部的、利用了齿轮或者链条的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未图示)而传递到驱动轴113a,使插秧箱7转动。插秧箱7转动时,各插秧臂8绕驱动轴113a的轴芯共转,通过位于插秧箱7内部的齿轮式驱动机构(未图示),各插秧臂8相对于插秧箱7自转转动。由此,在各插秧机构113中,一对插秧爪113d以不同的相位往复移动。即,各插秧爪113d的前端沿图13所示的转动轨迹T而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进行下述插秧运动当一个插秧爪113d的前端位于转动轨迹T的上端之时,另一个插秧爪113d的前端位于转动轨迹T的下端。
秧苗载置台的安装构造如图13所示,秧苗载置台10的安装部由横向的上导轨131形成,所述上导轨131固定于从该秧苗载置台10的重心位置G向上侧离开长度D的部位的背面。如图12所示,秧苗载置台框架119备有固定在插秧机体111的主框架114上的左右一对支柱119a、支柱连结杆119b等。并且,秧苗载置台10的前述安装部经由连结机构支承在秧苗载置台框架119的两支柱119a的上端部。该连结机构备有悬吊连结机构130A、升降调节机构130B、转动连结部130C。
前述悬吊连结机构130A如图15至图16以及图18所示,备有前述上导轨131、在横向多个部位上嵌入到该上导轨131的导向槽132中的支承辊133、在其前端侧经由辊支轴134而对各支承辊133进行支承的支承臂135、枢轴支承连结各辊支轴134的连动杆135a、与前述辊支轴134平行的支轴136、经由该支轴136将支承臂135的基端侧枢轴支承连结在中间部上的支承杆137。该支承杆137的两端的连结脚部137a连结在前述支柱119a的支承端部119c上。
前述上导轨131如图18所示,卡合并外嵌在各支承辊133上。即,通过各支承辊133的转动,上导轨131由各支承辊133导引,相对于辊支轴134在横向上向左右任一个方向相对移动。
如图18所示,在支承辊133的支承周面上,设有平行卡合面133a、前侧倾斜卡合面133b以及后侧倾斜卡合面133。平行卡合面133a与该旋转轴芯134a平行地形成于前述支承辊的旋转轴芯134a方向上的中间部。前侧倾斜卡合面133b以越向前侧越接近旋转轴芯134a的方式相对于该旋转轴芯134a倾斜地形成于平行卡合面133a的前侧。另外,后侧倾斜卡合面133c以越向后侧越接近旋转轴芯134a的方式相对于该旋转轴芯134a倾斜地形成于平行卡合面133a的后侧。在上导轨131的上导向面和下导向面上,设有与支承辊133的平行卡合面133a、前侧倾斜卡合面133b以及后侧倾斜卡合面133c对应的平行卡合面132a、前侧倾斜卡合面132b以及后侧倾斜卡合面132c。这样,支承辊133和上导轨131,无论是在相对于旋转轴芯134a平行的卡合面133a、132a上,还是在相对于旋转轴芯134a倾斜的卡合面133b、132b、133c、132c上都卡合。
由此,在悬吊连结机构130A中,各支承辊133经由支承臂135以及支承杆137而由秧苗载置台框架119支承。另外,各支承辊133支承在上导轨131上,由此,秧苗载置台10在比其重心位置G靠上侧的部位上得到悬吊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秧苗载置台框架119在横向上往复移动。由于悬吊连结机构130A是上方配置的,所以与在下侧进行连结和支承从而一多半载荷作用在下端侧的构成相比较,该往复移动可以更顺滑地进行。另外,虽然在作业时泥水容易附着在秧苗载置台10的下侧,但利用这样的上方配置,能够抑制由泥水导致的摩擦的产生。
如图12、图16~图18所示,升降调节机构130B包括前述上导轨131、前述支承臂135、联动杆135a、一体转动自如地连结在一个(这里是横向中央的)支承臂135的前后朝向的支轴136上的调节杆138、支承在前述支承杆137上的调节杆138的杆导向部件139。当围绕支轴136而沿导向槽139a对调节杆138在横向上进行摆动操作时,支轴136被进行转动操作,从而对支承臂135进行摆动操作。于是,利用联动杆135a的联动作用,其他的支承臂135也被进行摆动操作,从而所有的支承臂135都经由支承辊133而对上导轨131进行操作,使其相对于支承杆137平行地升降。操作到规定位置上的调节杆138由与该调节杆138连结的锁定弹簧138a(参照图15)摆动施力,当杆导向部件139卡入到定位凹部139b(参照图17)中之时,调节杆138通过杆导向部件139保持在其操作位置上。由此,各支承臂135克服秧苗载置台10的重量而被保持在与调节杆138的操作位置对应的摆动位置上。
这样,利用杆导向部件139将调节杆138保持在操作位置上,由此各支承臂135绕前后朝向的支轴136而上下摆动,经由支承辊133作用在上导轨131上。由此,升降操作力或保持力作用在比秧苗载置台10的重心位置G更靠上侧的部位上,由此,秧苗载置台10相对于秧苗载置台框架119升降并保持在升降位置上。
前述转动连结部130C如图12及图15等所示,通过将前述支承杆137的各连结脚部137a连结起来、使其经由左右的连结销137b相对于前述支柱119a的支承端部119c转动自如而构成。另外,前述上导轨131作为安装部而设置在秧苗载置台10的重心位置G的上侧。该上导轨131以能够绕穿过各连结销137b的横向轴芯P转动、且能够与悬吊连结机构130A和升降调节机构130B一起转动的方式相对于秧苗载置台框架119连结。
在秧苗载置台框架119的左右设有装卸自如的锁定机构142,所述锁定机构142由安装在设于支柱119a的支承端部119c的螺栓孔140和设于支承杆137的连结脚部137a的螺栓孔141之间的锁定螺栓构成。利用该锁定机构142的作用,秧苗载置台10不能转动地锁定在秧苗载置台框架119上。
如图13及图19所示,在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部的背面,设有附设有被导向部件的被导向部10b。在前述导轨118上,形成有用于使该被导向部10b进入的导向槽118a。由此,导轨118经由设置在横向两端部上的左右的支承机构150而支承在插秧机体111的传动箱6上。
该支承机构150备有固定在传动箱6上的支承部件151、上端部由连结螺栓152固定在导轨118上的安装杆153。
该安装杆153的下端部插入到支承部件151的上下一对的导向部154的导向孔中,相对于支承部件151滑动自如地得到卡止。由此,导轨118和插秧机体111以不能在横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卡合在一起。由此,即使秧苗载置台10在横向上被输送,导轨118也不会随其移动而是支承在插秧机体111上。在前述被导向部10b上,设有树脂滑靴10c。该树脂滑靴10c在导向槽118a内的两个导引面118b上发挥导引作用,由此,秧苗载置台10在其下端部由导轨118在横向上移动导引。
通过左右的支承机构150中的支承部件151与安装杆153的卡合,导轨118与插秧机体111以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自如的方式卡合在一起。另外,由于秧苗载置台10的被导向部10b进入到导轨118的导向槽118a中,所以导轨118与秧苗载置台10以沿上下方向一体移动自如的方式卡合在一起。由此,当秧苗载置台10通过升降调节机构130B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导轨118与秧苗载置台10一起相对于插秧机体1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如图19(a)、图19(b)所示,导轨118的导向槽118a朝向上方和后方开口。当秧苗载置台10绕前述转动连结部130C的横向轴芯P而相对于插秧机体111上下摆动时,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部在图19(b)所示的上升打开管理状态和图19(a)所示的下降关闭作业状态之间切换。在上升打开管理状态下,秧苗载置台10的被导向部10b从导向槽118a向上方脱开,由此从导轨118脱离。在该状态下,如图14所示,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部上升而从插秧机构113的转动轨迹T远离。另一方面,在下降关闭作业状态下,秧苗载置台10的被导向部10b从上方进入到导向槽118a中从而与导轨118卡合。在该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在侧面观察时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部与插秧机构113的转动轨迹T干涉。
如图14及图19所示,在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部的背面侧的、秧苗载置台横向上的两端部上,设有秧苗载置台用的锁定杆160以及杆形的支承部件161。
各锁定杆160绕连结螺栓162的轴芯转动操作自如地支承在秧苗载置台10的框体部分上,被进行转动操作时,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所述锁定状态是指锁定杆160的前端侧进入到导轨118的端部118c的下侧、从而将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侧固定在下降关闭作业状态的状态(参照图19(a)),所述锁定解除状态是指锁定杆160的前端侧从导轨118的端部118c的下侧脱开从而解除了该下降关闭作业状态下的固定的状态(参照图19(b))。
各支承部件161在位于该支承部件161的一端侧的连结部上,绕该连结部的横向轴芯转动自如地连结在秧苗载置台10的框体部分上,可以相对于秧苗载置台10进行摆动升降操作。通过摆动升降操作,各支承部件161在从秧苗载置台10垂下、其自由端部进入到导轨118的导向槽118a中并被卡止的使用状态(参照图14)和在秧苗载置台10的背面侧以纵向姿式卡止在秧苗载置台10的保持器上的收纳状态(参照图13)之间切换。切换到使用状态的支承部件161以导轨118为反力部件,相对于秧苗载置台10起到悬臂支承作用,克服重力将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部保持在前述上升打开管理状态。切换成收纳状态的支承部件161解除了相对于秧苗载置台10的悬臂支承,从而秧苗载置台下端部可以下降到下降关闭作业状态。
如图19~图21所示,在前述导轨118的下侧,一体成形有构成秧苗止动部165的横截面呈L形的部件,在该秧苗止动部165上形成有切口,通过该切口形成了与每个插秧机构113分别对应的秧苗取出口166。
止动部165相对于载置在秧苗载置台10的各秧苗载置部10a上的簇状秧苗发挥止动器的作用。具体地说,止动部165使该簇状秧苗的下端部处于从秧苗载置部10a的下端向插秧机构113的前述转动轨迹T伸出规定长度的状态并对其进行固定保持。各秧苗取出口166配置成,作插秧运动的插秧机构113的插秧爪113d的前端侧通过秧苗取出口166,从簇状秧苗的下端部取出秧苗组。在前述止动部165上,从各秧苗取出口166向下延伸设置有秧苗导向部件167。
如图12~图13所示,在前述进给箱115与秧苗载置台10之间,设有横向进给机构170,所述横向进给机构170备有从进给箱115向横向一侧延伸出的横向进给轴171和从秧苗载置台10的背面侧延伸出的横向进给臂172等。
安装在横向进给轴171上的横向进给体173与横向进给臂172一体移动自如地连结在一起。横向进给轴171通过进给箱115内的驱动机构(未图示)而与插秧机构113的驱动连动地转动。横向进给体173与设置在横向进给轴171的外周面上的螺旋槽(未图示)卡合,通过横向进给轴171沿该螺旋槽往复移动一定的行程,从而对横向进给臂172进行移动操作。横向进给机构170使各插秧机构113的插秧运动联动地在横向上往复移动。
为连结前述横向进给体173而设置在横向进给臂172上的连结销孔174(参照图5)形成为长孔,以实现用于允许秧苗载置台10通过升降调节机构130B被升降操作的联动融通。
如图12~图14所示,在秧苗载置台10的各秧苗载置部10a的背面上设有纵向进给带180。在秧苗载置台10与进给箱115之间设有纵向进给机构185,所述纵向进给机构185备有安装在与各纵向进给带180的驱动轮体181联动的纵向进给轴182上的纵向进给臂183、驱动自如地设置在进给箱115的横向外侧的左右一对驱动臂184。
当秧苗载置台10被横向输送而到达左右某一个行程终点之时,纵向进给臂183与对应于该行程终点的一个驱动臂184抵接,通过该驱动臂184而被摆动操作设定的行程。由此,纵向进给轴182被驱动设定的转动角,从而以设定的行程驱动各纵向进给带180。每次秧苗载置台10到达左右的横向进给行程终点之时,都由纵向进给机构185将秧苗载置部10a上的簇状秧苗在各纵向进给带180上向插秧机构113纵向进给设定长度。纵向进给臂183经由单方向旋转离合器(未图示)而与纵向进给轴182联动,在由驱动臂184驱动之后向待机位置复原摆动时,相对于纵向进给轴182不进行传动。
即,通过各插秧机构113,一对插秧爪113d交替地从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侧的上方穿过秧苗取出口166并通过秧苗导向部件167的内部,从而下降到田地面上。利用各插秧爪113d,在秧苗取出口166处,从载置于秧苗载置台10的秧苗载置部10a上的簇状秧苗的下端部切断足够一株的秧苗组并将其取出。该秧苗由秧苗导向部件167保护着被下降输送,从而不会从插秧爪113d上脱落,在下降到田地泥土上时,由秧苗推出部件113e从插秧爪113d推到泥土内,这样进行插秧。这一插秧运动通过一对插秧爪113d而在同一插秧条中交替地进行。
与插秧运动联动地,通过横向进给机构170,秧苗载置台10的上端部由悬吊连结机构130A的支承辊133导引,其下端部由导轨118滑动导引,在这样的状态下秧苗载置台10在横向上被往复移动。此时,秧苗载置部10a上的簇状秧苗的下端部沿着导轨118的秧苗止动部165而相对于秧苗取出口166在横向上相对移动,由此,各插秧机构113的插秧爪113d从簇状秧苗的下端部的横向一端侧开始向另一端侧依次取出秧苗组。这样,在秧苗载置台10被横向移动之时,秧苗载置台10一边由悬吊连结机构130A悬吊支承一边横向移动,所以施加在导轨118上的秧苗载置台的载荷变得较小。
每次秧苗载置台10到达左右某一个横向进给行程终点之时,纵向进给轴182都由纵向进给机构185驱动。由此,各秧苗载置部10a的纵向进给带180转动过规定行程,各秧苗载置部10a的簇状秧苗由纵向进给带180向导轨118的秧苗止动部165纵向进给。该纵向进给量相当于与由插秧机构113所得的纵向上的秧苗取出量相当的长度。
在对由插秧机构113所得的秧苗载置台纵向上的秧苗取出量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对调节杆138进行操作使其沿着杆导向部件139的导向槽139a摆动,使位于操作目标位置上的调节杆138卡入到杆导向部件139的定位凹部139b中从而对其进行保持。于是,升降调节机构130B的各支承臂135对秧苗载置台10的上导轨131产生升降作用,相对于秧苗载置台框架119对秧苗载置台10进行升降调节。此时,导轨118的左右的支承机构150的安装杆153随导轨118移动而相对于支承部件151升降,导轨118随秧苗载置台10而相对于插秧机体111升降。于是,导轨118的秧苗止动部165相对于插秧机构113的转动轨迹T升降,秧苗、插秧爪13d穿过秧苗取出口166之时的、插秧爪13d相对于秧苗取出口166的进入深度发生变化。由此,插秧机构13所要取出的秧苗组的在载置台纵向上的尺寸发生变动。即,各插秧机构113的秧苗取出量增减。
在进行秧苗载置台10的被导向部10b或其树脂滑靴10c的更换、相对于导轨118或秧苗载置台10的背面侧的维修作业的情况下,将下端部的左右的锁定杆160切换到锁定解除状态,解除由转动连结部130C的左右的锁定机构142所实现的转动锁定,进而解除横向进给机构170的横向进给臂172与横向进给体173的连结,绕转动连结部130C的横向轴芯P对秧苗载置台10的下端部进行上升摆动操作,从而成为上升打开管理状态。于是,秧苗载置台10的被导向部10b上升而从导轨118离开并露出,并且秧苗载置台10的背面侧和通常由秧苗载置台10覆盖着的插秧机体部分被开放。此时,通过使用支承部件161,不必进行支承操作,下端侧即被保持在上升打开管理状态,从而作业变得易于进行。因此,在对插秧装置5进行希望的更换或维修的情况下,与需要将秧苗载置台10的整体都卸下来从而费时费力的构成相比较,可以轻松地进行这些作业。另外,与上升打开管理状态同时地,被导向部10b和其树脂滑靴10c成为从导轨118开放的状态,所以这些部件的更换也可以迅速进行。
如图20~图22所示,秧苗导向部件167由左右一对的侧部导向板168和一根中央导向杆169构成,所述一对的侧部导向板168的上端部由螺纹固定式的安装部168a固定在导轨118的秧苗止动部165上,所述中央导向杆169的上端部连结在该左右一对的侧部导向板168的上端部上。
左右一对的侧部导向板168与中央导向杆169通过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形而制作,从而秧苗导向部件167的整体成为一体的零件。
中央导向杆169构成为备有比插秧爪113d彼此之间的间隔稍窄的横向宽度的拱形,而且配置成越靠近中央导向杆169的下端侧、进入到插秧爪113d的转动轨迹T的内侧的深度越深,由此,中央导向杆169进入到插秧臂8的左右一对的插秧爪113d的爪彼此之间,可以对插秧臂8的保持苗发挥支承作用。在侧部导向板168的上端部,设有位置比中央导向杆169更靠秧苗导向部件外侧、并将左右的侧部导向板168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杆168b。
如图1及图11所示,在秧苗载置台10的横向两侧设有方向指示器190。如图23~图25所示,左右的方向指示器190由灯泡收纳凹部191、配置在该灯泡收纳凹部191内的点灯192、将安装在侧壁10e上的灯泡收纳凹部191覆盖起来的透镜193构成,所述灯泡收纳凹部191设置在位于秧苗载置台10的最横端的侧壁10e上。
在灯泡192的安装轴部的外周面的两个部位上,设有定位突起192a。在组装点灯192之际,各定位突起192a从点灯收纳凹部191的点灯支承部194的切口195进入到灯泡支承部194的上侧,一边使密封部件196发生弹性变形一边越过灯泡支承部194的锥状突起197。一个定位突起192a是用于在越过锥状突起197之后与止动突起198抵接从而确认灯泡192已到达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突起,另一方面,进入到锥状突起197与止动突起198之间的定位突起192a是用于与锥状突起197或止动突起198抵接而防止灯泡192的脱落的突起。
如图26所示,在秧苗载置台10的背面上,沿着秧苗载置台10的横向宽度方向设有加强杆200。加强杆200备有沿着该加强杆200形成的作为布线路径的缆线收纳槽201和位于该缆线收纳槽201的横向两侧的连结片部202,在缆线收纳槽201的开口由秧苗载置台10封闭起来的组装姿势下,通过一对连结片部202来与秧苗载置台10连结。另外,用于方向指示器190等的电气缆线203以在秧苗载置台10的背面收纳于缆线收纳槽201中的方式布线。
如图27所示,在插秧机体111的主框架114上,设有电线收纳槽206和夹持器209,所述电线收纳槽206以朝向插秧机体下方开口的方式形成于该主框架114的下表面侧,所述夹持器209装卸自如地固定在位于电线收纳槽206的横向两侧的位置上的卡止部208上以在其中固定电线207。夹持器209配置在主框架114的横向上的多个部位上。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出部13在驾驶坐席11的后侧固定并支承在机体上,在其上方设有料斗12。也可以取代这种方式,而如图28所示以下述方式固定将支承框架108固定在后车轴箱28上并使其延伸到上方,在支承框架108上支承输出部13地固定。并且在输出部13的上方设置料斗12。这里,构成为在后车轴箱28的后部备有输出轴109、输入轴38的动力被分支后传递到输出轴109。并且,在该输出轴109的操作臂109a与输出部13的输入部13a之间,连接有连接杆110。
由此,行驶输出轴78的动力经由传动轴84以及输入轴38而传递到输出轴109,输出轴109的旋转动力作为推拉的动力而经由连接杆110传递到输出部13的输入部13a。
(2)前述悬吊连结机构130A可以如图29所示那样构成。该悬吊连结机构130A备有支承辊133和上导轨131,所述支承辊133具有相对于支承辊133的旋转轴芯134a倾斜的、作为卡合面133d的圆弧形的支承周面,所述上导轨131具有相对于支承辊133的旋转轴芯134a倾斜的、作为卡合面132d的圆弧形的上导向面和下导向面。
(3)前述悬吊连结机构130A还可以如图30所示那样构成。图30表示备有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悬吊连结机构130A。该悬吊连结机构130A备有由利用了滚珠轴承的轴承部件构成的支承辊133。
(4)另外,尽管省略了图示,但作为升降调节机构130B,也可以取代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构成、即绕前后轴芯而在横向上摆动支承臂135从而对秧苗载置台10进行升降操作,而是构成为,绕横向轴芯而前后摆动支承臂从而对秧苗载置台10进行升降操作。
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31~图36,对本发明的水田作业车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基于乘坐型插秧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构成在图31所示的乘坐型插秧机中,在备有左右前轮1、左右后轮2的机体的后部,备有对连杆机构3和连杆机构4进行升降驱动的液压缸4,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支承着插秧装置(水田作业装置的一例)5。
如图31所示,插秧装置5备有传动箱6、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承在传动箱6的后部的插秧箱7、备于插秧箱7的两端的一对插秧臂8、接地浮子9以及秧苗载置台10等。由此,伴随着秧苗载置台10被左右地往复横向进给驱动,插秧箱7被旋转驱动,插秧臂8交替地从秧苗载置台10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栽种到地面上。
如图31及图33所示,在机体的前部配置有变速箱17。在连结于该变速箱17的前部的支承臂18上,支承着发动机19。方管状的左右的机体框架21连结在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上部并向后方延伸。在变速箱17、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上部,备有底板220。在底板220的后部的上部,备有驾驶坐席11。在底板220的前部,备有发动机19和覆盖发动机19的机罩244。在机罩244的上部,备有操纵盘27。
如图31所示,在机罩244的左右的横向外侧,备有与底板220相连的左右的踏板底板236。在左右的踏板底板236的左右的横向外侧,备有左右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37,在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37上,在上下方向上支承有3层预备秧苗载置部237a。
该乘坐型插秧机的施肥装置如图31所示那样构成。即,在该施肥装置中,将来自贮存肥料的料斗12的肥料(贮存物的一例)输出的输出部13在设于机体的底板220上的驾驶座席11的后侧固定并支承在机体上。并且,在该输出部13的上方设有料斗12。在驾驶座席11的下侧备有鼓风机14。在接地浮子9上备有开沟器15(相当于供给部),在输出部13和开沟器15之间连接有软管16。由此,伴随着前述那样的秧苗栽种,从料斗12通过输出部13每次输出规定量的肥料,在鼓风机14送出的风的作用下,肥料通过软管16而供给到开沟器15,肥料经由开沟器15供给到地面。
也可以进行直播作业,即通过在料斗12中贮存种子而取代肥料,从料斗12经由开沟器15将种子供给到底面(这种情况下,使插秧装置5停止)。
前轮的支承构造以及传动构造如图33及图34所示,左右的前车轴箱23从变速箱17左右的横向侧面延伸,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端部上备有朝向斜前下方(参照纵轴芯P1)的圆筒状的支承部23a。支承左右前轮1的前轮支承部24以绕纵轴芯P1旋转自如且在纵轴芯P1的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如图32及图33所示,转向臂25绕纵轴芯P8摆动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7的下部并向后延伸,在前轮支承部24与转向臂25之间连接有转向横拉杆26。由此,利用操纵盘27对转向臂25进行摆动操作,由此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
如图33及图34所示,在变速箱17左侧的横向侧部上连结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发动机19的动力经由传动带35而传递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动力经由内置于变速箱17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高低两级地变速自如)以及差速传动机构(未图示)而传递到内置于左右前车轴箱23的传动轴63。
如图34所示,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经由轴承67支承有锥齿轮68(上侧)以及支撑部件69(下侧),固定于传动轴63上的锥齿轮66、与锥齿轮68啮合在一起。传动轴70通过花键构造而一体旋转自如且滑动自如地安装着锥齿轮68和支撑部件69,在传动轴70的下端,固定有锥齿轮71。
如图34所示,在前轮支承部24上,备有对各前轮1进行支承的前车轴72、固定于前车轴72上的锥齿轮73,在前轮支承部24的上端固定有圆筒状的套筒74。前轮支承部24和套筒74通过轴承75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传动轴70上,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和套筒74之间,备有密封部件76,锥齿轮71、73啮合在一起。支撑部件77抵接在上侧的轴承75上,在支撑部件69和支撑部件77之间备有内侧和外侧两层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悬架弹簧40。
由此,如图33及图34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动力从传动轴63开始经由传动轴70以及前车轴72而传递到左右前轮1。前轮支承部24绕纵轴芯P1旋转自如且在纵轴芯P1的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承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悬架弹簧40相对于前轮支承部24向纵轴芯P1方向的滑动而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通过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前轮支承部24以及悬架弹簧40等,构成了左右前轮1的悬架机构260。
后轮的支承构造以及传动构造如图33、图35及图36所示,通过备有横长的中央部28a、从中央部28a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的横侧部28b而形成有后车轴箱28,在后车轴箱28的左右的横侧部28b上支承着左右后轮2。截面コ字状的纵长的左右托架22固定在后车轴箱28的中央部28a的前部,左右上连杆29绕左右托架22的上部的横轴芯P2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并向前方延伸,并且绕左右机体框架21的中间部的横轴芯P3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
如图33、图35及图36所示,在后车轴箱28的左右的横侧部28b的内侧部,与支承左右后轮2的后车轴43同芯状地朝向内侧固定有支承销31,在支承销31的端部与后车轴箱28的左右的横侧部28b之间固定有托架262。左右的下连杆30绕支承销31的横轴芯P4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并向前方延伸,并且绕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下部的横轴芯P5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
如图35及图36所示,通过将细长的板材弯折成纵长的コ字状而构成悬架框架261,固定在悬架框架261的下部的托架261a绕支承销31的横轴芯P4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悬架框架261在连杆机构3的左右下部连杆3a左右的横向外侧、后车轴箱28左右的横侧部28b的内侧、后车轴箱28的中央部28a的后侧向上方延伸。在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后部固定有支承销221a,在形成于悬架框架261的上部的长孔261b中,插入有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支承销221a,两根防脱销263安装在左右的机体框架2 1的支承销221a上。
如图35及图36所示,在悬架框架261的上部,滑动自如地外嵌有支撑部件264,以位于悬架框架261的托架261a与支撑部件264之间的方式,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悬架弹簧32外嵌在悬架框架261上。橡胶部件265以位于悬架框架261的长孔261b的下部的方式安装,在悬架框架261的上部安装有橡胶部件266,支撑部件264由悬架弹簧32的作用力推压到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支承销221a上。如图33、35以及图36所示,横向杆34绕固定于左侧的机体框架21上的托架221c的前后轴芯P6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并且绕后车轴箱28的中央部28a的前后轴芯P7上下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
如上所述,通过悬架框架261以及悬架弹簧32等构成了左右后轮2的悬架机构(后轮悬架机构的一例)267。由此,如图31、图35及图36所示,后车轴箱28通过左右的悬架弹簧32而上下移动自如且转动自如地得到支承,通过左右上连杆29、左右下连杆30来确定后车轴箱28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通过横向杆34来确定后车轴箱28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前轮及后轮的支承状态图33、图35及图36所示的状态表示插秧作业状态(例如秧苗载置台10、预备秧苗载置台237以及料斗12的满载状态的大约40%的状态)。在插秧作业状态下,如图35及图36所示,左右的支承框架21的支承销221a位于悬架框架261的长孔261b的中央(悬架弹簧32的动作行程的中央位置),如图34所示,在左右的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前轮支承部24位于动作行程的中央。由此,在插秧作业状态下,成为图31所示的状态,即底板220与左右的踏板底板236大致水平。
关于前述插秧作业状态,换言之即LA=FA/RA≈FB/RB=LB其中,LA悬架弹簧40的位移量LB悬架弹簧32的位移量FA作用在右(左)前轮1上的载荷FB作用在右(左)后轮2上的载荷RA两层悬架弹簧40的弹簧常数RB悬架弹簧32的弹簧常数由此,在左右前轮1、左右后轮2与水平的铺设路面接触的状态下,底板220与左右的踏板底板236呈大致水平的状态。
接着,在秧苗载置台10、预备秧苗载置台237以及料斗12的满载状态下,图35及图36所示的左右支承框架21的支承销221a位于悬架框架261的长孔261b的下端,左右后轮2(后车轴箱28)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下降、但是不能相对于机体上升到机体以上的状态。同样地,图34所示的前轮支承部24(套筒74)与轴承67或者支撑部件69抵接,左右前轮1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下降但不能相对于机体(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升到机体以上的状态。
在秧苗载置台10、预备秧苗载置台237以及料斗12的空载状态下,图35及图36所示的左右支承框架21的支承销221a位于悬架框架261的长孔261b的上端,左右后轮2(后车轴箱28)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上升、但是不能相对于机体下降到机体以下的状态。同样地,图34所示的传动轴70的上端的止动环70a与锥齿轮68抵接,左右前轮1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升但不能相对于机体(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下降到机体以下的状态。
向后轮传动的动力传动构造如图32及图33所示,行驶输出轴78备于变速箱17的后部并向后突出,输入轴38向前突出到后车轴箱28的中央部28a的前部,行驶输出轴78与输入轴38经由万向接头82、圆筒状的伸缩接头83以及传动轴84连接在一起。
如图32所示,在后车轴箱28中备有传动轴39,固定于输入轴38的锥齿轮38a与固定于传动轴39的锥齿轮39a啮合。在传动轴39的左右端部上,备有摩擦多板型的左右侧部离合器41,在左右的侧部离合器41与左右后轮2的后车轴43之间,备有传动轴42。由此如图32、图33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动力经由行驶输出轴78、传动轴84、输入轴38、传动轴39、左右侧部离合器41、传动轴42而传递到左右后轮2。
如图32所示,左右侧部离合器41由弹簧(未图示)向传动状态施力,备有将左右侧部离合器41向隔断状态操作的左右操作臂51,在转向臂25和左右操作臂51之间连接着连接杆53。图32所示的状态是左右前轮1被转向操作到直线前进位置A0、左右侧部离合器41被操作成传动状态时的状态,动力传递到左右前轮1和左右后轮2。即使在直线前进位置A0和左右的设定角度A1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也会维持前述状态,机体直线前进或者平缓地向右或者向左转向。
如图32所示,在右侧的设定角度A1和右侧的操作极限A2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之时,通过转向臂25而牵引操作右侧的连接杆53,通过右侧的操作臂51而将右侧的侧部离合器41操作至隔断状态,从而右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该情况下,左侧的侧部制动器41保持传动状态,动力依然被传递到左后轮2。在左侧的设定角度A1和左侧的操作极限A2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之时,通过转向臂25而牵引操作左侧的连接杆53,通过左侧的操作臂51而将左侧的侧部离合器41操作至隔断状态,从而左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该情况下,右侧的侧部制动器41保持传动状态,动力依然被传递到右后轮2。
这样,在右侧的设定角度A1与右侧的转向极限A2之间、或者左侧的设定角度A1与左侧的转向极限A2之间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之时,成为下述状态动力传递到左右前轮1以及转弯外侧的后轮2,而传向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的动力则被隔断,从而旋转中心侧的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这样进行右转弯或者左转弯。由此,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成为一边伴随着转弯而适度地旋转一边前进的状态,从而减少了在转弯时由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引起的地面破坏的问题。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悬架机构267也可以取代前述构成而如下面的变形例(1)~(3)那样构成。
(1)如图37所示,备有杆状的悬架框架272,固定在悬架框架272的下部的托架272a绕支承销31的横轴芯P4摆动自如地得到支承,悬架框架272上下滑动自如地插入到固定于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托架221b上,在悬架框架272的上端固定有支撑部件272b。
如图37所示,在悬架框架272的托架272a与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托架221b之间,外嵌有较长的第1螺旋弹簧273,在悬架框架272的支撑部件272b与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托架221b之间,外嵌有较短的第2螺旋弹簧274。在悬架框架272的托架272a上固定有第1圆筒部件275(相当于限制机构),在第1圆筒部件275上固定有橡胶等的第1弹性部件277(相当于缓冲机构),在悬架框架272的支撑部件272b上固定有第2圆筒部件276(相当于限制机构),在第2圆筒部件276上固定有橡胶等的第2弹性部件278(相当于缓冲机构)。
如上所述,通过悬架框架272、第1螺旋弹簧273以及第2螺旋弹簧274等构成了左右后轮2的悬架机构267。
图37所示的状态表示的是插秧作业状态(例如秧苗载置台10、预备秧苗载置台237以及料斗12的满载状态的大约40%的状态)。在插秧作业状态下,第1圆筒部件275(第1弹性部件277)与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托架221b之间的距离L1大于第2圆筒部件276(第2弹性部件278)与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托架221b之间的距离L2(悬架机构267在插秧作业状态下朝向收缩极限的动作行程大于悬架机构267在插秧作业状态下朝向伸长极限的动作行程的状态)。
由此,如图37所示,当悬架机构267从插秧作业状态开始收缩并到达收缩极限之时,第1圆筒部件275(第1弹性部件277)与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托架221b抵接。当悬架机构267从插秧作业状态开始伸长并到达伸长极限之时,第2圆筒部件276(第2弹性部件278)与左右的机体框架21的托架221b抵接。
上述第1圆筒部件275与第2圆筒部件276、第1弹性部件277与第2弹性部件278的构造及功能也可以应用于左右前轮1的悬架机构260。
(2)在图38所示的例子中,取代前述变形例1的悬架机构267中的第1圆筒部件275以及第2圆筒部件276、第1弹性部件277以及第2弹性部件278,而是将第1螺旋弹簧273和第2螺旋弹簧274构成不等节距的螺旋弹簧,所述不等节距的螺旋弹簧备有节距较大的部分273a、274a和节距较小的部分273b、274b。
图38所示的状态表示的是插秧作业状态(例如秧苗载置台10、预备秧苗载置台237以及料斗12的满载状态的大约40%的状态)。在插秧作业状态下,第1螺旋弹簧273的长度比第2螺旋弹簧274的长度长(悬架机构267在插秧作业状态下朝向收缩极限的动作行程大于悬架机构267在插秧作业状态下朝向伸长极限的动作行程的状态)。
由此,如图38所示,在悬架机构267从插秧作业状态开始收缩并到达收缩极限的情况下,第1螺旋弹簧273的节距较大的部分273a和节距较小的部分273b同样地收缩,同时第1螺旋弹簧273的节距较小的部分273b的节距消失,从而第1螺旋弹簧273的节距较小的部分273b丧失作为螺旋弹簧的功能,悬架机构267处于到达收缩极限的状态。该情况下,第1螺旋弹簧273的节距较大的部分273a的节距尚未消失从而继续作为螺旋弹簧而发挥作用,所以第1螺旋弹簧273的节距较大的部分273a作为吸收悬架机构267到达收缩极限之时的冲击的缓冲机构而起作用。
如图38所示,在悬架机构267从插秧作业状态开始伸长并到达伸长极限的情况下,第2螺旋弹簧274的节距较大的部分274a和节距较小的部分274b同样地收缩,同时第2螺旋弹簧274的节距较小的部分274b的节距消失,从而第2螺旋弹簧274的节距较小的部分274b丧失作为螺旋弹簧的功能,悬架机构267处于到达伸长极限的状态。该情况下,第2螺旋弹簧274的节距较大的部分274a的节距尚未消失从而继续作为螺旋弹簧而发挥作用,所以第2螺旋弹簧274的节距较大的部分274a作为吸收悬架机构267到达伸长极限之时的冲击的缓冲机构而起作用。
上述那样的第1螺旋弹簧273及第2螺旋弹簧274的构造和功能也可以应用于左右前轮1的悬架机构260。
(3)图39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变形例。
在图39的构成中,在连杆机构3的左右的下部连杆3a的基部上固定有操作臂3b(相当于伸缩驱动机构),在插秧装置5位于地面上的状态下,连杆机构3的左右的操作臂3b从悬架框架261的上部向上方远离。由此,在插秧装置5在距地面规定高度的范围内由液压缸4升降驱动的状态下,连杆机构3的左右的操作臂3b不会与悬架框架261的上部抵接。
当插秧装置5由液压缸4上升驱动而距地面超过规定高度之时,连杆机构3的左右的操作臂3b与悬架框架261的上部抵接,从而悬架框架261被向下推压,左右后轮2(后车轴箱28)被下降驱动(强制性地使悬架机构267向伸长侧动作)。这种情况下,当插秧装置5由液压缸4上升驱动到上限位置时,左右的支承框架21的支承销221a到达悬架框架的长孔261b的上端,悬架机构267达到伸长极限。
上述那样的连杆机构3的左右的操作臂3b的构造和功能也可以应用于变形例1或者变形例2的悬架机构267。
总括最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用于驱动输出部13的传动机构97、105、107的特征构成也可以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及其各变形例的构成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田作业车,是左右前轮或者后轮经由悬架机构而支承在机体上的水田作业车,将来自发动机(19)的动力分别传递到左右后轮(2)上的变速箱(17)固定在机体上,并且将料斗(12)内的贮存物向地面供给的输出部(13)支承在机体上,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前述输出部的传动机构(97、105、107)设置在前述变速箱至输出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悬架机构(267)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支承各后轮的后车轴箱(28)经由该悬架机构而支承在机体上,而且,来自前述变速箱的行驶输出轴(78)的动力经由万向接头(82)及传动轴(84)传递到前述后车轴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行驶输出轴(78)从前述变速箱突出,在其突出端部上经由前述万向接头来连接前述传动轴,由此前述行驶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前述后车轴箱,从前述行驶输出轴输出传向前述传动机构(97、105、107)的动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传动机构中位于前述行驶输出轴附近的部分上,设置有自如传递及隔断动力的离合器(1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悬架机构(267)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经由该悬架机构设有对各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28),前述传动机构是穿过支承该后车轴箱(28)的机体的支承部件(21)与该后车轴箱之间配置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悬架机构(267)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经由该悬架机构设有对各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28),在对该后车轴箱进行支承的机体的支承部件(21)上支承有前述传动机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悬架机构(260、267)设置在前述各前轮及各后轮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设有决定前述悬架机构的伸长极限和收缩极限的限制机构(75、76),通过该限制机构,使得悬架机构的朝向收缩极限的动作行程(L1)比朝向伸长极限的动作行程(L2)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设有吸收前述悬架机构到达伸长极限及收缩极限之时的冲击的缓冲机构(77、78)。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悬架机构(267)设置在前述各后轮上,并且水田作业装置(5)经由升降机构(4)以可从地面升降的方式连结在机体后部,设有当前述水田作业装置上升到超过规定高度之时、强制性地使前述悬架机构伸长的强制伸长机构(3b)。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左右前轮(1)或者后轮(2)经由悬架机构(260、267)支承在机体上的水田作业车,将来自发动机(19)的动力分别传递到左右后轮上的变速箱(17)固定在机体上,并且将料斗(12)内的贮存物向地面供给的输出部(13)支承在机体上,用于驱动前述输出部的传动机构(97、105、107)设置在前述变速箱(17)至输出部(13)之间。
文档编号A01C11/02GK1751555SQ20051006526
公开日2006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4日
发明者安田真, 洼津诚, 八木泽俊夫, 牧原邦充, 藤本周作, 谷敬次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