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无灌溉造林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316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柽柳无灌溉造林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荒漠植被恢复技术,具体涉及干旱荒漠区植被无灌溉造林的新技术和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和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大陆性干旱性气候影响,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或高寒地带,土壤发育十分微弱,天然降水少而不均,物种稀少,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荒漠植被尽管物种较少、盖度较低,但却构成了荒漠生态系统的骨骼,对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稳定干旱区环境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可再生资源的过渡利用等导致了大面积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致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受损或退化,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与大范围的荒漠植被严重受损并导致地表失去最基本的植被庇护直接相关。随着人们的生态环境建设意识逐渐加深,为近几年荒漠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促使对荒漠植被保育、恢复与重建力度不断加大。
传统的造林技术方法一直没有解决或很难解决干旱区造林用水量大的问题,使荒漠植被恢复重建的成本居高不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植物在苗期根系较浅、抗旱能力弱,如果在前期进行大量供水而在后期又缺乏足够的水分补充,就会造成植物的死亡。
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应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同时,可利用沙层保水和防蒸发性能,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造林成活率。并且在植苗过程中通过改变微地形,为其它植物的定居和发生创造条件,增加恢复地的物种丰富度。为此,研发了无灌溉造林的技术,以实现在降水量100毫米至150毫米自然生态条件下恢复干旱荒漠区退化土地的植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利用沙层保水和防蒸发性能,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干旱荒漠化土地上的植被恢复。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对干旱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无灌溉造林技术方法,其主要技术方案是一是以柽柳为树种,挖长、宽、深均为60厘米规格的树坑,在3月份柽柳苗木未萌芽前将柽柳栽植于树坑中,向树坑填土距地面(树坑口)15厘米处为止,然后向树坑中覆沙至坑满,抹平拍实;二是将口径为1.5厘米至2厘米、体积为600毫升的纸制容器灌满水,然后把未萌芽柽柳苗木的一个侧根从入口放进灌满水的纸制容器中,再把柽柳和灌满水的纸制容器一同栽植于坑中,向树坑填土距地面(树坑口)15厘米处为止,最后向树坑中覆沙至坑满,抹平拍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卓著的效果①本发明以种植原生灌木树种柽柳为主,创造合适的土壤环境,不仅促进栽植树种的生长,而且改变了微地形,为其它植物种的定居和发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物种的丰富度。
②本发明与现有植树造林技术相比,在降水量仅为100毫米至150毫米的干旱地区进行造林,不用灌溉,成本低廉,植物抗干旱能力强,成活率和保存率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树坑规格长60厘米、宽60厘米、深60厘米,覆沙厚度15厘米,株距1.5米、行距2米。苗木选用生长健壮的柽柳扦插苗。
应用步骤①苗木选择栽植的树种主要以原生灌木树种柽柳为主。苗木质量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选择健壮苗木,一般选用1年至2年生柽柳扦插苗木。保证一定根长、地径和地上高度(50厘米左右),根系无损伤、劈裂,不合格的小苗、病虫苗、残废苗坚决不能用于造林。
②整地造林地选在空旷的裸地,采用穴状整地法,创建植苗和自然定居环境。定植穴(树坑)长60厘米、宽60厘米、深60厘米,株距为1.5米,行距为2米。
③苗木定植将未萌芽苗木置于树坑中心,理顺根系后填土入坑,至坑深一半时,将苗木向上提至要求深度,再填土入坑距地面(树坑口)15厘米处为止,最后向树坑中覆沙至坑满,抹平拍实。
实施例2用容器植苗时,先将容器内装满水,再将柽柳未萌芽苗木植株的一个侧根插入容器内。根据容器和植株的高度,向坑中填土至一定高度后,再将容器和植株一同放入坑中,保持容器垂直,然后填土入坑距地面(树坑口)15厘米处为止,最后向树坑中覆沙至坑满,抹平拍实。
权利要求
1.一种对干旱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造林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沙层的保水和防蒸发的性能,研发了干旱荒漠区柽柳无灌溉造林恢复技术,实现在降水量100毫米至150毫米自然条件下因自然和人为干扰造成植被退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其栽植技术方法包括两种一是以柽柳为树种,挖长、宽、深均为60厘米规格的树坑,在3月份柽柳苗木未萌芽前将柽柳栽植于树坑中,向树坑填土距地面(树坑口)15厘米处为止,然后向树坑中覆沙至坑满,抹平拍实;二是将口径为1.5厘米至2厘米、体积为600毫升的纸制容器灌满水,然后把未萌芽柽柳苗木的一个侧根从入口放进灌满水的纸制容器中,再把柽柳和灌满水的纸制容器一同栽植于坑中,向树坑填土距地面(树坑口)15厘米处为止,最后向树坑中覆沙至坑满,抹平拍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造林方法,其特征是利用沙层的保水和防蒸发的性能,在回填土上覆沙,增加自然降水的入渗深度和入渗量,并利用沙层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下层土壤的含水率和柽柳的成活率,促进柽柳生长,恢复干旱荒漠化土地上的植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造林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容器中的水向定植后的柽柳供水,减少柽柳缓苗的时间,提高柽柳的成活率,促进干旱荒漠化土地上的植被恢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干旱荒漠区柽柳无灌溉造林的新技术和方法。主要解决在干旱荒漠区进行柽柳无灌溉造林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该技术方法是以干旱荒漠区的原生灌木柽柳为栽植树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以定植穴(树坑)规格大小、覆沙厚度和容器储水为技术措施,并适合于在干旱荒漠区进行无灌溉造林的最佳技术组合。本发明可以用于在降水量100毫米至150毫米自然条件下,因自然和人为干扰造成的荒漠植被退化立地以柽柳为建群种进行的植被恢复重建、生态环境改善和荒漠化防治等方面。
文档编号A01G23/00GK1883252SQ20051008127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3日
发明者潘存德, 陈亚宁, 王梅, 晋瑜 申请人:新疆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