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94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机械,确切的说是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技术比较先进的立式玉米收割机是由自走底盘、机架、秸秆切割机构、米穗集送机构、摘穗对辊、秸秆引导机构组成。摘穗对辊的设置数量至少为一套,每套摘穗对辊配用一个秸秆引导机构。其中,各秸秆引导机构均由扶禾器和秸秆夹送器组成。扶禾器是由两个“半叉”形壳体构成的分体式结构的“叉子”形壳体构件,并使其“叉口”位于前端即玉米收割机前进方向一侧端部;秸秆夹送器由一个链式传动部件、秸秆导轨和拨禾轮组成。链式传动部件由主动链轮、链条导轨、链条、压紧机构以及设置在链条上的若干个小刮板组成。组装各秸秆引导机构时,链式传动部件设置于机架与摘穗对辊与之间,并位于扶禾器的一个“半叉”形壳体的下部;秸秆导轨和拨禾轮均设置于机架上,并分别位于扶禾器的另一个“半叉”形壳体的叉杆、叉口部位下部;还使链式传动部件的小刮扳位于秸秆导轨的两条轨道之间,使拨禾轮与链式传动部件的链条之间形成传动联接。当这种秸秆引导机构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它还具有以下几个结构特点第一,各秸秆引导机构的扶禾器的“叉口”之间保持相等的横向间距,该间距与被收割玉米的理想垅距相匹配;第二,各秸秆引导机构的扶禾器的前端均伸出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机体的前端,使相邻的秸秆夹送器的前端机体之间完全隔离。
这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被收割玉米的实际垅距与理想垅距不一致时,一方面,由于一部分玉米秸秆较远地偏离所述扶禾器“叉口”的中心位置,使之不能顺利地进入该“叉口”并被引入秸秆夹送器,造成“漏夹”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相邻的秸秆夹送器的前端机体之间完全隔离,无法通过协同传动消除或改善“漏夹”现象,最终使所述的一部分玉米秸秆被遗留于地面,从而降低玉米收割作业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在被收割玉米的实际垅距为任意值时,均能保证其收割作业质量的立式玉米收割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它包括秸秆引导机构,该机构由扶禾器和秸秆夹送器组成;扶禾器由两个“半叉”形壳体构成,秸秆夹送器由链式传动部件、秸秆导轨和拨禾轮组成,链式传动部件由链条及设置在链条上的若干个小刮板等组成,其结构特点是当所述秸秆引导机构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使位于该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前伸出,使位于该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之间的各“半叉”壳体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后缩进,并使各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形成聚集分布。
上述各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的聚集分布位置这样确定使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秸秆夹送器的链式传动部件之间的拨禾轮同时与这两个链式传动部件的链条相啮合。
上述各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的聚集分布位置也可以这样确定使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秸秆夹送器的链式传动部件之间的拨禾轮仅与其配用的一个链式部件的链条相啮合,而与另一个链式传动部件的链条相分离,并使该拨禾轮的齿顶圆与其相分离的链条的相邻侧面之间的最大间距限定为不大于一般细秸秆的直径。
将位于各相邻的秸秆夹送器之间的两个“半叉”壳体制成一体。
位于所述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均由“叉头”本体与“叉杆”本体联接而成。
上述小刮板设置在所述链条的上侧面或下侧面上。
上述小刮板设置在所述链条的上、下两个侧面上。
上述秸秆导轨由两根平行设置的杆件构成,该杆件构成其两条轨道。
上述秸秆导轨由横断面形状为“槽形”的单根杆件构成,该“槽形”杆件的两个槽边构成其两条轨道。
本实用新型实现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在组成各秸秆引导机构扶禾器的所有“半叉”形壳体中,除位于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外,其余“半叉”壳体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机体的前端均向后缩进,并使各秸秆夹送器之间形成聚集分布,从而在作业过程中,无论被收割玉米的实际垅距如何,只要其秸秆位于秸秆引导机构组件的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之间,均能被无遗漏地被夹送至设定位置,进而有效地保证玉米收割作业质量及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秸秆引导机构组件的一种结构形式示意图图2是图1中秸秆夹送器组件的结构形式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秸秆引导机构组件的另一种结构形式示意图图4是图3中秸秆夹送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使本实用新型秸秆夹送器的结构形式及其秸秆导轨与机架之间联接关系示意图图6是图5的A-A剖面的一种结构形式示意图图7是图5的A-A剖面的第二种结构形式示意图图8是图5的A-A剖面的第三种结构形式示意图图9是图5中秸秆夹送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共同点在于它也是由自走底盘、机架、摘穗对辊、米穗集送机构、秸秆切割机构及秸秆引导机构等组成的。其中,除秸秆引导机构外,其余各组成零部件的结构形式也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现说明如下自走底盘与现有的卡车底盘相似;机架由设置在自走底盘前端的结构架体构成;由图1可见,摘穗对辊5由主辊12和副辊11及其传动部件组成;米穗集送机构分别由绞龙4及其集穗槽、刮板升运器6以及传动部件组成;秸秆切割机构10由动、定两个刀排及其传动机构组成。该各主要组成部件的功用是自走底盘用于本机驱动;机架用来安装摘穗对辊及所述各机构;摘穗对辊用于摘下秸秆上的玉米穗;米穗集送机构用于收集与送出被摘下的玉米穗秸秆切割机构用于切断玉米秸秆,使之与地面分离;秸秆引导机构用来将切割后的玉米秸秆夹送至摘穗对辊。
在实际应用中,摘穗对辊于其配用的秸秆引导机构总称为“秸秆引导与摘穗系统”,该系统的设置数量至少是1个,通常是3~10个。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的贡献是当其秸秆引导机构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以上即不少于两个时,对该机构组件的一部分结构做出改进。
由图1、图3可见,本实用新型保留了现有秸秆引导机构的部分基本结构,即它也是由扶禾器1和秸秆夹送器3组成的。各扶禾器1均是由两个“半叉”形壳体构成的分体式结构的“叉子”形壳体构件,并使其“叉口”位于前端即玉米收割机前进方向一侧端部,也就是图1、图3的下端;秸秆夹送器如图5、图9所示,主要由一个链式传动部件、秸秆导轨21和拨禾轮17组成。链式传动部件由链条导轨15、链条13、压紧机构16以及设置在链条上的若干个小刮板14、设置于摘穗对辊的主辊12上的主动链轮组成。
由图1、图3可见,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秸秆引导机构组件的改造点是使位于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2、9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前伸出,使位于该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之间的各“半叉”壳体7、8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后缩进,并使各秸杆夹送器前部机体之间形成聚集分布,聚集分布是指各秸秆夹送器定位安装后,不允许玉米秸秆自相邻的两个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各秸秆夹送器前部机体之间的聚集分布位置如图2、图4所示,即使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秸秆夹送器的链式传动部件之间的拨禾轮同时与这两个链式传动部件的链条相啮合。
当然,在实际生产中,上述各秸秆夹送器前部机体之间的聚集分布位置也可以这样确定使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秸秆夹送器的链式传动部件之间的拨禾轮仅与其配用的一个链式部件的链条相啮合,而与另一个秸秆夹送器上的链条相分离,并使该拨禾轮的齿顶圆与其相分离的链条的相邻侧面之间的最大间距限定为不大于一般细秸杆的直径。
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在保证各秸秆夹送器之间互不干涉条件下,可使各相邻的秸杆夹送器的后端即与其配用的摘穗对辊相连接的一端之间保持任意间距。例如,可以如图2一样保持等距,也可以如图4一样保持不等距。
在本实施例中,还将位于各相邻的秸秆夹送器之间的两个“半叉”壳体制成一体。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将其分别制做、分开设置,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将位于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制成整体式结构的构件,使之“叉头”本体与“叉杆”本体之间形成确定的水平夹角。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这两个“半叉”形壳体均制成分体式结构的构件,使之均由“叉头”本体与“叉杆”本体联接而成,该联接的唯一目的是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整“叉头”本体与“叉杆”本体之间的水平夹角。实施办法可以是在“叉头”本体与“叉杆”本体之间设置液压调位机构,即将“叉头”本体与“叉杆”本体铰联接,同时在两者之间设置微型伸缩油缸,并为其配置相应的液压动力控制系统。
按上述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时,所述小刮板与链条之间的联接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种联接方式如图6所示,将小刮板14联接于链条13的上侧面上;另一种联接方式如图7、图8所示,同时将小刮板联接与链条的上、下两个侧面上;第三种联接方式是将小刮板联接与链条的下侧面上。
按上述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时,秸秆导轨21的结构形式可以有以下两种一种结构形式如图6、图7所示,该导轨由两条平行设置的杆件构成,该杆件构成其两条轨道22、23。安装时,秸秆导轨通过联接件19、20、24联接与机架18上;另一种结构形式如图8所示,该导轨由横断面形状为“槽形”的杆件构成,该杆件的两个槽边构成其轨道22、23。安装时,秸秆导轨固定联接与机架18上。
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它包括秸秆引导机构,该机构由扶禾器和秸秆夹送器组成,扶禾器由两个“半叉”形壳体构成,秸秆夹送器由链式传动部件、秸秆导轨和拨禾轮组成,链式传动部件由链条及设置在链条上的若干个小刮板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秸秆引导机构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使位于该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前伸出,使位于该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之间的各“半叉”壳体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后缩进,并使各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形成聚集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的聚集分布位置这样确定使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秸秆夹送器的链式传动部件之间的拨禾轮同时与这两个链式传动部件的链条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的聚集分布位置也可以这样确定使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秸秆夹送器的链式传动部件之间的拨禾轮仅与其配用的一个链式部件的链条相啮合,而与另一个链式传动部件的链条相分离,并使该拨禾轮的齿顶圆与其相分离的链条的相邻侧面之间的最大间距限定为不大于一般细秸秆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将位于各相邻的所述秸秆夹送器之间的两个“半叉”壳体制成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最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均由“叉头”本体与“叉杆”本体联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刮板设置在所述链条的上侧面或下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刮板设置在所述链条的上、下两个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导轨由两条平行设置的杆件构成,该杆件构成其两条轨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导轨由横断面形状为“槽形”的杆件构成,该杆件的两个槽边构成其两条轨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玉米收割机,它包括秸秆引导机构,该机构由扶禾器和秸秆夹送器组成,扶禾器由两个“半叉”形壳体构成,秸秆夹送器由链式传动部件、秸秆导轨和拨禾轮组成,链式传动部件由链条及设置在链条上的若干个小刮板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当秸秆引导机构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使位于该秸秆引导机构组件左、右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前伸出,使位于该左、右外侧的两个“半叉”形壳体之间的各“半叉”壳体的前端相对其配用的秸秆夹送器的机体前端向后缩进,并使各秸秆夹送器的前部机体之间形成聚集分布。本实用新型实现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可有效提高玉米收割作业质量及效率的优点。
文档编号A01D45/00GK2912228SQ20052009478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6日
发明者宋永军, 宋雪云 申请人:宋永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