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38阅读:20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类孵化环道,特别涉及一种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属鱼类人工繁殖的孵化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从所周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成功的。该项技术是我国建国10周年的10大发明之一。40多年来,该项技术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中孵化设备由当时的各类小型孵化设备发展到大型的孵化设备,即圆形孵化环道。这使得我国“四大家鱼”的繁殖能适应大规模生产,同时也对推广该项技术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生产实践表明,设计圆形孵化环道由于水力学的圆周运动关系,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孵化的卵、苗在环道水体内分布不均,并且易于沉向环道内侧底部,形成“死角”,使卵、苗堆积、缺氧造成大量死亡,明显降低孵化率。加上圆形孵化环道建设对场地有一定要求,而又不能充分利用地面,弧形滤水窗不易制作,同时又易吸、贴卵苗,需经常性人工洗窗,于是后来由圆形孵化环道发展为方形孵化环道和椭圆形孵化环道。尽管这两种孵化环道对圆形孵化环道所存在的问题有一定改进,但没有根本性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原有孵化环道存在卵、苗死角和孵化过程中繁重的人为洗窗管理问题,在椭圆形环道的每环两端半圆形内侧加装向环底喷水弧管,并在椭圆形环道墙直线部位从口面到环底全装过滤窗,使环道在孵化过程中自始至终底面干净,不显死角,不需繁重洗窗。且该环道不但适宜产半浮性卵鱼类孵化,也适宜产粘性卵鱼类的脱粘卵孵化。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该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由钢筋混凝土基础、墙体、外环道、鸭咀喷头、外环进水支管、内环墙、内环道、外环出苗管口、内环出苗管口、内环进水管、外环进水管、内环进卵管、外环进卵管、环道过桥板、过滤窗插口、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环道排水总管、砖墙内排水暗沟、垂直排水支管、过滤窗后排水方洞、内环道进水支管及滤水窗构成;在钢筋混凝士基础上由墙体及内环墙隔离形成外环道和内环道,其上装有环道过桥板;椭圆形环道的直线部位内制有砖墙内排水暗沟,中部装有垂直排水支管及环道排水总管;外环道和内环道的一侧装有内环进水管、外环进水管、内环进卵管及外环进卵管,另一侧装有外环出苗管口和内环出苗管口;其特征在于椭圆形环道的外环道两端的半圆形内侧的墙壁上制有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内环道两端的内侧墙壁上制有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和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上均匀地制有小孔;椭圆形环道的外环道和内环道的直线部位的内、外侧墙壁上,从口面到环底都装有通过过滤窗插口固定的滤水窗,滤水窗后面的墙上开有过滤窗后排水方洞。
本实用新型与原来设备相比较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与原来的孵化环道比较,不但彻底消除了“死角”,而且使原来滤水窗总面积占总环道内、外壁总面积的30-60%提高到80%以上,使卵、苗孵化在任何阶段始终保持环道进、出水平衡,不需繁重的洗窗管理。同时,卵、苗不会贴窗受伤,能安全孵化。鱼苗孵化率达到90%以上,减轻管理的劳动强度90%左右。


图1为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的平面结构图;图2为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的C-C剖视图;图3为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的A-A剖视图;图4为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的B-B剖视图;图5为外环出苗管口的纵向剖视图;图6为内环进卵管的纵向剖视图;
图7为II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I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筋混凝土基础,2.墙体,3.外环道,4.鸭咀喷头,5.外环进水支管,6.内环墙,7.内环道,8.外环出苗管口,9.内环出苗管口,10.内环进水管,11.外环进水管,12.内环进卵管,13.外环进卵管,14.环道过桥板,15.过滤窗插口,16.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7.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8.环道排水总管,19.砖墙内排水暗沟,20.垂直排水支管,21.过滤窗后排水方洞,22.内环道进水支管,23.滤水窗。
具体实施方式
该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是在椭圆形的钢筋混凝土基础1的上面,通过墙体2、内环墙6隔离成外环道3和内环道7,外环道3和内环道7的宽为75cm,深为90cm,外环道3内均布有16个鸭咀喷头4,内环道7内均布有14个鸭咀喷头4。工作时,水从内环进水管10和外环进水管11分别进入内环道7和外环道3;鱼卵通过内环进卵管12和外环进卵管13分别进入内环道7和外环道3进行孵化,其孵化过程与现有的孵化环道相同。为了防止存在孵苗“死角”问题,清除孵苗堆积,在椭圆形环道的外环道3两端的半圆形内侧的墙壁上制有一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6,内环道7两端的内侧墙壁上制有一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7,弧管的管道内径为3.5~4厘米,管道离环底20厘米,管道朝向环底方向,在弧管上每隔15厘米钻直径4~6毫米小孔一个。当孵化环道通水后,每环弧管上的小孔不停地同时向环底“死角”喷水,以消除卵、苗堆积。
在椭圆形环道直线部位,每环内、外侧所有的墙壁上都装有从口面到环底的滤水窗23,使滤水窗23的总面积占到环道内、外壁总面积的80%以上。通过上述改进后与原来的椭圆形孵化环道比较,不但彻底消除了“死角”,而且将原来滤水窗总面积占总环道内、外壁总面积的30~60%提高到80%以上,使卵、苗不会贴窗受伤,能安全孵化。
经过生产检验,这种改进、创新型鱼类孵化环道,当出苗排干池水后观察,环道底面干净、不显“死角”,即无堆积发黑、腥臭的脏泥;孵化过程中,不需繁重洗窗。本实用新型不但适宜“四大家鱼”等产半浮性卵鱼类孵化,而且也适宜鲤、鲫、团头鲂等产粘性卵鱼类的脱粘卵孵化,孵化率可达90%以上,减轻劳动强度达90%左右。
权利要求1.一种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它由钢筋混凝土基础(1)、墙体(2)、外环道(3)、鸭咀喷头(4)、外环进水支管(5)、内环墙(6)、内环道(7)、外环出苗管口(8)、内环出苗管口(9)、内环进水管(10)、外环进水管(11)、内环进卵管(12)、外环进卵管(13)、环道过桥板(14)、过滤窗插口(15)、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6)、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7)、环道排水总管(18)、砖墙内排水暗沟(19)、垂直排水支管(20)、过滤窗后排水方洞(21)、内环道进水支管(22)及滤水窗(23)构成;在钢筋混凝士基础(1)上由墙体(2)及内环墙(6)隔离形成外环道(3)和内环道(7),其上装有环道过桥板(14);椭圆形环道的直线部位内制有砖墙内排水暗沟(19),中部装有垂直排水支管(20)及环道排水总管(18);外环道(3)和内环道(7)的一侧装有内环进水管(10)、外环进水管(11)、内环进卵管(12)及外环进卵管(13),另一侧装有外环出苗管口(8)和内环出苗管口(9);其特征在于椭圆形环道的外环道(3)两端的半圆形内侧的墙壁上制有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6),内环道(7)两端的内侧墙壁上制有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7),外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6)和内环道内墙面进水弧管(17)上均匀地制有小孔;椭圆形环道的外环道(3)和内环道(7)的直线部位的内、外侧墙壁上,从口面到环底都装有通过过滤窗插口(15)固定的滤水窗(23),滤水窗(23)后面的墙上开有过滤窗后排水方洞(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死角免洗的鱼类孵化环道。属鱼类人工繁殖的孵化设备领域。它是在原来鱼类孵化环道的基础上,以椭圆形孵化环道的每环两端半圆形内侧的墙壁上都装有一离环底层20厘米的内墙面进水弧管,弧管上朝环底的一面每隔15厘米钻一小孔。同时,在环道直线部位墙上,装有从环道口面至环底的滤水窗,其面积占墙面的80%以上。当孵化环道通水后,小孔不停地同时向环底“死角”喷水,以消除卵、苗堆积,彻底消除了死角,卵、苗不会贴窗受伤,不需洗窗,能安全孵化。本实用新型不仅适宜“四大家鱼”等产半浮性卵鱼类孵化,也适宜鲤、鲫、团头鲂等产粘性卵鱼类的脱粘孵化。孵化率可达90%以上,与同类孵化环道相比减轻劳动强度达90%左右。
文档编号A01K61/00GK2852682SQ20052009869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5日
发明者白遗胜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