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及控失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428阅读:7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及控失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具体是一种氮肥控失方法与控失肥料。
背景技术
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报告,将大气和水污染恶化列为八大环境问题之首。大气污染最重要的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主要是氮、磷等进入水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和使用不当,我国每年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泾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氮经径流、淋洗等途径进入等水体,导致江河湖海富营养化,挥发物以N2O形式进入大气,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可见,氮肥的大量使用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
水体中的氮来源很多,其中有外源性负荷和内源性负荷。外源性的氮有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约占70%,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内源性负荷有沉积物中氮的释放、水生动植物新陈代谢分解等。据Isermann(1990)估计,在西欧,农业土壤中占37%~82%的氮释放到地表水。对Danish的270条小河的营养监测表明,其中94%的氮,主要来自农业活动的非点源污染。在我国,最近20~30年间,每年损失到农田之外的氮超过10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可见,控制氮肥流失,是减少水污染的首要问题。现有的缓释肥或者控释肥因为成本太高,难以被广大农民接受,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所以研制一种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及控失肥,利用天然一维纳米矿物材料——凹凸棒土复配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达到将氮素(氨氮、尿素等)固定在土壤中,减少氮素通过淋溶、径流及挥发三种途径的流失。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天然一维纳米矿物材料——凹凸棒土复配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与氮肥进行混合造料或拌匀,将氮肥施用到土壤中后,将氮素固定在土壤中,减少氮素通过淋溶、径流及挥发三种途径的流失。
所述的氮肥∶凹凸棒土∶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铁按1000∶100-300∶1-5∶2-10的重量配比,混匀造粒或搅匀。
所述的氮肥是指尿素或铵态氮肥。
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肥,所述各组分的重量配比为氮肥 1000凹凸棒土 100-300
聚丙烯酰胺1-5聚合氯化铝铁 2-10。
所述的氮肥是指尿素或铵态氮肥。
本发明的原理是一方面利用凹凸棒土的纳米孔道结构、高比面积和高离子交换容量的性质,将氨氮或者尿素分子通过化学和物理吸附的方式固定在纳米孔道内部和外表面上,然后利用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铁的强絮凝特点,使凹凸棒土及其周围的土壤絮凝,形成较大的凹凸棒土分子网。这样既可以增大凹凸棒土对氮素的吸附率又可以阻止凹凸棒土被水流带走,从而达到氮肥控失的目的。
有益效果1、本技术可以减少氮素流失达20%-60%,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2、成本低。制成的控失肥,每袋价格不高于常规同类型氮肥。易被农民接受,大面积推广,因而颇具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3、所加材料全部环境友好,且具土壤改良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
1,将氮肥(尿素或铵态氮肥)∶凹凸棒土∶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铁按1000∶(100-300)∶(1-5)∶(2-10)的配比,混匀造粒,粒径控制在2-6mm。按常规氮肥施用方法及使用量施用既可。
2,将凹凸棒土∶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铁按1中的配比混匀,然后与氮肥搅拌混匀,作为氮肥增效剂使用。
权利要求
1.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天然一维纳米矿物材料——凹凸棒土复配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与氮肥进行混合造料或拌匀,将氮肥施用到土壤中后,将氮素固定在土壤中,减少氮素通过淋溶、径流及挥发三种途径的流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肥∶凹凸棒土∶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铁按1000∶100-300∶1-5∶2-10的重量配比,混匀造粒或搅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肥是指尿素或铵态氮肥。
4.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分的重量配比为氮肥 1000凹凸棒土 100-300聚丙烯酰胺 1-5聚合氯化铝铁 2-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肥是指尿素或铵态氮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环保型氮肥控失方法及控失肥,利用天然一维纳米矿物材料——凹凸棒土复配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达到将氮素(氨氮、尿素等)固定在土壤中,减少氮素通过淋溶、径流及挥发三种途径的流失。本发明可以减少氮素流失达20%-60%,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长期施用,可以改良土壤。
文档编号C05C9/00GK101041606SQ20071002026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1日
发明者蔡冬清, 丁克俭, 姜疆, 乔菊, 余增亮, 吴跃进, 王相勤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