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禾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700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禾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领域,尤其是收获机用零部件。
背景技术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农业生产中的繁重劳动逐步被机械所取代,农村劳动力得 到了很大地解放,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上了新的台阶。在我国三北地 区是重要的小麦、玉米及大豆产区,目前农村在收获阶段所需的劳动量为整个农业生产劳动
量的60%—70%,所以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在于收获季节实现机械化。现在小麦收获的机械化 实现得较好,小麦联合收割机发展较快,基本上代替了农民用镰刀收割及捆、运、垛、脱粒、 清选等繁重劳动,但是秋季主要作物玉米、大豆的收割机械化进展缓慢,近年来投入市场的 玉米收获机械,只能解决玉米秸秆田间收割或玉米谷场脱粒,而且已有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不 适用于玉米联合收获作业,小麦联合收割机此时只能闲置,不仅农民们需付出艰辛劳动,而 且延误收获时机,对粮食安全、腾茬备播不利。如果再让农民购买专用的玉米、大豆收获机 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对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农村是一项较大的负担。为此充分利用小麦 联合收割机的潜力,配上适合于玉米、大豆收获的零部件,使小麦联合收割机在秋收季节仍 能发挥作用,少花钱、多办事,是目前农村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在利用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基本结构及设施,如机架、驾驶室、动力 传动机构、储粮箱等的前提下,配以适合于玉米、大豆收获特点的机件,如拨禾器、割台、 脱粒滚筒、清选器等组成适于玉米、大豆的收获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与小麦联合收割机配套使用的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工 作效率高的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禾轮。
现有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拨禾轮适合于小麦的收割,所以直径小,安装高度低,拨禾杆 为五根,工作间距小,用于收获玉米容易产生挑起茎杆,打掉果穗,粮食损失率高。弹齿的 螺旋旋转轴为水平方向,工作时容易在齿根处折断,需要经常维修,影响了整机工作效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未轮,具有中心轴,中心轴上装有偏心支架,偏心支架带动 拨禾杆支架,在拨未杆上装有多个弹齿,拨禾杆支架为四方框支架,四个棱边即为四个拨未 杆,装在拨禾杆的弹齿的螺旋旋转轴的垂直方向,齿头朝下,齿根与拨禾杆连接,中心轴离 地面的距离可根据玉米秸秆的高度进行调整。拨禾杆支架的对角距离即拨禾轮的直径为 1500mm。
在工作时,本实用新型四个拨禾杆拨未轮每转一周,四根拨未杆各工作一次,共拨禾四 次,与五个拨禾杆拨禾轮相比,每周少拨未一次,由于圆周长等分的减少,拨禾工作间距加 大,减少了压杆打穗率及损失。同时也解决了推倒、挑起禾杆难以喂入的问题,在拨禾轮拨 禾杆上配装了轴向螺旋弹齿,强度较高,不易折断,有利于未杆的输送喂入。又结合玉米茎 杆高大、果穗较高,为提高拨禾性能,拨未轮直径大于小麦拨禾轮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因为按照玉米秸秆的特点进行设计,适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收割。
2、 弹齿的螺旋旋转轴为垂直方向,使弹齿坚固耐用,提高了整机的工作效率。
3、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易于推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禾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l、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在中心轴上装有偏心支架2,偏心支架带动拨禾杆支架l,拨禾杆支架为四方框支架,对 角距离为1500mm,中心轴离地面的距离可根据玉米杆的高度进行调整,在每根拨禾压杆3上 装有多根弹齿4,弹齿的螺旋旋转轴为垂直方向,其齿尖朝地,齿根与拨禾压杆连接。
权利要求1、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禾轮,其有中心轴,中心轴上装有偏心支架,偏心支架带动拨禾杆支架,在拨禾杆上装有多个弹齿,其特征为拨禾杆支架为四方框支架,四个棱边即为四个拨禾杆,装在拨禾杆上的弹齿的螺旋旋转轴为垂直方向,齿头朝下,齿根与拨禾杆连接,中心轴离地面的距离可根据玉米秸秆的高度进行调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禾轮,其特征为拨未杆支架的对角 距离即拨禾轮的直径为15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玉米及大豆籽粒收获机用拨禾轮,涉及收获机零部件领域,现有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拨禾轮不适用于高大秸秆或轻长茎蔓作物的收割,喂料困难,会使茎杆挑起,打掉果穗,粮食受损。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四方框支架的拨禾轮,拨禾轮的直径大,中心轴离地面距离可根据玉米秸秆的高度进行调整,齿针采用螺旋旋转轴为垂直方向的,本实用新型具有适于玉米等高秸秆作物收获,弹齿坚固耐用,整机工作效率高,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易于推广的特点。
文档编号A01D57/00GK201182093SQ200720310068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6日
发明者刚 郭 申请人:刚 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