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方法

文档序号:387745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于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 模式。
技术背景本专利基于江苏省建设厅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模式研究(JS2007JH18)"中的丘陵岗地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的研究。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但在交通、矿山等建 设中不可避免地破坏地形地貌,形成千疮百孔的裸崖、坡面,由此产生滑坡、 崩塌和土壤侵蚀等生态问题,而且破坏自然景观,因此绿化和美化裸崖边坡、 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丘陵岗地边坡景观,由于未经生态处理,缺乏绿色植物点缀生态景观, 往往与周围生态景观不协调,难以产生自然天成的亲和感。如何采用生态修 复型绿化模式恢复、复垦绿色植物及景观修复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特别是在山地、矿山,采用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就能 更好地对丘陵岗地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修复。因此解决丘陵岗地边坡生态修复 型绿化模式问题对边坡水土保持、绿化和美化丘陵岗地边坡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边坡的生态恢复以往采用多草种混播,由于草种属浅根性植物,其 根系一般只能分布于喷混建植层的表层,对边坡恶劣环境的抗逆性弱,生物 群落稳定性差,往往在3-5年植被就出现退化。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草本群落中加入特定的灌木,形成灌草结合的稳定立 体复合生态体系,以解决单一草本植物群落易退化的问题。灌木根系发达, 灌草生态建植层的根系交织成捧定结构,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坡面跨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使灌 木植物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得到优化。它不但能够对边 坡做到水土保持的目的,还能美化边坡环境,创造优美的田园风光。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将坡面清理后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或 普通喷播的方法,将含有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的喷播层材料和覆盖材料 混合后,然后喷播在坡面上,最后进行养护管理;其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 种子的质量比为1 10:1,种子的播种量为15 35g/m2,所述的灌木植物选 自夹竹杉t(A^r/鹏jV 力'c—、 黄栌(C。""〃51 cc ^7gr/a)、 多花胡枝子 (^espeofeza /j.ori6w/7c/a)、火棘(尸/7"aca/7 t力a /ortW7ea/ a)、海桐(/V t tospoiT/iT
或马棘(//7a7go/ei"a A e〃G^"/7ctarz'a)中的一禾中或几禾中,草本植 物选自野菊(Zfe/ G^a/7t/ ei77a i/70^c〃历)、白三叶(Tyy/aZ/wz^epe/ ;),紫花 苜蓿(Uic柳s^3"ra)、 狗牙根(077oab/7 0fecO^0/7)、紫羊茅(尸e5ti/ca tt;/^3)或多花黑麦草(Zo力'咖m/7"/7or^)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目体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 (O区域选择选择原始形成或经过边坡治理的稳定边坡,岩质边坡坡
角小于60。,坡高低于15m; 土质边坡坡角小于45。,坡高低于8m的区域, 作为修复区域;
(2) 设置安全防护区做好施工准备,安排好施工机械与材料并设安全 防护区;
(3) 坡面清理清除坡面杂物、杂草及松动岩块,对坡面转角处及坡 顶部的棱角进行修整,使之呈弧状,使坡面基本平整。对低洼处适当覆土夯 实或以植生袋土回填。
(4) 边坡预处理对岩石边坡、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可根据边坡条
件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普通喷播等技术。优选采用挂网客土喷播的方法,挂
网客土喷播采用12号或14号镀锌棱形铁丝网(直径2mm),网孔40mmx40mm, 紧固件采用4)6mm的钢锚钉,锚钉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150mm、200mm、 400mm等几种不同长度。岩石处用电钻钻孔后用锚钉紧固,局部釆 用锚杆注浆。紧固件每平方米不少于5只,使铁丝网与坡面固定,铁丝网与 坡面保持一定间隙,并均匀一致。较陡岩面处,可用草绳按一定间隔缠绕在 铁网上,以增加附着力,使客土厚度得到保证。 (5)植物选择-灌木植物可以选择夹竹桃(Afen'M7 J'/7&'C^)、黄栌(6bt//7i/Sc。^/;grj'a)、 多花古月枝子(Ze印ec/e^a /Yarj'6"77c/a)、 火棘(户/rac朋t/ a/。/^"/7ea/7s )、 海桐(尸i "05p。277/z7 to6ii"a ) 或马棘 (//7c7卵/era jc^ewab ti/ c tor ia )。草本植物可以选择野菊(Zfe;70^朋^ 柳a i/7o^'c顺)、白三叶(7rj'/bh'〃/z _re/ e/ 50、紫花苜蓿0^eo^'c超。s3Z^Va)、 狗牙根(O^oob/ cfecWo/7)、紫 羊茅(Fa twca 7v;6i"a)或多花黑麦草/z7〃7"/7ora/7 )。 (6)喷播材料要求种子质量鉴定喷播前对种子发芽率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种子用量。灌木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先温水浸泡催芽。嫩芽不宜过长,以免 在喷播搅拌时使幼芽损伤。喷播层材料的选择由喷播材料在土壤表面形成的喷播层,实质是保 证草种迅速萌芽、生长的养生覆盖物。首先,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牢固 地附着在土壤表面,有效防止风吹和雨水冲刷而不脱落;其次具有良好的吸 水、保水和保肥的性能,使喷播时的水和肥料不易顺坡流失,在浇水或下雨 时能再吸水,并能防止喷播层中的水分过快蒸发,使草种在生长初期始终处 于湿润状态;再其次喷播材料的无害性,对草种、草苗无害,对环境无污染。 喷播层材料优选泥炭土或者泥炭土与腐殖土的组合。覆盖材料选用吸水性强、保水性好的植物纤维作为覆盖材料,或者 还加入肥料、粘合剂或保水剂。植物纤维覆盖材料需具备的物理性状包括 有效物质含量中木纤维含量最:f氐7.0c/。,纸纤维含量最高30c/。;灰份百分比1.0%; Ph值约为4.8;最少吸水量800g水/100g纤维。粘合剂的用量至少为 0.4_1.0kg/m3,坡度越陡,其用量相应增加。保水剂用量一般为1—2kg/m3。
(7) 灌草种配比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及坡面特点,按照施工 设计的要求进行灌草种的配比,以建立灌草立体生态模式。
播种量的计算方法为L=U/(KR), L表示单位面积的播种量(g/m2); U 表示期望单位面积上植物的棵数,K表示单位重量种子的粒数(粒/g); R 表示种子的发芽率。
发明中的灌草植物播种种子质量比例1一l 0 : 1 ,根据灌木为主或草 本植物为主的不同需要,比例可适当调节。播种量优选约在20 30g/m2。
(8) 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以灌草搭配为基调,灌木组合实现常绿与落 叶相结合,草本植物注意冷季型草坪与暖季型草坪相结合,植物的生态防护
能力和景观效果相结合,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具体植物配置类型可用夹
竹桃+黄栌+野菊+白三叶,火棘+多花胡枝子+紫花苜蓿+狗牙根,海桐+马棘 +紫羊茅+多花黑麦草。以上三种配置中,夹竹桃、火棘、海桐为常绿灌木, 黄垆、多花胡枝子、马棘为落叶灌木,并且耐干旱瘠薄土壤环境的能力很强, 使配置后的灌木结构合理,存活能力强,易于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选用的 草本植物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具有根系发达、粗生、耐热、耐 寒、耐贫瘠、抗干旱等生理特性,同时具有生长迅速、植株低矮、形成的景 观优美自然等特点。
(9) 将喷播层材料和覆盖材料(如泥炭土、腐殖土 (过筛)、木(草) 纤维、缓释营养液等有机物和肥料、粘合剂、保水剂)混合材料经过专用机 械的搅拌后喷播在铁丝网上,平均厚度为7—9cm。为使喷播均匀,需将材 料在喷播机内搅拌20min左右后再进行喷播。其中粘合剂为一种高分子丙烯 酰胺(常简写为PAM)聚合而成的非离子均聚物胶粉,保水剂为一种常用 高吸水性树脂,国内外均有厂家生产,优选使用绿化保水剂。
(10) 盖无纺布顺坡面从上而下直盖,布与布之间重叠10—15cm左 右,并用竹签固定。(11) 喷灌透水水要喷透,但不能产生地表径流,防止基底材料被冲蚀。(12) 养护管理喷水养护分前、中、后期水分管理。前期喷灌水 养护为60天,播后第一次浇透水,以后根据天气情况,第一个月每隔3—5 天浇水一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灌草种子发芽。第二个月每隔7天浇水一次,以促进灌草幼苗扎根和快速生长。中期依靠自然雨水,若遇干旱,每月喷水2—3次。后期每月喷水2次,喷水量以2""3kg/n^为宜(根据天气 及土壤情况而定,勿产生径流)。追肥为满足植物对N、 P、 K等的营养需 求,维持灌草正常生长,必须在齐苗后进行追肥。追肥分春肥(3~4月) 和秋肥(lO—ll月)两次,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30_50g/m2,可结合浇水 作业或干施后浇水。另外,可依实际情况进行叶面追肥。(13) 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发芽先后问题的解决由于灌木种子发芽的速度远慢于草种发芽的速度,草种发芽后,草根 很快布满土层,同时草本植物也遮去了大部分的阳光,使得刚刚出芽的灌木 幼苗很难与已根繁叶茂的草本植物竞争,易使灌木幼苗死亡。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三个a:预先对灌木种子催芽;b:先喷播灌木种子,待种子稍稍萌动时再喷播草种,这两种方法的目 标是一样的,即保证草种和灌木种子同时发芽 C:待草本植物生出后,再补栽灌木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草本群落中加入特定的灌木,形成灌草结合的稳定立体复合生 态体系,从而了解决单一草本植物群落易退化的问题。灌木根系发达,灌草 生态建植层的根系交织成稳定结构,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坡面跨塌。 本发明的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使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生态效 益和景观效果得到优化。它不但能够对边坡做到水土保持的目的,还能美化 边坡环境,创造优美的田园风步。实施例1(1) 区域选择选择原始形成或经过边坡治理的稳定边坡,岩质边坡坡角小于60°,坡高低于15m; 土质边坡坡角小于45。,坡高低于8m的区域, 作为修复区域;(2) 设置安全防护区做好施工准备,安排好施工机械与材料并设安全 防护区;(3) 坡面清理清除坡面杂物、杂草及松动岩块,对坡面转角处及坡 顶部的棱角进行修整,使之呈弧状,使坡面基本平整。对低洼处适当覆土夯 实或以植生袋土回填。(4) 边坡预处理对岩石边坡、土石混合边坡采用挂网客土喷播的方法,挂网客土喷播采用12号或14号镀锌棱形铁丝网(直径2mm),网孔 40mmx40mm,紧固件采用小6mm的钢锚钉,锚钉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 150mm、 200mm、 400mm等几种不同长度。岩石处用电钻钻孔后用锚钉紧固, 局部采用锚杆注浆。紧固件每平方米不少于5只,使铁丝网与坡面固定,铁 丝网与坡面保持一定间隙,并均匀一致。较陡岩面处,可用草绳按一定间隔 缠绕在铁网上,以增加附着力,使客土厚度得到保证。(5)植物选择夹竹桃+黄栌+野菊+白三叶,其中先对夹竹桃和黄栌 温水浸泡催芽,其播种重量比例为5:4.5:0.5:1; (6)喷播种子质量鉴定喷播前对种子发芽率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计算种子用量为20 30g/m2。喷播层材料和覆盖材料将种子混入泥炭土、腐殖土、木(草)纤维、 缓释营养液等有机物和肥料、粘合剂、保水剂组成的混合材料中,搅拌20min 左右后喷播在铁丝网上,平均厚度为7—9cm。(7)盖无纺布顺坡面从上而下直盖,布与布之间重叠10—15cm左 右,并用竹签固定。(8) 喷灌透水水要喷透,但不能产生地表径流,防止基底材料被冲蚀。(9) 养护管理喷水养护分前、中、后期水分管理。前期喷灌水养护为60天,播后第一次浇透水,以后根据天气情况,第一个月每隔3—5天 浇水一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灌草种子发芽。第二个月每隔7天浇水一次,以促进灌草幼苗扎根和快速生长。中期依靠自然雨水,若遇干旱,每月喷水2—3次。后期每月喷水2次,喷水量以2—3kg/ 1112为宜(根据天气及 土壤情况而定,勿产生径流)。追肥为满足植物对N、 P、 K等的营养需求, 维持灌草正常生长,必须在齐苗后进行追肥。追肥分春肥(3一月)和秋 肥(10—11月)两次,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30—50g/m2,可结合浇水作业 或干施后浇水。另外,可依实际情况进行叶面追肥。 实施例2除将植物选择及其播种比例改为火棘+多花胡枝子+紫花苜蓿+狗牙根 =4:4.5:1:0.5外,其他同实施例1。 实施例3除将植物选择及其播种比例改为海桐+马棘+紫羊茅+多花黑麦草 =5:4:0.5:0.5夕卜,其他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坡面清理后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或普通喷播的方法,将含有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的喷播层材料和覆盖材料混合后,然后喷播在坡面上,最后进行养护管理;其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的质量比为1~10∶1,种子的播种量为15~35g/m2,所述的灌木植物选自夹竹桃、黄栌、多花胡枝子、火棘、海桐或马棘中的一种或几种,草本植物选自野菊、白三叶、紫花苜蓿、狗牙根、紫羊茅或多花黑麦草中的一种或几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坡面清理步骤为清除坡 面杂物、杂草及松动岩块,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部的棱角进行修整,使之呈 弧状,使坡面基本平整,对低洼处适当覆土夯实或以植生袋土回填。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喷播种子时采用挂网客土 喷播的方法,其中铁丝网采用镀锌棱形铁丝网,铁丝网与坡面保持均匀间隙。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播层材料为泥炭 土或者泥炭土与腐殖土的组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盖材料主要为植 物纤维,或者还加入肥料、粘合剂或保水剂。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 的配置类型为夹竹桃+黄栌+野菊+白三叶、火棘+多花胡枝子+紫花苜蓿+ 狗牙根或海桐+马棘+紫羊茅+多花黑麦草。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种子喷播前先对灌木植物 种子催芽,或者先喷播灌木植物种子,待灌木植物种子萌动时再喷播草本植 物种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将坡面清理后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或普通喷播的方法,将含有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的喷播层材料混合覆盖材料后,然后喷播在坡面上,最后进行养护管理;其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的质量比为1~10∶1,种子的播种量为15~35g/m<sup>2</sup>,所述的灌木植物选自夹竹桃、黄栌、多花胡枝子、火棘、海桐或马棘中的一种或几种,草本植物选自野菊、白三叶、紫花苜蓿、狗牙根、紫羊茅或多花黑麦草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的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使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得到优化。它不但能够对边坡做到水土保持的目的,还能美化边坡环境,创造优美的田园风光。
文档编号A01C14/00GK101317523SQ20081002233
公开日2008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8日
发明者姚玉敏, 朱晓东, 李昌浩, 李杨帆, 王振祥 申请人: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