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式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41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步行式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步行式插秧机,该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 且具有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的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可在车 体的横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上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已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步行式 插秧机。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步行式插秧机具有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在 机体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中央处设置有一个车轮。在该行驶机体中,在 从车轮的横向两侧向后方延伸设置的筒状支撑架上悬浮支撑有插秧部整地 用的船体。在行驶机体的后部设置有一对插秧装置。在行驶机体的后部设置 有载秧台,该载秧台在横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并且将载置在载秧台上的秧苗 向下方供给
专利文献l: JP实公昭62—13451号公报。
在上述的步行式插秧机中,由于通过一个行驶车轮来支撑机体重量并且 行驶,因此,当左右重量的平衡严重失衡或者车体重心变高时,容易产生车 体的左右倾斜或不稳定,因此操纵变得困难。另外,当重物向车体横向外侧 的突出程度大时,容易产生转动行驶的惯性,因此操纵变得困难。
另外,作为以往技术,有一种独轮步行式插秧机,该独轮步行式插秧机 在行驶机体的后部设置有操纵手柄,所述操纵手柄具有右把手部和左把手 部。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步行式插秧机,所述步行式插秧机在 门形连结支架(专利文献2的图2之11)和摇摆箱(专利文献2的图1之7) 之间设置有车轮升降装置(专利文献2的图1之12),通过该车轮升降装置 上下移动车轮,实现机体的升降。
专利文献2: JP特开平5—292815号公报(图1及图2)。
在专利文献2的步行式插秧机中,用于操作车轮升降装置(专利文献2 的图1之12)的手柄被设置在离载秧台(专利文献2的图1之17)前侧的操纵手柄(专利文献2的13、 14)远的位置。其结果是,当要升降机体时, 手必须离开操纵手柄去操作车轮升降装置的手柄。
如专利文献2所述,若采用独轮(专利文献2的图1之8)构成步行式 插秧机,例如在进行插秧作业时,主要是利用与地面接触的左右船体(专利 文献2的图1之38、 39)和操纵手柄的操作来修正机体的左右倾斜,由此稳 定机体,例如,在进行行驶作业时,则通过操纵手柄的操作来修正机体的左 右倾斜,从而稳定机体。因此,在进行插秧作业的同时手离开操纵手柄而去 操作车轮升降装置的手柄时,存在着机体不稳定、插秧精度变差之虑,而且, 当在行使的同时手离开操纵手柄而去操作车轮升降装置的手柄时,有机体栽 倒等危险。
因此,难以在进行插秧作业的同时升降机体,而是必须中断插秧作业等 后再升降机体。而且,难以在行驶的同时升降机体,必须停止机体后再升降 机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纵容易的步行式插秧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独轮步行式插秧机,能够用双手 稳定机体的同时操作油压操作器,且可提高油压操作器的操作性。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有插秧部, 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横向上自由 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 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
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的变速箱体,以该变速箱体内的 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反的车 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将所述载秧台往复移送的秧苗横向进给
机构的传动箱,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同 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根据该本发明,车轮驱动箱、变速箱体及传动箱能够使自动行驶车的左 右重量容易保持平衡。
艮卩,变速箱体的变速箱部位于其内部的部位的重量比其他部位的重量 重,可以认为变速箱体的重量集中在变速箱部的设置位置上而作用于自动行 驶车上,变速箱体的重量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车轮驱动箱和传动箱的重量 的作用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车轮驱动箱和传动箱 的重量,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变速箱体的重量作用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 而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
因此,能够使自动行驶车的左右重量保持良好的平衡,难以产生车体的 左右倾斜或不稳定,操纵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得到可高效作业的步行式插 秧机。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有 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横 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 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
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的变速箱体,以该变速箱体内的 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反的车
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用于所述插秧部的操作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 所处的一侧相同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根据该本发明,车轮驱动箱、变速箱体及操作器能够使自动行驶车的左 右重量容易保持平衡。
艮口,变速箱体的重量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车轮驱动箱和操作器的重量 的作用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车轮驱动箱和操作器 的重量,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变速箱体的重量作用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 而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
因此,能够使自动行驶车的左右重量保持良好的平衡,难以产生车体的 左右倾斜或不稳定,且操纵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得到可高效地进行作业的步 行式插秧机。另外,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有 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横 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
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
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的变速箱体,以该变速箱体内的 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反的车 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左右一对的车体前后方向朝向的车体主支架,以该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支 架在车体横向上的间隔越向车体主支架前端侧则越小,且车体主支架前端侧 在车体横向上位于接地船体和车轮升降阀的连动机构的内侧的配置而设置。
根据该本发明,车轮驱动箱和变速箱体能够使自动行驶车的左右重量容 易保持平衡。
艮卩,变速箱体的重量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车轮驱动箱的重量的作用侧 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车轮驱动箱的重量,相对于行 驶车轮偏向与变速箱体的重量作用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作用于自动行 驶车上。
另外,根据该发明,能够抑制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支架造成的转动行驶的 惯性。
艮口,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支架极力靠近于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心而被设 置,能够抑制车体主支架的重量向车体横向外侧的突出。
因此,能够使自动行驶车的左右重量保持良好的平衡,难以产生车体的 左右倾斜或不稳定,且不容易产生因车体主支架引起的转动行驶的惯性,由 此操纵变得容易,能够得到可高效地进行作业的步行式插秧机。
另外,上述本发明中,所述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支架收容有传动装置,所 述传动装置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插秧部。
根据该发明,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的重量增加,通过该重量能够抑制转 动行驶的惯性,操作变得容易。
艮P,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支架极力靠近于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心而被设 置,能够抑制车体主支架的主要重量向车体横向外侧的突出。
7另外,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有 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横 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
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
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和所述插秧部的变速箱体,以该 变速箱体内的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 一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所述变速箱体的行驶用输出轴和插秧部用输出轴排列在车体前后方向上。
根据该发明,车轮驱动箱和变速箱体能够使自动行驶车的左右重量容易 保持平衡。
艮口,变速箱体的重量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车轮驱动箱的重量的作用侧
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车轮驱动箱的重量,相对于行 驶车轮偏向与变速箱体的重量作用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作用于自动行
驶车上。
另外,根据该发明,变速箱体中的用于向行驶用输出轴传动的变速箱部、 用于向插秧部用输出轴传动的变速箱部,均以尽可能低的设置高度来被安 装,由此谋求变速箱体的低重心化,能够抑制因变速箱体的重量产生的车体 重心的提升。
因此,能够使自动行驶车左右重量保持良好的平衡的同时,重心变低, 由此难以产生车体的左右倾斜或不稳定,操作变得容易,能够得到高效率的 步行式插秧机。
另外,在本发明中,将所述车轮驱动箱以上下自由摇动的方式加以支撑 的一对支撑部,分散配置在所述车轮驱动箱的输入齿轮的两侧而设置在所述 变速箱体上。
根据该发明,将通过变速箱体对车轮驱动箱的支撑,可两端式支撑来完 成,所述两端式支撑是指在车轮驱动箱的输入齿轮的两侧加以支撑。
因此,能够使变速箱体对车轮驱动箱的支撑坚固,可得到能够稳定地行 驶的步行式插秧机。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1)发明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为,提供一种独轮步行式插秧机,所述独轮步行式插 秧机在其行驶机体的后部设置有操纵手柄,该操纵手柄具有右把手部及左把 手部,而且,在所述右把手部或左把手部的附近设置有油压操作器,该油压 操作器用于操作安装在行驶机体上的油压器。
发明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能够用握住设置有油压操作器侧的把手部的手 来操作油压操作器,能够在用两手握住操纵把柄的右把手部及左把手部的状 态下操作油压操作器。由此,可在手不离开右把手部或左把手部的状态下操 作油压操作器,能够用两手握住右把手部及左把手部而稳定机体的同时操作 油压操作器。其结果是,能够在无需中断插秧作业的情况下操作油压操作器, 且即使不停止机体也能够操作油压操作器,从而提高油压操作器的操作性 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可在进行插秧作业的同时操作油压操作器,能 够边行驶边操作油压操作器,从而可提高插秧作业及行驶作业的操作性。 (2)发明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为提供如下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即,如本发明 的第一特征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其中,可将所述操纵手柄的姿势变更 为使用姿势和收容姿势,所述使用姿势是指所述右把手部及左把手部向后的 姿势,所述收容姿势是指所述右把手部及左把手部被收容于比所述使用姿势 靠前侧的姿势。
发明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相同的如上述(1) 记载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如下所述的作用。
艮P,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运输或保管步行式插秧机时,通过将操 纵手柄的姿势变更为收容姿势,可将操纵把手紧凑地收容于前侧,由此縮短 步行式插秧机的全长。在处于收容姿势时,能够避免如处于使用姿势时的右 把手部及左把手部向后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操纵手柄的处于向后状态的把手部成为运输或保管时的障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相同的如上述(1) 所述的发明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如下所述的发明效果。
艮口,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能够在运输或保管中将步行式插秧机紧凑 地收容于前后,由此,步行式插秧机的运输或保管等变得容易。
(3) 发明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为提供如下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S卩,如本发明 的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其中,用右手柄架及左手 柄架将所述操纵手柄支撑在行驶机体上,并设置有操作杆和支架构件,所述 操作杆用以操作安装在行驶机体上的调节部,所述支架构件经由所述右手柄 架及左手柄架而被固定,且在所述支架构件上安装所述操作杆。
发明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相同的如 上述(1) 、(2)记载的发明作用,而且,还具有如下所述的作用。
艮P,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能够用支架构件加强右手柄架及左手柄架 的同时,还可以将该支架构件作为安装操作杆的构件来兼用。由此,例如与 另行设置用于安装操作杆的构件的情形相比,能够简化步行式插秧机的结 构,同时,通过在可确保较强强度的支架构件上安装操作杆,能够坚固地安 装操作杆,由此,操作杆在操作时不会晃动不稳,容易操作操作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相同的如 上述(1) 、(2)所述的发明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如下所述的发明效果。
艮P,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能够降低步行式插秧机的制造成本,而且, 可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性。
(4) 发明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为提供如下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即,如本发明 的第三特征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其中,在所述支架构件形成杆导向部, 该杆导向部用以导向所述操作杆。
发明的作用-
1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相同的如上述(3) 记载的发明作用,而且,还具有如下所述的作用。
艮P,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能够将支架构件作为操作杆的杆导向部来 起作用,例如,与另行设置用于导向操作杆的杆导向部的情形相比,能够简 化步行式插秧机的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具有与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相同的如上述(3) 所述的发明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如下所述的发明效果。
艮P,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能够进一步降低步行式插秧机的制造成本。
(5)发明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为提供如下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即,如本发明 的第一或第二特征所述的独轮步行式插秧机,其中,经右手柄架及左手柄架 将所述操纵手柄支撑在行驶机体上,并设置有操纵轴和支架构件,所述操纵 轴经由右手柄架和左手柄架而被设置,所述支架构件经由右手柄架和左手柄 架而被固定,将用于调节安装在行驶机体上的调节机构的调节杆支撑在所述 操纵轴上,将所述支架构件设置在所述操纵轴的附近。
发明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与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特征相同地具有如上述 (1) 、(2)记载的发明作用,而且,还具有如下所述的作用。
艮口,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能够用支架构件加强右手柄架以及左手 柄架,同时,通过将该支架构件设置在操纵轴的附近,能够将操纵轴设置在 确保较强强度的支架构件的附近。由此,能够用支架构件来有效地加强操纵 轴的附近。其结果,通过操作调节杆,能够用支架构件支撑作用于操纵轴的 作用力,由此,调节杆在操作时不会晃动不稳,容易操作调节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与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特征相同地,在具有如 上述(1) 、(2)所述的发明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如下所述的发明效果。
艮P,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能够加强右手柄架及左手柄架的同时,提 高调节杆的操作性。


图l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该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车体支架的俯视图。
图4是车体支架在插秧机构配置部的后视图。
图5是传动装置的线图。
图6是自动行驶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体在配置部的俯视图。
图7是自动行驶车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8是变速箱体和车轮驱动箱的剖视图。
图9A是连动机构在接地船体上升状态下的侧视图;图9B是连动机构在 接地船体下降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IO是接地船体支撑结构和操作器配置部的俯视图。 图ll是接地船体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12A是锁定机构在机罩关闭状态下的侧视图;12B是锁定机构在机罩 打开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3是锁定机构的俯视图。 图14是插秧部的侧视图。 图15是插秧机构的后视图。 图16是载秧台下部的俯视图。
图17是载秧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以及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的侧视图。 图18是载秧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以及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的侧视图。 图19是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20是秧苗横向进给机构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的俯视图。 图21A是株间变速部在高速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1B是株间变速部在低 速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2是株间变速部的俯视图。
图23A、图23B是横向进给变速部的的侧视图。
图24是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5是划线指示装置的后视图。
图26是基体构件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12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8是该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9是该步行式插秧机前部的侧视图。
图30是该步行式插秧机前部的俯视图。
图31是该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系统图。
图32是变速箱体的整体侧视图。
图33是变速箱体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34是表示发动机的输出轴附近及行驶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插秧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
图36是车轮支撑箱附近的横向剖面俯视图。
图37是株间齿轮盖附近的剖视图。
图38是左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附近的剖视图。
图39是右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附近的剖视图。
图40是油压泵附近的纵向剖面主视图。
图41是油压泵附近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42是升降缸体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43是行驶机体后部的侧视图。
图44是行驶机体后部的俯视图。
图45是手柄架前部的侧视图。
图46是说明取秧苗量调节机构及船体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的纵向剖面
图47是说明取秧苗量调节机构的结构的横向剖面俯视图。
图48是说明船体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49是在使用姿势中的操纵手柄附近的侧视图。
图50是在收容姿势中的操纵手柄附近的侧视图。
图51是操纵手柄的左侧把手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52是说明接地船体前部的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53是说明接地船体前部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l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
实施例中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步 行式插秧机具有通过一个自由驱动的行驶车轮1来自动行驶的结构,并且具
有自动行驶车,该自动行驶车具有设置在车体前端部的发动机2和设置在车 体后端部且具有操纵手柄3的操纵部4,还具有插秧部8,该插秧部8具有 在所述行驶车轮1的后部附近以排列在车体横向上的方式支撑于车体支架5 上的两个插秧机构6、 6以及以排列在车体横向上的方式支撑于所述车体支 架5的下部上的两个接地船体7、 7。
该步行式插秧机进行两列插秧作业。
艮P,所述行驶车轮1以驱动自由的方式支撑在车轮驱动箱10的自由端 部上,通过用油压缸11操作所述车轮驱动箱10进行摇动,使得所述车轮驱 动箱10可相对于车体支架5进行升降,其中,而所述车轮驱动箱10以上下 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车体支架5上。当使得行驶车轮1进行升降时, 车体支架5相对于地面进行升降,插秧部8在所述两个接地船体7、 7与地 面接触的下降作业状态和所述接地船体7从地面上升的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 进行升降。插秧部8处于下降作业状态而使自动行驶车行驶时,插秧部8通 过所述发动机2的输出而被驱动,通过所述两个插秧机构6、 6来插秧。
所述自动行驶车除了具有所述行驶车轮1、所述发动机2以及所述操纵 部4之外,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发动机2的上方的发动机用燃料箱12、覆盖该 燃料箱12及所述行使车轮1上方的机罩13、设置在该机罩13的后端侧上方 的预备载秧台14。
图3是所述车体支架5的俯视图。图4是所述车体支架5在插秧机构配 置部的后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所述车体支架5具有变速箱体15,其用于 支撑所述发动机2;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其是从所述变速箱体15 向车体后方延伸;手柄架17,其前端侧与所述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 的后端部连接;车体上下方向朝向的支柱支架18,其下端部与所述左右一对 车体主支架16、 16中的左侧的车体主支架16的后端部连接;车体上下方向 朝向的传动箱19,其下端部与所述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中的右侧的车体主支架16的后端部连接;载秧台支柱70,其下端侧与所述支柱支架18 和所述传动箱19的上端侧连接;车体横向朝向的连接支架20,其用于将所 述左右的载秧台支柱70、 70的基部之间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手柄架17具有左右一对支架主体17a、 17a;用于 将该左右一对支架主体17a、 17a的前端侧连接的板状的连接支架17b;用于 将所述左右一对支架主体17a、 17a的后端侧连接的板状的连接支架17c。
图5是用于将所述发动机2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行驶车轮1和所述插秧部 8的传动装置的线图;图6是自动行驶车的所述发动机2和所述变速箱体15 在配置的部位的俯视图;图7是自动行驶车前部的侧视图。如这些图所示, 所述变速箱体15具有变速箱主体15a,其连接在所述发动机2的下部的车 体横向左侧的侧壁部上;筒状的行驶输出箱部15b,其是从该变速箱主体15a 的下部向车体横向右侧方向通过所述发动机2的下方而延伸;筒状的插秧输 出箱部15c,其是从变速箱主体15a的下部向车体横向右侧方向通过所述发 动机2的下方并与所述行驶输出箱部15b平行地延伸。
所述变速箱主体15a收容有变速箱M,所述变速箱M的一对输入齿轮 21、 21连接在从所述发动机2的侧壁部向车体横向左侧突出的输出轴2a上。 该变速箱M具有变速箱部22,其具有所述一对输入齿轮21、 21;行驶离 合器部25,其通过齿轮24与该变速箱部22的行驶用输出齿轮23连动;扭 矩限制器部28,所述变速箱部22的插秧用输出齿轮26的驱动力通过齿轮 27输入到该扭矩限制器部中;株间变速部30,其输入轴31与所述扭矩限制 器部28连动;插秧离合器部35,其从该株间变速部30的输出轴32被传动。
所述行驶输出箱部15b收容有从所述行驶离合器部25输送动力的行驶 用输出轴36的一端侧。所述插秧输出箱部15c收容有从所述插秧离合器部 35输送动力的插秧用输出轴37的一端侧。所述插秧输出箱部15c以比行驶 输出箱部15b稍微更低的设置高度,比所述行驶输出箱部15b稍微更接近于 车体前方侧。所述插秧用输出轴37和所述行驶用输出轴36,以插秧用输出 轴37比行驶用输出轴36更接近于车体前方侧且比行驶用输出轴36稍微低 的设置高度的设置状态,排列在车体前后方向上。
所述车轮驱动箱10以上下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行驶输出箱部15b 的延伸端部上。该车轮驱动箱IO通过从车轮驱动箱10的后端部向车体左方向突出的车轴la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行驶车轮1,通过用收容于车轮 驱动箱10的转动轴形式的传动装置38将所述行驶用输出轴36的驱动力输 送至所述车轴la,由此输送至行驶车轮l。
所述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通过从该车体主支架16的后端部向 所述行驶车轮1所位于的一侧(车体内侧)突出的驱动轴39,支撑所述左右 一对插秧机构6、 6之中的左侧或右侧的插秧机构6。该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 16、 16,成为通过收容于车体主支架16的转动轴形式的传动装置40将所述 插秧用输出轴37的驱动力输送至所述插秧机构6的所述驱动轴39的传动箱。
艮P,所述变速箱体15,通过变速箱部22将发动机2的输出轴2a的驱动 力变速为高速和低速的两个档位,从而将其分配成行驶用和插秧用,将分配 为行驶用的驱动力通过行驶离合器部25输送至行驶用输出轴36,并通过从 该走行用输出轴36输送到车轮驱动箱10,从而输送至行驶车轮1。该变速 箱体15,通过用扭矩限制器部28、株间变速部30以及插秧离合器部35,将 由变速箱部22分配为插秧用的驱动力输送至插秧用输出轴37,从而从该插 秧用输出轴37向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输送,由此输送至左右一对插 秧机构6、 6。
如图3所示,所述行驶车轮1位于车体俯视图中自动行驶车在左右方向 上的中心线CL的线上。所述车轮驱动箱10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1偏向车体 横向右侧,车轮驱动箱10的重量在从所述中心线CL更靠近车体横向右侧的 位置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因此,变速箱体15和传动箱19,以容易平衡自 动行驶车的左右重量而构成车体支架5。
艮P,变速箱体15中在其内部设置所述变速箱部22的部位的重量比其他 部位的重量重,可以认为变速箱体15的重量在设置有变速箱部22的位置上 作用于自动行驶车。变速箱体15以下述状态构成车体支架5, g卩,位于该变 速箱体15内部的所述变速箱部22相对于行驶车轮1偏向与设置有所述车轮 驱动箱10侧相反的车体横向左侧,变速箱体15的重量相对于所述中心线 CL在与车轮驱动箱10和传动箱19的重量作用侧的相反侧作用于自动行驶 车。传动箱19则以下述状态构成车体支架5,即,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l偏 向与设置有变速箱体15的变速箱部22侧相反的车体横向右侧,传动箱19 的重量与车轮驱动箱10的重量一起相对于所述中心线CL在与变速箱体15的重量作用一侧的相反侧作用于自动行驶车。
图8是所述变速箱体15和所述车轮驱动箱10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 所述变速箱体15具有一对支撑部15d、 15d,并通过该一对支撑部15d、 15d, 以绕着所述行驶用输出轴36的轴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车轮驱动箱10的圆 筒形的基部10a的两端侧,其中,所述一对支撑部15d、 15d以分散配置在 所述车轮驱动箱10的输入齿轮42的在与其转动轴芯垂直方向上的横向两侧 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行驶输出箱部15b上。在所述一对支撑部15d、 15d中, 位于与行驶输出箱部15b的变速箱主体15a的设置侧相反侧的支撑部15d, 通过用于连接该支撑部15d和所述插秧输出箱部15c的延伸端部的连接部 15e而连接在发动机2上。行驶输出箱部15b采用两端式支撑结构,BP,其 基部侧与变速箱主体15a连接而被支撑,其延伸端侧则与发动机2连接而被 支撑。
艮口,变速箱体15,通过支撑部15d支撑作用在车轮驱动箱10的基部10a 的两端部的两端式支撑结构,上下自由转动地支撑车轮驱动箱10。
所述一对支撑部15d、 15d中的一个支撑部15d,在通过轴承体43外嵌 于所述基部10a的一端部分的状态下,自有转动地支撑所述基部10a。所述 一对支撑部15d、 15d中的另一个支撑部15d,在通过轴承体44内嵌于所述 基部10a的另一端部的状态下,自由转动地支撑所述基部10a。
如图7所示,从车体侧面观察时,不管所述行驶车轮1的上下位置变化 如何,所述传动箱19都以传动箱19的下端侧与所述行驶车轮1的后端部重 合的配置而被支撑,以传动箱19的重量在行驶车轮1附近作用在自动行驶 车的状态构成车体支架5。
如图6、图9A、图9B所示,所述自动行驶车具有连接设置在所述变速 箱主体15a的上部的油压单元48,并具有使该油压单元48的车轮升降阀47 和所述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的前端侧连动的连动机构60,不管走行车轮 1在稻田中向耕地凹部的陷入程度或向耕地突部的上升程度如何,都将所述 左右一对插秧机构6、 6的插秧深度维持在恒定或大致恒定。
艮P,所述车轮升降阀47通过对所述油压缸11进行伸縮操作而将所述车 轮驱动箱10摇动升降,能够使所述行驶车轮1对车体支架5进行升降操作。 图10表示所述接地船体7的支撑部在俯视观察下的结构;图11是所
17述接地船体7的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所述左右一对接地船体 7、 7的后端侧通过后托架50和连接销53,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支撑臂 52上,其中,所述后托架50固定于接地船体7的上面侧,所述连接销53将 所述后托架50连接在从支撑于所述手柄架17的主支架17a上的车体横向朝 向的船体支轴51延伸的所述支撑臂52上。
如图6、图9A、图9B所示,所述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的前端部,通 过固定于接地船体前端部的前托架54和后端部自由转动地连接在该前托架 54上的连接连杆55,被支撑在车体横向朝向的支轴56上,其中该支轴56 以自由滑动的方式卡入在位于该连接连杆55前端侧的长孔55a中而构成, 并且固定于所述车体主支架16上。
艮口,左右一对的接地船体7、 7以围绕着在船体后端侧且位于插秧机构6 的插秧位置附近的所述连接销53的车体横向朝向轴芯相对于车体支架5上 下摇动的方式被支撑着,当行驶车轮1陷入耕地凹部,车体支架5相对于田 面下降而插秧机构6的插秧深度比设定深度深时,接地船体7的前端侧通过 接地反作用力而上升。当行驶车轮1骑在耕地突部,车体支架5相对于田面 上升而插秧机构6的插秧深度比设定深度浅时,接地船体7的前端侧通过船 体重量下降。
如图6、图9A、图9B所示,所述连动机构60具有阀切换体61,其 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与所述车轮升降阀47的转动操作轴47a连接;支 轴62,其以车体横向朝向的姿势支撑在车体支架5上;连动连杆63,其以 中间部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该支轴62的一端侧;左右一对摇动杆64、 64, 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从所述支轴62向车体后方延伸;连动杆65,其用于将 所述左侧的摇动杆64的延伸端部与所述左侧的接地船体7的所述前托架54 连接;连动杆65,其用于将所述右侧的摇杆64的延伸端部与所述右侧的 接地船体7的所述前托架54连接。
所述左右一对摇动杆64、 64分别绕着所述支轴62的轴芯进行摇动。该 左右一对摇动杆64、 64,具有经由左侧的摇动杆64的基部和右侧的摇动杆 64的臂部64a而安装的连动销66。所述阀切换体61通过与该臂部61a连接 的弹簧67向下降操作侧摇动加载。所述弹簧67、通过对阀切换体61摇动加 载,可对连动连杆63摇动加载,以使由阀切换体61的转轮构成的从动部61b与连动连杆63的操作臂部63a相抵接,且由连动连杆63的突出部构成的从 动部63b与所述连动销66相抵接。
当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的前端侧均从基准位置上升时,左右一对摇 动杆64、 64也通过连动杆65均上升。此时,连动销66整体地被提升,从 而对连动连杆63的从动部63b起提升作用,连动连杆63绕着支轴62的轴 芯进行摇动而使臂部63a下降,该臂部63a对阀切换体61的从动部61b起到 挤压作用而使阀切换体61摇动,由此,阀切换体61将车轮升降阀47切换 在车轮下降侧。
当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的前端侧共同从基准位置下降时,左右一对 摇动杆64、 64均通过连动杆65下降。此时,连动销66整体下降,连动连 杆63通过弹簧67绕着支轴62的轴芯进行摇动,从而使臂部63a上升,阀 切换体61通过弹簧67被摇动,从而将车轮升降阀47切换在车轮上升侧。
当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中一方的前端侧从基准位置上升,另一方的 前端侧从基准位置下降时,左右一对摇动杆64、 64向相互相反方向进行升 降操作。此时,相对于连动连杆63的从动部63b,连动销66的一端侧下降, 另一端侧则上升,由此连动销66成倾斜状态,在没有对连动连杆63进行摇 动操作的情况下,连动连杆63维持中立姿势,阀切换体61维持中立状态, 从而将车轮升降阀47操作至中立位置。
艮P,当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均从基准位置进行上升摇动时,连动机 构60通过该上升摇动将车轮升降阀47切换为车轮上升侧,当左右一对接地 船体7、 7均从基准位置进行下降摇动时,通过该下降摇动将车轮升降阀47 切换为车轮下降侧,当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从基准位置向相互反方向升 降时,使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和车轮升降阀47连动,以使车轮升降阀47 维持中立状态。
如图3、 6所示,所述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具有如下的配置状态, 即,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在车体横向方向上的间隔越往车体主支架 前端侧则越小,且左右一对车体主支架16、 16的前端侧相比所述连动机构 60中的所述支轴62的端部位于车体横向方向的内侧,以车体主支架16的重 量作用于自动行驶车的横向上尽可能靠近内侧的状态构成车体支架5 。
如图1、图2所示,所述预备载秧台14由连接并组合为网状的圆棒材料
19构成,具有能够装载并收容一张预备毯状秧苗的大小的装载面。该预备载秧
台14,以收容的预备毯状秧苗的长边方向(秧苗纵向)成为车体横向,收容 的预备毯状秧苗的短边方向(秧苗横向)成为车体前后方向的安装姿势,被 支撑在所述左右一对载秧台支柱70、 70上。
如图2、图7所示,所述机罩13具有设置在其后端侧的贯通孔13a。 该贯通孔13a位于所述预备载秧台14的下方。
艮P,机罩13从自动行驶车后方的操纵位置通过所述左右一对的载秧 台支柱70、 70之间和所述贯通孔13a,能够看到田面的行驶车轮接地处 的前方附近。
如图7所示,所述机罩13的后端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连接 支架20上,该机罩13绕着所述连接支架20的车体横向朝向的轴芯进行上 下摇动开闭。该机罩13在开闭状态时,通过设置在机罩13的前端侧的锁定 机构71固定在上升打开姿势和下降关闭姿势。
图12A、图12B是所述锁定机构71的侧视图。图13是所述锁定机 构71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所述锁定机构71具有支撑杆73,该支 撑杆73以上下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在用于支撑所述燃料箱12的车体前 方侧端部的撑杆72上,并且具有支撑杆座74,其设置在机罩13的前 端部内侧锁定弹簧75,其由板簧构成。
所述支撑杆73具有左右一对臂杆部73a、 73a,其基部自由转动地支 撑在所述撑杆72上;连接杆部73b,其用于连接左右一对臂杆部73a、 73a 的自由端侧。所述支撑杆座74通过其左右一对支撑片部74a, 74a所具有的 机罩前后方向的长孔74b,将所述连接杆部73b保持在自由滑动的状态。
图12B是锁定机构71的机罩打开状态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当 机罩13被上升操作时,支撑杆73通过支撑杆座74的提升操作而被进行 上升摇动操作,支撑杆73的连接杆部73b使长孔74b移动。当机罩13 处于上升打开姿势时,连接杆部73b位于长孔74b的后端处,锁定弹簧 75的作用部75a将连接杆部73b按压在长孔74b的后端处,支撑杆73 对抗于机罩13的负载而保持在上升姿势,从而将机罩13突出而支撑在 上升打开姿势上。由此,锁定机构71将机罩13固定于上升打开姿势。
图12A是锁定机构71的机罩关闭状态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当机
20罩13被下降操作时,支撑杆73通过支撑杆座74的压下而进行下降摇动操 作,支撑杆73的连接杆部73b使长孔74b移动。当机罩13处于下降关闭姿 势时,连接杆部73b位于长孔74b的后端处,锁定弹簧75的作用部75a将 连接杆部73b向长孔74b的后端处押圧,支撑杆73被保持在下降姿势,从 而将机罩13突出而支撑在下降关闭姿势。由此,锁定机构71将机罩13固 定于下降关闭姿势上。
如图7所示,所述燃料箱12的车体后方侧的端部,支撑在箱体支撑构 件78的上端部上,所述箱体支撑构件78的下端部则连接在所述变速箱体15 上。所述箱体支撑构件78位于发动机2及燃料箱12、与行驶车轮1之间, 具有覆盖行驶车轮1的前上方的大小,由此构成阻挡从行驶车轮1飞溅的泥 土,以使泥土不会附着在发动机2及燃料箱12上的挡泥盖。
如图l、 2所示,所述插秧部8除了具有所述左右一对插秧机构6、 6和 所述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之外,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手柄架17上方的一个 载秧台80。所述载秧台80成为越到其上端侧越位于车体后方侧的向后上方 倾斜的倾斜姿势。
如图4、图14、图15所示,所述各插秧机构6具有插秧臂6a,所述 插秧臂6a通过驱动臂82和摇动连杆83支撑在所述车体主支架16后端部的 车体内侧;插秧爪6b,所述插秧臂6a设置在该插秧臂6a的前端侧。
各插秧机构6,利用所述驱动臂82被所述驱动轴39驱动转动,使插秧 爪6b的前端侧进行在秧苗取出口 85和田面之间画着如图14所示的转动轨 迹T而往复的插秧动作,其中,秧苗取出口 85设置在导向轨道84上,而导 向轨道84则设置在所述载秧台80的下端侧并支撑在车体支架5上(参照图 16)。
由此,各插秧机构6在所述秧苗取出口 85中,从载秧台82的毯状秧苗 的下端部切断一株份的秧苗块而取出,将取出的秧苗块从秧苗取出口 85下 降运送至由所述接地船体7整地的田面上并进行种植。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所述载秧台80具有向所述左右一对插秧 机构6、 6分别供给秧苗的一对秧苗装载部80a、 80a,并以将其排列在车体 横向的状态,在车体橫向上自由滑移地支撑在所述导向轨道84上。该载秧 台80具有从载秧台80的下端侧向车体前方侧突出的连接构件90。连接构件90使设置在比所述载秧台80靠近车体前方侧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移 送体101和载秧台80连动。如图1所示,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设置 在比通过所述行驶车轮1的车轴芯X的垂直线A更靠近车体后方侧、且比 所述行驶车轮1的外周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艮口,载秧台80通过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与插秧机构6的插秧动 作连动,并沿着所述导向轨道84向车体横方向往复移送,使各秧苗装载部 80a的毯状秧苗相对所对应的所述秧苗取出口 85向车体横向往复移送,以使 左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 6从所对应的秧苗装载部80a的毯状秧苗的下端部 取出秧苗块时,能够从毯状秧苗的横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取出秧苗。
图17、图18是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侧视图;图20是所述秧苗 横向进给机构100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除 了具有所述移送体101之外,还具有车体横向朝向的导向轴102,所述导向 轴102上外嵌着所述移送体101的筒体部101a。
所述导向轴102以自由驱动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传动箱19的上端部 和所述支柱支架18的上端部上。导向轴102被经由所述移送体101和导向 轴102端部安装的蛇形管103所覆盖。在图17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行驶车 轮1表示处于上升极限中的行驶车轮。如该图所示,所述导向轴102在所述 行驶车轮1的最上升状态下,位于比该行驶车轮1的最后端部lb靠近车体 前方侧,以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重量在行驶车轮1的附近作用于自动行 驶车的状态构成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
所述导向轴102具有一对进给沟槽104、 104,所述一对进给沟槽104、 104以螺旋状设置在所述导向轴102的外周面。 一对进给沟槽104、 104具有 相互不同的螺旋方向,并在导向轴102的两端侧相互连通,以使设置在所述 筒体部101a的卡合爪105从一方的进给沟槽104向另一方的进给沟槽104 移动。
如图15所示,所述导向轴102将所述右侧的插秧机构6的所述驱动轴 39的驱动力通过所述传动箱19传递而被驱动。g卩,所述传动箱19收容有传 动装置,该传动装置具有以所述驱动轴39为输入轴的秧苗进给变速部110 和传动链115,该传动链115经由该秧苗进给变速部110的输出轴111以及 所述导向轴102被巻绕。通过所述移送体101的所述筒体部101a以相对转动以及相对自由滑动 的方式外嵌在所述导向轴102上的同时,所述卡合爪105以自由滑动的方式 卡入在所述进给沟槽104,从而移送体101与导向轴102进行卡合,以使移 送体101根据一对进给沟槽104、 104对卡合爪105的进给作用,沿着导向 轴102在车体横向上进行往复移送。移送体101的移送方向取决于卡合爪105 卡入的进给沟槽104的螺旋方向,当卡合爪105卡入在一方的进给沟槽104 时成为车体右向的方向,当卡入爪105卡入在另一方进给沟槽104时则成为 车体左向的方向。
所述移送体101具有设置在所述筒体部101a两端部的轴套106,通 过该轴套106的作用,能够在不产生筒体部101a和导向轴102之间的相 互干扰而相对于导向轴102进行转动及滑动。
如图16、图18所示,所述连接构件90具有连接框体91,其经由载 秧台80下端侧的两侧端部被连接,且在车体上下方向观察时具有门形;连 接体92,其用于将该连接框体91的连接板体93连接在所述移送体101的左 右一对连接板部10b、 10b的下端侧。
艮口,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根据从所述驱动轴39通过所述传动箱19的 传动装置被输送的驱动力,使导向轴102驱动转动,通过该导向轴102使移 送体101沿着导向轴102向车体横向进行往复移动,并通过移送体101输出 横向移送力,通过所述连接体92和所述连接框体91将该横向移送力传递给 载秧台80,由此,使载秧台80沿着导向轨道84向车体横向往复移送。
如图16、图17所示,所述载秧台80具有多个秧苗纵向进给体120、121, 该多个秧苗纵向进给体120、 121在所述各秧苗装载部80a的下端部的背面 侧,沿着载秧台80横向和纵向排列而被设置,并能够自由转动。在所述多 个秧苗纵向进给体120、 121中,在上段侧沿着载秧台的横向排成一列的上 侧秧苗纵向进给体120,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一根上侧的纵向进 给轴122上。在下段侧沿着载秧台的横向排成一列的下侧秧苗纵向进给体 121,则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一根下侧的纵向进给轴123上。所 述上侧的纵向进给轴122和所述下侧的纵向进给轴123,在载秧台80的横向 一端侧可通过连动链124 (参照图20)向秧苗纵向进给方向连动而转动。所 述上侧纵向进给轴122具有输入臂125,该输入臂125设置在所述上侧纵向进给轴122在载秧台横向上的中间部。
当载秧台80到达左右的移动行程末端时,所述输入臂125通过经由所 述导向轴102和载秧台80的背面侧而设置的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被驱动, 并驱动所述上侧的纵向迸给轴122而驱动所述上段的秧苗纵向进给转动体 120,且通过上侧的纵向进给轴122和所述连动链124而驱动所述下侧的纵 向进给轴123,由此驱动所述下段的秧苗纵向进给转动体121。
艮口,当载秧台80到达左右的横向移动行程末端时,将各秧苗装载部80a 的毯状秧苗通过上段侧和下段侧的秧苗纵向进给转动体120、 121向所述秧 苗取出口 85纵向输送,之后当载秧台80被横向移送时通过各插秧机构6从 毯状秧苗的下端部取出秧苗块成为可能。
所述输入臂125通过单方向旋转离合器131与所述上侧的纵向进给 轴122连接。当输入臂125向正旋转方向被驱动时,所述单方向旋转离 合器131使输入臂125和上侧的纵向进给轴122连动,以使输入臂125 的驱动力传递至上侧的纵向进给轴122。当输入臂125通过复位弹簧复位 至待机位置时,该单方向旋转离合器131使输入臂125和上侧的纵向进 给轴122进行相对转动,以使输入臂125的旋转力不会传递到上侧的纵 向进给轴122。
如图18、图20所示,所述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具有输出臂132, 其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导向轴102的从所述传动箱19向车 体横向外侧突出的端部;传动连杆135,其通过支轴134以自由摇动的方式 支撑在所述传动箱19上;连动杆136,其前端部与所述传动连杆135的输出 臂部135a连接;纵向进给操作轴138,其在该连动杆136的后端部连接有输 入转动体137。
所述传动连杆135通过所述输出臂132的输出转轮132a与传动连杆135 的输入臂部135b相抵接的挤压作用,由所述导向轴102从待机位置驱动而 摇动。当所述输出转轮132a从所述输入臂部135b脱离时,所述传动连杆135 通过作用于所述纵向进给操作轴138的复位弹簧的复位作用力自动复位至待 机位置。所述纵向进给操作轴138,以车体横向朝向的姿势位于载秧台80背 面侧的状态下,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手柄架17的支撑体17d上,并根据 从所述输出臂部135a通过连动杆136传递到输入转动体137的驱动力而被
24驱动转动。当该纵向进给操作轴138被驱动转动时,使左右一对操作臂139、 139仅摇动与所述传动连杆135的摇动角对应的摇动角部分,其中所述左右 一对操作臂139、 139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从纵向进给操作轴138在车 体横向上的中间部延伸。当载秧台80到达左右的横向移动行程末端时,纵 向进给操作轴138将左右一对操作臂139、 139之中的对应于载秧台80的横 向移送行程末端侧的操作臂139与所述输入臂125的一对从动杆125a、 125a 中的任一方抵接,通过使该输入臂125从待机位置仅驱动设定角度,从而驱 动所述上侧的纵向进给轴122使其仅转动设定角度。
艮P,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在载秧台80向左右方向移送的期间, 通过从导向轴102向输入转动体137传递的驱动力而总是驱动纵向传送 操作轴138,当载秧台80到达左右横向移动行程末端时,通过纵向进给 操作轴138的对应于载秧台80的横向移送行程末端侧的操作臂139而驱 动输入臂125,由此,驱动上侧纵向进给轴122和下侧纵向进给轴123, 使上段的秧苗纵向进给转动体120和下段的秧苗纵向进给转动体121在 秧苗纵向进给方向仅驱动对应于秧苗纵向进给量的转动角。
如图1所示,所述操纵部4除了具有所述操纵手柄3之外,还具有一 对操作器140、 141,其在车体横向上并排而设置在所述操纵手柄3的下方; 操作导向件142,其中贯通有所述左右一对操作器140、 141。
如图l、图3所示,所述操纵手柄3由一根弯曲的管材构成,并具有左 右一对的车体前后方向朝向的手柄主体3a、3a和用于连接左右一对的手柄主 体3a、 3a前端部之间的车体横向朝向的连接杆3b。该操纵手柄3,以能够通 过所述连接杆3b基于上下摇动而自由调节安装角度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手柄 架17的后端部上,通过该安装角度的调节,能够改变位于所述左右一对手 柄主体3a、 3a后端部的把手部的高度。
所述左右一对操作器140、 141和所述操作导向件142,以相对于所述行 驶车轮1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10的设置侧相同侧的车体横向侧方的配置 支撑在所述手柄架17上,操作器140、 141和操作导向件142的重量与车轮 驱动箱10的重量一起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CL与所述变速箱体15的重量的 作用侧相反一侧作用于自动行驶车上。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左右一对操作器140、 141之中的一个操作器141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从所述船体支轴51延伸,通过绕着所述船体支 轴51的轴芯且沿着所述操作导向件142的导向沟槽143进行摇动调节,能 够改变所述各插秧机构6的插秧深度。
艮P,所述船体支轴51通过所述操作器140的摇动调节而进行转动调节, 并将所述左右一对支撑臂52、52绕着船体支轴51的轴芯进行上下摇动调节。 此时,各支撑臂52对所述连接销53进行升降调节,从而将所述接地船体7 的后端侧相对于车体支架5的安装高度进行增减调节。当调节了相对车体支 架5的安装高度时,左右一对接地船体7、 7改变通过与田面的接触而设定 的车体支架5的对地设定高度,并将各插秧机构6的插秧深度改变为对应于 操作器140的操作位置的深度。
如图IO、图14所示,所述左右一对操作器140、 141中的另一个操 作器140成为取秧苗量调节装置。
艮P,操作器140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从车体横向朝向的取秧苗量调 节轴144延伸,通过绕着所述取秧苗量调节轴144的轴芯且沿着所述操作器 导向142的导向沟槽145进行摇动调节,改变所述各插秧机构6在毯状秧苗 纵向上的取秧苗量,其中,所述取秧苗量调节轴144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 在所述手柄架17上。
艮口,所述取秧苗量调节轴144具有从其两端侧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 向车体前方延伸的操作臂146。当所述取秧苗量调节轴144被转动调节时, 所述左右一对操作臂146、 146通过该取秧苗量调节轴144进行上下摇动调 节,并作用在与所述导向轨道84的支轴147连接的操作部148,从而使所述 支轴147相对于支撑构件149进行上下滑动调节,使所述导向轨道84和所 述载秧台80相对于插秧机构6的所述转动轨道T沿着载秧台的纵向的方向 进行升降调节。当导向轨道84和载秧台80相对于转动轨道T进行上升调节 时,各插秧机构6的插秧爪6b从毯状秧苗取出秧苗块时的相对于毯状秧苗 的秧苗纵向上的输入量变小,从而插秧机构6的取秧苗量变小。当导向轨道 84和载秧台80相对于转动轨道T进行下降调节时,各插秧机构6的插秧爪 6b从毯状秧苗取出秧苗块时的相对于毯状秧苗的秧苗纵向上的输入量变大, 从而插秧机构6的取秧苗量变大。
艮口,当所述操作器140进行摇动调节时,取秧苗量调节轴144通过该操
26作器140被进行转动调节,从而使导向轨道84和载秧台80相对于插秧机构 6向载秧台纵向进行动调节,将各插秧机构6的毯状秧苗纵向上的取秧苗量 改变为对应于操作器140的操作位置的量。
如图16、图17所示,所述连接构件90的所述连接框体91除了具有所 述连接板体93以外,还具有横向连接板94,该横向连接板94用于将连接板 体93和载秧台80的横端部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体93的车体横向上的两端侧。
所述连接板体93具有比所述导向轴102的直径D大的车体上下方向上 的大小W。从车体侧面观察时,该连接板体93具有沿着所述行驶车轮1的 外周而被设置且在载秧台80的前方横跨载秧台80的整个宽度而被设置的安 装形式。
由此,所述连接板体93防止由行驶车轮1巻起的泥土飞溅到载秧台80 的现象,构成防止泥土附着在载秧台80的毯状秧苗的挡泥盖。该连接板体 93能够阻挡装载在载秧台80的各秧苗装载部80a上的毯状秧苗的叶子倒入 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的现象,由此构成避免秧苗 叶子因与秧苗横向进给机构IOO及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的接触而引起的损 伤的秧苗板。
如图19所示,所述连接构件90具有设置在连接体92上的调节部95。
所述调节部95用于安装将所述连接体92和所述连接板体93加以连接 的连接螺栓96,且由沿着车体横向设置成长孔的螺栓孔构成,能够对连接框 体91和连接体92在车体横向上的连接位置加以调节,由此能够调节载秧台 80相对于所述移送体101的载秧台横向上的连接位置。
艮口,所述调节部95对载秧台80的相对于移送体101在载秧台横向上的 连接位置加以调节,以使载秧台80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末端时,防止由插 秧机构6的取秧苗动作在毯状秧苗的横向一端侧残留秧苗的现象。
如图19所示,所述连接构件90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体92上的通孔97。
所述通孔97能够以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用于将所述移送体101的所述 连接板部101b和所述连接体92连接的连接销98,且由构成沿着载秧台80 的所述取秧苗量调节轴144的移动方向的长孔的销孔构成,当通过所述操作 器140进行取秧苗量调节时,允许载秧台80对移送体101的相对移动。艮口,当伴随取秧苗量调节的载秧台80的移动传递至移送体101时,移 送体101相对于导向轴102进行转动。此时,由于卡合爪105对进给沟槽104 的卡入,移送体101相对于导向轴102向导向轴102的轴芯方向移动,产生 载秧台80的横向移动,由此产生毯状秧苗相对于秧苗取出口85的移动。所 述通孔97能够使通过操作器140的取秧苗量调节不产生所述秧苗的移动而 进行。
图21A、图21B是所述株间变速部30的侧视图;图22是所述株间变速 部30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所述株间变速部30除了具有所述输入轴31 和所述输出轴32之外,还具有小直径齿轮33和与该小直径齿轮33齿合的 大直径齿轮34。所述小直径齿轮33和所述大直径齿轮34具有安装孔,根据 该安装孔能够在所述输入轴31和所述输出轴32之间切换安装,且该安装孔 能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与输入轴31和输出轴32中的任一个卡合。
艮P,图21A是株间变速部30在高速状态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述,当 所述大直径齿轮34安装在输入轴31上、所述小直径齿轮33安装在输出轴 32上时,株间变速部30通过大直径齿轮34和小直径齿轮33对输入轴31的 驱动力进行增速,并从输出轴32输出,由此成为高速状态。当切换为高速 状态时,株间变速部30使各插秧机构6的驱动速度加快,从而縮小各插秧 机构6的种植秧苗在自动行驶车行驶方向上的间隔(株间)。
图21B是株间变速部30在低速状态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当所述 小直径齿轮33安装在输入轴31上、所述大直径齿轮34安装在输出轴32上 时,株间变速部30通过小直径齿轮33和大直径齿轮34对输入轴31的驱动 力进行减速,并从输出轴32输出,由此成为低速状态。当切换为低速状态 时,株间变速部30使各插秧机构6的驱动速度缓慢,从而加大各插秧机构6 种植秧苗在自动行驶车的行驶方向上的间隔(株间)。
如图22所示,所述输入轴31和所述输出轴32具有齿轮支撑部31a、32a, 所述齿轮支撑部31a、 32a均露出在变速箱体15的外部,并以所述大直径齿 轮34和所述小直径齿轮33的全部露出在变速箱体15的外部的状态支撑大 直径齿轮34和小直径齿轮33。所述变速箱体15具有齿轮盖30b,所述齿轮 盖30b通过连接螺栓30a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箱体15的侧部,并覆盖所述 大直径齿轮34和所述小直径齿轮33。该齿轮盖30b在安装于变速箱体15的状态下,具有能够整体地收容从变速箱体15露出的大直径齿轮34和小直径 齿轮33的箱内内凹部,即具有油盘状的容器形状。
艮P,当进行株间变速部30的变速时,若摘下齿轮盖30b,大直径齿轮 34和小直径齿轮33整体从变速箱体15露出,由此对齿轮34、 33的操作变 得容易,能够迅速地进行齿轮33、 34对输入轴31和输出轴32的切换安装。
图23A、图23B是所述横向进给变速部110的侧视图。如该图及图15 所示,所述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具有输入齿轮112a、 112b,其以一体地自 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驱动轴39上;输出轴齿轮113,其在与所述输入齿 轮112a、 112b齿合的状态下,以一体地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输出轴 111上;齿轮盖114,其用于覆盖输入齿轮112a、 112b和输出轴齿轮113。
所述齿轮盖114通过连接螺栓114a可拆卸地安装在传动箱19上。
所述输出轴齿轮113由转换齿轮构成,仅通过所述输入齿轮的交换来进 行横向进给变速部110的高速状态和低速状态之间的切换。
艮P,图23A是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在高速状态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 当在驱动轴39上安装齿数多的输入齿轮112a时,横向进给变速部110通过 输入齿轮112a和输出轴齿轮113设定低减速比,并将驱动轴39的驱动力减 速为所设定的低减速比而从输出轴lll输出,即成为高速状态。当横向进给 变速部110切换为高速状态时,加快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移送体101的 移送速度,减少各插秧机构6的毯状秧苗横向上的取秧苗次数。
图23B是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在低速状态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当 驱动轴39上安装齿数少的输入齿轮112b时,横向进给变速部UO通过输入 齿轮112b和输出轴齿轮113设定高减速比,并将驱动轴39的驱动力减速为 所设定的高减速比而从输出轴lll输出,即成为低速状态。当切换为低速状 态时,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减少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移送体101的移送 速度,增加各插秧机构6在毯状秧苗横向上的取秧苗次数。
图24是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该步行式插 秧机具有划线指示装置150,其设置在所述手柄架17的两侧;中心指针 151,其设置在自动行驶车的前端部,并配置在自动行驶车在横向上的中心 部。
图25是所述划线指示装置150的后视图。如该图所示,所述划线指示装置150具有基体构件152,其支撑在所述船体支轴51的端部;划线指示 器154,其通过支轴153,以自由摇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体构件152的车 体横向上的外侧端部;切换杆156,其通过支轴153,以自由摇动的方式安 装在所述基体构件152在车体横向上的内侧端部。
所述切换杆156和所述划线指示器154通过连动杆157连动。
当所述切换杆156绕着所述支轴155的轴芯并向车体横向上摇动操作, 从而处于图2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使用位置时,划线指示器154通过连接 杆157绕着支轴153的轴芯向车体横向外侧押出而摇动操作,从而切换为图 2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下降使用姿势。当处于下降使用姿势时,划线指示器 154将前端的划线作用部154a与田面接触,并通过该划线作用部154a在田 面上形成作为行驶指示线的沟槽。
艮口,该步行式插秧机从操纵部4观察所述中心指针151和行驶指示线, 将中心指针151与行驶指示线重合而使自动行驶车行驶,由此,使目前行驶 作业时的插秧苗和之前行驶作业时的插秧苗在车体横向上的间隔与通过左 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 6的插秧苗的间隔相等。
当所述切换杆156绕着所述支轴155的轴芯向车体横向上摇动操作,从 而处于图25中用实线表示的收容位置时,划线指示器154通过连接杆157 绕着支轴153的轴芯向车体内侧进行提升摇动操作,从而切换为图25中用 实线表示的上升收容姿势。
图26是表示所述基体构件152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所 述基体构件152通过将一对安装构件158、 159外嵌在所述船体支轴51上、 并将一方的安装构件158通过锁定螺栓160固定在船体支轴51上,由此与 船体支轴51连接。
艮P,划线指示装置150通过基体构件152向船体支轴51的安装,成为 能够同时进行划线指示器154和切换杆156的组装的单元。
当然也可以采用将车轮驱动箱10、传动箱19以及操作器140、 141相对 于行驶车轮1偏向车体左侧方而设置,将变速箱体15设置成其变速箱部22 相对于行驶车轮1偏向车体右侧而配置的结构来替代上述实施例。
艮P,将车轮驱动箱10相对于行驶车轮1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而设置, 将变速箱体15设置成其变速箱部22相对于行驶车轮1偏向与车轮驱动箱10的设置侧相反一侧的车体横向侧方而配置,将传动箱19和操作器140、 141 相对于行驶车轮1偏向与车轮驱动箱10的设置侧相同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 置,由此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第二实施方式) [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根据图27 图3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图27为 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8为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图29为 步行式插秧机前部的侧视图;图30为步行式插秧机前部的俯视图。另外, 在图29及图30中,省略了上盖224、下盖225等。
如图27及图28所示,步行式插秧机的行驶机体201上设置有一个车轮 203和左右两个插秧装置208、 209,是由独轮两列插秧形式而构成。在行驶 机体201的前部安装有作为步行式插秧机的动力源的发动机E,在该发动机 E的横向左外侧上连接有变速箱体M。变速箱体M延伸至发动机E的下侧, 从该延伸部分的后部延伸有行驶传动箱202。 一个车轮203轴支撑在行驶传 动箱202上,动力从发动机E通过变速箱体M以及行驶传动箱202传递给 车轮203。
从变速箱体M的左右两侧部向后延伸有左右传动箱204、 205,在该左 侧传动箱204的后端部,通过左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6连动连接有左侧的 插秧装置208,在右侧传动箱205的后端部,则通过右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 207连动连接有右侧插秧装置209。由此,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变速箱 体M、左右传动箱204、 205以及左右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传递给左右 插秧装置208、 209上,通过插秧装置208、 209的驱动转动,从后述的载秧 台218将秧苗以给定量插秧至稻田。
如图29及图30所示,行驶传动箱202上固定有前部托架210,所述前 部托架210是从行驶传动箱202向上延伸,而在右侧传动箱205上则固定有 后部托架211,所述后部托架211是从右侧传动箱205向左侧延伸。经由前 部托架210以及后部托架211安装有油压单作用式升降缸体212 (相当于油 压器),在升降缸体212的活塞部的管侧,安装有弹簧212a,该弹簧212a 作为吊挂弹簧而作用。
31升降缸体212的杆侧的端部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 在前部托架210上,升降缸体212的管侧端部则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 转动的方式支撑在后部托架211上。由此,将来自安装在后述的变速箱体M 的油压泵34的油压油供给升降缸体212的杆侧而縮短升降缸体212时,行 驶传动箱202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5向下方摇动,从而车轮203相对于行 驶机体201下降,行驶机体201则上升(参照图42)。另一方面,若从升降 缸体212的杆侧放出作动油而伸长升降缸体212时,行驶传动箱202则绕着 左右方向的轴心P5向上方摇动,从而车轮203相对于行驶机体201上升, 行驶机体201则下降(参照图42)。
如图27及图28所示,从左右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的后端部, 分别延伸有管状的手柄架213、 214。在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前端部以 及后端部上,支撑有滑动轨道216以及导向引导件217,在该滑动轨道216 以及导向引导件217的上侧,设置有可在左右方向自由滑动的载秧台218, 该载秧台218从侧面观察时,被设置成沿着手柄架213、 214向后上方倾斜 的姿势。
经由左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6的上部和右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7的 上部设置有横向进给机构219,该横向进给机构219与载秧台218协动。由 此,动力从发动机E通过变速箱体M、右侧传动箱205以及右侧横向进给传 动箱207传递给右侧插秧装置209,同时,被传递给横向进给机构219上, 借此载秧台218向左右横向往复输送而被驱动。
在横向进给机构219的左右两端部,安装有左右的纵向进给驱动臂293 (参照图30),该纵向进给驱动臂293与纵向进给转动构件296协动,由此 构成纵向进给机构220,其中,所述纵向进给转动构件296以左右方向的轴 心被支撑在载秧台218的背部。由此,通过横向进给机构219,载秧台218 在左右方向被横向往复进给驱动时,装载在载秧台218上的秧苗通过纵向进 给机构220按照给定量向下方纵向进给驱动。
从左侧的横向传动箱206的上部向上方延伸有管状的左侧支架构件221, 从右侧的横向传动箱207的上部向上方延伸有管状的右侧支架构件222。经 由左右的支架构件221、 222固定有预备载秧台223,该预备载秧台223用于 装载向载秧台218补充的预备秧苗。在发动机E的上部设置有燃料箱Ea,并以覆盖发动机E及车轮203的 上侧的方式设置有上盖224,该上盖224可围绕其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 进行上下摇动开闭。而下盖225以从下侧覆盖发动机E及变速箱体M的形 式而被设置,该下盖225用于防止发动机E及变速箱体M等与垄等接触而 破损。
左右的接地船体226以可在其后部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的形式支撑 在左右手柄架213、 214的下部,在左右手柄架213、 214的后端部安装有后 述的操纵手炳215。
根据图29及图30说明步行式插秧机的变速箱体M附近的结构。如图 29及图30所示,在行驶机体201上设置的发动机E的横向左外侧连接有变 速箱体M,动力从发动机E通过变速箱体M内的输送路径传递给车轮203, 左右插秧装置208、 209,横向进给机构219以及纵向进给机构220上,由此 驱动这些机器。
变速箱体M分两部分构成,包括第一箱体M1,所述第一箱体M1固 定在发动机E的横向左外侧;第二箱体M2,所述第二箱体M2固定在第一 箱体M1的横向左外侧。在变速箱体M的左侧端部,通过凸缘结构连接有管 状的左侧传动箱204,并从变速箱体M斜向左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左侧 传动箱204中内置有后述的左侧插秧驱动轴267。在变速箱体M的右侧端部, 通过凸缘结构连接有管状的右侧传动箱205,并从变速箱体M斜向右后方向 延伸,其中,所述右侧传动箱205中内置有后述的右侧插秧驱动轴274。
在变速箱体M的右侧部,通过凸缘结构连接有管状的行驶传动箱202, 并从变速箱体M向后方延伸,其中,所述行驶传动箱202中内置有后述的行 驶驱动轴313。
在发动机E的上部设置有机械式的调速器(未图示),并以绕着上下方 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与该调速器连接的节气门臂(throttle arm) (未图示)。在节气门臂的一端部连接有弹簧,该弹簧向降低发动机E的转 数的方向作用,而在节气门臂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连接线230,该连接线 230与后述的加速杆383连接(参照图44)。
由此,当操作加速杆383而拉连接线230时,节气门臂对抗于弹簧的作用力而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进行转动,借此,发动机E的转速上升。另一方 面,当操作加速杆383而松弛连接线230时,节气门臂通过弹簧的作用力绕 着上下方向的轴心周围进行转动,从而降低发动机转速。 [接地船体的详细结构]
根据图29及图30说明接地船体226的详细结构。如图30所示,在左 右的接地船体226前部的内侧部分,形成有倾斜切口部226A,所述倾斜切 口部226A在俯视时,从左右接地船体226的前端斜向内侧后方以直线状倾 斜。
因倾斜切口部226A而缺口的部分,形成为前后方向的边比左右方向的 边长的三角形状。由此,能够防止将步行式插秧机在田间移动时倾斜切口部 226A成为阻力的现象。
在倾斜切口部226A的后侧,形成有后部整地部226B,该后部整地部 226B从倾斜切口部226A以给定的长度向后方延伸,在后部整地部226B的 后侧设置有插秧装置208、 209的插秧臂271、 281。
将接地船体226接触于田面而使行驶机体201行驶时,可通过形成于接 地船体226上的倾斜切口部226A以及后部整地部226B,很容易地、且确实 地对由插秧臂271、 281实施插秧的位置的稻田进行平整。
如图29及图30所示,若将左右接地船体226的前部位于左右传动箱 204、 205的下侧而设置,当由于行驶机体201的升降或田面的凹凸等接地船 体226的前部向上方摇动时,有接地船体226的前部内侧部分干扰左右传动 箱204、 205之虑。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接地船体226上形成有倾斜切口 部226A,因此,即使接地船体226的前部向上方摇动,也可以通过倾斜切 口部226A来防止左右的接地船体226和左右的传动箱204、205之间的干扰。
由此,通过接地船体226容易而确实地对插秧臂271、 281位置中的田 面进行平整,同时,防止接地船体226对传动箱204、 205的干扰而确保接 地船体226的宽的摇动范围,能够将接地船体226容易地追踪着田面而接触。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俯视时,设置了从接地船体226的前 端斜向内侧后方以直线状倾斜的倾斜切口部226A的例子,但作为倾斜切口 部226A的形状,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状,例如,可以设置俯视时,从左右 的接地船体226的前端斜向内侧后方弯曲或曲折形状的倾斜切口部226A。
34另外,将后部整地部226B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既可以设定为短或长,也可以 采用不设置后部整地部226B而只设置倾斜切口部226A的接地船体226。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行驶传动系统)]
根据图31~图36说明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行驶传动系统)。图 31为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系统图;图32为变速箱体M的整体侧视图;图33 为变速箱体M的纵向剖视图;图34为表示发动机E的输出轴231附近以及 行驶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是将通过图32中的P1、 P2、 P5的位置 的剖面展开而表示的图;图35为表示后述的插秧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 视图,是将通过图32中的P2、 P3、 P4的位置的剖面展开而表示的图;图 36为车轮支撑箱314附近的横向剖视图。
如图31及图34所示,从发动机E向横向左外侧延伸有输出轴231,在 该输出轴231上,以能够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l —体地转动的方式外嵌有 筒状的第一传动轴232。在第一传动轴232上,与第一传动轴232 —体地形 成有第一及第二输入齿轮232A、 232B,在第一传动轴232的前端部内嵌有 泵输入轴233,在该泵输入轴233上连接有油压泵234。由此,动力从发动 机E通过第一及第二输入齿轮232A、 232B传递给后述的行驶传动系统以及 插秧传动系统,同时,传递给与泵输入轴233连接的油压泵234上。
在发动机E的输出轴231的下侧后方,经由变速箱体M的第一箱体M1 和第二箱体M2,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2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第二传动 轴235 (参照图32)。经由发动机E的输出轴231和第二传动轴235安装有 变速部236 (相当于调节部),而该变速部236具有第一分配齿轮237, 所述第一分配齿轮237与第一输入齿轮232A啮合;第二分配齿轮238,所 述第二分配齿轮238与第二输入齿轮232B啮合;以及变速构件239。
在第二传动轴235上,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第一及第二分配齿轮 237、238,该第一及第二分配齿轮237、238分别与第一及第二输入齿轮232A、 232B啮合。在第二传动轴235的设置有第一分配齿轮237的位置和设置有 第二分配齿轮238的位置之间,以能够与第二传动轴235 —体地转动且在第 二传动轴235的轴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外嵌有变速构件239。
如图33及图34所示,在变速构件239的外周部形成有变速沟槽239a, 该变速沟槽239a与操纵轴240的操纵构件240a卡合,当转动操纵轴240时,变速构件239向左右方向滑移,从而变速构件239与第一分配齿轮237或第 二分配齿轮238啮合。
操纵轴240以能够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撑在第一箱体Ml 上,该操纵轴240与操作臂241连接。经由操作臂241和第一箱体M1安装 有弹簧242,后述的变速杆352通过该弹簧242向高速侧作用。操作臂241 通过后述的第一及第二操纵杆354、 355等与变速杆352连接,由此,当通 过操作后述的变速杆352而操作第一及第二操纵杆354、 355时,操纵轴240 通过操作臂241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进行转动。
艮口,将变速杆352向至低速位置操作而将第一及第二操纵杆354、 355 向后拉时,变速构件239向右侧滑移,变速构件239与第一分配齿轮237啮 合,由此变速部236被向低速侧操作,变速构件239和第一分配齿轮237 — 体地进行转动,动力从第一分配齿轮237通过变速构件239传递给第二传动 轴235。另一方面,将变速杆352向高速位置操作并通过弹簧242的作用力 摇动操作臂241时,变速构件239向左侧滑移,变速构件239与第二分配齿 轮238啮合,由此变速部被向高速侧操作,变速构件239和第二分配齿轮238 一体地进行转动,动力从第二分配齿轮238通过变速构件239传递给第二传 动轴235。
由于第一输入齿轮232A的齿数被设定为与第二输入齿轮232B的齿数不 同,且第一分配齿轮237的齿数被设定为与第二分配齿轮238的齿数不同, 因此,动力从输出轴231通过第一输入齿轮232A及第一分配齿轮237而被 输送的情况和动力从输出轴231通过第二输入齿轮232B及第二分配齿轮238 而被输送的情况下,能够改变从输出轴231传递给第二传动轴235的动力的 转速,能够将从输出轴231传递给第二传动轴235的动力切换为高速侧以及 低速侧的高低两个挡位上。
艮P,当将变速构件239向第一分配齿轮237侧(低速侧)操作时,能够 降低第二传动轴235的转数,能够降低输入到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 的输送路径的双方动力的转数。另一方面,当将变速构件239向第二分配齿 轮238侧(高速侧)操作时,能够增加输入到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 的输送路径的双方动力的转数。
如图31及图34所示,在第二传动轴235的变速部236的右侧,以能够
36与第二传动轴235 —体转动的方式外嵌有行驶侧输入齿轮243,所述行驶侧 输入齿轮243用于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向行驶传动系统输入。在第二传动 轴235中的变速部236的左侧,以能够与第二传动轴235 —体转动的方式外 嵌有插秧侧输入齿轮244,所述插秧侧输入齿轮244用于将来自发动机E的 动力向插秧传动系统输入。
在第二传动轴235的下侧(发动机E的输出轴231的下侧后方),经由 第一箱体M1和第二箱体M2,以能够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5自由转动的方 式支撑有第二中间轴300 (参照图32)。在第二中间轴300的左侧部,以自 由转动的方式外嵌有第二传动齿轮301,该第二传动齿轮301与安装在第二 传动轴235上的行驶侧输入齿轮243啮合。由此,当第二传动轴235转动时, 第二传动齿轮301通过行驶侧输入齿轮243也进行转动。
在第二中间轴300的传动上游侧的端部,安装有行驶离合器302,该行 驶离合器302由变速构件303以及弹簧304构成。在第二中间轴300中的第 二传动齿轮301的传动下游侧,以能够与第二中间轴300—体地转动且在第 二中间轴300的轴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外嵌有变速构件303。
如图33及图34所示,在变速构件303的外周部,形成有变速沟槽303a, 该变速沟槽303a与轴支撑在第一箱体Ml上的操纵轴305的操纵构件305a 啮合,经由变速构件303和第二中间轴300的段部安装有弹簧304,该弹簧 304用于将变速构件303向输入侧(左侧)作用。
在第一箱体M1上,以可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撑有操纵轴 305,在该操纵轴305的下端部固定有操作臂306。在操作臂306上连接有操 作线308,所述操作线308与后述的行驶离合器杆381连接。由此,当操纵 后述的行驶离合器杆381而操纵操作线308时,操纵轴305通过操作臂306 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进行转动。
艮P,当操纵行驶离合器杆381而将操作线拉向后方时,变速构件303对 抗于弹簧304的作用力向右侧滑移,变速构件303和第二传动齿轮301的啮 合脱开,行驶离合器302向切断侧动作,由此,从第二传动齿轮301到变速 构件303的动力输送被切断。另一方面,当操纵行驶离合器杆381的解除锁 定杆381a而停止操作线308向后方的提拉时,变速构件303通过弹簧304 的作用力向左侧滑移,变速构件303与第二传动齿轮301啮合,由此行驶离
37合器302向输入侧动作,变速构件303和第二传动齿轮301进行一体地转动, 动力从第二传动齿轮301通过变速构件303传递给第二中间轴300。
如图31及图34所示,在第一箱体M1的右侧,相对于第一箱体M1以 可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5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行驶转动箱310,第二中间 轴300向该行驶转动箱310的内部延伸,第二中间轴300的右侧端部以自由 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行驶转动箱310上。行驶转动箱310的右侧端部以自由转 动的方式支撑在轴承架构件276a上,所述轴承架构件276a则从中间箱276 向上方延伸(参照图30)。
在行驶转动箱310的后端部上,紧固有筒状的行驶传动箱202,在该行 驶传动箱202内置有行驶传动轴313。行驶传动轴313通过锥形传动机构312 与第二中间轴300连动连接,由此,当第二中间轴300转动时,行驶传动轴 313通过锥形传动机构312进行转动。
如图31及图36所示,在行驶传动箱202的后端部,紧固有车轮支撑箱 314,在该车轮支撑箱314上以能够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 撑有车轴316。行驶传动轴313的车轮支撑箱314侧的端部通过锥形传动机 构315与车轴316连动连接。由此,来自行驶传动轴313的动力通过锥形传 动机构315传递给车轴316上,从而驱动转动安装在车轴316上的车轮203。
根据图31 图39说明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插秧传动系统)。图 37是株间齿轮盖255附近的剖视图;图38是左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6附 近的剖视图;图39是右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7附近的剖视图。
如图31及图35所示,在第二传动轴235的下侧前方(发动机E的输出 轴231的下侧前方),经由变速箱体M的第一箱体M1和第二箱体M2,以 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3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第一中间轴245(参照图32)。 在第一中间轴245上,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外嵌有第一传动齿轮246,该第一 传动齿轮246与安装在第二传动轴235上的插秧侧输入齿轮244啮合。
在第一传动齿轮246的传动下游侧,安装有安全离合器247,该安全离 合器247用于防止插秧传动系统的过负荷。安全离合器247由离合器体248、 板状构件249以及弹簧250构成。在第一中间轴245上,以能够与第一中间 轴245 —体地转动且能够在第一中间轴245的轴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外嵌有离合器体248,且经由该离合器248和外嵌在第一中间轴245的段部的圆板状 的板状构件249安装有弹簧250。由此,在通常的传动状态下,通过弹簧250 的作用力,离合器体248和第一传动齿轮246进行啮合,动力从第一传动齿 轮246通过安全离合器247传递给第一中间轴245。另一方面,若在安全离 合器247的传动下游侧的插秧传动系统上作用过负荷时,离合器体248则对 抗于弹簧250的作用力向左侧移动,第一传动齿轮246和离合器248的啮合 脱落,安全离合器247则作为扭矩限制器而作用。
在从第一中间轴245的下侧稍微靠前侧(发动机E的输出轴231的下侧 前方),经由第一箱体M1和第二箱体M2,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4可自 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连接轴251以及插秧传动轴252 (参照图32)。在插秧 传动轴252的左侧端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内嵌有连接轴251,通过该连接 轴251,插秧传动轴252的左侧端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第二箱体M2 上。
如图35及图37所示,在第一中间轴245上,以能够与第一中间轴245 一体地转动且可装卸于第一中间轴245的方式安装有第一株间齿轮253,而 在连接轴251上,以能够与连接轴251 —体地转动且可装卸于连接轴251的 方式安装有与第一株间齿轮253啮合的第二株间齿轮254。
由此,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株间齿轮253、 254,能够使从第一中间轴245 输送到插秧传动轴252的动力变速。另外,通过摘下可装卸地安装在第二箱 体M2上的株间齿轮盖255而切换第一以及第二株间齿轮253、 254,从而对 从第一中间轴245传递给连接轴251 (插秧传动轴252)的动力的变速比进 行变更调节,由此能够对相对于行驶速度的插秧装置208的驱动速度进行变 更,从而可对插秧至稻田里的秧苗的株间距离进行改变。
如图31及图35所示,经由连接轴251和插秧传动轴252安装有插秧离 合器256。在连接轴251上,与连接轴251 —体地形成有圆板状的离合器体 257。在插秧传动轴252上,以能够与插秧传动轴252 —体地转动且在插秧 传动轴252的轴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外嵌有变速构件258。经由插秧传动轴252 的段部和变速构件258安装有弹簧259,变速构件258通过该弹簧259向离 合器体257侧(插秧离合器256的输入侧)作用。
如图32及图35所示,在第二箱体M2上,以能够推拉操纵的方式安装
39有操纵轴260,在该操纵轴260上连接有操作臂261。操作臂261以能够绕 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从第一箱体M1延伸的支轴262上, 在操作臂261的一端部,连接有复位弹簧263的一端部,而该复位弹簧263 的另一端部则支撑在左侧的传动箱204上。操作臂261的另一端部与操作线 264相连接,而该操作线264则与后述的插秧离合器杆380连接。由此,当 操纵后述的插秧离合器杆380而操纵操作线264时,操纵轴260通过操作臂 261做前后推拉动作。
艮口,当操纵插秧离合器杆380而将操作线264拉向后方时,操纵轴260 通过操作臂261向后方拉出,变速构件258通过弹簧259的作用力向左侧移 动。而且,变速构件258与离合器体257啮合,从而插秧离合器256被向输 入侧操作,动力从连接轴251传递给插秧传动轴252。另一方面,当操纵插 秧离合器杆380的解除锁定杆380a而停止操作线264向后方的提拉时,通 过复位弹簧263的作用力操作臂261进行摇动,操纵轴260通过操作臂261 向前侧推入,由此,变速构件258对抗于弹簧259的作用力而向右侧移动。 然后,变速构件258和离合器体257的啮合脱落,插秧离合器256向切断侧 动作,从而切断从连接轴251向插秧传动轴252的动力的输送。
如图31及图35所示,在插秧离合器256的传动下游侧,通过锥形传动 机构266连动连接有左侧的插秧驱动轴267,当将插秧离合器256向输入侧 操作时,动力从发动机E通过插秧传动轴252以及锥形传动机构266传递给 左侧的插秧驱动轴267上。
在第二箱体M2上,紧固有斜向左后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左侧传动箱204, 在左侧传动箱204中,内装有左侧插秧传动轴267,该左侧插秧传动轴267 则从第二箱体M2斜向左后方延伸。
如图31及图38所示,在左侧传动箱204的后端部,紧固有左侧横向进 给传动箱206。在左侧横向进给传动箱206上,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6 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转动轴268,该转动轴268通过锥形传动机构269与 左侧的插秧驱动轴267的后端部连动连接。在转动轴268上,以自由转动驱 动的方式支撑有插秧装置208的曲轴臂270,在该曲轴臂270上连动连接有 插秧装置208的插秧臂271。
根据来自左侧插秧驱动轴267的动力,转动轴268通过锥形传动机构269
40进行转动时,载秧台218通过后述的横向进给机构219向左右横向往复输送 而驱动,同时,曲轴臂270被驱动而转动,插秧臂271从载秧台218的下部 取秧苗并插秧至稻田里。
如图31及图35所示,在插秧传动轴252的右侧端部,通过锥形传动机 构273连动连接有右侧插秧驱动轴274,当将插秧离合器256向输入侧操作 时,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插秧传动轴252和锥形传动机构273传递给右 侧插秧驱动轴274上。
在第一箱体M1上,紧固有横向右外侧延伸的筒状构件275。在筒状构 件275上,内装有插秧传动轴252的一部分,该插秧传动轴252从第一箱体 Ml向右外侧延伸。在该筒状构件275的右侧端部,紧固有中间箱体276。
在中间箱体276上,紧固有斜向右后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右侧传动箱205。 在右侧传动箱205中,内装有右侧插秧驱动轴274,在该右侧插秧驱动轴274 的后端部,紧固有右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7。
如图31及图39所示,在右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7上,以绕着左右方 向的轴心P6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转动轴277,该转动轴277通过锥形传动 机构278与右侧的插秧传动轴274的后端部连动连接。在转动轴277上,以 自由转动驱动的方式支撑有插秧装置209的曲轴臂280,在该曲轴臂280上 连动连接有插秧装置209的插秧臂281。
当转动轴277根据来自右侧的插秧驱动轴274的动力,并通过锥形传动 机构278进行转动时,载秧台218通过后述的横向进给机构219向左右横向 往复输送而驱动,同时,曲轴臂280被驱动而转动,插秧臂281从载秧台218 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插秧至稻田里。
右侧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7由两部分构成,即具有第一传动箱207A, 该第一传动箱207A连接在位于机体内侧的传动箱205的后端部;第二传动 箱207B,该第二传动箱207B紧固在第一传动箱207A的机体外侧,而且, 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传动箱207A能够将第二传动箱207B向横向外侧摘下 的结构。
在转动轴277的上方,经由第一传动箱207A和第二传动箱207B,以绕 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7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中间支轴282,在中间支轴282 的上方,横跨第一传动箱207A和第二传动箱207B,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8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横向进给驱动轴283。
在转动轴277上,以能够与转动轴277 —体地转动且可装卸于转动轴277 的方式安装有第一横向进给齿轮284。在中间支轴282上,以能够与中间支 轴282 —体地转动且可装卸于中间支轴282的方式安装有第二横向进给齿轮 285,该第二横向进给齿轮285与第一横向进给齿轮284啮合。由此,通过 第一以及第二横向进给齿轮284、 285,能够进行从转动轴277向中间支轴 282 (横向进给驱动轴283)输送的动力的变速。另外,通过摘下可装卸地安 装在第二传动箱207B上的横向输送齿轮盖286而切换第一以及第二横向进 给齿轮284、 285,能够改变从传动轴277传递给中间支轴282 (横向进给驱 动轴283)的动力的变速比,由此能够改变相对于插秧装置208、 209的驱动 速度的横向进给机构219的横向进给速度,从而能够改变插秧的秧苗量。
经由中间支轴282和横向进给驱动轴283安装有链传动机构287。链传 动机构287具有第一链齿轮288,其以能够与中间支轴282 —体转动的方 式外嵌在中间支轴282上;第二链齿轮289,其以能够与横向进给驱动轴283 一体转动的方式外嵌在横向进给驱动轴283上;传动链290,该传动链2卯 经由第一以及第二链齿轮288、 289而被巻绕。由此,当中间支轴282根据 来自转动轴277的动力并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横向进给齿轮284、 285进行转 动时,横向进给驱动轴283通过链传动机构287被驱动而转动。
如图31、图38及图39所示,在横向进给驱动轴283上形成有往复螺旋 沟槽283a,滑板291以能够在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外嵌而安装在横向进给驱 动轴283上,而滑板291上设置有能够转动且卡入在所述往复螺旋沟槽283a 的卡合构件291a。在滑板291上,通过连接构件292连接有载秧台218,通 过横向进给驱动轴283在给定方向上的转动,滑板291沿着横向进给驱动轴 283以给定的行程作往复移动,与此相伴,载秧台218也作往复移动。
在进给驱动轴283的左右两端,以能够一体转动的方式外嵌有纵向进给 驱动臂293,在该纵向进给驱动臂293的前端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 前端转轮293a。在滑板291上,以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有臂部构件294,从 该臂部构件294向左右的两外侧延伸有棒状构件294a。在载秧台218的背部, 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支轴295,在该支轴295上, 以能够一体地转动的方式连接有多个纵向进给转动构件296。在支轴295的左右中央部固定有臂部297,该臂部297通过杆298连接在臂部构件294上。 载秧台218每到达左右的行程末端时,纵向进给驱动臂293的前端转轮
293a则与臂部构件294的棒状构件294a抵接,由此使杆298作推拉动作,
使纵向进给转动构件296以给定量在给定的转动方向上进行转动,从而能够
使装载在载秧台218上的秧苗以给定量向下方移动。 [油压泵附近的详细结构]
根据图32、图34、图40、图41说明安装在变速箱体M上的油压泵362 附近的详细结构。图40是油压泵234附近的纵向剖面主视图;图41是油压 泵234附近的纵向剖面侧视图;图42是升降缸体212附近的右侧示图。
如图32及图34所示,发动机E的输出轴231上连动连接有与输出轴231 同心形状的泵输入轴233,在该泵输入轴233的左侧端部,以能够一体地转 动的方式连接有摆线式油压泵234。在变速箱体M的第二箱体M2的横向左 外侧的面上连接有阀体318,而所述阀体318内装有油压泵234。
如图40及图41所示,在阀体318的右侧面,与阀体318—体地成型有 泵箱部318a,该泵箱部318a的左侧有圆筒状的凹部,在该泵箱部318a中内 装油压泵234的转动构件234a,在变速箱体M的第二箱体M2的横向左外 侧面,通过0型环连接阀体318。由此,由泵箱部318a和转动构件234a构 成油压泵234。
在第二箱体M2形成有吸入油路319以及吸入口 320,将从吸入油路319 通过吸入口 320吸入到油压泵234的作动油,喷出至形成于阀体318上的泵 入口 (pump port) P中。
在阀体318上形成有安全阀321、线轴322、连接口 C以及油箱口 T, 油箱口 T与变速箱体M连通,由此,来自油压泵234以及线轴322的作动 油能够排出到变速箱体M内。
油压泵234的泵入口 P通过安全阀321与线轴322连接,线轴322以绕 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由此,通过使线轴322转动,改 变形成于线轴322的油路方向,从而可在以下三位置中进行切换,该三位置 为向连接口C供给油压油的上升位置;切断向连接口C的油压油供给的中 立位置;以及将连接口C与油箱口T连接的下降位置。
由此,若通过输出轴231的转动而油压泵234进行转动时,油压油则从油压泵234供给到安全阀321,当来自油压泵234的油压油达到设定压力时, 来自油压泵234的油压的一部分或全部则从油箱口T被排放。通过安全阀321 被控制在设定压力的油压油被供给到线轴322,并通过线轴322的操作位置 供给至连接口C。
如图30、图32、图42所示,连接口C以朝向前方的方式与阀体318 — 体地成型,在该连接口C的螺丝部,通过管接头324连接有油压配管325, 所述油压配管325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管制造。
油压配管325从与连接口连接的部分向前下方延伸,并以从该延伸端通 过变速箱体M的前侧的方式向右方延伸。向变速箱体M的右侧延伸的油压 配管325从右侧的延伸端向斜后上方延伸,从该延伸端进一步向斜后下方延 伸,从而通过管接头324与形成于升降缸体212上的连接部212b连接。
油压配管325的两端部采用金属接触式的密封结构,以使当将管接头324 拧进连接口 C以及连接部212b侧时,油压配管325前端的面与形成于连接 口 C以及连接部212b的面进行接触,由此确保油压配管325的密封性。
如图30及图42所示,油压配管325的长度被设定为较长,且被设定为 升降缸体212的连接部212b的位置升降时的变化小,因此,即使是使缸体 212伸縮而改变升降缸体212的连接部212b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油压 配管325的弹性变形而允许升降缸体212的连接部212b的位置改变。
具体地说,如图42的实线以及双点划线所示,当通过伸縮升降缸体212 而改变升降缸体212的连接部212b的位置时,在油压配管325中沿着变速 箱体M的右侧部的前后方向的配管部分上作用弯曲应力,同时,在油圧配管 325中沿着变速箱体M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配管部分上作用扭应力。由此, 可通过油压配管325的弹性变形允许升降缸体212的连接部212b的位置改 变。此时,即使在油压配管325上作用弯曲应力以及扭应力的情况下,在油 压配管325的连接口 C以及连接部212b侧的前端部上只作用很小的因油压 配管325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上下方向的反作用力,因此,不会损害油压配 管325两端部的连接部中的密封性。
由此,例如用橡胶制的油压软管(未图示)等来连接阀体318的连接口 C和升降缸体212的连接部212b时,不需要用于支撑油压软管的软管夹板 等(未图示),因此能够简化配管连接结构的同时,组装步行式插秧机时能
44够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通过油压配管325,因此,能够防止油压配管路径的偏差,能够防止因升降缸体212的伸縮而引起的油压配管325和变速箱体M等的干扰。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用金属管制的油压配管325来连接阀体318的连接口 C和升降缸体212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在油压配管325的一部分上连接油压软管(未图示)的结构。具体地说,例如可以采用,在从连接口 C通过变速箱体M的外周部的位置采用金属管制的油压配管325,用短的油压软管(未图示)将油压配管325的连接部325b侧的端部与升降缸体212的连接部212b连接的结构。
根据图43~图45说明手柄架213、 214的详细结构。图43是行驶机体201后部的侧视图;图44是行驶机体201后部的俯视图;图45是手柄架213、214的前部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如图43及图44所示,在左右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的下后部,固定有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具有板状凸缘部327、其固定在左右手柄架213、 214的前端部;手柄连接构件328,其固定在手柄架213、 214的后端部;加强架构件330。
如图45所示,左右手柄架213、 214的凸缘部327在从手柄架213、 214的前端向后方进入规定长度的位置固定在手柄架213、 214的前端部,以使手柄架213、 214的前端部213A、 214A从凸缘部327向前方突出。另一方面,在左右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的下后部形成有用于与凸缘部327的前面侧抵接的抵接面206a、 207a,从该抵接面206a、 207a向前方一体地形成有以圆柱状凹进去的凹入部206b、 207b。
将从手柄架213、 214的凸缘部327突出的前端部213A、 214A内嵌而插入在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的凹入部206b、 207b上,将手柄架213、214的凸缘部327的前面侧与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的抵接面206a、 207a抵接,通过从后方用多个螺栓329加以紧固,由此能够将手柄架213、 214固定在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的下后部。
操作后述的操纵手炳215而在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和手柄架213、214之间的连接部上作用弯曲力或剪切力的情况下,通过螺栓329的夹紧力
45加上凸缘部327的前面和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的抵接面206a、 207a的抵接以及手柄架213、 214的前端部213A、 214A对凹入部206b、 207b的卡入,能够支撑作用在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和手柄架213、 214之间的连接部的弯曲力以及剪切力。由此,能够将手柄架213、 214坚固地连接在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上,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来提高横向进给传动箱206、207和手柄架213、 214的连接强度。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侧形成凹状的凹入部206b、 207b,在手柄架213、 214侧形成凸状的前端部213A、 214A的例子,但也可以将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侧形成为凸状,将手柄架213、214侧形成为凹状。另外,关于形成为凹状或凸状的横向进给传动箱206、207侧以及手柄架213、 214侧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状。
如图43及图44所示,从侧面观察时,左右手柄213、 214从与横向进给传动箱206、 207连接的部分向后方延伸,并形成为从该延伸端沿着载秧台218的背部向斜后上方弯曲的形状。
如图45所示,从侧面观察时,经由右手柄架213的以弯曲形状成型的部分和左手柄架214的以弯曲形状成型的部分,固定有向下开口的"- "形状的加强架构件330。在左右手柄架213、 214的内侧,固定有后述的左右的操作器具用托架338,经由该左右的操作器具用托架338的内侧面固定有加强架构件330。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操作器具用托架338安装加强架构件330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在左右手柄架213、 214上直接固定加强架构件330的结构。
加强架构件330的位置位于后述的取秧苗量调节机构332的送秧苗量调节杆342的左右方向的摇动支点a的附近,且位于后述的用于升降接地船体226的船体高度调节机构345的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左右方向的摇动支点b的附近,即设置在送秧苗量调节杆342和船体高度调节杆350之间。由此,能够将加强架构件330设置在因送秧苗量调节杆342和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操作容易对左右手柄架213、 214产生不合理的作用力的位置上,能够用较轻的加强架构件330有效地加强左右手柄架213、 214。
另外,从侧面观察时加强架构件330的纵向剖面形状形成为沿着左右手柄架213、214的前后方向长的形状,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左右手柄架213、214的扭曲。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加强架构件330的形状形成为向下开口的"- "形状的例子,但作为加强架构件330的形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用圆管材料或角管材料来构成加强架构件330。
根据图43 图47说明取秧苗量调节机构332 (相当于调节机构)的详细结构。图46是说明取秧苗量调节机构332以及船体高度调节机构345结构的纵向剖视图,是对一部分部件加以分解的图;图47是说明取秧苗量调节机构332结构的横向俯视图。
如图43及图44所示,在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前部安装有取秧苗量调节机构332,操作取秧苗量调节杆342 (相当于调节杆),并通过插秧装置208、 209的插秧臂271、 281能够调节从载秧台218的取秧苗量。
如图45及图46所示,在载秧台218的背部,固定有导轨构件333,该导轨构件333通过滑动构件331支撑在滑动导轨216上。由此,载秧台218的下部以能够在左右方向滑移的方式被支撑。
在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下部内侧,固定有向内开口的形状的托架334,在该托架334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弯曲部,形成有上下贯通孔334a,所述贯通孔334a在侧面观察时,在沿着载秧台218的斜后向上的方向,向斜后上方连通。
在上下贯通孔334a中,通过树脂制的上下轴承335,以能够在沿着载秧台218的斜后向上的方向自由滑移的方式内嵌有升降杆336,在该升降杆336的上端部,通过支撑构件337固定有滑动轨道216。
由于升降杆336通过树脂制的上下轴承构件335以自由滑移的方式被支撑,因此,通过操作后述的取秧苗量调节杆342,可将升降杆336相对于托架334容易地进行滑移,同时,能够防止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撑升降杆336的部分的生锈。由此,例如与通过托架334来直接支撑升降杆336的情形相比,能够将维修成本抑制在低成本。
如图45 图47所示,在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下部内侧,固定有纵向平板状的左右操作器具用托架338,在该左右操作器具用托架338的前部上方,形成有第一安装孔338a,所述第一安装孔338a从侧面观察时,为向上开放。从左右的第一安装孔338a的上方插入有操纵轴339,该操纵轴339通过左右的托架340紧固在操作器具用托架338上,由此,操纵轴339通过托架340以绕着左右方向的支点a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操作器具用托架338上。
在操纵轴339的左右两端部,固定有左右的臂部构件341,并设置成该左右的臂部构件341的前端部与支撑面337a抵接。在操纵轴339的右侧部,固定有取秧苗量调节杆342,在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上部一体的成型有向右外侧弯曲的弯曲部。
如图44及图45所示,在右侧手柄部214上,从其内侧紧固有通过压力成型的杆导向部343。在杆导向部343上,形成有第一导向部343A和第二导向部343B,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343A用于安装取秧苗量调节杆342,所述第二导向部343B用于安装后述的船体高度调节杆350。
在杆导向部343的第一导向部343A上,以给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导向沟槽,该导向沟槽与安装在第一导向部343A上的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弯曲部卡合。在杆导向部343的第二导向部343B上,以给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导向沟槽,该导向沟槽与安装在第二导向部343B上的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弯曲部卡合。
当握住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后端部,将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稍微向左推进而使其发生弹性变形时,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的弯曲部与第一导向部343A的卡合脱落,从而取秧苗量调节杆342可绕着左右方向的支点a进行摇动操作。而且,对取秧苗量调节杆342进行摇动操作,通过操纵轴339使左右的臂部构件341绕着左右方向的支点a进行摇动,从而能够将支撑构件337向沿着载秧台218的斜后向上的方向推上去或者推下来。由此,支撑在支撑构件337的上面侧的滑动轨道216向沿着载秧台218的斜后向上的方向移动,相对于插秧臂271、 281位置的载秧台218的下端部的位置发生改变,在调节了取秧苗量的位置上停止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向左推进的操作时,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取秧苗量调节杆342向右侧一定,从而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弯曲部再次与第一导向部214A的导向沟槽进行卡合,能够保持经过调节取秧苗量的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位置。此时,由于杆导向部343的第一导向部343A中以给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导向沟槽,因此,通过阶段性地改变取秧苗量调节杆343与导向沟槽的卡合位置,能够以给定量改变取秧苗量。
根据图44 图46及图48说明船体高度调节机构345(相当于调节机构)的详细结构。图48是用于说明船体高度调节机构345结构的纵向剖面后视图。如图46及图48所示,通过操作船体高度调节机构345的船体高度调节杆350 (相当于调节杆),能够变更并调节接地船体226的高度。
在固定于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下部内侧的左右操作器具用托架338的后下部,形成有从侧面观察时为向下开放的第二安装孔338b。从左右的第二安装孔338b的下方插入有操纵轴346,该操纵轴346通过左右托架347紧固在操作器具用托架338上,由此,操纵轴346通过托架347,以绕着左右方向的支点b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操作器具用托架338上。
如图44 图46所示,在操纵轴346的左右两端,固定有左右的摇动臂348,在该左右的摇动臂348的前端部,以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有与接地船体226的后部上面侧连接的托架349的上部。在操纵轴346的有侧部的取秧苗量调节杆342的右侧,固定有船体高度调节杆350,在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上部, 一体地成型有向右外侧弯曲的弯曲部。
当握住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后端部,将船体高度调节杆350向左侧稍微推进而使其发生弹性变形时,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弯曲部与第二导向部343B的卡合脱落,船体高度调节杆350能够绕着左右方向的支点b进行摇动操作。而且,通过对船体高度调节杆350进行摇动操作,使固定在操纵轴346的左右摇动臂348绕着左右方向的支点b摇动,能够升降接地船体226。由此,能够调节接地船体226的高度。
在已对接地船体226的高度进行了调节的位置上,停止船体高度调节杆350向左侧推进的操作时,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船体高度调节杆350向右侧移动,由此,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弯曲部再次与第二导向部343B的导向沟槽卡合,从而能够保持已调节高度的船体高度调节杆350的位置。此时,由于杆导向部343的第二导向部343A上以给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导向沟槽,因此,通过阶段性地改变船体高度调节杆350与导向沟槽的卡合位置,
49能够以给定高度改变接地船体226的高度。
由于在操纵轴346的左右两端部固定有左右的摇动臂348,因此,可通过一个船体高度调节杆350来变更并调节左右的接地船体226。由此,例如与对左右接地船体226分别进行变更调节的情形相比,能够简化船体高度调节机构345的结构,同时,不需要使左右接地船体226的高度一致的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左右接地船体226的高度的调节。
根据图44、图45及图49说明变速杆352 (相当于操作杆)的连接结构。图49是在后述的使用姿势中操纵杆215附近的侧视图。
如图44及图45所示,在取秧苗量调节机构332的操纵轴339的左侧端部,以转动自由的方式支撑有连接臂353,该连接臂353的一端部(前端部)与第一操作杆354连接,该第一操作杆354通过车轮203和左侧的传动箱204之间向斜前上方延伸,从而与操纵轴240的操作臂241连接,其中,操纵轴240是以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变速箱体M的上部(参照图32)。
如图44及图49所示,经由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后部固定有向下开口的形状的支架构件356。支架构件356的左右中央部的下部,形成有轴套部356a,在该轴套部356a上,以在左右方向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有变速杆352。
在支架构件356后部的弯曲部356b上,形成有杆导向部356c,变速杆352沿着该杆导向部356c向左右摇动,变速杆352的左右摇动范围限制在杆导向部356c的左右两端。
在变速杆352的前后中央部,连接有弹簧357的一端部(后端部),该弹簧357的另一端部(前端部)通过第二操作杆355与连接臂35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连接。由此,用于操作变速箱体M的变速部236的操纵轴240的操作臂241,通过第一操作杆354、连接臂353、第二操作杆355以及弹簧357连接在变速杆352上。
如上所述,通过用第一及第二连接杆354、 355来连接变速箱体M和变速杆352,即使因长期使用产生第一以及第二连接杆354、 355等的破损的情况下,也可以无需更换第一以及第二连接杆354、 355自身而通过焊接等来对第一及第二连接杆354、 355进行维修。由此,不会产生例如用连接线(未 图示)等连接时,若不更换部件则无法使用步行式插秧机的状况,从而能够 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维修性。
在将变速杆352操作为低速位置的状态下,对抗于弹簧357的作用力将 变速杆352超过止点DP而向左侧摇动操作时,变速杆352与杆导向部353c 的左侧端抵接,变速杆352操纵为高速位置。由此,通过变速箱体M侧的弹 簧242将第一操作杆354向前方拉紧,并通过连接臂353将第二操作杆355 向前方拉紧,从而使操纵轴240的操作臂241向前方摇动,变速箱体M的变 速部236被操纵至高速侧。另一方面,在变速杆352被操纵至高速位置的状 态下,对抗于弹簧357的作用力将变速杆352超过止点DP向右侧摇动操作 时,变速杆352与杆导向部356c的右侧端部抵接,变速杆352被操纵至低 速位置。由此,将第二操作杆355向后方拉紧,并通过连接臂353将第一操 作杆354向后方拉紧,从而使操纵轴240的操作臂241向后方摇动操作,变 速箱体M的变速部236被操纵至低速侧。
在支架构件356的左右两侧部固定有导向引导件217,该导向引导件217 用于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撑载秧台218的后部。而且,该导向引导件217的 导向部17a嵌入在安装于载秧台218的后部的背部的导轨构件358上。另外, 在支架构件356中安装有启动发动机E用的主开关(未图示)和与发动机E 连接的节流杆(未图示)。由此,不仅能够将支架构件356作为连接左右手 柄架214、 215的加强构件来兼用,还可以将支架构件356作为安装导向引 导件217、主开关以及节流杆的构件来兼用,由此能够削减步行式插秧机的 部件数量。
由于支架构件356被设置在操纵手柄215的附近,因此,能够将操作频 率较高的变速杆352、启动发动机E用的主开关以及节流杆集中配置在离操 作操纵手柄215的操作者的手近的位置。由此,能够以小的手部或腕部的移 动(小的动作)来操作变速杆352、主开关以及节流杆,能够提高操作变速 杆352、主开关以及节流杆的操作性。
根据图27、图28、图49 图51说明操纵手柄215附近的详细结构。图 49是后述的使用姿势中的操纵手柄215附近的侧视图,图50是后述的收容 姿势中的操纵手柄215附近的侧视图,图51是左侧把手部215a附近的俯视 图。
如图49 图51所示,固定于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后端部的手柄连 接构件328,其剖面形状形成为L状,在该手柄连接构件328的纵板部分的 前部,形成有安装孔328c,所述安装孔328c从侧面观察时向前上方开口。 在手柄连接构件328的纵板部分的后部,形成有左右方向的贯通孔328a,在 该贯通孔328a的位置中的纵板部分的内侧面,固定有螺母328b。
操纵手柄215通过将圆管材料的左右两端部向后弯曲而成型,具有在左 右方向长的前部支架部217A和从该前部支架部215A的左右两端向后方弯 曲成型的左右的前后支架部215B,因此从俯视观察时,成型为向后开口的 "- "形状,在该向后弯曲而成型的左右的前后支架部215B上安装有树脂 制的左右把手部215a。
在操纵手柄215的左右两侧部,固定有纵向平板状的手柄角度调节构件 377,在该手柄角度调节构件377上,形成有沿着以操纵手柄215的摇动支 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长孔377a。
在手柄连接构件328的安装孔328c上,从斜向前上方插入有操纵手柄 215,以使操纵手柄215的手柄角度调节构件377的内侧面与手柄连接构件 328的纵板部分的外侧面抵接,而且,以从手柄角度调节构件377的外侧连
53通长孔377a的方式将蝶螺栓拧紧在螺母328b,由此,能够将操纵手柄215 安装在左右的手柄架213、 214的后端部。如此地,构成将操纵手柄215的 前后支架部215B的角度能够在给定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调节的手柄角度调 节机构。
如图49所示,通过松弛左右的蝶螺栓378使操纵手柄215上下摇动, 形成于手柄角度调节构件377的长孔377a沿着蝶螺栓378移动,能够在长 孔377a所形成的角度范围内将操纵手柄215的角度对应于操作方式等简单 而迅速地进行变更调节。由此,能够迎合操作者的体格等对操纵手柄215的 角度进行变更而进行插秧作业,能够提高操纵手柄215的操作性。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手柄角度调节构件377的长孔377a被设置成, 与从图49的实线所示的操纵手柄215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向下方的手柄 角度调节量相比,向上方的手柄角度调节量多的结构。
如图50所示,通过安装或拆卸左右的蝶螺栓378,可在操纵手柄215的 把手部215a朝向后方的使用姿势(图49所示的姿势)与操纵手柄215的把 手部215a向下方垂下的收容姿势(图50的姿势)之间切换。由此,通过在 通常的插秧作业中,将操纵手柄215切换为使用姿势,而在步行式插秧机的 出厂、运输以及保管等时,将操纵手柄215切换为收容姿势,由此能够縮短 步行式插秧机的前后长度,能够简洁地将操纵手柄215收容于行驶机体201
从侧面观察时,手柄连接构件328的安装孔328c以向前上方开口的方 式所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在收容姿势中操纵手柄215从手柄连接构件328 的安装孔328c脱落的现象。另外,通过另行设置用于保持收容姿势的保持 机构(未图示),能够确保操作能够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向下方垂下的 收容姿势,能够防止运输等中操纵手柄215的摇晃。
将操纵手柄215切换为收容姿势的状态下,将操纵手柄215的摇动支点 的位置等设置成从侧面观察时安装于操纵手柄215的后述的油压升降杆382、 加速杆383等的操作器具位于比载秧台218的后端向前的位置。由此,通过 切换为收容姿势,不仅能够简洁地将操纵手柄215收容于行驶机体201侦lj, 还能够防止安装于操纵手柄215上的后述的油压升降杆382、加速杆383等 的操作器具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另外,当将操纵手柄215在使用姿势和收容姿势之间进行切换时,不会 将连接线264以及操作线308等的操作电缆过渡地弯曲,因此,能够防止连 接线264以及操作线308等的操作电缆的破损。
如图49所示,在操纵手柄215的左侧把手部215a的下侧,安装有插秧 离合器杆380。在插秧离合器杆380上,安装有可上下摇动的接触锁定杆 380a,通过该解除锁定杆380a,插秧离合器杆380向上方摇动,由此能够保 持插秧离合器256被操纵至输入侧的状态以及解除插秧离合器256被操纵至 输入侧的状态的保持。
插秧离合器杆380通过操作线264连接在与上述操纵轴260连接的操作 臂261上。由此,当用握住左侧把手部215a的左手拇指以外的任何手指或 用所有的手指将插秧离合器380握住而向上方操作,以使插秧离合器380向 上方摇动时,连接线264被拉向后方,从而与操纵轴240连接的操作线261 向后方摇动,插秧离合器被操纵至输入侧。此时,插秧离合器380通过解除 锁定杆380a在上方摇动的状态下自动地被保存(解除)。
在握住插秧离合器380而向上方操作的状态下,由于解除锁定杆380a 还保持向下方摇动的状态,因此,用握住左侧把手部215a的左手拇指以外 的任何手指或所有的手指,握住解除锁定杆380a而向上方操作,以使该解 除锁定杆380a向上方摇动时,插秧离合器380向上方摇动并解除被保持状 态。由此,操作臂261通过复位弹簧263进行摇动,插秧离合器256被操纵 至切断侧。
操纵手柄215的右侧把手部215a的下侧,安装有行驶离合器杆381。在 行驶离合器杆381上,安装有可上下摇动的解除锁定杆381a,通过该解除锁 定杆381a,行驶离合器杆381向上方摇动,能够保持行驶离合器302被操纵 至切断侧的状态(锁定)及解除该保持状态。
行驶离合器杆381通过操作线连接在与上述操纵轴305连接的操作臂 306上。由此,当用握住右侧把手部215a的右手拇指以外任何手指或所有的 手指,握住行驶离合器杆381而向上方操作以使行驶离合器杆381向上方摇 动时,连接线被拉向后方,从而与操纵轴305连接的操作臂306向后方碱性 摇动,行驶离合器302被操纵至切断侧。此时,通过解除锁定杆381a行驶 离合器杆381在向上方摇动的状态下自动地被加以保持(锁定)。在握住行驶离合器杆381而向上方操作的状态下,解除锁定杆381a保 持向下方摇动的状态,当用握住右侧把手部215a的右手拇指以外的任何手 指或所有的手指,握住锁定解除杆181a而向上方操作,以使该解除锁定杆 381a向上方摇动时,行驶离合器杆381向上方进行摇动,解除被保持的状态。 由此,操作臂306通过弹簧304进行摇动,行驶离合器302被操纵至输入侧。
如图49及图51所示,在操纵手柄215的左侧把手部215a的前侧上部 安装有油压升降杆382 (相当于油压操作器)。在油压升降杆382上,以绕 着上下方向的轴心自由地向左右摇动的方式支撑有操作部382a,通过用握住 左侧把手部215a的左手拇指对操作部382a进行左右摇动操作,可在下降位 置、上升位置以及中立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上升位置是指操作部382a 向左侧摇动的位置,下降位置是指操作部382a向右侧摇动的下降位置,中 立位置是指位于上升位置及下降位置的左右中间部且操作部382a沿着把手 部215a的状态。
由于油压升降杆382安装在操纵手柄215的左侧把手部215a的附近(前 侧上部)中与操作者手近的位置,因此,例如即使是正在进行插秧作业,也 可以容易地辨认油压升降杆382的位置。由此,在进行插秧作业的同时,也 容易地进行对油压升降杆382的操作。
油压升降杆382通过连接线375连接在所述线轴322的操作臂369上。 由此,当用握住左侧把手部215a的左手拇指将操作部382a摇动操纵至左侧 的上升位置时,连接线375被拉向后方,且操作臂369被游动操作至下方, 线轴322被操作至上升位置,从而升降缸体212短縮、行驶机体201上升(参 照图52)。另一方面、当用握住左侧把手部215a的左手拇指,将操作部382a 摇动操作至右侧下降位置时,操作臂369通过弹簧373的作用力向上方摇动 操作,线轴322被操作至下降位置,由此,升降缸体212伸长、行驶机体201 下降(参照图52)。
当用握住的左手拇指,将操作部382a从上升位置向中央的中立位置摇 动操作时,操作臂369通过弹簧373作用力向上方摇动操作,线轴322被操 作至中立位置,从而升降缸体212在下降的位置上停止。另外,当用握住左 侧把手部215a的左手拇指,将操作部382a从下降位置摇动操作至中央的中 立位置时,连接线375被拉向后方且操作臂369向下方摇动操作,线轴322
56被操作至中立位置,因此,升降缸体212在上升的位置上停止。
如此地,能够在用左手的拇指以外手指握住左侧把手部215a的状态下, 用左手拇指操作油压升降杆218,因此,用左手拇指以外的手指握住左侧把 手部215a而稳定行驶机体201的状态下,例如,在进行行驶作业或插秧作 业的同时,能够升降行驶机体201。由此,例如与停止行驶作业或者插秧作 业(使行驶机体201停止)而升降行驶机体201的情形相比,能够进行连续 作业,由此,能够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操作性。
操纵手柄215的右侧把手部215a的前侧上部,安装有加速杆383。在加 速杆383上,以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向左右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支撑有操作部 383a,通过用握住右侧把手部215a的右手拇指将操作部383a向左右摇动操 作,能够使发动机E的转数上升及下降。
加速杆383通过连接线230与所述节气门臂(未图示)连接。由此,当 用握住右侧把手部215a的右手拇指,将操作部383a摇动操作至右侧的高速 侧时,连接线230被拉向后方,且节气门臂向后方摇动操作,从而发动机E 的转数对应于加速杆383的操作量而上升。另一方面,当用握住右侧把手部 215a的右手拇指,将操作部383a摇动操作至左侧低速侧时,节气门臂通过 弹簧229的作用力向前方摇动操作,从而节气门臂向前方摇动操作,发动机 E的转数对应于加速杆383的操作量下降。
如此地,能够在用右手拇指以外的手指握住右侧把手部215a的状态下, 用右手拇指操作加速杆383,因此,能够在用右手的拇指以外的手指握住右 把手部215a而稳定行驶机体201的状态下,例如,能够在进行行驶等的同 时对发动机E的转数加以变更。由此,例如与停止行驶作业或插秧作业(停 止行驶机体201)而变更发动机E的转数的情形相比,能够进行连续作业, 从而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操作性。
艮P、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油压升降杆382及加速杆383,在用两手握住 操纵手柄215的左右把手部215a的状态下,能够用两手稳定因独轮式而容 易不安定的行驶机体201的同时,能够操作油压升降杆382而上升行驶机体 201,并操作加速杆383而对发动机E的转数加以変更。由此,能够进行连 续作业,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操作性。
57在上述的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示出了在操纵手柄215的左侧把手部 215a的附近安装作为油压操作器的油压升降杆382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在 操纵手柄215的右侧把手部215a的附近安装作为油压操作器的油压升降杆 382的结构。此时,也可以釆用将具有与油压升降杆382不同的功能的操作 杆(例如加速杆383)安装在操纵手柄215的左侧把手部215a的附近的结构。
在上述的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示出了在操纵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 的前侧上部安装作为油压操作器的油压升降杆382的例子,但也可以在操纵 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附近的不同位置上设置。具体地说,例如可以在操 纵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前侧的右侧部、左侧部或下部上安装作为油压操 作器的油压升降杆382。此时,也可以采用能够用拇指以外的不同手指操作 作为油压操作器的油压升降杆382的结构。
在上述的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示出了作为油压操作器,以能够绕着 上下方向的轴心进行摇动的方式安装油压升降杆382,能够用拇指向左右摇 动操作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作为油压操作器以能够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摇 动的方式安装油压升降杆382,且能够在上下摇动操作的结构。此时,也可 以是能够用拇指以外的不同的手指操作作为油压操作器的油压升降杆382的 结构。具体地说,例如将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油压升降杆382相对 于操纵手柄215向右侧或者左侧转动90度而安装的结构。
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示出了通过作为油压操作器的油压升降 杆382对作为油压器的升降缸体212加以伸縮,从而对行驶机体201进行升 降的结构,但也可以是通过安装在操纵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附近的油压 操作器,操作步行式插秧机的不同的油压器(未图示)的结构。具体地说, 也可以是通过油压操作器对作为油压器的油压马达(未图示)等的油压驱动 器加以操作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示出了通过作为 油压操作器的油压升降杆382对线轴322进行机械式的操作的结构,但也可 以是将升降缸体212通过电磁切换阀(未图示)连接在油压泵234上,通过 油压操作器对电磁切换阀进行电气式的切换操作结构。
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示出了用油压升降杆382构成油压操作 器的例子,但作为油压操作器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机构,例如,也可以采用手 柄式、标度盘式等的不同机构的机械式油压操作器或开关等(肘式、按钮式、标度盘式)的电气式油压操作器。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及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示出了
操纵手柄215可在操纵手柄215把手部215a朝向后方的使用姿势和操纵手 柄215的把手部215a向下方垂下的收容姿势之间切换的例子,但只要是操 纵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能够收容于比使用姿势向前侧的位置,则作为操 纵手柄215的收容姿势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姿勢。
具体地说,也可以是切换为操纵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向上方起立的 收容姿势的结构,还可以是切换为操纵手柄215的把手部215a朝向前方的 收容姿势的结构。此时,例如也可以采用设置了保持机构(未图示)的结构, 所述保持机构用于保持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操纵手柄215向上方或
前方摇动操作的状态。
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将操纵手柄215的左右的前后支架部215B,以 绕着上下方向的轴心向左右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在操纵手柄215的前部支架 部215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将操纵手柄215的左右的前后支架部215B向内 侧或外侧摇动操作,切换为操纵手柄215的左右把手部215a朝向内侧的收 容姿势的结构,还可以是切换为操纵手柄215的左右把手部215a向外侧或 前侧的收容姿势的结构。
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及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示出了用 弯曲成型的管材一体地构成操纵手柄215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左右分割式 的操纵手柄(未图示)。此时,例如也可以采用将左右的操纵手柄分别以上 下或左右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在左右手柄架213、 214的后端部等的结构。
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及发明实施方 式第二变形例中,示出了在支架构件356上安装了用于操作作为调节部的变 速部236的变速杆356的例子,但只要是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作为安装在 支架构件356上的操作杆还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离合器杆 (未图示)等安装在支架构件356上。
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及发明实施方 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示出了作为调节机构采用取秧苗量调节机构332及船体
59高度调节机构345,作为调节杆采用取秧苗量调节杆342及船体高度调节杆 350,并在操纵轴339, 346的附近设置支架构件330的例子,但只要是能够 发挥同样的功能,也可以釆用在不同的调节机构的操纵轴附近设置支架构件 330的结构。
在上述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发明实施方 式的第二变形例及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示出了步行式插秧机具有 一个车轮203的独轮式的结构,但同样能够适用于具有两个以上的车轮203
的步行式插秧机中,例如、同样能够适用于双轮步行式插秧机中。另外,示 出了通过插秧装置208、209,将两列秧苗插秧至稻田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例子, 但也可以同样适用于将三列以上的秧苗插秧至稻田的步行式插秧机中。
另外,不仅限于步行式插秧机,还同样适用于不同的步行式作业机中, 例如,同样适用于步行式移植机或步行式管理机等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步行式插秧机,所述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有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横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的变速箱体,以该变速箱体内的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将所述载秧台往复移送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传动箱,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同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2. —种步行式插秧机,所述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 有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 横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 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 一侧方而设置;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的变速箱体,以该变速箱体内的 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反的车 体横向侧方而设置;用于所述插秧部的操作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 所处的一侧相同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3. —种步行式插秧机,所述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 有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 横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 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的变速箱体,以该变速箱体内的 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反的车 体横向侧方而设置;左右一对的车体前后方向朝向的车体主支架,以该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支 架在车体横向上的间隔越向车体主支架前端侧则越小,且车体主支架前端侧 在车体横向上位于接地船体和车轮升降阀的连动机构的内侧的配置而设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 车体主支架收容有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 述插秧部。
5. —种步行式插秧机,所述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并且具 有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能够在车体的 横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相对于所述 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至所述车轮驱动箱和所述插秧部的变速箱体,以该 变速箱体内的变速箱部相对于所述行驶车轮偏向与所述车轮驱动箱所处的 一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所述变速箱体的行驶用输出轴和插秧部用输出轴排列在车体前后方向上。
6. 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将所 述车轮驱动箱以上下自由摇动的方式加以支撑的一对支撑部,分散配置在所 述车轮驱动箱的输入齿轮的横向两侧方而设置在所述变速箱体上。
全文摘要
一种操纵容易的步行式插秧机,其具有一个行驶车轮(1),并且具有插秧部,该插秧部具有沿着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6、6)、能够在车体的横向上自由地往复移送的载秧台以及接地船体(7)。将行驶车轮以驱动自由的方式加以支撑的车轮驱动箱(10),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车体横向的一侧方而设置;将发动机(2)的输出传递至车轮驱动箱的变速箱体(15),以该变速箱体内的变速箱部(22)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反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将载秧台往复移送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传动箱(19),相对于行驶车轮偏向与车轮驱动箱所处的一侧相同的车体横向侧方而设置。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1455146SQ20081009070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0日
发明者久保下竹男, 大利公彦, 小林鉴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