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及其专用隐蔽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7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及其专用隐蔽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动物亲体的工厂化养殖方法及其专用设施,尤其涉及蛸科亲体工厂 化养殖方法及其专用隐蔽物。
背景技术
蛸科(Oct叩odidae)是头足纲中最大一科,通称章鱼。章鱼的头部两侧眼径较小, 头前和口周围有腕四对,长度相近或不等。广泛分布世界各海域,约有140种。大部分 为浅海性种类,也有少数深海性种类。蛸科的腕上大多具两行吸盘,有的种类只具单行 吸盘。右侧或左侧第三腕茎化。腕的顶端变形,称"端器",无触腕。脑部卵圆形,较 小,不具肉鳍。内壳退化,仅在背部两侧残留两上小壳针,不具发光器。雌体具一对输 卵管。主要营底栖生活在海底爬行,也能凭借漏斗喷水的反作用短暂游行于底层海水中。 有短距离的生殖和越冬洄游习性,以龙虾、虾姑、蟹类、贝类和底栖鱼类为食。自身常 为鲨鱼、海鳗等的猎食对象。章鱼的不同种类的产卵量相差甚大,从几千个至十余万个 不等,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产出的卵子状如饭粒,常成穗连在一起。中国南部沿 海的真蛸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产量,章鱼除食用外,在医药上尚有补血益气、收 敛生肌的作用。由于章鱼人工繁育技术尚不成熟,因而现有养殖主要采用的是野生苗种。 其主要原因在于成年章鱼具有领地习性,互残严重,普通养殖方式均采用每个单独笼体 养殖一只章鱼的方式来避免互残。然而,作为繁殖目的的亲体是必需养殖在大池中统一 管理的,经常会出现互残,直到池中只剩一到两只亲体。互残现象对蛸科的亲体养殖及 后续的繁育造成很大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该水产品种的大规模推广养殖工作。现有技术 如申请号为200810069661. 4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短峭的养殖方法,其采 用的就是每个单独笼体养殖一只章鱼的方式,虽然能避免互残,却也隔绝了亲体之间的 接触,不适合用于繁殖目的的亲体饲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有效减少用于繁殖目 的的蛸科亲体互残、便于收集受精卵、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 隐蔽物,并借助该专用隐蔽物,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技术方案为蛸科亲体工厂化养 殖专用隐蔽物,包括管体,其中管体由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连接而成;第一弯管和第 二弯管的连接处设有隔板。
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均为"U"型。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连接呈"S"型。由于采用 了 "S"型的结构,使得两个弯管的开口方向恰好相反,并且具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同 一个隐蔽物中有两个蛸科亲体也不会出现相互争夺领地的行为。
管体由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插接连接;管体由第一弯管和 第二弯管的连接部的内侧制有能配合所述隔板外沿的凹槽;管体的内径为15cm至40cm。 釆用隔板和凹槽相配合的结构,其作用是将管体内部空间隔开,并且形成两个相互独立 的半敞开空间,利于亲体产卵。另外,管体由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相连接,使得管体可 以方便的拆解,方便操作人员去除产于管道内部的受精卵,并且也方便做管体内部的清 洁工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蛸科亲体在蓄养池中进行词养;蓄养池 的底部设有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在池底设置隐蔽物能够为蛸科亲体提供栖 息场所和产卵场。
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的设置数量为蓄养池中所养殖的蛸科亲体个数的l 倍至3倍。设置一定数量的隐蔽物,能提供更多的栖息选择机会,使亲体自然合理分布, 减少争食现象和互残。蛸科亲体的养殖密度小于或等于1只每平方米。低密度养殖能确 保良好的水质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并减低互残。
蓄养池顶部布设至少一层黑色遮阳网,使蓄养池内的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20001ux; 蓄养池内的水温为19t:至22。C。低光照强度能有效减少互残的概率,并且使隐蔽物内
部保持较水池更暗的环境,有利于亲体在内产卵。
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与蓄养池内的充气端子之间的距离为0. 3m至2m,
减少气泡扰动对亲体产卵过程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靠近 隔板处放置柳珊瑚枝条。柳珊瑚枝条是天然的卵附着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采用的管体由第一弯 管和第二弯管连接而成和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的连接处设有隔板等结构,使其成为一个
良好的蛸科亲体的栖息地和产卵场,能减少互残现象,并且操作人员能够很方便的取卵, 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由于结合使用了上述专用隐蔽物, 在减少亲体互残的同时能够使亲体自然合理分布,减少争食;结合低密度养殖能确保良好的水质条件,减少病害;使用暗环境养殖,有利于亲体在内产卵;专用隐蔽物的设置 位置与充气端子保持一定间距,减少气泡扰动对亲体产卵过程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配 合附着物,促使蛸科亲体将卵产在专用隐蔽物内,方便操作人员集中采集,使工作经济 高效。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专用隐蔽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专用隐蔽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标号说明第一弯管l、第二弯管2、隔板3。
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包括管体,其中 管体由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连接而成;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的连接处设有隔板3。
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均为"U"型。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连接呈"S"型。
管体由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插接连接,本实施例优选 为螺纹连接;管体由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的连接部的内侧制有能配合所述隔板3外 沿的凹槽;管体的内径为25cm,管体长度为270cm。
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蛸科亲体在蓄养池中进行词养;蓄养池的底部设有蛸科 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
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的设置数量为蓄养池中所养殖的蛸科亲体个数的 1. 5倍。蛸科亲体的养殖密度为1只每平方米。
蓄养池顶部布设一层黑色遮阳网,使蓄养池内的光线强度控制在11001ux左右;蓄
养池内的水温为2rc。
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与蓄养池内的充气端子之间的距离为0. 8米左右。 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靠近隔板3处放置柳珊瑚枝条。 尽管己结合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 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在这里列出的主题实施各种改 变、同等物的置换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提出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 准。
权利要求
1、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包括管体,其特征是所述的管体由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连接而成;所述的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的连接处设有隔板(3)。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均为"U"型。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连接呈"S"型。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其特征是所述的管体由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插接连接;所述的管体由第一弯管(1)和第二弯管(2)的连接部的内侧制有能配合所述隔板(3)外沿的凹槽;所述的管体的内径为15cm至40cm。
5、 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其特征是蛸科亲体在蓄养池中进行饲养;所述的蓄养池的底部设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的设置数量为所述的蓄养池中所养殖的蛸科亲体个数的1倍至3倍。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蛸科亲体的养殖密度小于或等于1只每平方米。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蓄养池顶部布设至少一层黑色遮阳网,使所述的蓄养池内的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20001ux;所述的蓄养池内的水温为19-C至22i:。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与所述的蓄养池内的充气端子之间的距离为0. 3m至2m。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靠近隔板(3)处放置柳珊瑚枝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效减少用于繁殖目的的蛸科亲体互残、便于收集受精卵、结构合理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并借助该专用隐蔽物,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包括管体,其中管体由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连接而成;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的连接处设有隔板。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方法,蛸科亲体在蓄养池中进行饲养;蓄养池的底部设有蛸科亲体工厂化养殖专用隐蔽物。本发明的优点是使亲体自然合理分布,减少争食;能确保良好的水质条件,减少病害;有利于亲体在内产卵;能避免气泡扰动对亲体产卵过程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促使蛸科亲体将卵产在专用隐蔽物内,方便操作人员集中采集,使工作经济高效。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491224SQ20091009630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9日
发明者吕振明, 吴常文, 夏灵敏, 徐佳晶, 徐梅英 申请人:浙江海洋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