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多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74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农田多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田间作业农业机械,具体涉及一种农田多用机。
背景技术
目前农业机械向系列化、专业化、大型化和多机配套不断发展,以适应大规模、大 面积的农机作业;同时中、小型农机具也在向小型化、专业化、多样性发展,以适应多种作 物、多种复杂地形或土质、多种气候条件的作业要求。但是缺少即小型化同时又兼有多种功 能,能够便捷装卸多种田间作业机具、"一机多用",从事多种田间作业,特别是适用于农村 家庭小地块、房前屋后进行小范围耕作的、经济的农机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田多用机,通过设置作业机件悬挂机构、高度 调整装置、差速主机轴以及联轴器等部件,装配作业机件更灵活、多样,提高对机件的操控 性,解决现有小型农机具前述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农田多用机动力及传递机构采用汽油机、离合器、变速箱、主机动力轴及外部负载 轴,通过皮带轮、皮带和链条轮、链条联接构成;驱动机构采用包括可装拆的主机胶轮和主 机胶轮轴、套在主机胶轮轴外并具有差速装置的主机动力轴和安装在主机动力轴中间的扒 地轮构成;悬挂机构由锁卡、作业机件悬挂杆与悬挂孔构成,在机车架的前部及前轮支架之 间装有前轮高度调整机构; 其中农田多用机车架上面,前部安装汽油机其后安装离合器,与变速箱同轴;传动 皮带连接汽油机的输出皮带轮与离合器的输入皮带轮;变速箱输出轴周边变速箱外壁上有 与联轴器相匹配的锁卡,变速箱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外部负载轴联接;机车架下面后部安 装驱动机构,在主机动力轴扒地轮一侧安装主机动力轴输入链轮,通过输出链条与变速箱 的输出链轮联接;在机车架下面中部L形架是作业机件悬挂杆;机车架两侧大梁开有的悬 挂孔。 所述可装拆的主机胶轮用手动螺帽固定在可装拆的主机胶轮轴上和主机从动轴, 拆下螺帽,即可卸下机轮、从主机动力轴中抽出主机胶轮轴。 所述主机动力轴是管状的,由套在外面的轴承和套管支撑、固定在机车架下面轴 架上;主机动力轴中间段是主机主动轴,两侧段是主机从动轴,主机主动轴和主机从动轴结 合部是由各自的轴齿啮合,可合可分;两段主机从动轴的另一端分别顶在套管各一端内放 置的弹簧。 所述主机从动轴距齿端装有固定销,距另一端装有控制销。 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高度调整轮、高度调整杆、锁片和锁扣,其中高度调整杆由 螺丝管和螺丝杆组成,高度调整轮与高度调整杆螺丝管为一体,高度调整杆螺丝管一端转 动固定在机车架上,另一端管内拧入高度调整杆螺丝杆,高度调整杆螺丝杆另一端转动固定在前轮支架顶端。 本实用新型农田多用机由于采用部件尺寸小,安装布局结构合理、紧凑,总体尺寸 小,长约1.5米、宽约0.5米;由于采用可装拆的主机胶轮和主机胶轮轴、扒地轮和具有差速 装置的主机动力轴,利于路上行走或田间作业,特别是侧坡地的耕作,便于小范围或地头转 弯、调头;由于采用悬挂机构可以方便地更换多种专业机具;由于采用前轮高度调整机构, 可以人工调整耕作的深度。整机价格低廉。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农田多用机主视图; 图2为农田多用机后视图; 图3为农田多用机悬挂旋耕犁俯视图; 图4为农田多用机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5为农田多用机主机动力轴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农田多用机主机动力轴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说明扶手1、输入皮带轮2、变速箱3、汽油机4、锁片5、锁扣6、高度调整 轮7、高度调整杆8、前轮支架9、前轮10、机架11 、悬挂孔12-1 、 12-2、作业机件悬挂杆13、主 机胶轮14、主机胶轮轴15、扒地轮16、锁卡17、变速箱输出轴18、离合器19、旋耕犁20、旋耕 犁输入链21、联轴器22、主机动力轴输入链条23、主机动力轴输入链轮24、主机动力轴25、 主机主动轴26、主机从动轴27、固定销28、控制销29、弹簧30。 具体实施方案 如
图1、2所示,农田多用机车架上面,前部安装汽油机4其后安装离合器19,与变 速箱2同轴;传动皮带连接汽油机4的输出皮带轮与离合器19的输入皮带轮2 ;变速箱输 出轴18周边变速箱3外壁上有与联轴器22相匹配的锁卡17,锁卡17 —般三个呈120°角 分布,变速箱输出轴18通过联轴器22与外部负载轴联接。 机车架下面后部安装驱动机构,包括可装拆的主机胶轮14和主机胶轮轴15, 主机胶轮用手动螺帽固定在主机胶轮轴上和主机从动轴上,套在主机胶轮轴15 外并具有差速装置的主机动力轴25的中间安装扒地轮16,在扒地轮16 —侧安装主机动力 轴输入链轮24,通过主机动力轴输入链条23与变速箱3的输出链轮联接;在机车架下面中 部L形架是作业机件悬挂杆13,机车架两侧大梁开有的悬挂孔12-1、12-2。 在机车架的前部及前轮支架9之间装有前轮高度调整机构,包括高度调整轮7、高 度调整杆8、锁片5和锁扣6,其中高度调整杆8由螺丝管和螺丝杆组成,高度调整轮7与螺 丝管为一体,螺丝管一端转动固定在机车架上,另一端管内拧入高度调整杆螺丝杆,高度调 整杆螺丝杆另一端转动固定在前轮支架9顶端。 如图6所示,农田多用机主机动力轴25是管状的,由套在外面的轴承和套管支撑、 固定在机车架11下面轴架上;主机动力轴25中间段是主机主动轴26,两侧段是主机从动 轴27,主机主动轴26和主机从动轴27结合部是由各自的轴齿啮合,可合可分,主机从动轴 27距齿端装有固定销28,距另一端装有控制销29 ;两段主机从动轴27的另一端分别顶在 套管各一端内放置的弹簧30。 如图4、5所示,主机动力轴25中间安装扒地轮16、在扒地轮一侧安装主机动力轴输入链轮24,通过主机动力轴输入链条23与变速箱的输出链轮联接。当农田多用机行进转
弯时,由于主机动力轴25的两端主机从动轴27产生差速,使两主机胶轮14产生差速,农田
多用机可以急转弯,甚至可以原地转弯,十分适用小地块、地头的转弯作业。 农田多用机到田头,可以手工拆下螺帽卸下主机胶轮14、从主机动力轴24中抽出
主机胶轮轴15,利用扒地轮16驱动农田多用机在田间行走,特别方便于复杂地形,例如侧
坡地的耕作。 当需要调整作业深度时,只要手动旋转高度调整轮7及高度调整杆8的螺丝管,拧 在螺丝管内的螺丝杆会转进或转出螺丝管,縮短或伸长高度调整杆8的长度,从而抬高或 降低前轮10的高度,也就是增加或减小作业深度。深度调整后,将固定在机架上的锁片5 扣在固定在螺丝管上的锁扣6,以锁定高度调整轮7。 农田多用机悬挂装置,由作业机件悬挂杆13、悬挂孔12-1、12-2和锁卡17构成,可 以更换悬挂翻地犁、翻地碗或旋耕犁20等;例如悬挂旋耕犁20,如图3所示,旋耕犁20的 联轴器22与变速箱输出轴18联接,旋耕犁20的上罩前部边缘有两个悬挂铁鼻孔,向上抬 起旋耕犁20的上罩前部边缘,用销杆将悬挂铁鼻孔与机车架大梁的悬挂孔12-1穿起固定; 在向上抬起旋耕犁20的上罩前部边缘的同时,联轴器22会转动,联轴器22外壳上的锁卡 也旋转并卡入变速箱外壁的锁卡17内;旋耕犁20被悬挂、固定。
权利要求一种农田多用机,其特征在于农田多用机动力及传递机构采用汽油机、离合器、变速箱、主机动力轴及外部负载轴,通过皮带轮、皮带和链条轮、链条联接构成;驱动机构采用包括可装拆的主机胶轮和主机胶轮轴、套在主机胶轮轴外并具有差速装置的主机动力轴和安装在主机动力轴中间的扒地轮构成;悬挂机构由锁卡、作业机件悬挂杆与悬挂孔构成,在机车架的前部及前轮支架之间装有前轮高度调整机构;其中农田多用机车架上面,前部安装汽油机其后安装离合器,与变速箱同轴;传动皮带连接汽油机的输出皮带轮与离合器的输入皮带轮;传动皮带连接汽油机的输出皮带轮与变速箱的输入皮带轮;变速箱输出轴周边变速箱外壁上有与联轴器相匹配的锁卡,变速箱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外部负载轴联接;机车架下面后部安装驱动机构,在主机动力轴扒地轮一侧安装主机动力轴输入链轮,通过输出链条与变速箱的输出链轮联接;在机车架下面中部L形架是作业机件悬挂杆;机车架两侧大梁开有的悬挂孔。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农田多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装拆的主机胶轮用手动螺帽 固定在可装拆的主机胶轮轴上和主机从动轴,拆下螺帽,即可卸下机轮、从主机动力轴中抽 出主机胶轮轴。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农田多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动力轴是管状的,由套 在外面的轴承和套管支撑、固定在机车架下面轴架上;主机动力轴中间段是主机主动轴,两 侧段是主机从动轴,主机主动轴和主机从动轴结合部是由各自的轴齿啮合,可合可分;两段 主机从动轴的另一端分别顶在套管各一端内放置的弹簧。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农田多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从动轴距齿端装有固定销, 距另一端装有控制销。
5.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农田多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高度调整轮、 高度调整杆、锁片和锁扣,其中高度调整杆由螺丝管和螺丝杆组成,高度调整轮与高度调整 杆螺丝管为一体,高度调整杆螺丝管一端转动固定在机车架上,另一端管内拧入高度调整 杆螺丝杆,高度调整杆螺丝杆另一端转动固定在前轮支架顶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农田多用机,解决现有小型农机具技术缺陷。方案如下动力及传递机构采用汽油机、离合器、变速箱、主机动力轴及外部负载轴,通过皮带轮、皮带和链条轮、链条联接构成;驱动机构采用可装拆主机胶轮和主机胶轮轴、具有差速装置的主机动力轴和安装在主机动力轴的扒地轮构成;悬挂机构由锁卡、作业机件悬挂杆与悬挂孔构成,在机车架前部及前轮支架之间装有前轮高度调整机构。本实用新型安装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总体尺寸小,长约1.5米、宽约0.5米;利于路上行走或田间作业,特别是侧坡地的耕作,便于小范围或地头转弯、调头;可便捷地更换多种专业机具;可人工调整耕作深度。整机价格低廉。
文档编号A01B51/02GK201518576SQ200920015759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3日
发明者廉治江 申请人:廉治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