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茎棉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5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茎棉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栽培领域,尤其是三茎棉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抗虫棉,人工修棉整枝费时、费力,常规栽培的抗虫棉叶片密集 重叠,棉株中、下部叶片相互遮光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棉花易早衰、铃烂、铃少、低产量、品 质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常规抗虫棉品种,采取保留棉株底部前三个营养枝,并培养 成为三大主茎的方法,与常规栽培的单茎棉进行对比试验,争取从中摸索出既减少人工修 棉整枝,又能使棉花稳长不早衰、铃多烂铃少、高产品质好的栽培技术。本发明解决其技术 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同其它春播棉品种同期播种,每亩用包衣光籽1. 5公斤,使用机 械条播,随播种随覆膜,选用株型紧凑的抗虫春棉新品种,与当地春棉品种同期播种,其特 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5-6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 过5公分的营养枝时,将棉株修整一次,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 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以后不再修棉整枝,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 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管理较为省工,当苗期打掉主茎生长点后,能迅速促进 根系下扎,短期内能扩大棉株体内营养储备积累。果枝出现后,三茎齐长枝叶,并迅速加快 纵向生长,但果枝横向伸展能力较弱。据调查,三茎棉各处理的果枝最终平均长度15000 棵· hm2 为 22. 01 公分,18000 棵· hm2 为 21. 06 公分,21000 棵· hm2 为 24. 44 公分,24000 棵· hm2为22. 03公分,而对照的果枝平均长度为27. 59公分,比三茎棉各个处理的果枝平 均长度长出3. 15-6. 53公分,而三茎棉各处理间的果枝平均长度差异不大。另据三茎棉的 单茎拥有果枝来看,只有10. 44-12. 11个,比对照少长果枝1. 79-3. 46个。上述表明,三茎 棉在一个根基条件下营养供给较为有限,水分和养分优先满足了纵向的生长需求,形成了 节稀枝短叶片小的形态特征,从而抑制了赘芽生长,节省了养分消耗,使更多营养集中到搭 丰产架子和众多蕾铃方面。毛耳、赘芽出生少、生长慢,果枝能较早停止外伸,除打顶心以外 无需修棉整枝。2、能提高纤维品质,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霜前花率高,对照的霜前籽棉 为95. 48%,而三茎棉每公顷15000棵、18000棵、21000棵和24000棵的霜前籽棉率分别为 96. 35%,97. 13%,97. 07%,96. 87%,各处理间都比对照高出0. 87-1. 65%。霜前皮棉对照 为 95. 85%,三莲棉每公顷 15000 棵为 96. 68%,18000 棵为 97. 44%,21000 棵为 97. 35%, 24000棵为97. 16%,处理间高出对照0. 83-1. 59%。二是三茎棉伏桃上得快、结得多。三茎 棉每公顷15000棵、18000棵、21000棵和24000棵的伏桃分别占86. 02%,93. 83%,85. 19% 和85. 52%,而对照的伏桃仅占69. 87%,低于三茎棉各处理的15. 3223. 96%,表明三茎棉 在形成主体产量方面占据较大优势,从而决定了改善纤维品质的主导因素。三是烂铃率
3低,在2009年试验行距偏大,对照封行稍差的条件下烂铃率占到20. 36%,而三茎棉每公顷 密度15000棵、18000棵、21000棵和24000棵的烂铃率分别为8. 43%,12. 44%,10. 91%, 8. 87%,比对照的烂铃率低了 7.92-11.93%。分析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三 茎棉透光性强,避免了常规栽培模式出现的叶片肥大,枝叶排列密集,棉株中部以下遮光重 的现象。其次是栽培模式的改变而减少了烂铃机会,在苗期打掉顶心后三个主茎迅速加快 生长,使得果枝始节高度比对照高出一筹。据调查,对照的果枝始节高度为19. 38公分,而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15000棵、18000棵、21000棵、24000棵的果枝始节高度分别为25. 33公 分、25. 95公分、25. 27公分和24. 92公分,比对照高5. 54-6. 57公分,说明棉铃着生部位距 离地面越高烂铃越轻,这种解决烂铃问题的栽培模式是常规栽培模式无法比拟的,不用摘 早蕾,也不去底部果枝,既少用工又少烂铃,还能增加优质棉卖到优质价,实属一举多得的 举措。3、能提高产量,霜前籽棉对照每公顷为3437. 25公斤,三茎棉每公顷密度21000棵和 24000棵的霜前籽棉分别为3575. 25公斤和3624. 75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138. 0公斤和 187. 5公斤。霜前皮棉对照每公顷为1499. 55公斤,三茎棉每公顷密度21000棵和24000棵 的霜前皮棉分别为1592. 25公斤和1607. 55公斤,比对照分别增产92. 7公斤和108. 0公斤。 从各试验处理产量来看,三茎棉每公顷密度15000棵< 18000棵< 21000棵< 24000棵, 在这个试验范围之内三茎棉的密度越高,增产幅度越大,这与8月31日测定叶面积系数的 结果呈正相关的关系,三茎棉每公顷密度15000棵的叶面积系数为1. 63,18000棵的系数为 2. 50,21000棵的系数为2. 85,24000棵的系数为3. 13,而对照的叶面积系数为2. 72,正值籽 棉产量所处排位,表明叶面积系数的提高对产量影响很大。从果枝平均着生棉铃方面,对照 为1. 38个,三茎棉每公顷密度15000棵为1. 14个,18000棵为1. 08个,21000棵为1. 05个, 24000棵为1. 08个,而且三茎棉的内围铃居多。从棉株果枝的叶铃比来看,对照拥有2. 05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三茎棉每公顷密度15000棵拥有2. 50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18000 棵2. 56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21000棵2. 48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24000棵2. 63片果枝叶 保一个棉铃,从而保证了各果枝上的棉铃得到了充足的营养供应,棉铃平均单重对照最低, 只有4. 80克,三茎棉平均单铃重都大于对照,三茎棉每公顷密度24000棵的平均单铃重达 5. 47克,其次是18000棵的平均单铃重达到5. 0克。表明这与库源关系协调有关。除上述分 析原因之外,还有可能与株型变化有关,三茎棉有着较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一棵棉花三 个茎杆,在枝叶的衬托下呈长方株型立于行中,各个主茎的倾斜度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 三茎间的空间大小,随密度加大而缩小,表明三茎棉的群体是能自动调节的系统,而三茎棉 叶片彼此交错排列,多层分布,上层叶片漏掉的光,下层叶片可截获利用,减少了漏光损失, 使透射光和反射光反复被叶片吸收利用,大大增强了光能利用率。这种三茎栽培模式,使群 体利用光能的优势能充分得到发挥,光合产物积累的多,成为伏桃上得快、结得多、铃大衣 分高的关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设三次重复,三行区种植,等行距 1. 0米,行长10米,小区面积为0. 003公顷,三茎棉密度处理是15000棵.hm2、18000 .hm2、 21000棵· hm2、24000 · hm2,各重复间设有4条1. 3米宽区路,试验地两边各种三行保护行, 试验地两端各种植四米长的保护带,用地总长43. 2米,地宽24米,占地总面积0. 1037公顷,均采用单行地膜覆盖,品种为常规抗虫棉鑫秋1号。在棉株生长到5-6片真叶平展后 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过5公分的营养枝时,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三大主茎与当 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统计结果三茎棉四个密度处理的 籽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除三茎棉密度 15000棵· hm2和18000棵· hm2籽棉产量低于对照外,24000棵· hm2和21000棵· hm2的籽 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均占第一和第二位,三茎棉的栽培模式明 显优于常规栽培模式。
权利要求
三茎棉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5 6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过5公分的营养枝时,将棉株修整一次,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三茎棉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5-6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过5公分的营养枝时,将棉株修整一次,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管理较为省工,增加了植株的光合作用,能提高纤维品质,减少铃烂量,增加伏桃量,提高了棉花产量。
文档编号A01G1/00GK101946603SQ201010244160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4日
发明者孟宪泉, 张友秋, 李鑫, 贺杰, 赵凯 申请人: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