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

文档序号:245431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尤其是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脉红螺(Mpana vanosa)俗称红螺,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日本沿 海和朝鲜半岛沿海分布也比较丰富。在我国南海沿岸产量较少,渤海、黄海产量较大。脉 红螺体型较大,成体壳高110 120mm(最大140mm),其足部特别肥大,营养价值丰富,味道 鲜美,为现代家庭、宾馆餐桌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常用于代替鲍鱼。脉红螺除鲜食外,多加 工制成罐头或干制品,市场前景广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捕捞过度,脉红螺自然资 源几近枯竭,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为满足市场需求,恢复脉红螺资源,开展和推广脉红螺 的人工繁育和养殖迫在眉睫。脉红螺生长速度快,因其肉食性,主食双壳贝类,在生态化养殖中可以很好的 控制双壳贝类的生长和密度,是解决以往浅海、池塘及滩涂养殖因品种单一导致的海洋生 态环境恶化、病害频繁发生的理想品种。脉红螺适合筏式笼养、网袋平养、海底底播等多种 养殖方式,是目前筏式养殖良好的替代品种和间养品种,也是池塘生态养殖中很好的混养 品种。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为数不多的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研究的报道,脉红 螺的人工繁育基本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因主要技术无法突破,存在育苗成本高、出苗量 少、出苗率不稳定等问题,无法实现规模化育苗示范效应。脉红螺受精卵发育成面盘幼体 后需经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幼体逐渐变态为动物食性的底栖稚螺,在脉红螺的人工育苗 中,底栖稚螺常用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作为变态后匍匐幼体的附苗基,因匍匐幼体食性 转换为动物食性,需向附着基投撒新鲜蛤肉碎块作为饵料,由于附着基上的残饵和粪便变 质造成育苗水质的恶化,幼体的存活率低,一直无法实现商品苗的批量生产,严重影响了脉 红螺养殖规模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室内育苗以新鲜蛤肉碎块为饵料,残饵和粪便变质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 响幼体的存活率,本发明提供一种脉红螺网袋(笼)生态育苗法,该方法使脉红螺食性转换 过程中成活率大幅提高。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a、将水温在10 25°C的自然海区 中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雌雄比为1 :1,育肥池水温为12 26°C,脉红螺亲螺暂养密度为3 5个/m3 ;b、以活体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作为脉红 螺亲螺育肥饵料,每日全量换水,并清理粪便及死饵,根据残饵情况补充饵料,日常管理中 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c、水温15 26°C时亲螺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 5天产出卵袋,卵袋附着在池壁、池底上,用刮刀沿卵袋基部将卵袋从池壁、池底刮下;d、将 刮下的卵袋移入10 20目塑料网箱内,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孵化密度为5000 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孵化水温20 24°C ;e、当浮游幼体从卵袋中孵出,在育苗池中密度达 1 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袋移入新育苗池继续孵化;f、向已 孵化出幼体的育苗池内投喂浮游单胞藻,投喂量1.0 12. OX IO4个/ml日,孵出当日投 喂1次,第2天投喂3-4次,第3天以后每日分5 6次投喂,培育水温22 26°C,连续充 气,日换水量1/2 ;g、当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 800 μ m,以1.0 1.5mm双壳 贝苗作为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将3螺层幼体与双壳贝苗个数按1 :3至1 :4的比例 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或者网笼或网箱中下海,网袋规格70cmX 50cm,用聚乙烯网 片或网绳承袋,3螺层幼体放入量500 1000粒;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 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 500粒;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lm,3螺层幼体放入量 10000-15000 粒 /m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3螺层稚螺与活饵料(双壳贝幼苗)共同装入60目网袋、 网笼或网箱下海,稚螺在自然海区完成植物食性到动物食性的转换,前期摄食自然海区微 藻及附着于网袋(笼)及双壳贝幼苗表面的底栖硅藻,后期摄食双壳贝幼苗,这种方法不仅 使室内培育提前40天结束,换水成本节约50%以上;而且有效避免了以往培育池中使用蛤 肉、鱼肉等引起的水质腐败,减少了施用药物对苗种质量安全的影响;同时网袋(笼)内自然 微藻_幼贝_幼螺形成良好的食物链,省去了室内培养饵料供应成本,且活饵料营养丰富, 稚螺变态率高、幼螺生长快;由于稚螺提前在自然海区得到锻炼,因此商品苗健壮、成活率 尚ο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春季自然海区水温13°c,将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培育 池0. 8X5X3 m3,培育水体10m3,共2个,每池养亲螺36个,亲螺雌雄比为1 :1,亲螺入池 时池水水温15°C,投入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饵料投入量为亲螺总体重的1/20,每 日清理粪便及死残饵料,并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根据残饵数量的减少, 8日后再投入亲螺体重的1/20的贻贝、牡蛎及扇贝饵料,入池第2天,水温自然升至17°C, 第1对亲螺交配,入池第5天,水温自然升至19°C,第1个亲螺产出卵袋,以后水温在19 26°C间不断有亲螺交配和产卵;为便于孵化,小心用刮刀沿卵袋基部从池壁刮下(注意不要 将卵袋破损)移入塑料筐或网箱(10 20目)于0.8X5X3 m3育苗池中(水体量10 m3)悬 浮孵化,共收集成熟卵袋约50000 80000个,孵化水温20 24°C,连续充气;当第一个育 苗池孵化出的浮游幼体达1 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移入第 二个育苗池继续孵化,依此类推,共获得浮游幼体9640万个,布满8个育苗池。在育苗池中 进行幼体培育幼体孵出当天开口,单胞藻投喂量为1. 0 X IO4个/ml ·日,第2天6 :00投 喂 0. 5X IO4 个/ml,12:00 投喂 0. 5X IO4 个/ml,18:00 投喂 0. 2X IO4 个/ml,20 00 -21:00 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22 00投喂0. 5X IO4个/ml,第3天5 00投喂0. 6X IO4个/ml, 1000 投喂 0. 5X IO4个 /ml,14:00 投喂 0. 4X IO4 个 /ml,18:00 投喂 0. 3X IO4 个 /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0. 7X IO4个/ml,第4天5 00投喂0. 7X IO4个/ml, 1000 投喂 0. 6X IO4个 /ml,14:00 投喂 0. 5X IO4 个 /ml,18:00 投喂 0. 4X IO4 个 /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0.8X IO4个/ml,第5天5 :00投喂0. 9X IO4个/ml, 10 00 投喂 0. 8 X IO4 个 /ml, 14:00 投喂 0.7 X IO4 个 /ml ,18:00 投喂 0. 5 X IO4 个 /ml,20 00
4-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0X IO4个/ml,第6天5 :00投喂1.0X IO4个/ml, 1000 投喂 0. 9X IO4个 /ml, 14:00 投喂 0. 8X IO4 个 /ml,18:00 投喂 0. 6X IO4 个 /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 IX IO4个/ml,第7天5 :00投喂1.2X IO4个/ml, 10 00 投喂 1. 1 X IO4 个 /ml,14 00 投喂 1. 0 X IO4 个 /ml,18 00 投喂 0. 8 X IO4 个 /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3X IO4个/ml,第8天5 :00投喂1.3X IO4个/ml, 10:00 投喂 1. 2X IO4个/ml,14:00 投喂 1. 1 X IO4 个/ml,1800 投喂 0. 9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4X104个/ml,第9天5 :00投喂1.4X IO4个/ml, 10:00 投喂 1. 3X IO4个/ml,14:00 投喂 1. 2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0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 5X IO4个/ml,第10天5 00投喂1. 5X IO4个/ml, 10:00 投喂 1.4X IO4个/ml,14:00 投喂 1. 3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I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 6X IO4个/ml,第11天5 :00投喂1. 6X IO4个/ml, 10:00 投喂 1. 5X IO4个/ml,14:00 投喂 1. 4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2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 7X IO4个/ml,第12天5 00投喂1. 7X IO4个/ml, 10:00 投喂 1.6X IO4个/ml,14:00 投喂 1. 5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3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 8X IO4个/ml,第13天5 00投喂1. 8X IO4个/ml, 10:00 投喂 1. 7X IO4个/ml,14:00 投喂 1. 5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4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 9X IO4个/ml,第14天5 00投喂1. 9X IO4个/ml, 10:00 投喂 1. 8X IO4个/ml,14:00 投喂 1. 6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5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 OX IO4个/ml,第15天5 00投喂2. OX IO4个/ml, 10:00 投喂 1. 9X IO4个/ml,14:00 投喂 1. 8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6X IO4 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 IX IO4个/ml,第16-23天5 :00投喂2. IX IO4个/ ml,10:00 投喂 2. OX IO4个/ml,14:00投喂 1.9X IO4个/ml,18:00 投喂 1. 7X IO4个/ml,20 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 2X IO4个/ml,第24-27天5 :00投喂2. IXlO4 个/ml,10:00 投喂 2. OX IO4 个/ml,14:00 投喂 1. 9X IO4 个/ml,18:00 投喂 1. 7X104 个 / ml, 20 00 -21:00 换水,换水量 1/2,换水后投喂 2. 2X104f/ml,l :00 投喂 1. IX IO4 个 / ml。培育水温第一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当天到第3天水温22. 0°C,第4-7天22. 5°C,第7_14 天23. 0°C,第15-23天23. 5°C,第24-27天24. 0°C -26°C ;第二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当天到第 7天23. 0°C,第8-16天23. 5°C,第17天以后24. 0°C -26°C ;其他几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到发 育为3螺层幼体水温维持在24. O0C -26°C,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每天20-21:00换水; 第一、二池27天浮游幼体发育到3螺层,其他几个育苗池24天浮游幼体发育到3螺层,3螺 层幼体大小700 - 800 μ m,将3螺层幼体与1. 0-1. 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袋中并下海,网袋 由60目聚乙烯网制成,网袋规格50CmX70Cm,先放入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每袋放幼体 500 1000个左右,贻贝苗2000-3500粒,10天后,袋内已无浮游幼虫,网袋、尼龙网片及 贻贝表面可见的黑色稚螺,稚螺为4螺层,以足爬行。此时,进入稚螺培育阶段,稚螺生长较 快,20天左右即可发育成5螺层幼螺,约3mmX 2. 2mm,具有成螺形态特征,贝壳坚硬,壳面有 斑纹,并出现褶状突起,变态率可达18%。
实施例2
将3螺层幼体与1. 0-1. 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笼中下海,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 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 500粒,其它培育及育苗方法与实施例1相
5同。 实施例3:
将3螺层幼体与1. 0-1. 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箱中下海,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lm, 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其它培育及育苗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权利要求
1. 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a、将水温在10 25°C的自然海区中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 亲螺雌雄比为1 :1,育肥池水温为12 26°C,脉红螺亲螺暂养密度为3 5个/m3 ;b、以活体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作为脉红螺亲螺育肥饵料,每日全量换水,并清 理粪便及死饵,根据残饵情况补充饵料,日常管理中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 中;C、水温15 26°C时亲螺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 5天产出卵袋,卵袋附着在池壁、池底 上,用刮刀沿卵袋基部将卵袋从池壁、池底刮下;d、将刮下的卵袋移入10 20目塑料网箱内,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孵化密度为 5000 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孵化水温20 24°C ;e、当浮游幼体从卵袋中孵出,在育苗池中密度达1 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 箱内暂未孵化的卵袋移入新育苗池继续孵化;f、向已孵化出幼体的育苗池内投喂浮游单胞藻,投喂量1.0 12.0X104个/ml日,孵 出当日投喂1次,第2天投喂3-4次,第3天以后每日分5 6次投喂,培育水温22 26°C, 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g、当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 800μ m,以1. 0 1. 5mm双壳贝苗作为脉红 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将3螺层幼体与双壳贝苗个数按1 :3至1 :4的比例放入60目聚乙 烯网制成的网袋或者网笼或网箱中下海,网袋规格70CmX50Cm,用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 3螺层幼体放入量500 1000粒;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 体放入量200 500粒;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lm,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脉红螺人工育苗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卵袋移入塑料筐或网箱(10~20目)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5000~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浮游幼体培育密度1个/ml左右,幼体培育饵料浮游单胞藻(硅藻、扁藻为佳),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μm,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双壳贝苗(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网笼或网箱中下海培育。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999328SQ201010280670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4日
发明者张小葵, 李裕强, 邢祥, 郑凤英, 金艳梅 申请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