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树的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1285阅读:9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松树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松树全身是宝,树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也是优质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作松香、松节油;松叶具有药用价值,可用于防治氧化应激类及代谢类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糖尿病、中风、老年痴呆症,而且有养生保健功效,松针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种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40多种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及粗纤维,可开发护肤品、洗发品、洗浴品、安眠枕等日用品,煮提过程无污染,无化学添加剂残渣也是宝,可作饲料添加剂、有机肥料,亦可养殖蘑菇,激活一系列产业链,振兴医药、保健、养殖、化工饮料等行业,发挥科学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现有的育苗过程中,松树苗易感染病害,松树生长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松树的育苗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改良土壤,抑制土传病害,促进松树成长。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松树的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的预处理:先将松树种子放入0.5%~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0.5~1.5小时,然后再放入40℃~50℃水中浸泡1~2天,最后将松树种子捞出放在30℃~40℃环境下进行催芽,其中催芽过程中每天需要用30℃~40℃的水对松树种子喷洒一次,保持松树种子表面不干燥;

播种施肥:在地面上撒上种子,在种子上铺上一层细土后把表土喷湿;其中每亩选用肥料施肥,所述肥料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组成:秸秆20-50份,煤矸石5-15份、风化煤5-80份、泥炭土5-15份、磷矿粉5-30份、钾矿粉1-30份、次粉5-30份、大豆粕2-10份、稻壳粉5-30份、菌种粉1-5份、尿素3-15份、聚丙烯酰胺5-8份;

育苗:种子发芽出土成苗后开始对松树苗施肥,促使苗木的快速成长及木质化,得到本松树苗。

进一步,所述肥料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组成:秸秆35份,煤矸石10份、风化煤40份、泥炭土10份、磷矿粉17份、钾矿粉15份、次粉17份、大豆粕6份、稻壳粉17份、菌种粉3份、尿素9份、聚丙烯酰胺6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整个育苗过程时间短,成本低,能改良土壤,抑制土传病害,促进松树成长,而且根据本发明培育出来的松树苗无病虫害,根系发达,成活率高达8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松树的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的预处理:先将松树种子放入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小时,然后再放入50℃水中浸泡2天,最后将松树种子捞出放在40℃环境下进行催芽,其中催芽过程中每天需要用40℃的水对松树种子喷洒一次,保持松树种子表面不干燥;

播种施肥:在地面上撒上种子,在种子上铺上一层细土后把表土喷湿;其中每亩选用肥料施肥,所述肥料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组成:秸秆50份,煤矸石15份、风化煤80份、泥炭土15份、磷矿粉30份、钾矿粉30份、次粉30份、大豆粕10份、稻壳粉30份、菌种粉5份、尿素15份、聚丙烯酰胺8份;

育苗:种子发芽出土成苗后开始对松树苗施肥,促使苗木的快速成长及木质化,得到本松树苗。

实施例2:

一种松树的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的预处理:先将松树种子放入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0.5小时,然后再放入40℃水中浸泡1天,最后将松树种子捞出放在30℃环境下进行催芽,其中催芽过程中每天需要用30℃的水对松树种子喷洒一次,保持松树种子表面不干燥;

播种施肥:在地面上撒上种子,在种子上铺上一层细土后把表土喷湿;其中每亩选用肥料施肥,所述肥料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组成:秸秆20份,煤矸石5份、风化煤5份、泥炭土5份、磷矿粉5份、钾矿粉1份、次粉5份、大豆粕2份、稻壳粉5份、菌种粉1份、尿素3份、聚丙烯酰胺5份;

育苗:种子发芽出土成苗后开始对松树苗施肥,促使苗木的快速成长及木质化,得到本松树苗。

实施例3:

一种松树的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种子的预处理:先将松树种子放入0.8%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然后再放入45℃水中浸泡1天,最后将松树种子捞出放在35℃环境下进行催芽,其中催芽过程中每天需要用35℃的水对松树种子喷洒一次,保持松树种子表面不干燥;

播种施肥:在地面上撒上种子,在种子上铺上一层细土后把表土喷湿;其中每亩选用肥料施肥,所述肥料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组成:秸秆35份,煤矸石10份、风化煤40份、泥炭土10份、磷矿粉17份、钾矿粉15份、次粉17份、大豆粕6份、稻壳粉17份、菌种粉3份、尿素9份、聚丙烯酰胺6份;

育苗:种子发芽出土成苗后开始对松树苗施肥,促使苗木的快速成长及木质化,得到本松树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