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0911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制剂,特别涉及一种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 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分散粒剂是20世纪80年代出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农药新剂型,国际农药工 业协会联合会(GIFAR)将其定义为在水中崩解和分散后使用的颗粒剂。水分散颗粒剂主 要有农药有效成分、分散剂、润湿剂、粘结剂、崩解剂和填料等组成,粒径为200ym-5mm,入 水后迅速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水分散粒剂很少甚至基本不会造成灰尘(使用 时),从而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毒性;水分散粒剂不会流动,使得计量更方便,易于包装。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化学名称为为3-溴-N_{4-氯-2-甲 基-6_[(甲氨基)羰基]苯基}-l-(3-氯-2-吡啶基)-IH-吡唑-5-酰胺,是美国杜邦公 司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该杀虫剂是昆虫鱼尼丁受体抑制 剂,主要通过诱导昆虫鱼尼丁受体调控的胞内钙离子释放而表现出杀虫作用[《世界农药》, 2007,29(5) :6 10]。氯虫苯甲酰胺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表现出高效、广谱、持效和作用 机理新颖等特点,可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当前生产中使用的其 他商品化杀虫剂品种,对其他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且对天敌昆虫安全,可用于害虫综合 治理和抗性治理,使用于蔬菜、甜菜、棉花等作物防治各种害虫,如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甘蓝夜蛾(Spodoptera litur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菜粉蝶(Pieris rapae)、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红铃虫(Peatinophora gossypiella)等对各龄其月 幼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氯虫苯甲酰胺被国际上誉为新一代高效杀虫剂。目前市场上氯 虫苯甲酰胺产品主要为悬浮剂。印楝素(azadirachtin)被公认为对昆虫具有拒食、胃毒和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扰乱昆虫的内分泌,作用靶标为脑神经分泌细胞、心侧体、前胸腺等影响 促进胸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减低前胸腺对前胸腺激素的感应而造成20-羟基蜕皮酮合 成、分泌不足,致使昆虫变态发育受阻。印楝素制剂对400余种害虫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活 性。具有对高等动物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现有农药市场上应用的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产品存在不足之处,印楝素以乳油 为主,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剂产品的剂型主要为悬浮剂,乳油制剂常使用二甲苯等毒性有机 溶剂,现有产品剂型较单一的缺点。目前,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未见报 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低成本、对环境友好,防治水稻白背飞 虱、小菜蛾、棉铃虫和水稻二化螟效果显著的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新型 农药杀虫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杀虫剂 的制备方法。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使用,可以协同发挥作用,提高杀虫效率,增强防治效 果,延缓害虫抗药性,弥补单剂农药的自身不足。本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配方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氯 虫苯甲酰胺0. 1-60%、印楝素0. 1-15%,分散剂3-25%、润湿剂3_5%、崩解剂1_25%、粘结 剂0. 1-0. 5%、稳定剂0. 1-0. 5%、载体10-60%和去离子水1-10 %。所述的分散剂为苯乙基酚聚氧乙烯硫酸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木质素磺酸钠、 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烷基苯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润湿剂为烷基硫酸钠、烷基萘磺酸盐、苄基萘磺酸盐、苄基萘磺酸盐甲醛缩 合物、二烷基萘磺酸盐、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崩解剂为硫酸铵、膨润土、变性淀粉、白碳黑、硅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钠、聚乙二醇、木钠、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中的 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稳定剂为硫酸氢钠、木醇钠、柠檬酸、碳酸氢铵、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载体为高岭土、硅藻土、粘土、酸性白土、云母粉、海泡石、碳酸钙中的一种 或多种。所述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的制备工艺为1、将一组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配方原料混合均勻;2、配方原料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3、将母粉与去离子水混合均勻,然后转盘挤压式造粒;4、造粒外形不合格则重新返回造粒,外形合格进入干燥器干燥;5、干燥,筛分,经取样检验合格后包装。本发明的复配水分散粒剂是含有杀虫活性成分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本发明利用粉碎的印楝种子进行浸提,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后成为含有印楝素的浓 缩提取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具有如下优占.
^ \\\ ·(1)本发明具有悬浮率高,热贮稳定性好、崩解速度快、分散性好;(2)本发明的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对环境、人畜及其它有益生 物安全,不易产生药害;(3)制备工艺较为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宜于工业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要求 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示的范围。实施例1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0. Ikg和印楝素5. 0kg,然后与苯乙基酚聚氧乙烯硫
4酸钠12. 0kg、烷基硫酸钠5. 0kg、硫酸铵20. 0kg、羧甲基纤维素钠0. 1kg、柠檬酸0. 2kg、云 母粉20. Okg和高岭土 37. 6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
5.O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 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 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 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7. 5%和84. 1 %,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 和85. 2%,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90.0%和 88. 8%。实施例2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0. Ikg和印楝素15. 0kg,然后与二辛基磺基琥珀酸 钠15. 0kg、烷基萘磺酸盐5. 0kg、膨润土 22. 0kg、聚丙烯酸钠0. 2kg、硫酸氢钠0. 1kg、硅藻 土 20. Okg和碳酸钙22. 6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
6.O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 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 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 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 2%和92. 3%,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 4%和94. 0%,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94. 0%和 90. 5%。实施例3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60. Okg和印楝素15. 0kg,然后与木质素磺酸钠 5. 0kg、苄基萘磺酸盐4. 5kg、聚乙二醇5. 0kg、糊精0. 2kg、木醇钠0. 3kg和膨润土 10. Okg, 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6. 5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 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 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 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30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 效果分别为91. 5%和92. 8%,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91.8%和93. 2%,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 和90. 7%。实施例4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60. Okg和印楝素0. 1kg,然后与烷基萘甲醛缩合物 10. 0kg、苄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 5kg、硅胶10. 5kg、黄原胶0. 5kg、碳酸氢铵0. 2kg和膨 润土 15. 2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7. 6kg去离子水混 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 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 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2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 和92.3%,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91. 3%和93. 0%,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 2%和90. 2%。实施例5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0kg和印楝素5. 5kg,然后与烷基苯磺酸盐 15. 0kg、二烷基萘磺酸盐3. 0kg、变性淀粉15. 0kg、黄原胶0. 1kg、氢氧化钠0. 1kg、粘土 27. 3kg和海泡石33. O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8. Okg 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 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 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 和90.3%,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 3%和89. 5%,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89. 2%和 90. 5%。实施例6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5. Okg和印楝素5. Okg,然后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甲醛缩合物20. 0kg、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盐4. 5kg、白碳黑16. 5kg、糊精0. 3kg、黄原胶 0. 1kg、硫酸氢钠0. 5kg和酸性白土 48. I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 母粉再加入9. 5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 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2%、持久起泡性(Imin) <7ml, 润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 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 3%和92. 5%,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 后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 6%和90. 5%,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 治效果分别为89. 8%和91. 3%。实施例7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0. Okg和印楝素5. 0kg,然后与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 5. 0k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3. 0kg、苄基萘磺酸盐1. 5kg、烷基硫酸钠1. 0kg、硅 胶15. 0kg、糊精0. 2kg、聚乙二醇0. 2kg、木醇钠0. 2kg、硫酸氢钠0. 3kg、酸性白土 20. 0kg、 高岭土 10. Okg和粘土 18. 6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 7. O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 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 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 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 3%和93. 2%,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 3%和95. 3%,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95. 4%和 96. 9%。实施例8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0. Okg和印楝素10. 0kg,然后与烷基萘甲醛缩合物 5. 0kg、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10. 0kg、二烷基磺酸盐2. 5kg、硅胶15. 0kg、糊精0. 5kg、木醇钠 0. 2kg、高岭土 20. Okg和粘土 26. 8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 再加入5. 5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 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 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 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 6%和97. 6%,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 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 2%和98. 7%,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96. 8%和97.7%。实施例9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8. Okg和印楝素15. 0kg,然后与木质素磺酸 钠10. 0kg、苄基萘磺酸盐4. 5kg、聚乙二醇20. 0kg、糊精0. 2kg、木醇钠0. 3kg和膨润土 32. O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3. 5kg去离子水混合均 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 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 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30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91. 0%和92. 3%,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 为91. 2%和92. 6%,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 和90. 4%。
实施例10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3. 5kg和印楝素10. 0kg,然后与木质素磺酸 钠10. 0kg、苄基萘磺酸盐4. 5kg、聚乙二醇20. 0kg、糊精0. 2kg和木醇钠0. 3kg、膨润土 41. 5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5. 6kg去离子水混合均 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 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 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30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91. 0%和92. 4%,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 为91. 2%和93. 0%,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 4%和90. 1%。实施例11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8.5kg和印楝素9.0kg,然后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甲醛缩合物20. 0kg、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盐4. 5kg、白碳黑16. 5kg、糊精0. 3kg、黄原胶
0.2kg、硫酸氢钠0. 4kg、云母粉20. 6kg和酸性白土 20. O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 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7. 6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 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 (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 7%和93. 1%,对水 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 6%和91. 5%,对棉铃虫用药后第 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 8%和91.9%。实施例12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1. Okg和印楝素6. 5kg,然后与二辛基磺基琥珀酸 钠15. 0kg、烷基萘磺酸盐5. 0kg、膨润土 22. 0kg、聚丙烯酸钠0. 2kg、硫酸氢钠0. 1kg、硅藻土 20. Okg和碳酸钙20. 2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8. Okg 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 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 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 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 2%和92. 3%,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 4%和94. 0%,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94. 0%和 90. 5%。实施例13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3. 5kg和印楝素11. 0kg,然后与二辛基磺基琥 珀酸钠5. 0k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3. 0kg、苄基萘磺酸盐1. 5kg、烷基硫酸钠
1.0kg、硅胶15. 0kg、糊精0. 2kg、聚乙二醇0. 2kg、木醇钠0. 3kg、硫酸氢钠0. 3kg、酸性白土 25. 0kg、高岭土 24. O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6. Okg去 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 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速热 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 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 0%和93. 1%,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天的防 治效果分别为94. 0%和95. 0%,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 1% 和 96. 3%。实施例14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7. 5kg和印楝素12. 0kg,然后与二辛基磺基琥珀酸 钠15. 0kg、烷基萘磺酸盐5. 0kg、膨润土 17. 0kg、聚丙烯酸钠0. 2kg、硫酸氢钠0. 1kg、硅藻土 20. Okg和碳酸钙23. 2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3. Okg
7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 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 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 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 9%和92. 7%,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 8%和94. 2%,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94. 5%和 91. 3%。实施例15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6. Okg和印楝素8. 5kg,然后与烷基萘甲醛缩合物 5. 0kg、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10. 0kg、二烷基磺酸盐2. 5kg、硅胶15. 0kg、糊精0. 5kg、木醇钠 0. 2kg、高岭土 25. Okg和粘土 17. 3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 再加入4. 5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 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 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1500倍液对水稻二 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 2%和97. 3%,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 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 3%和98. 3%,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96. 1%和97.3%。实施例16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3. Okg和印楝素0.5kg,然后与木质素磺酸钠 5. 0k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硫酸钠4. 5kg、烷基萘甲醛缩合物5. 5kg、烷基萘磺酸盐1. 0kg、烷 基硫酸钠1. 0kg、苄基萘磺酸盐2. 0kg、硫酸铵8. 0kg、膨润土 6. 0kg、聚乙二醇6. 0kg、聚丙烯 酸钠0. 2kg、黄原胶0. 1kg、木钠0. 2kg、硫酸氢钠0. 1kg、木醇钠0. 3kg、柠檬酸0. 1kg、硅藻 土 10. 0kg、粘土 15. Okg和高岭土 14. 5kg,混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 粉再加入3. 8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 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水分含量<2%、持久起泡性(Imin) <7ml,润 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600倍液对水稻 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 2%和93. 3%,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 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 3%和95. 3%,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 效果分别为92. 1%和94.3%。实施例17 称取氯虫苯甲酰胺1.0kg和印楝素0.5kg,然后与烷基苯磺酸盐 3. 0k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5. 5kg、二辛基磺酸琥珀酸钠4. 5kg、烷苄基萘磺酸 盐甲醛缩合物1. 0kg、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盐2. 0kg、二烷基萘磺酸盐1. 0kg、白碳黑 7. 0kg、膨润土 5. 0kg、硅胶8. 0kg、糊精0. 2kg、羧甲基纤维素钠0. 1kg、黄原胶0. 2kg、碳酸氢 铵0. lkg、木醇钠0. 3kg、柠檬酸0. 1kg、酸性粘土 15. 0kg、云母粉18. Okg和海泡石12. 5kg混 合均勻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5. 8kg去离子水混合均勻,造粒, 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包装,即制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经检验 水分含量< 2%、持久起泡性(Imin) < 7ml,润湿性< 40s,加速热贮稳定性合格。用水稀 释该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其500倍液对水稻二化螟用药后第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92.0%和95. 1%,对水稻白背飞虱用药后第5天和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 和 93. 6%,对棉铃虫用药后第6天和12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 9%和94. 1%。上述实施例表明,本发明的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不仅对水稻白 背飞虱、水稻二化螟和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显著,而且该水分散粒剂以水为基质,克服了乳油
8制剂使用二甲苯等毒性有机溶剂的缺点,颗粒崩解速度快、没有包装污染,对环境、人畜及 其它有益生物安全,不易产生药害、且害虫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复配制剂中的各成分在施 用过程中可协同发挥作用,弥补了单剂农药的自身不足,并减少了农药施用量,降低了产品 的生产成本。另外,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冷热贮存稳定性良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持效长 久,其制备工艺简单,适宜工业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
一种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配方组成为氯虫苯甲酰胺0.1 60%、印楝素0.1 15%、分散剂3 25%、润湿剂3 5%、崩解剂1 25%、粘结剂0.1 0.5%、稳定剂0.1 0.5%、载体10 60%和去离子水1 10%;所述的分散剂为苯乙基酚聚氧乙烯硫酸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木质素磺酸钠、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烷基苯磺酸盐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润湿剂为烷基硫酸钠、烷基萘磺酸盐、苄基萘磺酸盐、苄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二烷基萘磺酸盐和脂肪酰胺N 甲基牛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崩解剂为硫酸铵、膨润土、聚乙二醇、变性淀粉、白碳黑和硅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钠、木钠、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黄原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稳定剂为硫酸氢钠、木醇钠、柠檬酸、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载体为高岭土、硅藻土、粘土、酸性白土、云母粉、海泡石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2.权利要求1所述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氯虫苯甲酰胺、印楝素、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和载体原料混合均勻,经 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成母粉,将母粉再加入去离子水混合均勻,然后转盘挤压式造粒,即制 成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的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步骤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复配水分散粒剂,重量百分比为氯虫苯甲酰胺0.1-60%、印楝素0.1-15%、分散剂3-25%、润湿剂3-5%、崩解剂1-25%、粘结剂0.1-0.5%、稳定剂0.1-0.5%、载体10-60%和去离子水1-10%。其制备方法是按配比称量,混匀;加入有效成分、助剂、载体;将配方料超细粉碎后,以挤压方式造粒。本发明克服了乳油制剂对环境的危害,润湿性好、崩解速度快、分散性好、悬浮率高、热贮稳定性好,易于使用,对人畜和环境安全,且制备工艺简单,适宜工业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N43/56GK101971829SQ20101051363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0日
发明者何道航, 李新伟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