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353682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果生长期使用的套袋及套袋方法,具体为一种用于红枣生长过 程中使用的套袋及该套袋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水果生长的一定时期,采用套袋方式工,可以减少果实遭受病虫侵害,还可避免果 实直接与农药接触,保证果实品质。现有技术中采用果实套袋的主要有梨、平果、葡萄等,由 于梨和平果为单个果实,其套袋结构也较为简单,通常采用一个矩形纸袋,在纸袋的一边有 套口,侧边有透气口,使用时从套口 一侧将果实套上,用绳或细铁丝绑紧即可,这种套袋结 构的不足之处在于套口一侧为平直结构,使用时扎口处收缩较多,大大减少了套内使用空 间,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大内袋空间,就必须将套袋增大,这将增加成本。该套袋的另一个 缺陷是使用时,由于袋内没有支撑,当下雨使袋内湿水或袋内沾染露水时袋的内壁与果实 紧贴并且不再分离,会影响果实生长。葡萄为成串生长的果实,采用套袋技术较晚,其套袋结构与梨、平果等类似,现有 的葡萄套袋还在套口一侧增加了绑丝,使用时,绑丝与枝条固定。如中国专利02274361. 8 公开的一种“葡萄生长期套袋”,其包括套袋和固定在套袋一侧的捆绑固定条,在套袋的下 端两侧分别设有排水透气孔。中国专利01M05M. 3公开的一种“葡萄套果袋”,采用内袋与 外袋构成,内袋韧性透气,外袋柔软通风。中国专利200820013855. 8公开的一种“葡萄果穗 套袋用果袋”,采用聚乙稀纸制作,在袋底有排气孔,在袋口上有用于将套袋捆绑在枝条上 的绑条。上述水果套袋虽然取得良好效果,但该项技术不能在红枣上使用,红枣套袋首先 要保证袋内有足够空间,其次要求套袋后袋形有一定支撑,使生长中的红枣与袋的内壁尽 量不接触。因为红枣在生长的后期,最怕果实表面与水长时间接触,如遇下雨或袋内凝聚露 水,当袋的内壁沾水并与红枣的表面紧贴时,红枣会吸收大量水分,导致裂果,严重影响其 品质。因此,虽然水果套袋已成为一种北方地区较为普遍的技术,但在红枣上至今没有提出 适合的套袋方法。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有人发明了 一种微膜套袋,采用脂膜乳剂兑水 均勻喷涂于枣果面,保证枣果喷涂完全。然后随着枣果膨大,不定时喷涂该剂于果面。这种 多次将化学乳剂喷涂于红枣表面,同时也将叶面遮盖,影响光合作用。此外,红枣在生长期 内一直处于化学乳剂包裹中,即使该乳剂不会形成有害残留,但人们食用时仍然会产生心 理上的不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红的生长特性,设计了一种红枣套袋,解决了现有水果套袋扎口处收 缩过多,导致袋内空间小和袋体无支撑,遇水易塌缩和袋内里水无法排出等问题,本发明还 披露了该红枣套袋的使用方法。3
本发明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由两片纸构成的一个袋体,袋体上有 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位于袋体两端,其中一端开口为枣吊或枝条入口,另一端开口为 枣吊或枝条出口,在袋体两侧固定有绑条;使用方法①当红枣第一期座果完成后,喷洒杀菌剂使后期花脱落;②选择座果较好的枣吊一至三个或整个枝条从一端开口套入袋体内,枣吊或枝条的 末端由袋体的另一端开口伸出,用绑条将两端开口分别绑扎;③调整袋体并使袋体的一端开口朝下。所述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中袋体上的两端开口为V形开口或U形开所述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绑条的外侧有支撑边,在支撑边 外侧有小开口。所述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中的杀菌剂为戊唑醇。所述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中所述的杀菌剂戊唑醇的喷洒次数为一至 两次,两次喷洒的间隔时间为两至三天。本发明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采用羊皮纸制作防水纸袋,将红枣吊或枝 条套入,保证红枣在生长过程中不会沾染农药,特别是红枣生长后期,防止雨水与红枣长期 接触,有效杜绝了下雨导致的裂果现象。同时还可防止湿热潮汽与红枣接触,导致莓菌病害 发生。纸袋两端留有V形开口或U形开口,便于枣吊或枝条套入及枝条末端伸出袋体外部, 利于红枣生长。用绑条绑扎后自然形成的开口方便进入袋体内的少量水分排出。根据本发 明的方法进行套袋操作,经两年大田试验证实,经套袋的红枣可延长生育期20天左右,基 本杜绝了病虫危害和裂果的产生,果实与农药不发生接触,确保果实无农药残留。对于近 年来在我国枣园大量发生的褐斑病、炭疽病及裂果现象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红枣果皮 天然光洁,外观漂亮,成熟度大幅提高,口感良好,红枣品质可达优质标准,商品价值得到提 升。


图1是红枣套袋结构示意图。图2是具有小开口并且两端开口为V形状的红枣套袋结构示意图。图3是两端为U形开口的红枣套袋结构示意图。图中袋体边缘虚线为未粘接部分,包括V形开口 5与U形开口 7,小开口 3,两侧边 附近的虚线为固定在袋体内的绑条6,两端实线为绑条外露部分。图中,1-袋体,2-侧边,3-小开口,4-上封边,5-V形开口,6-绑条,7-U形开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发明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作详细描述。附图1的红枣套袋由具备防水、透光功能的两张矩形或其它形状的纸,经两个侧 边2粘结构成的袋体1,本实施例采用羊皮纸为袋体材料。袋体1的两端有V形开口 5,袋 体两侧各有一条贯穿于整个袋体的绑条6,为了保证绑扎牢固,绑条采用金属丝材料,如直径1 mm的铁丝,上述绑条既用作绑扎固定袋体,也作为袋体的支撑构件。图2所示,在绑条6的外侧设计有小开口 3,该小开口的作用是确保进入袋体内的 水随时排出,不会在袋体内滞留。小开口内侧有固定绑条6的小封边4。图3所示袋体1的 两个端口为U形开口 7。使用方法是①当红枣第一期座果完成后,喷洒一至两次杀菌剂使后期花脱落;②选择座果较好的枣吊二个或二个以上或者整个枝条从袋体一端开口套入,枣吊或 枝条的末端由另一端开口伸出。先将枣吊或枝条入口端的绑条6两个端头相互扎好,使上 部套入端固定,然后将下部枣吊或枝条伸出端开口处的两个绑条扎好。如果枣吊或枝条的 末端自然下垂,则袋体的枣吊或枝条伸出端自然下垂,端处开口朝下,绑扎时将端处开口自 然摆顺即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枝条向上生长,袋体套入后,枣吊或枝条套入端的开 口朝下,伸出端的开口朝上。无论何种情况,均需保持一端开口朝下,目的是保证袋体内有 少量水分时,其可沿袋体的端口顺利排出,不会在袋体内滞留。为了确保袋体内水分顺利排出,可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的袋体,即在袋体两侧分 别设置小开口 3,即使水分进入袋体两侧边缘或缝隙处,亦可沿小开口 3顺利排出。枣吊或枝条的末端伸出端口约两个或三个叶片,或者枝条的一至两个末端枝叶; 袋体由枣吊或枝条的枝叶支撑,红枣果实由于自重下垂而埋于枝叶内,与袋体内壁不发生 接触,在红枣的生长期内袋体始终保持撑起状态。套袋时间掌握在第一期座果完成后,用戊唑醇或同类农药喷洒一次,使后期花完 全脱落,如果一次达不到效果,可间隔两至三天后再喷洒一次,喷洒量为使用说明书中常规用里。袋体1采用羊皮纸制作,该羊皮纸材料何保证袋体内壁光滑,易于水分排出,外部 防水,在试验过程中曾有连续半个月雨天,袋内仍然没有进水迹象。而且遭遇9级阵风并伴 有大雨时,袋形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少量的袋体出现撕裂和脱落现象。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套袋采用羊皮纸制作,绑条为Imm方形截面金属丝,套袋的长宽为600 :500 mm 形开 口宽 400 mm ;小开口宽 50 mm。实施例2套袋采用羊皮纸制作,绑条为Imm方形截面金属丝,套袋的长宽为300 :200 mm ;U形开 口宽 300 mm。
权利要求
1.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由两片纸构成的一个袋体(1 ),袋体上有开口,其 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位于袋体两端,其中一端开口为枣吊或枝条入口,另一端开口为枣吊或 枝条出口,在袋体(1)两侧固定有绑条(6);使用方法①当红枣第一期座果完成后,喷洒杀菌剂使后期花脱落;②选择座果较好的枣吊一至三个或整个枝条从一端开口套入袋体(1)内,枣吊或枝条 的末端由袋体(1)的另一端开口伸出,用绑条(6)将两端开口分别绑扎;③调整袋体(1)并使袋体的一端开口朝下。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体(1)上的两 端开口为V形开口(5)或U形开口(7)。
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绑条(6)的外侧有支撑 边(4 ),在支撑边外侧有小开口( 3 )。
4.根据权利要求根据要求1、2或3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杀菌剂为戊唑醇,所述袋体(1)的制作材料为羊皮纸。
5.根据权利要求4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戊唑醇的喷 洒次数为一至两次,两次喷洒的间隔时间为两至三天。
全文摘要
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由两片纸构成的一个袋体,袋体上有开口,所述开口位于袋体两端,其中一个端口为枣吊入口,另一端口为枣吊出口,在袋体两侧固定有绑条;当红枣第一期座果完成后,喷洒杀菌剂使后期花脱落;选择座果较好的枣吊或枝条从一个端口套入袋体内,枣吊或枝条的末端由袋体的另一个端口伸出,用绑条将两个端口分别结扎;调整袋体并使袋体的一个端口朝下。本发明的一种红枣套袋及其使用方法,将红枣吊或枝条套入,保证红枣在生长过程中不会沾染农药,特别是红枣生长后期,防止雨水与红枣长期接触,有效杜绝了下雨导致的裂果现象。同时还可防止霉菌病害发生。纸袋两端经两年大田试验证实,经套袋的红枣可延长生育期20天左右,对于近年来在我国枣园大量发生的褐斑病、炭疽病及裂果现象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红枣果皮天然光洁,外观漂亮,成熟度大幅提高,口感良好,红枣品质可达优质标准,商品价值得到提升。
文档编号A01G13/02GK102047824SQ20101051991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7日
发明者安光辉, 王连贵 申请人:王连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