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385716阅读:1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的海产双壳贝类的养殖技术,尤其是大獭蛤的人工养殖 方法。
背景技术
大獭蛤(Lutmria maxima jonas)俗称“象鼻螺”,其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 富,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在自然界中,大獭蛤主要生活于我国南方海域的潮下带至水深10 米的沙泥质海底,其生活方式为埋栖型,以单胞藻、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为食。该贝生长 迅速,一年即可达商品贝规格(16 M个/千克),大獭蛤以其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 价格高等特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品种其优良性状特别突出,是自然界中为数不多的无 需改良的天然优良养殖品种之一,适宜大面积推广养殖。事实上沿海一带的养殖户近年来 陆续收集大獭蛤中贝或天然苗种进行浅海围网暂养,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 积累了不少的养殖经验。由于其养殖方式相对简单,投资不大,风险小,效益大,资金周转 快,因此养殖户对大獭蛤养殖的积极性很高。然而,按照上述传统的养殖方法,大獭蛤的成 活率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大獭蛤浅海养殖放苗之后就基本不能变换养殖场所,养殖清理 工作也很难开展同时,如遇到赤潮或病害时,没办法清理场地及转移养殖场所,只能寄希望 于大獭蛤本身的抗病能力,不能主动的防御及采取措施,被动地观望,这就是大獭蛤在养殖 过程中成活率低的原因。同时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比较大,特别是捕获大獭蛤的时候,需 要采贝人员潜水下去寻找,起贝,每人每天起贝量约IOOkg左右,水下作业时间长,耗费人 力物力。除此以外,经检索,并未发现有其它大獭蛤养殖技术的披露,因此,寻找一种更方 便、更有利于提高大獭蛤养殖成活率及降低劳动强度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更先进的大獭蛤人工养殖方法,克服目前大獭蛤人 工养殖方法成活率低,劳动强度大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提高大獭蛤的养殖成活率,从而降低 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上述发明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的实施得以实现,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1)选取养殖框选用定制的养殖框,由塑料材料制备,养殖框是四方体或长方体 或球体或圆柱体,上部开口,四周及底部是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30毫米,底 部也可以是布满均勻的圆洞,圆洞直径是2-10毫米,养殖框的深度是30-80厘米,容积是 0. 1-2.0立方米,在养殖框底层铺设20-40目的筛网防漏膜,防漏膜上铺放10-30厘米厚粒 径在2-3. 5毫米的海砂,在养殖框最上层铺放20-50厘米厚粒径1-1. 5毫米左右的海砂;(2)苗种选择大獭蛤苗种选用壳厚、苗体肥硕、结实,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 水柱有力,杂质少、清洁、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色泽偏玉白色的大獭蛤池塘中培苗或大 獭蛤海区中培苗,在种苗的运输过程中必须充氧运输,每隔4 5小时换新鲜海水一次,运输容器的装贝密度是每立方米40-60公斤,常温下整个运输过程不能超过M小时;(3)苗种投放将苗种投放入养殖框里的砂粒中,苗种在体长2. 8-3. 2厘米长,即 140 16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300-500粒/立方米砂粒,种苗在体长1. 0-1. 5厘米, 即4000-500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2500-3200粒/立方米砂粒,当海上培育贝苗达到体 长2. 8-3. 2厘米,即140 160粒/公斤时,再疏苗使密度达到300-500粒/立方米砂粒, 继续培育;(4)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养殖框的清理洗刷,驱除敌害生 物,监测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盐度维持在19-33%。之间,海水温度维持在10-30°C之间, 遇到海水盐度变化过大或赤潮以及海区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及时将养殖框 整体转移至合适的环境;(5)成贝收获大獭蛤在养殖框内经过9-12个月的浅海养殖,壳长可达到8-10厘 米,每公斤16-M个,即可收获,收获时采贝人员潜入海底,把养殖框整体提框起捕或用起 贝器逐个采捕。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发明,具有这样的特点1、成活率高,放养壳长规格为4000 5000粒/公斤的大獭蛤苗种,传统方法养 殖的大獭蛤成活率一般是30%以下,本发明养殖成活率是65 80%,同样放养规格约 140-160粒/公斤的苗种,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成活率一般是在60%以下,本发明养殖成 活率是90% -98% ;2、生长速度快,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养殖周期是为12-18个月,沉框式养殖周 期为9-12个月,缩短了 3-8个月;3、成年贝采收方便,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成年贝采收需要采贝人员潜水下去寻 找,起贝,每人每天起贝量在IOOkg左右,本发明养殖方法采收方便,可提框起捕,也可以潜 水下海采收,每人每天起贝量可超过500kg,水下作业时间较短,能有效减少成年贝采收成 本;4、养殖管理方便,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放苗之后就基本不能变换养殖场所,养 殖清理工作很难开展,本发明养殖的大獭蛤如遇上海区发生严重传染病害、赤潮或遇到台 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可以随时转移养殖框至合适的海区继续养殖,而且养殖过程可以经 常进行表面清淤等工作,有利于大獭蛤更好更快生长。5、抗敌害能力强,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在养殖过程易受敌害生物如一些底栖多 足类、蟹类的攻击,本发明采用的养殖框可以对大獭蛤养殖尤其是养殖的前期阶段起到很 好的保护作用,减少大獭蛤在整个养殖过程受这些敌害生物的侵害。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述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实施例1(1)选取养殖框选用由塑料材料制备的养殖框,规格是长X宽X高等于 60X45X50厘米,养殖框上部开口,四周是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毫米,底部布 满均勻的圆洞,圆洞直径5毫米,在养殖框底层铺设20目的筛网防漏膜,防漏膜上铺放20 厘米厚的粒径在2. 5毫米的海砂,在上面再铺放30厘米厚的粒径1. 5毫米的海砂;
(2)苗种选择、投放、管理及收获选取中培苗21万粒,规格为1. 0-1. 5cm,用虾苗 袋打氧运至苗场,每袋装苗约2万粒,放于500个养殖框中进行浅海养殖,每框放苗400-500 粒,期间海水盐度22-30%。,海水温度1248°C,经过45天养殖,当养殖框内的大獭蛤苗种规 格达3cm时进行疏苗,约存活16. 9万粒,疏开放入2000个养殖框中继续养殖,期间隔2_3 个月清刷养殖框一次,此次养殖9个月15日,采用把养殖框整体提框起捕的方式,收获大獭 蛤成贝752^g,养殖成活率78. 8%。分苗后的养殖成活率为98%。实施例2(1)选取养殖框选用由塑料材料制备的圆筒形养殖框,养殖框直径是50厘米高 是45厘米,四周是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10毫米,底部布满均勻的圆洞,圆洞直径 10毫米,在养殖框底层铺设20目的筛网防漏膜,防漏膜上铺放20厘米厚的粒径在2. 5毫米 的海砂,在上面再铺放30毫米厚的粒径1. 5毫米的海砂;(2)苗种选择、投放、管理及收获选取池塘中培苗280万粒,规格为1. 0-1. 5cm, 用虾苗袋打氧运输,每袋放苗1. 5-2. 0万粒,放于6000个养殖框中进行浅海养殖,每框放苗 450-500粒,经过51天养殖,苗种规格达3cm以上,进行疏苗,存活约200万,放入25000个 养殖框中继续养成,期间隔2-3个月清刷养殖框一次,养殖时间10个月,采用把养殖框整体 提框起捕的方式,共收获大獭蛤成年贝87230kg,养殖成活率为68. 5%,分苗后的养殖成活 率为96%。实施例3(1)选取养殖框与实施例1相同;(2)苗种选择、投放、管理及收获选海区中培苗8万粒,规格34cm,用虾苗袋打氧 运输,每袋放苗300-400粒,放养于1000个养殖框中进行浅海养殖,期间隔2-3个月清刷养 殖框一次,在养殖至五个月时,遇到大型海洋藻类马尾藻的影响,造成部份海洋区域产生了 赤潮,从而影响了大獭蛤的养殖,此时及时把养殖框整体吊起移至未受影响的海区继续养 殖,此次养殖时间是9个月,收获大獭蛤成年贝47Wkg,养殖成活率是94. 3%。
权利要求
1.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养殖框选用定制的养殖框,由塑料材料制备,养殖框是四方体或长方体或球 体或圆柱体,上部开口,四周及底部是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30毫米,底部也可 以是布满均勻的圆洞,圆洞直径是2-10毫米,养殖框的深度是30-80厘米,容积是0. 1-2. 0 立方米,在养殖框底层铺设20-40目的筛网防漏膜,防漏膜上铺放10-30厘米厚粒径在 2-3. 5毫米的海砂,在养殖框最上层铺放20-50厘米厚粒径1-1. 5毫米左右的海砂;(2)苗种选择大獭蛤苗种选用壳厚、苗体肥硕、结实,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水柱 有力,杂质少、清洁、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色泽偏玉白色的大獭蛤池塘中培苗或大獭蛤 海区中培苗,在种苗的运输过程中必须充氧运输,每隔4 5小时换新鲜海水一次,运输容 器的装贝密度是每立方米40-60公斤,常温下整个运输过程不能超过M小时;(3)苗种投放将苗种投放入养殖框里的砂粒中,苗种在体长2.8-3. 2厘米长,即 140 16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300-500粒/立方米砂粒,种苗在体长1. 0-1. 5厘米, 即4000-500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2500-3200粒/立方米砂粒,当海上培育贝苗达到体 长2. 8-3. 2厘米,即140 160粒/公斤时,再疏苗使密度达到300-500粒/立方米砂粒, 继续培育;(4)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养殖框的清理洗刷,驱除敌害生物,监 测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盐度维持在19-33%。之间,海水温度维持在10-30°C之间,遇到 海水盐度变化过大或赤潮以及海区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及时将养殖框整体 转移至合适的环境;(5)成贝收获大獭蛤在养殖框内经过9-12个月的浅海养殖,壳长可达到8-10厘米, 每公斤16-M个,即可收获,收获时采贝人员潜入海底,把养殖框整体提框起捕或用起贝器 逐个采捕。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大獭蛤传统的养殖方法成活率比较低,这是因为大獭蛤浅海养殖放苗之后就基本不能变换养殖场所,养殖清理工作也很难开展,如遇到赤潮或病害时,没办法清理场地及转移养殖场所,只能寄希望于大獭蛤本身的抗病能力,不能主动的防御及采取措施,被动地观望,这就是大獭蛤在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的原因。本发明提供的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通过选取养殖框、苗种选择、苗种投放、养殖管理及成贝收获5个措施,提高了养殖成活率,达到了90%-98%,生长速度快,比传统养殖方法缩短了3-8个月养殖期,养殖管理方便,抗敌害能力强,成年贝采收方便。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077789SQ20101056096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5日
发明者刘丽梅, 刘海娟, 彭慧婧, 曾梦清, 蔡德建, 邹杰, 陈瑞芳 申请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