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蜂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348阅读:38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人工蜂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蜂巢,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收集、放养野生传粉蜜蜂类的 人工蜂巢。
背景技术
传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而动物传粉显得尤为重要。全球被子植物中约 有80 %通过虫媒传粉,而被人类食用的植物种类约有3000种。膜翅目蜜蜂类群起到重要作 用。诚然家蜜蜂(honey bee)在农作物生产传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野生蜂因其种 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等优势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近来研究表明野生蜜蜂类群不 仅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值方面的作用巨大,而且对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繁衍提供传粉受 精的保障。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南非Western Cape地区,2005年野生蜂传粉为落叶 果树创造的价值达0. 49 3. 11亿美元;一些熊蜂对草莓、红三叶草、豌豆、番茄、辣椒和茄 子等温室大棚蔬菜的授粉效果比较显著;壁蜂为我国北方果树授粉提供很高的价值;苜蓿 切叶蜂为牧草授粉提供保障;沙漠石蜂是多种荒漠植物包括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 昆虫;油茶地蜂等油茶林区的野生蜜蜂的丰度对提高油茶的座果率是非常必要的。野生蜜蜂是与家养蜜蜂相对而言的,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也比较强。它们在长 期的演化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气候与蜜源植物的相互选择与适应,使物种得以繁衍。但是由 于野生传粉蜜蜂种类多、个体小、分类鉴定困难,再加上不同生长发育期形态不同,及标本 采集比较困难等问题,使得对物种的准确鉴定和相关科研活动的开展成为蜜蜂传粉生物学 研究领域的一大障碍。目前,收集野生蜜蜂的传统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扫网等方法来完成,不仅浪费了大 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也不易对其生物学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更谈不上野生蜜蜂的人工收 集和放养。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蜂巢,一种既能在野外长期收集和放养野生 蜜蜂,也可方便地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应寄生蜂(蝇)进行研究的人工蜂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蜂巢,包括一巢箱和设置在巢箱内的至少一个一端开口另 一端封闭的巢管。可选用芦苇、竹子、枯死的中空枝条、纸质材料制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 管子作为巢管。为了让野生蜂蜜能顺利地寻找到自己的巢管,可在巢管口上涂抹上不同的 颜色。进一步,为了更好地固定和安放巢管,巢箱也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容器,巢管的 开口端与巢箱的开口端同向,使整个蜂巢形成一个一端统一开口另一端统一封闭的巢体。进一步的,巢箱可以根据取材的方便选择不同的形状和材料,而为了便于放置巢 管,巢箱可为圆筒形容器(或为长方体容器),材料可选择为塑料或木制。巢管的形状也可采用圆筒形。[0010]巢箱的长度大于巢管的长度,这样可以使巢箱的外沿与巢管开口端保留一定的空 间,从而防止雨水。进一步的,为了方便随时取出和放入巢管,巢管可插装或逐个搭放入巢箱内。这样 便可随时取出巢管观察野生蜂类筑巢情况,以便对其进行收集并对其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对野生蜜蜂的伤害,巢管的开口端可为圆滑切口。进一步的,为了防水和防晒,巢箱口略微向下倾斜且在巢箱外表面设有用于防水 和/或防晒的塑料布,本实用新型可采用深色的厚塑料布。进一步的,在巢箱上设有用于捆绑固定的铁丝或绳索,可方便地将人工蜂巢固定 安放在所需要安放的位置,如可捆绑在野外适当高度的树枝或树干上。更近一步的,人工蜂巢还可包括一用于支撑固定巢箱的支架,在无其他外物支撑 的情况下,可在野外安放上述支架对巢箱进行支撑固定,支架支撑巢箱距离地面的高度可 为 l_2m。进一步的,为了适宜野生蜂类的收集,适应野生蜂类的生活习性,巢管的长度可为 12-20cm,内径可为 8-15mm。巢箱的长度可为25-35cm,内径可为16-28cm。如去底的的可乐瓶子可以作为巢箱。为了阻止蚂蚁和其他危害巢箱的虫子进入巢箱,可在巢箱的支撑物四周涂抹凡士 林和/或浙青。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时候,只需将人工蜂巢放置在需要收集的野生蜂类较为密集的 野外,可放置在野外的树枝或树干上或放置在相应的支架上,放置完毕后,定期对巢管进行 检查,观察其野外蜜蜂收集情况,对已经筑巢(即已收集有蜜蜂)的巢管及时取出,并向巢 箱中添补相同数目和规格的巢管;接着进行巢管的存放,收集回来的巢管可悬挂在屋檐、房 梁下,同时需保存在无农药、除草剂、化肥等生物试剂的环境中,且注意防火;再根据收集到 的野生蜜蜂的生活习性,在成虫出巢之前的一周左右的时间将已筑巢的巢管放置到野外, 即完成野生蜂蜜的放养过程。由于野生蜜蜂一般都有在原来孵化巢穴附近筑巢的习性,所以将筑巢的巢管散布 在填有大量空巢管的巢箱中放置到需要授粉的林区,这样既可以解决相关植物传粉的需 要,又可以很好地解决野生蜜蜂的再次回收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人工蜂巢可长期有效地在野外收集野生蜂类,同时也可对收集的野 生蜂类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蜂(蝇)的相关研究,对野生蜂类的收集和放养之后,解决 了相关植物传粉的需要,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重复使用率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蜂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人工蜂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人工蜂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下实 施例。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一种人工蜂巢,包括巢箱1、巢管2、深色厚塑料布3和铁丝4。巢 箱1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筒形塑料容器,巢箱1的长度为30cm,内径为17cm。巢箱1 内插放有至少一个巢管2,巢管2也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筒形管,巢管2在插放入巢 箱1时,巢管2的开口端与巢箱1的开口端对应同向放入。一般巢箱1中的巢管2选择在 80-150支。在本实施例中用芦苇制备切口平齐的巢管2,是为了避免对野生蜜蜂的伤害;为 了让野生蜂蜜能顺利地寻找到自己的巢管2,在巢管2的开口端上涂抹上不同的颜色,芦苇 管作巢管的长度为12-20cm,内径为8-15mm。深色厚塑料布3设置在巢箱1外表面,具有防水、防晒的作用。铁丝4设置在巢箱1上,可用于将巢箱1捆绑固定在需要固定的高度。如将巢箱 1捆绑在野外适当高度的树枝或树干上。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时候,只需将人工蜂巢放置在需要收集的野生蜂类较为密集的 野外,可固定并放置在野外的树枝或树干上,放置完毕后,定期(一般为15天)对巢管2 进行检查,观察其野外蜜蜂收集情况,对已经筑巢(即已收集有蜜蜂)的巢管及时取出,并 向巢箱1中立即添补相同数目和规格的巢管2 ;接着进行巢管2的存放,收集回来的巢管2 可悬挂在屋檐、房梁下,同时需保存在无农药、除草剂、化肥等生物试剂的环境中,且注意防 火;再根据收集到的野生蜜蜂的生活习性,在成虫出巢之前的一周左右的时间将已筑巢的 巢管2放置到野外,即完成野生蜂蜜的放养过程。实施例2如图3所述,一种人工蜂巢,包括巢箱1、巢管2、深色厚塑料布3、铁丝4和支架5。 巢箱1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筒形木制容器,巢箱1的长度为25cm,内径为16cm。巢箱1 内插放有至少一个巢管2,巢管2也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筒形,巢管2在插放入巢箱 1时,巢管2的开口端与巢箱的开口端对应同向放入。一般巢箱1中的巢管2选择在80-150 支。在本实施例中用芦苇制备切口平齐的巢管2,是为了避免对野生蜜蜂的伤害;为了让野 生蜂蜜能顺利地寻找到自己的巢管2,在巢管2的开口端上涂抹上不同的颜色,芦苇管作巢 管的长度为12-20cm,内径为8-15mm。深色厚塑料布3设置在巢箱1外表面,具有防水、防晒的作用。支架5用于支撑和固定巢箱1,使其在无其他外物支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安放固 定,支架支撑巢箱1距离地面的高度可为l_2m。铁丝4设置在巢箱上,可用铁丝4将巢箱1 稳定地固定在支架5上。本实施例人工蜂巢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支架5将巢箱1固定, 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的一致。以上所述之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案例之一,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 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巢箱和设置在所述巢箱内的至少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巢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容 器,所述巢管的开口端与所述巢箱的开口端同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为圆筒形容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管为圆筒形,所述巢箱的长度 大于所述巢管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管的开口端为圆滑切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外表面设有用于防水和/ 或防晒的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上设有用于捆绑固定的铁 丝或绳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蜂巢还包括一用于支撑固 定巢箱的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管的长度为12-20cm,内径为 8-15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蜂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的长度为25-35cm,内径为 16-28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蜂巢。本实用新型的人工蜂巢包括一巢箱和设置在巢箱内的至少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巢管。本实用新型的人工蜂巢可长期有效地在野外收集野生蜂类,同时也可对收集的野生蜂类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蜂(蝇)的研究,对野生蜂类的收集和放养之后,解决了相关植物传粉的需要,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重复使用率高。
文档编号A01K47/04GK201617084SQ2010201145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9日
发明者宋墩福, 肖忠优, 谷平, 黄敦元 申请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