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木蠹象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049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云南木蠹象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 及一种昆虫的诱捕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云南木蠹象成虫的诱捕器。
背景技术
云南木囊象Pissodes yunnanensis Langor et Zhang属于銷翅目象甲禾斗 (Curculionidae),主要危害云南松,导致林木枯死,对西南高海拔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极 大威胁。国内分布四川、云南和贵州。1978年四川盐源县发生,四川省林科所作为一个未定 种首次报道,此后于上世纪90年代相继在云南省丽江地区和昆明市发生,1999年正式定名 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云南木蠹象卵、幼虫、蛹均在云南松韧皮部、木质部取食 危害,成虫羽化后在云南松枝干上补充营养与产卵。目前对该虫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人工清 理被害枝条,防治措施单一。现有的各种昆虫诱捕器较多,针对云南木蠹象的诱捕器有申请 号(200920108992. 4),名称(一种用以捕集木蠹象的昆虫诱捕器)该诱捕器是在漏斗的上 口设有端面呈十字形状的十字板,十字板的下端面固定在漏斗的上口的上端缘上,十字板 的上端面固定有盖板,所述的漏斗的下口连接收集瓶,十字板的挡板面上涂有涂胶层,漏斗 的里表面和外表面分别涂有涂胶层,盖板的上表面涂有涂胶层。本实用新型的诱捕器捕集 量大、成本低和对环境友好。与本实用新型不大相同。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是利用云南木蠹象的生物学习性,研制的一种专门捕捉云南 木蠹象的诱捕器。本实用新型由导引杆、漏斗盖、透明塑料盖杯组成;导引杆固定在诱捕器的底部 倒放的漏斗盖管内孔中,漏斗盖外斜面与透明塑料盖杯连接固定,漏斗盖管内孔孔径是 1. O 2. O厘米,导引杆长60-80厘米,导引杆粗细略等于漏斗盖管内孔径一半,导引杆穿过 漏斗盖管内并固定,漏斗盖外斜面用于集虫,上涂昆虫胶。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诱捕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针对性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1中1.导引杆,2.漏斗盖,3.透明塑料盖杯,4.漏斗盖管内孔,5.漏斗盖外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由导引杆、漏斗盖、透明塑料盖杯组成。将导引杆插入漏斗盖管内孔, 并固定,插入导引杆的内孔要留一半左右的空隙,便于目标昆虫进入。在漏斗盖斜面上涂昆 虫胶,加盖透明塑料盖杯杯盖。每年5-7月云南木蠹象羽化期,将组装好的诱捕器固定在 云南松枝干上,漏斗盖部分要高于枝梢顶部。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可以诱杀云南木蠹象,降低虫口密度;也可以根据 诱捕数量,掌握种群数量动态,预测下一代虫情动态。实施例2云南木蠹象成虫诱捕方法。参见图1,每年5-7月云南木蠹象羽化期,将组装好的诱捕器固定在云南松枝干 上,漏斗盖部分要高于云南松枝梢20厘米左右。特别说明的是,木蠹象有一定的趋光性,盖 杯为透明,对诱捕木蠹象有重要作用。实施例3诱效试验2010年6月4日_6月17日在贵州省林科院开展诱效试验。挂放诱捕器10个,每 株供试松树投放刚羽化的云南木蠹象成虫5头,重复3次。逐日记载,统计诱捕到云南木蠹 象的累计数量。结果为每个诱捕器都能诱捕到云南木蠹象成虫,诱捕器的诱虫能力100%, 诱捕器诱虫数量平均46. 7% (表1)。表1诱捕器诱虫数量
供试虫数 诱捕虫数 诱捕虫率 50 24 48% 50 26 52% _50__20_40%_
权利要求1. 一种云南木蠹象诱捕器,其特征由导引杆、漏斗盖、透明塑料盖杯组成;导引杆固定 在诱捕器的底部倒放的漏斗盖管内孔中,漏斗盖外斜面与透明塑料盖杯连接固定,漏斗盖 管内孔孔径是1. 0 2. 0厘米,导引杆长60 80厘米,导引杆粗细等于漏斗盖管内孔径一 半,导引杆穿过漏斗盖管内并固定,漏斗盖外斜面用于集虫,上涂昆虫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云南木蠹象诱捕器,由导引杆、漏斗盖、透明塑料盖杯组成;导引杆固定在诱捕器的底部倒放的漏斗盖管内孔中,漏斗盖外斜面与透明塑料盖杯连接固定,漏斗盖管内孔孔径是1.0~2.0厘米,导引杆长60~80厘米,导引杆粗细等于漏斗盖管内孔径一半,导引杆穿过漏斗盖管内并固定,漏斗盖外斜面用于集虫,上涂昆虫胶。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诱捕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A01M1/14GK201869689SQ201020576580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余金勇, 刘正忠, 吴跃开, 黄吉勇 申请人: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