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首脱式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2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稻首脱式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稻首脱式收获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稻收获方面,日渐推广使用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的收割机械,但尚存下述不足之处
1、收割作业中,粮食损耗大,包括破碎率和撒落率,约为5%以上,全国4亿多亩水稻总损失(手工作业也有损失)200多亿斤。2、由于先割后脱,稻谷连同稻草,需在机中运转,繁重的粉碎仓脱粒,还需进行清选等多个环节,能耗大。3、由于机体重,水田作业困难(双季稻地区的晚稻插秧必须是水田,脱水收割对推广双季稻不利)。同时,在丘陵处和山区处作业,搬运困难。4、价格贵,特别是进口的半喂入式收割机,高达几十万元一台。
背景技术
在此处键入技术领域描述段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收割机的不足,提供一种水稻首脱式收获机,极大地减少了水稻收获作业中的粮食损耗,显著降低能耗,减轻机重,便于水田作业和搬运,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水稻首脱式收获机主要由动力机、变速箱、皮带传动装置、脱粒滚筒、输谷带、旋禾盘、 行走轮、机架等组成;动力机通过皮带传动连接变速箱中的离合器,离合器连接变速箱中各传动齿轮轴,一根传动齿轮轴通过皮带连接两组输谷带传动装置,该传动齿轮轴又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两组锥齿轮传动,锥齿轮输出轴连接两组旋爪式旋禾盘,旋爪式旋禾盘在脱粒滚筒的上方,脱粒滚筒下方有输谷带,另一传动齿轮轴通过一组锥齿轮连接脱粒滚筒皮带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连接两个脱粒滚筒,再一个传动齿轮轴通过一个惰齿轮与行走轮传动齿轮啮合,行走轮传动齿轮固定于行走轮轴上,行走轮、脱粒滚筒、旋禾盘、输谷带对称地设置于变速箱的两边,行走轮轴承架连接在变速箱的两边,机器前端设有两个锥台式惜粮盘和一个分禾头。所述的行走轮轴承架有可上下调节的调节螺栓;
所述的惰齿轮上设有惰齿轮进退装置,该装置由一个带转动铰链的支架构成。所述的脱粒滚筒外部有滚筒罩壳; 所述的行走轮外缘上设有行走轮齿片。所述的旋爪式旋禾盘上边有由两道线材围成的规范槽。
所述的输谷带内侧设有带齿,外侧设有带沿和带钉。在脱粒滚筒的后端设有稻草退出滚子(对称设置)。在脱粒滚筒的进禾侧设有转动的螺旋杆。在脱粒滚筒的进禾端部份裸露,不被罩壳包住。
本发明的首脱式收获机通过低部位装置的脱粒滚筒与脱粒罩壳相密合直接脱粒,并可根据作业对象,即水稻植株的高度,调整脱粒系统的高度,旋禾盘的转动及转速与行走速度紧密配合。本发明摒弃了传统的粉碎脱粒和滚筒拨禾式收获机,避免了稻谷的粉碎损失和撒落损失,做到收获中极少损耗;省去了稻草的运转,省去了脱粒的清选环节,可显著降低能耗,本收获机重量轻(以手扶式两行型为例,约重150KG),且拆装方便,适宜山区及丘陵区水田作业。

发明内容
在此处键入技术领域描述段落。


图1是本发明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脱粒滚筒与稻草退出滚子和螺旋杆的相互位置关系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脱粒滚筒与传动装置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旋禾盘传动装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行走轮及减速箱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输谷带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局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输谷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一动力机,2 一行走轮,3 一行走轮传动齿轮,4 一行走轮主动齿轮,5 一惰齿
轮,6 —变速箱,7 —输谷带,8 —脱粒滚筒,9 一滚筒罩壳,10 —落谷槽,11 一行
走滑板,12 一惜粮盘,13 一旋禾盘,14 一脱粒滚筒V带轮(V带轮即为三角皮带轮),15 一脱粒滚筒传动装置,16 一输谷带传动V带轮,17 一旋禾盘传动V带轮,18 一动力机从动V带轮,19 一离合器,20 一输谷带V带轮,21 一输谷带传动滚筒,22 一离合器手柄,23 一惰齿轮操作手柄,24 一操作杆,25 一装谷袋,26,27 一形成规范槽的两根钢筋,28 一机架,31 一从动锥齿轮,32 一主动锥齿轮,33-V带轮,34 一主动齿轮,35 一从动齿轮,36 - V带轮,37 - V 带轮,38 — V带轮,39—稻草退出滚子,40—螺旋杆,41 一分禾头,42—滑板升降螺栓,43 — 输谷带从动滚子,44 一滑板支架,45 —揽禾口,46 一行走轮齿片,47 一规范槽,48 — V带轮, 49 一锥齿轮副,50 —旋禾盘轴,51 —输谷带带沿,52 —带钉,53 —带齿,54 —压带滚珠轴承,55 —压带滚子,56 —落谷刷,57 —行走轮轴支架调节螺栓,58 —行走轮轴承架,59 —行走轮轴轴承,60 —惰轮进退装置,61 —铰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由主要由动力机1、变速箱6、 皮带传动装置、脱粒滚筒8、输谷带7、旋禾盘13、行走轮2等组成;动力机输出带轮与变速箱上的从动轮用传动带相联,通过离合器19连接变速箱6中的各传动齿轮轴,传动齿轮轴 (按传动次序自上而下)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齿轮轴,第一齿轮轴小齿轮与第二齿轮轴大齿轮啮合,第二齿轮轴小齿轮与第三齿轮轴大齿轮啮合,第三齿轮轴小齿轮与第四齿轮轴大齿轮啮合(各轴通过大小齿轮啮合而产生不同的转速,传动比约3/1,根据各工作构件转速的需要,产生所要求的转速),第三齿轮轴上的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输谷带传动装置, 和第三齿轮轴另一皮带轮传动连接两组锥齿轮副传动,该两组锥齿轮输出轴连接两组旋爪式旋禾盘13,旋禾盘在脱粒滚筒8的上方,脱粒滚筒下方有输谷带7,第一齿轮轴通过一组锥齿轮连接脱粒滚筒(皮带)传动装置15,该传动装置连接脱粒滚筒8 (如图5所示);第四齿轮轴通过一个惰齿轮5连接行走轮传动齿轮3,行走轮传动齿轮3连接行走轮2,行走轮、 脱粒滚筒、旋禾盘对称设置于变速箱6的两边,行走轮轴承架58连接在变速箱6的两边,机器前端设有两个锥台式惜粮盘12和一个分禾头41。行走轮轴承架有可上下调节的调节螺栓57,惰齿轮5上设有惰齿轮进退装置60,该装置由一个带转动铰链61的支架构成(如图7 所示)。脱粒滚筒8的外部有滚筒罩壳9,在脱粒滚筒的进禾端部份裸露,不被罩壳包住。行走轮2的外缘上设有齿片46。输谷带内侧设有带齿53,外侧设有带沿51和带钉52。(如图 8、图9所示),输谷带落谷处还装有落谷刷56,如图10所示。在机器的前端底部设有行走滑板11。在旋爪式旋禾盘上边有由两道钢筋26、27围成的规范槽47,在旋禾盘旋压禾穗时, 使禾穗进入规范槽下不会弹出,顺利地落在滚筒上脱粒。在脱粒滚筒的后端设有稻草退出滚子39 (对称设置),以减少整台机器的行走阻力。在脱粒滚筒8的进禾侧设有螺旋杆40, 可辅助推动稻禾向后移动,如图4所示。工作原理
机械传动动力机1的V带轮通过V带带动V带轮18并进行第一次减速,V带轮18受离合器19控制,合时则带动变速箱中的(自上而下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齿轮轴转动和整机的运转。由于脱粒滚筒的转速要求较高,故从变速箱中第一齿轮轴连接的锥齿轮副31及 32,锥齿轮32带动锥齿轮31,锥齿轮31与V带轮33、齿轮34固定于同轴,V带轮33通过V 带传动左下滚筒V带轮14,齿轮34传动齿轮35,齿轮35与V带轮36固定于同轴,V带轮 36通过V带传动至V带轮37,V带轮37与V带轮38固定于同轴,V带轮38通过V带传动至右下脱粒滚筒V带轮14,从而使左右两个滚筒转动(方向相反),如图5所示。分禾头41与两旁的护罩之间形成一个通道,禾株从这里进入。作业时,根据作业稻田稻株的高度升降滑板11,使机身与地面形成一个很小的仰角或俯角,以调节揽禾口 45 的高度。旋禾盘的传动由变速箱中的第三齿轮轴连接两个V带轮,其中一个V带轮16通过 V带传动至V带轮48,V带轮48与该轮轴两端的锥齿轮固定于同轴,并形成两个锥齿轮副, 从而带动旋禾盘的旋转,如图6所示。输谷带及其传动输谷带是一条特制的首尾相接的带子,通过变速箱中的第三齿轮轴连接的V带轮17带动输谷带V带轮20。在压带滚珠轴承M的作用下,使输谷带形成一曲线传动,将落谷槽的谷子输送至装谷袋25中。行走轮的传动及调整由于行走轮的直径较大,行走速度也较慢(0. 6米/每秒)。 转速很慢,从变速箱中的第四齿轮轴连接的行走轮主动齿轮4,通过惰轮5的作用,传动至行走轮传动齿轮3,使行走轮转动而前进。行走轮轴承架58可以上下移动,启开和拧紧行走轮轴调整螺栓57即可,如图7所示。行走轮传动齿轮3与行走轮主动齿轮4在调整中距离产生变化。此时,将惰轮5前后移动,使其啮合,达动传动的目的。禾穗的导入及脱粒本发明实施作业的稻田,其水稻植珠高度在600MM至1000MM 之间,不倒伏。两行之间的稻穗不交叉纠结,稻田的行距以30(MM,株距以130— 200MM之间较为理想。作业前需进行揽禾口的高度调节,揽禾口 45的高度应随作业稻田稻株的高度进行调整,一般应是禾株高度的4/5。调节揽禾口 45高度可以通过升降前端的行走滑板11进行微调,使机身与地面形成微小的俯倾或仰倾角度;或者升降行走轮轴承架58,并移动惰轮5使之啮合进行一定高度的调整。本机作业时,机身按照脱粒滚筒的轴向前进,稻株从导禾口进入,旋禾盘随即将稻穗旋入规范槽47下,在脱粒滚筒击禾齿的拉拽下,使禾穗进入脱粒滚筒8与罩壳9之间, 机身持续前进(相对于稻株深入),由于脱粒滚筒上的击禾齿对禾穗的拉拽作用,禾穗与禾的基部同时平行移动,当移动至脱粒滚筒的最后端,脱粒已净。稻草逐渐从出草滚子39下面抽出,脱粒滚筒上的击禾齿的线速度以12米/秒至18米/秒为宜,旋禾盘的速度则与行走的速度相配合,螺旋杆40的转动起着减少进禾阻力的辅助作用。谷粒输送脱粒后的稻谷,经落谷槽10至输谷带7上,再运送至装谷袋中。行走及操作本发明为手扶式与乘坐式两种,由手扶式可改乘坐式,可由行走轮改履带式。一行式和两行式为手扶型,操作者手持操作杆24,作业中,当装谷袋25空袋或少量时,操作者在操作杆上,适当加些压力,以减少前端滑板的摩擦力,当装谷袋25接近满袋时,则在操作杆上加些提力,装谷袋25的容量以25KG为宜。本发明的行走轮2行走在脱粒后的稻草铺垫线上,稻草在轮齿作用下,碾入泥中,籍以还田,以改良土壤。如果特别需要稻草的情况,则需更换行走轮轴(拓宽),再装上旋割镰刀。停续作业则操纵离合器手柄22和惰轮手柄23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动力机、变速箱、皮带传动装置、脱粒滚筒、输谷带、旋禾盘、行走轮、机架等组成;动力机通过皮带传动连接变速箱中的离合器,离合器连接变速箱中各传动齿轮轴,一个传动齿轮轴通过皮带连接两组输谷带传动装置,该传动齿轮轴再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两组锥齿轮传动,锥齿轮输出轴连接两组旋爪式旋禾盘, 旋爪式旋禾盘在脱粒滚筒的上方,脱粒滚筒下方有输谷带,另一传动齿轮轴通过一组锥齿轮连接脱粒滚筒皮带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连接两个脱粒滚筒,再一个传动齿轮轴通过一个惰齿轮与行走轮传动齿轮啮合,行走轮传动齿轮连固定于行走轮轴上,行走轮、脱粒滚筒、旋禾盘、输谷带对称地设置于变速箱的两边,行走轮轴承架连接在变速箱的两边,机器前端设有两个锥台式惜粮盘和一个分禾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轮轴承架有可上下调节的调节螺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惰齿轮上设有惰齿轮进退装置,该装置由一个带转动铰链的支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粒滚筒外部有滚筒罩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轮外缘上设有行走轮齿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爪式旋禾盘上边有由两道线材围成的规范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谷带内侧设有带齿,外侧设有带沿和带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脱粒滚筒的后端设有稻草退出滚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首脱式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脱粒滚筒的进禾侧设有转动的螺旋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首脱式收获机。主要由动力机、变速箱、皮带传动装置、脱粒滚筒、输谷带、旋禾盘、行走轮、机架等组成。本发明摒弃了传统的粉碎脱粒和滚筒拨禾法,从而彻底避免了粉碎率损失和撒落损失,做到收获中极少损耗;省去了稻草的运转,省去了脱粒后的清选环节,可显著降低能耗;本收获机重量轻,且拆装方便,根据水稻植株的高度,可调整脱粒系统的高度,特别适宜山区及丘陵区水田作业。
文档编号A01F7/02GK102204457SQ20111015012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7日
发明者李国林 申请人:李国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