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120615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栽培领域,尤其是一种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南方水稻95%以上的种植面积采用传统方式耕作,前作收获后,先焚烧茬、秸秆,再灌水浸泡,机械耕整。其特点是焚烧秸秆与茬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灌水浸泡板田耗水多(1500-3000m7hm2)、扰乱耕作层生态系统;机械耕整耗费能源、破坏砂层结构;传统的直播方式均以散直播为主,用种量大,后期生长群体过大容易造成倒伏和病虫害爆发;管理过程中基肥浅施、大水漫灌、田间湿度大,病虫害发生严重、土壤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容易积累还原性有毒物质等,造成了养分、水资源的浪费,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土壤状况影响水稻生长等不良后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季节分配不均、季节性干旱频率增加且强度提高,给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单位面积高产成为粮食安全唯一途径。目前已有大量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应用,但栽培方法不配套,特别是耕作方法不配套,使品种的产量潜力难以发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栽培方式下高产优质品种产量潜力难以发挥的现状,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通过改变稻根生长的微环境,增强微环境温、水、肥、生物与根群生长的协调性,提高根系活力,促进高产。锲沟增加水稻生长初期根系入土深度而又不导致地下节间伸长,扩大了返青期根系吸收总面积;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锲沟内沿行的水平方向形成缓慢移动的迳流促进养分分解与吸收;锲沟内从底部向上形成以毛管上升水为主的供水体系,土壤的通透性加强,提高土壤温度,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效养分增加,土体内水、肥、气、热协调;锲沟底部是基肥集中区域,其上部即是根群,有利于根系高效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锲沟为水稻根群形成了温、水、肥、气协调的微环境,提高了养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水稻种植节本增效,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一条新的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其特点是,包括如下步骤1) 土壤耕作;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在田面开挖多条锲沟,相邻两锲沟之间的行距为18-22cm,所述锲沟下窄上宽,呈倒三角形,深5-20cm,宽3_6cm,锲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 70° ;2)水稻种子前处理;晒种后进行浸种催芽;3)施用基肥与点直播、浇水;施用基肥在沟中施基肥,施用基肥后盖一层l-2cm厚的薄土,然后将水稻种子点直播到沟中,一条沟点播1行水稻种子,株距13cm-20cm,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 —致,然后对种子进行浇水;
4
4)后续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对水稻进行追肥、管水和病、虫、草防治。以下对本发明的栽培方法作详细的描述(1)耕作准备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前茬收获后田间留存有作物的茬与收割机(带有碎草功能)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要求不烧秸秆并能均勻撒满田面,如果收割机作业后秸秆分布不勻,可人力辅助再适当铺勻。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如遇下雨,敞开排水口,防止田间积水。(2)种子前处理首先将种子进行晾晒、精选。选晴天进行,晒1-2个太阳,高温天气不可直接将种子薄摊在水泥场地上晒种,要防止温度过高灼伤种胚,影响发芽力。晒种时要注意薄摊、勤翻,使种子受热均勻,操作要细心,防止种子破损及品种间混杂。通过晒种能使种子干燥,提高通透性而利于吸水;晒种有促进物质的转化而加速种子后熟的作用;能增强种子中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生活力;晒种还有杀灭病菌的作用,提高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使发芽整齐一致。然后浸种催芽,用千分之一“强氯精”或“菌虫清”溶液浸种5-6小时,或“多菌灵”溶液浸种10-12小时。浸后经清水冲洗,采用“昼浸夜露、三起三落”的方法催芽至破胸即可。注意杂交水稻因呼吸旺盛,浸种时要勤换水,最好浸在活水中。催芽时的温度应低于常规品种,不能高温破胸,掌握好适宜温度,确保芽壮、根粗。所述“昼浸夜露、三起三落”浸种法是指,以少种多露勤换水为原则,要求8-1 浸1次种,8-1 露1次种,经过3次起落后,早稻即可进行催芽,中晚稻甚至可以直接播种。(3)开锲沟用锲形物件按行距20cm刻划锲沟,沟下窄上宽,呈倒三角形,深5-20cm,宽3-6cm,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 70°。遇茬或秸秆缠绕锲件,可人力辅助清除。(4)施肥全部施用肥料中80%以上作为基肥,基肥施于锲沟中,基肥的成分和用量为有机肥15. 0-22. 5t/hm2,加尿素60-75kg/hm2 ;或复合肥600_900kg/hm2、硅肥450. Okg/hm2、硫酸锌75. Okg/hm2 ;施用基肥后盖一层l-2cm厚的薄土。(5)点直播将水稻种子点播至锲沟中,一条沟点播1行水稻种子,株距13-20cm,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 —致。(6)浇水沿沟的延伸方向e呈线状浇水,也可蔸浇;在有灌溉条件的背景下灌水可节约人力或机械成本,但注意节水。一般点直播后的当天浇水一次,再隔4至6天视天气与苗情再浇水一次。(7)对种植在锲沟中的秧苗进行田间管理,直至作物成熟、收获。进一步地,上述后续田间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1)追肥水稻出苗后肥料不再施用,视苗情于出苗后7-15天左右施分蘖肥,追施尿素32. 2-48. 3kg/hm2 ;水稻幼穗分化期、穗肥视苗情施尿素48. 6-72. 5g/hm2、氯化钾95. 0-142. 5kg/hm2 ;(2)管水水分管理以锲沟与田面蓄积降雨为主,适当补灌;水分管理全程以保水、蓄水为主,幼穗分化期、乳熟期以后以排水为主;(3)病、虫、草防治选用除草剂除草,采用生物防治、物理方法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病、虫、草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养鸭穿行于水稻两行之间抑制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暴发时施用安全农药。在水稻抽穗期选用物理方法和药剂相结合防治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采用物理方法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飞虱。在上述栽培方法中,所述锲沟采用人力或机械开沟,相邻两条锲沟的距离为 18-22cm,沟深5 20cm ;所述水稻种子点直播在锲沟,沟中种子的株距为13 20cm,每沟一行,每穴2-3苗。所述锲沟两侧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或不相同,该沟的形状优选为垂直于该锲沟延伸方向e的截面为倒三角形。所述株距,即沟中成行水稻中,同一行相邻两株水稻之间的距离。所述行距,即沟中的成列水稻中,同一列两相邻两株水稻之间的距离。在水稻生长期间,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进一步地,各阶段的施肥量优选为基肥的施肥量为有机肥15. 0-22. 5t/hm2,加尿素60-75kg/hm2 ;或复合肥 600-900kg/hm2、硅肥 450. Okg/hm2、硫酸锌 75. Okg/hm2,施入沟内。分蘖肥施的施肥量为尿素64. 4-96. ^g/hm2。幼穗分化肥的施肥量为尿素48. 3-72. ^g/hm2、氯化钾95. 0-142. ^g/hm2。在除草过程中,所述除草剂按照每亩用有效含量2. 5%稻杰乳油40-80毫升加水 20-30公斤喷雾;或者每亩用有效含量2. 5%稻杰乳油60-100毫升拌毒土或肥料撒施。进一步地,杀灭害虫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所述生物防治优选为稻田养鸭防治。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物理方法,所述物理方法优选为黑光灯诱杀或频振式杀虫灯诱
κΚ O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药剂防治,所述药剂防治二化螟为每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 30-4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三化螟每亩用40-60毫升,兑水喷雾。所述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按照有效含量1 %的虫螨杀星15_25ml加有效含量25 % 黑光灯乳油20-30ml,或加乐斯本20-30ml,或加20%三唑磷25_35ml,兑水喷雾。所述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飞虱按照每亩用有效含量5%的锐劲特悬浮剂40 50ml、有效含量50%的叶蝉散可湿性粉剂75_100g或有效含量50%的马拉硫磷乳剂75-100g、有效含量25 %的扑虱灵粉剂40-60g或有效含量25 %的阿克泰水分散粒剂 4_6g,兑水喷雾。本发明将基肥深施且集中于锲沟中,提高肥料利用率;与水稻平地种植相比,锲耕直播栽培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板田旱式点直播,节约水稻种植用水;采用微耕,发挥了旱作能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温度、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矿物质营养的分化等作用;稻田开锲沟改变了根群生长的微环境,增加根群的土地利用容积积,为实现高产打下基础。本发明尤其还适用于南方部分冷水田,通过锲耕点直播栽培,一方面避免了水稻根系长期浸泡在冷水中,影响生长,另一方面,由于水稻种植在锲沟内,又能保证水稻吸水, 是南方冷水田稻谷产量提高的良方。具体操作过程为,前作收割后保持田内干燥,将秸秆撒勻;机械或人力开锲沟,将肥料集中并深施于锲沟中,从而避免肥料的大量流失,点直播经催芽破胸的种子,机械或人工浇水。水稻出苗后,分别于水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进行少量多次的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全程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病虫害防治按当地病虫害预报进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板田开锲沟点直播水稻改变了水稻根群生长的微环境,增加根群生长初期利用土地的面积;(2)利用锲沟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锲沟内形成以毛管上升水为主的供水体系,土壤的通透性加强,提高土壤温度,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效养分增加,土体内水、肥、气、热协调;(3)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土壤的通透性加强,锲沟内保持湿润或贮存少量水的状态,促进根系有效吸水,锲沟底部与地表空气可有效交换促进白天土壤温度提高而降低夜间土壤温度。(4)开锲沟后肥料集中施于沟中底部,提高植物生长初期有效供应养分能力,根群位于上部,实现了集中施肥与深施肥,水稻根系在锲型沟中生长,既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又能依托锲型沟底部的蓄水空间在水分多余时充分利用沟上部的空间获得足够的氧气;水稻根系在锲型沟中生长可通过锲型沟形成的通道接触地上部的热空气,实现根部增温而提高植株生长速率;锲耕栽培形成锲型沟是下茬(二茬)完成后再种植作物(三茬)时的播种或移栽区域,头茬根系及秸秆的残体成为三茬的有机肥料,实现有机肥的集中施用,有利于根系吸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5)开锲沟后种植水稻,自然蓄水为主,并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灌溉,比传统漫灌节水;(6)采用点直播替代撒直播有利于减少用种量,同时进行点对点浇水,无需灌水泡田、灌水整田,并能为种子生长提供更适宜的水分环境,指数级提高水分利用率;(7)免耕稻草覆盖能一定程度控制杂草的生长;(8)有利于南方冷水田改善水稻根群生长环境而提高稻谷产量。(9)本发明节水、节油、节省人力,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土壤系统稳定性、改善根系生长环境,实现节本、增产、增效。(10)锲耕代替传统的犁耕减少耕作强度,降低对土壤的扰动;锲耕增加稻田蓄水量,免除整地耗水;不翻耕,不整地,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锲耕土体内水、肥、气、热协调,有利于根系生长;锲沟增加根际自由空间,减少新根生长阻力;锲沟促进锲沟内蔸间沿 e方向的水分、空气交换,有利于提高抗逆如抗旱能力;锲沟增加田中暗沟容积,增加雨水蓄积能力;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包括土壤耕作,水稻种子前处理,施用基肥与点直播、浇水,田间管理四个步骤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如图1所示,用一个锲形物件按行距20cm刻划一条锲沟,锲沟上宽下窄,锲沟呈图2和图3所示的倒三角形,深10cm,宽 5cm,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 70° ;水稻种子进行晒种和催芽处理;在沟中施用基肥,包括有机肥、复合肥、硅肥、锌肥;施用基肥后盖一层l-2cm厚的薄土 ;将经前处理的水稻种子播入沟中,一条沟为1行水稻,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 —致;然后按常规浇水方法对水稻种子进行浇水,如沿沟的延伸方向 e呈线状浇水,也可蔸浇;出芽后对锲沟中的秧苗进行常规的后续田间管理;水稻出芽后肥料原则上不再施用,水分管理以锲沟与田面蓄积降雨为主并适当补灌,病、虫、草害按照常规方法,以生物防治为主,直至作物成熟、收获。2011年,在浏阳市北盛镇乌龙社区进行了一季晚稻(黄华占)锲耕栽培的试验 1.0km2,在晚稻季生产时节,即2011年6月上中旬,对稻田喷施田间除草剂,不烧草不灌水。 5-7天后,将种子进行晾晒、精选,采用杀菌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后,用三起三落的方法进行催芽,直至破胸为止。同时,施基肥,将复合肥600. Okg/hm2、硅肥450. Okg/hm2、硫酸锌75. Okg/ hm2搅拌均勻,利用多功能锲耕机进行施肥、点直播和浇水一体化作业,规格为行距20. Ocm, 株距15cm,每穴4-6粒。此过程中还将基肥集中且深施。水稻点直播后7天即分蘖期,施用尿素64. 4kg/hm2 ;每亩用2. 5 %稻杰乳油 60. 0-100. 0毫升拌毒土或肥料撒施除草。水稻点直播后10-15天,每亩放15-20只鸭子进行生物防治。幼穗分化期施用尿素48. 3kg/hm2,氯化钾95. Okg/hm2,采用黑光灯诱杀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集中爆发;抽穗期施用尿素32. ^g/hm2、氯化钾0. Okg/hm2 ;水稻抽穗后需收回鸭子,此时则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和采用阿维菌素(1%虫螨杀星)20.0毫升加20% 三唑磷30. 0毫升,按说明兑水喷雾,进行综合防治;后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防治。适时收获,机收平均产量7000. Okg/hm2,平均增产5. 0%。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1)土壤耕作;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在田面开挖多条锲沟,相邻两锲沟之间的行距为18cm 22cm,所述锲沟下窄上宽,呈倒三角形,深5-20cm,宽3-6cm,锲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 70° ;2)水稻种子前处理;晒种后进行浸种催芽;3)施用基肥与点直播、浇水;施用基肥在沟中施基肥,施用基肥后盖一层l-2cm厚的薄土,然后将水稻种子点直播到沟中,一条沟点播1行水稻种子,株距13cm-20cm,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 —致,然后对种子进行浇水;4)后续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对水稻进行追肥、管水和病、虫、草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土壤耕作包括以下步骤1)前茬收获后田间留存有作物的茬与收割机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要求不烧秸秆并能均勻撒满田面,如果收割机作业后秸秆分布不勻,则人力辅助再适当铺勻;田面如遇下雨,敞开排水口,防止田间积水;2)用一个锲形物件在田间开所述的锲沟,如遇茬或秸秆缠绕锲件,人力辅助清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水稻种子前处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晒种;选晴天进行,晒1-2个太阳,高温天气不可直接将种子薄摊在水泥场地上晒种,防止温度过高灼伤种胚;晒种时注意薄摊、勤翻,防止种子破损及品种间混杂;2)浸种催芽;用千分之一“强绿精”或“菌虫清”溶液浸种5-6小时,或“多菌灵”溶液浸种10-12小时;浸后经清水冲洗干净,采用“昼浸夜露、三起三落”的方法催芽至破胸即可;对于杂交水稻品种,因其呼吸旺盛,浸种时勤换水;催芽时的温度低于常规品种,不能高温破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施用基肥与点直播、浇水,包括以下步骤1)施用基肥全部施用肥料中80%以上作为基肥,基肥施于锲沟中,基肥的成分和用量为施有机肥15. 0-22. 5t/hm2,加尿素60_7^g/hm2 ;或施复合肥600. 0-900. Okg/hm2、硅肥 225. Okg/hm2、硫酸锌 75. Okg/hm2 ;2)点直播将水稻种子点直播到沟中;3)浇水沿锲沟的延伸方向e呈线状浇水,或蔸浇,或灌水;点直播后的当天浇水一次,隔4至6天后视天气与出苗再浇水一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后续田间管理,包括以下步骤(1)追肥水稻出苗后肥料不再施用,视苗情于出苗后7-15天内追施尿素.32. 2-48. 3kg/hm2 ;水稻幼穗分化期、穗肥视苗情施尿素48. 3-72. 5kg/hm2,氯化钾.95. 0-142. 5kg/hm2 ;(2)管水水分管理以锲沟与田面蓄积降雨为主,适当补灌;水分管理全程以保水、蓄水为主,幼穗分化期、乳熟期以后以排水为主;(3)病、虫、草防治病、虫、草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养鸭穿行于水稻两行之间抑制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暴发时施用安全农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锲耕点直播栽培方法,属于水稻栽培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栽培方式下高产优质品种产量潜力难以发挥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土壤耕作;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在田面开挖多条沟,相邻两沟之间的行距为18-22cm,所述沟下窄上宽,呈倒三角形,深5-20cm,宽3-6cm,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70°;2)水稻种子前处理;3)施用基肥与点直播、浇水;4)田间管理。本发明用锲耕代替传统的犁耕减少耕作强度,降低对土壤的扰动,且节能、节省人力,用种量少,土壤蓄水量强、土壤系统稳定性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实现节本、增产、增效。
文档编号A01B79/02GK102550348SQ20111035521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0日
发明者傅志强, 廖晓兰, 扈婷, 朱华武, 杨瑞芳, 郑华斌, 陈灿, 陈阳, 黄璜 申请人:黄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