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7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脉内膜损伤装置,特别涉及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所以,医学工作者们把焦点更多的集中到心脑血管疾病上来。近几年,进行心脑血管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深。此类研究以动物实验方式进行研究的较多,因此,动脉内膜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基础医学实验室经常复制一些动物模型,以便针对某些疾病进行实验研究。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过程中,尤其是血管疾病的研究,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常常会涉及到大血管内膜的损伤。对血管内膜造成人为损伤,我们一般都通过手术的方式。以往文献报道,方法不尽相同,用球囊反复牵拉方法造成损伤的比较多,但此方法有几个缺点,至关重要的就是不能够保证模型复制的均一性,或者说是损伤程度轻重不一。球囊自然状态时是松弛的,通入气体后,球囊隆起,直径增大,使球囊壁紧贴于血管壁,反复牵拉球囊,球囊对动脉内膜必然造成损伤,但我们每次注入气体的量多少不一,从而导致球囊隆起程度或球囊直径大小不一,因此,每次实验,对动脉内膜的损伤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对此进行过精心研究与思考,并且研制出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如果能够对球囊内气压进行控制,使球囊内气压一定,那么球囊隆起程度也是一定的,直径也就相同了,对血管内膜损伤程度也就一样了。因此,我们想到了压力表,通过压力表来测定球囊内的压力,这样球囊内气体压力就一目了然了。本装置能够对动脉内膜造成程度均一的损伤,并且应用起来方便,使手术更加规范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本装置使用注气针管向球囊注入气体,通过压力表的示数控制气压,从而得到直径相同的球囊。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包括注气针管、三通阀、导管、压力表和球囊。其技术要点在于注气针管包括针管本体、活塞和推杆。活塞和推杆的一端固定联接,活塞装设在针管本体内。推杆的另一端位于针管本体的入口外。针管本体的出口与三通阀的入口固定联接,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压力表的接头联接。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导管的一端联接,导管的另一端与球囊入口联接。三通阀的阀柄控制三通阀的通断。其使用方法为[0015]打开三通阀,推动推杆,使用注气针管向球囊内注入气体,待到压力表的示数达到额定值时,关闭三通阀,此时球囊的大小即为试验所需的大小。其优点在于随着人们科研水平的提高,对于试验装置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设计就是注意到了模型重复性和均一性的特点,运用此球囊能够更好的控制模型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本装置使用压力表测定球囊内的气压,压力准确,使用三通阀,解决了联接球囊、 注气针管和压力表的问题。所以,动脉内膜损伤球囊的应用市场是十分广泛的。由此分析,本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一旦推广,必定会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并且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动物模型,必将推进科研水平的进步。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包括注气针管、三通阀1、导管2、压力表3和球囊4。注气针管包括针管本体5、活塞6和推杆7。活塞6和推杆7的一端固定联接,活塞6装设在针管本体5内。推杆7的另一端位于针管本体5的入口外。针管本体5的出口与三通阀1的入口 8固定联接,三通阀1的第一出口 9与压力表3的接头联接。三通阀1的第二出口 10与导管2的一端联接,导管2的另一端与球囊4入口联接。三通阀1的阀柄11控制三通阀1的通断。
权利要求1.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包括注气针管、三通阀(1)、导管(2)、压力表(3)和球囊 (4),其特征在于注气针管包括针管本体(5)、活塞(6)和推杆(7);活塞(6)和推杆(7)的一端固定联接, 活塞(6)装设在针管本体(5)内;推杆(7)的另一端位于针管本体(5)的入口外;针管本体(5)的出口与三通阀(1)的入口(8)固定联接,三通阀(1)的第一出口(9)与压力表(3)的接头联接;三通阀(1)的第二出口(10)与导管(2)的一端联接,导管(2)的另一端与球囊(4)入口联接。
专利摘要动脉内膜损伤球囊装置,包括注气针管、三通阀、导管、压力表和球囊。注气针管包括针管本体、活塞和推杆。活塞和推杆的一端固定联接,活塞装设在针管本体内。针管本体的出口与三通阀的入口固定联接,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压力表的接头联接。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导管的一端联接,导管的另一端与球囊入口联接。打开三通阀,推动推杆,使用注气针管向球囊内注入气体,待到压力表的示数达到额定值时,关闭三通阀,此时球囊的大小即为试验所需的大小。本装置模型重复性和均一性强,使用压力表测定气压,压力准确,使用三通阀,解决了联接球囊、注气针管和压力表的问题。能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动物模型,必将推进科研水平的进步。
文档编号A61D1/00GK202161431SQ20112019848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4日
发明者任平, 关洪全, 孙宏伟, 王守岩, 陈殿学, 马贤德 申请人:辽宁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