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技术。
背景技术:
散白蚁Reticulitermes属等翅目鼻白蚁科,是严重危害我国北方诸省(如北京、 天津和山西)以及长江流域房屋建筑和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散白蚁属于土木两栖性白蚁,巢体结构简单,活动分散,能产生补充型生殖蚁,适应性强,防治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有效控制散白蚁的危害,急需对其巢群的建立、繁殖、发展和扩散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而散白蚁的饲养技术是以上工作的基础。国内外在散白蚁的饲养上作了一些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改进。如Matsuura and Nishida在室内用半合成饵料培育出了栖北散白蚁新巢群,但人工饵料易发霉,造成巢内白蚁死亡(见“Population Ecology”,2001,43 :119-124)。潘演征等将黑胸散白蚁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直径8cm、高Ilcm的玻瓶内(瓶底部放有一定湿度的泥沙、马尾松木块),置于常温室内饲养,根据巢体发展程度适时转移到室内大容器中,培育出了黑胸散白蚁新巢群(见《昆虫学报》,1990,33:200-206)。在室内条件下,刘源智采用雌雄配对法完成了黑胸散白蚁脱翅成虫建巢到产生下一代有翅成虫的生活史观察 (见《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3,9 (4) 8-12)。综上所述,目前的散白蚁饲养方法易受真菌侵染致死,最重要的是以上饲养成功的散白蚁巢群均在“室内条件下”完成,无法得到更加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白蚁巢群,也就无法获得与野外散白蚁巢群生物学特性一致的的研究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培育成功率高,能产生幼蚁和工蚁等品级的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本发明目的实现方式为,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具体步骤是1)每年3月寻找含散白蚁有翅蚁的野外巢群,并进行GPS定位和标记,4月在分飞期之前,根据GPS定位和标记,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置于整理箱中,在15°C室内黑暗条件下维持1-2周,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2)在温度30°C,相对湿度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用尼龙网罩收集分飞白蚁,并鉴定雌雄;3)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将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小区中央地下6-7cm, 再将一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的定巢管内,用玻璃片盖住管口,最后用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4)建巢初期,前他每小时观察一次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以后每6小时观察一次,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后,再每隔2-3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情况和温湿度,并在塑料桶外围洒水,将模拟室中的温度控制在38°C以下,相对湿度为65-75%内培育5个月。5个月后,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并统计巢群内的品级类型和数量。采用本发明,对散白蚁室外巢群进行人工培育,配对入土 5个月后建巢成功率可达65%,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品级。本发明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符合白蚁野外巢群特征, 对散白蚁生物学研究、防治技术开发和白蚁资源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图1为网罩结构示意图,图2为巢体单元形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由由野外巢群定位、有翅蚁采集、模拟室建巢单元准备、定巢管安置、人工同步分飞、雌雄鉴定与脱翅、脱翅蚁配对与安置、定期检查维护与解剖观察等8个关键步骤组成。具体方法如下1)定位含有翅蚁的黑胸散白蚁野外巢体在2011年3月30日,选择有黑胸散白蚁危害的树林(一般选有马尾松分布的林区),根据黑胸散白蚁危害状和分飞孔等外部特征寻找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用红绳或红塑料袋做标记,并用GPS定位。本申请人选择了武汉喻家山、猴山和狮子山三个黑胸散白蚁分布区,每个地区寻找5个以上含黑胸散白蚁有翅蚁的巢体。采集含有翅蚁的黑胸散白蚁野外巢体2011年4月20日,根据GPS的定位和巢体外部红色标记,用链锯等工具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如果其中含有大量蚂蚁,应另觅新的巢体),然后将这些枯树桩置于67X48X41cm的整理箱(整理箱底部铺一层湿润的沙子,以保持适当的湿度)中,在15°C室内黑暗条件下放置1周,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2)在温度为30°C,相对湿度为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用尼龙网罩小心收集分飞蚁。可依据分飞蚁第7腹节是否膨大来鉴定雌雄,具体方法是分飞蚁第7腹节中部明显膨大盖住第8腹节为雌性;分飞蚁第7腹节与第8腹节基本平行且中部没有膨大为雄性。3)模拟室建巢单元的准备在可遮雨的大棚(顶棚可以加盖遮阳网,防止夏季大棚内温度过高)地面铺一层20-30cm厚的碎泥土,尽量平整,自然风干一段时间。用卷尺和细线将大棚饲养区划分成若干个边长30cm的正方形小区1 (见图2),每个小区作为一个巢体安置单元。每两列巢体单元之间留一条20cm的过道,方便后面检查和控温保湿。定巢管的安置确定室外建巢前一天,将表层泥土均勻喷湿,在每个巢体单元中央用锤子将预先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地下6-7cm,定巢管中放置一个4X4X Icm的松木块。安置前要对每个巢体单元的定巢管进行编号。定巢管为直径11cm,高IOcm的PVC管。人工同步分飞在2011年4月沈日,将步骤1)的整理箱转移到温度为30°C、相对湿度为80%的温室中,打开整理箱盖子并用尼龙网罩住整理箱(尼龙网的孔径要小于分飞蚁,防止分飞蚁扩散到房间中),待分飞蚁飞出后,用图1所示的尼龙网,在圈定的范围内挑选有翅蚁。尼龙网的网罩支架1底直径100cm、高120cm,纱网100目。
有翅蚁雌雄鉴定与脱翅依据有翅蚁第七腹节是否膨大鉴定雌雄。同巢同性别分飞蚁置于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让其自行脱翅。若2小时后仍未脱翅的有翅蚁进行人工辅助脱翅用镊子固定有翅蚁的一只翅,而让另一只翅呼呼地飞,这样轮流操作也可达到与分飞同样的效果,使其顺利脱翅。如果蚁翅还不能脱落,就用钢制弹性镊子将翅膀快速地向前拉掉。脱翅蚁配对与安置分飞4小时后,脱翅蚁即被用于建巢。将同巢和异巢脱翅蚁设计成不同的建巢组合,随机挑出相应的脱翅蚁,组成不同的建巢组合,置于标记好的6cm培养皿中备用。待全部组合挑取完成后(多余的脱翅蚁按巢和性别分别置于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温度为25°C、相对湿度为70%、全天黑暗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饲养保存),依次轻轻将一对雌、雄脱翅蚁6放到对应定巢管4中的松木块5上,用直径12cm、透明可视的圆形玻璃片3盖住管口,能够看到建巢初期管内生殖蚁的活动。最后用底部直径20cm、高20cm 不透光的塑料桶2将整个定巢管罩住(见图2)。4)建巢初期,观察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并做好记录,前他每小时观察一次,以后每6小时观察一次,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如果观察期间发现脱翅蚁死亡,应从人工气候箱中取出相应巢群和性别的健康脱翅蚁进行组合,重新加入到定巢管中,重新观察记录入土建巢情况。再每隔2-3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情况和温湿度,并在塑料桶外围洒水,每个单元500-750ml,将模拟室中的温度控制在38°C以下,相对湿度为65-75%内。在2011年10月10日,取出整个定巢管,解剖观察解剖其中20个巢体后发现,建巢成功率达到65%,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非生殖品级的散白蚁。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是1)每年3月寻找含散白蚁有翅蚁的野外巢群,并进行GPS定位和标记,4月在分飞期之前,根据GPS定位和标记,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置于整理箱中,在15°C室内黑暗条件下维持1-2周,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2)在温度30°C,相对湿度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用尼龙网罩收集分飞白蚁,并鉴定雌雄;3)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将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小区中央地下6-7cm,再将一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的定巢管内,用玻璃片盖住管口,最后用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4)建巢初期,前他每小时观察一次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以后每6小时观察一次,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后,每隔2-3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情况和温湿度,并在塑料桶外围洒水,将模拟室中的温度控制在38°C以下,相对湿度为65-75%内培育5个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模拟室中培育5个月后,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统计巢群内的品级类型和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分飞蚁第7腹节是否膨大来鉴定雌雄,具体方法是分飞蚁第7腹节中部明显膨大盖住第8腹节为雌性;分飞蚁第7腹节与第8腹节基本平行且中部没有膨大为雄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可遮雨的大棚(顶棚可以加盖遮阳网,防止夏季大棚内温度过高)地面铺一层20-30cm厚的碎泥土, 尽量平整,自然风干。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卷尺和细线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边长30cm的正方形小区,每个小区作为一个巢体安置单元,。每两列巢体单元之间留一条20cm的过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定巢管为直径11cm、高IOcm的PVC管,定巢管打入小区中央地下6_7cm,再将一 4X4X Icm的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直径12cm 的圆形玻璃片盖住管口,用底部直径20cm、高20cm的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尼龙网罩的网罩支架(1)底直径100cm、高120cm,纱网(2)100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由野外巢群定位、有翅蚁采集、模拟室建巢单元准备、定巢管安置、人工同步分飞、雌雄鉴定与脱翅、脱翅蚁配对与安置、定期检查维护与解剖观察等步骤组成。巢群在15℃下维持1-2周使每巢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移入温室内,用网罩收集分飞蚁;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将定巢管打入地下,再将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后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的定巢管内,用玻璃片盖住管口,后加盖塑料桶。每隔2-3天观察建巢情况和温湿度保持温度、湿度,5个月后可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统计。本发明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建巢成功率可达65%,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品级,值得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K67/033GK102524186SQ20121000615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6日
发明者李刚华, 雷朝亮, 黄求应 申请人: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