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赤眼蜂稻田释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稻田病虫害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赤眼蜂稻田释放方法。
背景技术: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昆虫,由于其单、复眼都是红色,故称为赤眼蜂。赤眼蜂的成虫体长只有0. 3-1. Omm, 一般为黄色或黄褐色,大多数雌蜂和雄蜂通过在寄主体内进行交配活动来完成后代的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后期进入高速发展期,1977年,Nagaratti和Nagaraja记录了世界上36种蜂,1990年,据林乃诠研究表明,中国可能有90多种赤眼蜂。赤眼蜂的应用也始于60年代,1954年-1955年广西先后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和玉米螟;1955年-1956年湖南开展应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豆荚螟和甘蔗螟虫等害虫;随后,其他省市也开始推广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 用。7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大面积应用推广达到高潮,在东北等地利用柞蚕卵作为中间繁殖寄主,使育蜂治虫工作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迅速发展;广东一些地方利用米蛾(Corcyracepphalonica)卵繁殖赤眼蜂,对解决寄主不足起了积极的作用。如今,人工寄主卵大量繁殖螟黄赤眼蜂步入按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进行工厂化生产的新阶段,但赤眼蜂释放方法各有所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赤眼蜂田间繁殖数量低、害虫爆发性为害和蜂体生活力弱等问题,而提供一种实用具体的赤眼蜂田间释放方法,以有效防治稻田中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害虫,减少稻田中螟虫的基数,减轻对化学药剂的的依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赤眼蜂稻田释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低量繁殖释放在防治目标害虫之前,释放少量的赤眼蜂及赤眼蜂寄主卵;最佳释放时期在水稻分蘖期,当包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在内的鳞翅目害虫总蛾量达到每亩100—200只或者每亩可寄生的害虫卵总量达到10000—20000粒时释放赤眼蜂,释放量为每亩5000—10000只;
(2)动态控害释放针对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目标害虫控制,根据目标害虫主害代常年发生期和害虫发育进度,初步预测目标害虫的发蛾期,在发蛾初期观察害虫发蛾和田间发蛾量情况,在害虫发蛾始盛期释放赤眼蜂,释放量=蛾量X 30-田间寄生卵量X 70% ;其中,所述蛾量是指害虫发蛾后稻田中蛾的数量,所述田间寄生卵量是指田间可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虫虫卵量;
(3)后期保效释放在水稻孕穗末期至始穗期释放一次赤眼蜂以确保后期水稻不受损害;释放量为每亩10000—15000只;
其中,所述释放赤眼蜂是在每亩稻田中设置9一 19个放蜂点,每个放蜂点插一根挂有放蜂器的竹竿,相邻竹竿之间的间距为8 — 9m,竹竿与田边的距离为3 — 4m;所述竹竿长
1.8—2. Om ;所述放蜂器与水稻植株顶部的距离为30— 50cm。所述害虫主害代是指害虫主要发生代,为本领域通用术语。下面结合原理及优点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方法中,在赤眼蜂释放之前,需要调查分析稻田害虫羽化日期、产卵期、卵的发育历期和产·卵习性,做出预测预报;然后,在调查害虫发生密度和自然寄生率;最后,对繁蜂质量抽样检查,考察单粒羽化期,羽化率、雌雄比和成蜂生活力。以上作为决定放蜂量和放蜂效果检查的依据。低量繁殖释放是在防治目的害虫之前,释放少量的赤眼蜂并且补充赤眼蜂寄主卵,让其在自然界依靠其他害虫卵或人工补充的寄主卵来繁殖,从而逐步扩大赤眼蜂种群数量,以达到在害虫出现时田间已有足够赤眼蜂数量的目的,最佳释放时期是在水稻分蘖期鳞翅目害虫包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总蛾量达到每亩100-200只或者每亩可寄生的害虫卵总量达到10000-20000粒,放蜂量为每亩5000-10000只。低量繁殖释放法适合于长期生态防控稻田、次要害虫发生偏重的稻田和害虫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的稻田,放蜂的田间又有一定数量的寄主卵以供赤眼蜂寄生和繁殖,以下四种情况可行第一,多年生态防控,田间昆虫类群多,赤眼蜂寄主卵丰富的稻田;第二,稻田间种植一定数量的其他作物斑块田,有其他作物的害虫卵可供赤眼蜂的繁殖与寄生,如豆荚螟、小菜蛾等;第三,稻田的次要食叶害虫是赤眼蜂良好的中间繁殖寄主,如稻螟蛉、稻苞虫等害虫;第四,在田间害虫卵不足的情况下,可释放人工繁殖的米蛾卵或麦蛾卵。动态控害释放适用所有的生态防控稻田,一般稻田间的蛾量达到每亩150-200只时,每亩放蜂10000只,如放蜂后4-7天内田间每亩蛾量超过300-400只而自然蜂量不足时,需补防一次,在田间寄生卵量达到蛾量30倍以上时即不需要放蜂;一般早稻释放I次或不释放,中晚稻释放1-2次。后期保效释放是为确保功能叶片不受卷叶螟和稻螟蛉等叶片害虫的危害,以及二化螟等蛀穗害虫对稻穗的危害,在孕穗末期至始穗期,需放一次保后蜂以确保后期水稻不受损害。后期保效释放法适用所有的生态防控稻田,在水稻生育后期各种害虫频发,二化螟、卷叶螟和稻螟蛉等害虫每年每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该期的病虫害防治是赤眼蜂释放的关键时期,无论虫量多少都有放蜂的必要,且防治效果显著,放蜂量需要根据害虫数量和田间赤眼蜂存量综合确定,一般每亩10000—15000头。释放赤眼蜂主要采用卵卡释放法,即把将要羽化蜂的卵卡分别贴入放蜂器内,放蜂器应具有防雨、防风、防日晒的特点,一般选用一次性防水较好的硬纸杯;然后将放蜂器的开口朝下,以便羽化的赤眼蜂自由飞出,寻找寄主;放蜂器一般用粗线或细绳吊在I. 8—
2.Om的竹竿上,尚水稻植株顶部约30—50cm,并随水稻的生长逐步升闻。稻田间放蜂点的多少取决于赤眼蜂的扩散能力和卵卡数量,赤眼蜂由点到面以圆形向外扩散,有效半径10-15m,并在8-10m内的寄生率最高;然而,赤眼蜂的扩散范围与风向、风速和气温密切相关,顺风则活动范围更大些,适宜的温度也有助于赤眼蜂的扩散;根据赤眼蜂的活动能力,大面积的稻田一般每亩放9-10个点,每个点插一根挂有放蜂器的长竹竿,竹竿之间间距
8-9m,田边距离3-4m。放蜂点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均匀地布点,以梅花形分布较好,也可采用四方形。
本实用技术总结了前人推广应用的经验,通过研究与改进,现已形成一套使用具体的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方案,通过低量繁殖释放法、动态控害释放法和后期保效释放法可以有效防治稻田中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害虫。本发明增强了自然赤眼蜂田间生存能力,大幅度降低了放蜂成本,增加了控害效果,减少了稻田中螟虫的基数,减轻对化学药剂的的依赖是绿色有机栽培中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只是一项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具体实施方法 实施例I
稻田释放赤眼蜂一般选择在阴天或晴天,雨天不宜放蜂。赤眼蜂有喜光以及在上午羽化的特性,且白天活动频繁,晚上静止的习性。赤眼蜂释放后I一3天便可羽化完全,高温时期羽化时间便会缩短。赤眼蜂寄生4一5天后,被寄生的卵粒呈黑色有关泽状态,每亩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20— 30株,以计算单株寄生卵的数量,推算出田间赤眼蜂数量,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估算出赤眼蜂的羽化率,为下次释放赤眼蜂提供依据。 具体释放包括如下步骤
(1)低量繁殖释放在水稻分蘖期,当包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在内的鳞翅目害虫总蛾量达到每亩100— 200只或者每亩可寄生的害虫卵总量达到10000—20000粒时释放赤眼蜂,释放量为每亩5000—10000只;
(2)动态控害释放针对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目标害虫控制,根据目标害虫主害代常年发生期和害虫发育进度,初步预测目标害虫的发蛾期,在发蛾初期观察害虫发蛾和田间发蛾量情况,在害虫发蛾始盛期释放赤眼蜂,释放量=蛾量X 30-田间寄生卵量X 70% ;
(3)后期保效释放在水稻孕穗末期至始穗期释放一次赤眼蜂以确保后期水稻不受损害;赤眼蜂的释放量为每亩10000—15000只;
其中,所述蛾量是指害虫发蛾后稻田中蛾的数量,所述田间寄生卵量是指田间可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虫虫卵量;
所述释放赤眼蜂是在每亩稻田中设置9一 19个放蜂点,每个放蜂点插一根挂有放蜂器的竹竿,相邻竹竿之间的间距为8 — 9m,竹竿与田边的距离为3 — 4m ;所述竹竿长I. 8—
2.Om ;所述放蜂器与水稻植株顶部的距离为30— 50cm。本发明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绿色生产区大面积防控效果为69. 61%—77. 29%,化学防治区防效为49. 80%—93. 14%。稻纵卷叶螟2009— 2011年绿色生产区大面积防控效果为69. 34% — 87. 10%,化学防治区防效为46. 52% — 86. 10%。由于稻螟赤眼蜂在田间能够持续控制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密度,防效较为稳定,同一地点年度间差异较小,而使用化学药剂和施药时间的差异及其抗药性等原因,导致化学防治效果不稳定,差异较大。
权利要求
1.一种赤眼蜂稻田释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低量繁殖释放在水稻分蘖期,当鳞翅目害虫总蛾量达到每亩100—200只或者每亩可寄生的害虫卵总量达到10000— 20000粒时释放赤眼蜂,释放量为每亩5000—10000只; (2)动态控害释放针对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目标害虫控制,根据目标害虫主害代常年发生期和害虫发育进度,初步预测目标害虫的发蛾期,在发蛾初期观察害虫发蛾和田间发蛾量情况,在害虫发蛾始盛期释放赤眼蜂,释放量=蛾量X30-田间寄生卵量X 70% ; (3)后期保效释放在水稻孕穗末期至始穗期释放一次赤眼蜂以确保后期水稻不受损害; 其中,所述蛾量是指害虫发蛾后稻田中蛾的数量,所述田间寄生卵量是指田间可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虫虫卵量。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鳞翅目害虫包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期保效释放中赤眼蜂的释放量为每亩 10000—15000 只。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赤眼蜂是在每亩稻田中设置9一19个放蜂点,每个放蜂点插一根挂有放蜂器的竹竿,相邻竹竿之间的间距为8 — 9m,竹竿与田边的距尚为3—4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竿长I.8-2. Om ;所述放蜂器与水稻植株顶部的距离为30— 50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眼蜂稻田释放方法,包括低量繁殖释放、动态控害释放和后期保效释放。本实用技术提高了赤眼蜂田间繁殖数量和蜂体生活力。解决了赤眼蜂田间繁殖数量低、害虫爆发性为害和蜂体生活力弱等问题,减少了稻田中螟虫的基数,减轻对化学药剂的依赖,是一种有机水稻生产不可缺少的绿色环保防控方法。
文档编号A01M99/00GK102845366SQ201210331518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0日
发明者张玉烛, 刘洋 申请人: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张玉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