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退化温性草甸草原的方法

文档序号:222082阅读:9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采用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退化温性草甸草原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草甸草原的改良方法,具体为ー种通过采用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我国北部牧区退化温性草甸草原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温性草甸草原是我国北方的ー个主要草原类型,由多年生中早生、广幅旱生草本植物(丛生禾草和根茎型禾草)为优势种所组成的草原植被。该类型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帯,具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及其岭西、岭东的高平原、低山丘陵地上,是内蒙古等北方牧区最好的ー块草地,也是连接北方森林和草原重要的生态纽帯。全国面积约为6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11.3%。草甸草原地区属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彡10°C的年积温在1800 2000°C之间,雨水适中。这里牧草生长茂 密,一般草群高度达60 80厘米,盖度达60 85% ;产量高,质量好,亩产青草225 400公斤,优质牧草可占50 8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森林草原带的下部,东北北部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坡地、河谷低地和丘陵地的淡黑钙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天然优良割草地。草甸草原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每平方米可达20种以上,主要禾草有贝カロ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草(Leymus chinensis)、拂于矛(Calamagrostisepigeios)等;杂类草有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脚苔草(Carex pediformis)、裂叶蒿(Artemisia laciniata)等。其气候与土壤条件虽不如疏林草原好,但仍有较多的雨水,而且气温较高。所以,在没有人工灌溉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多种优良牧草,是良好的天然放牧场和割草场,适于发展大牲畜,尤其适于养牛业,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和过牧等原因,草甸草原核心区域草地沙化退化日趋严重,已危及牧区人民生产生活和草原的生态安全,同时对东北及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本发明就是对北方退化草甸草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改良方法,g在保护草甸草原丰富的物种资源,尽快提高草场产草量和牧草质量,増加载畜量。通过浅翻改善土壤理化状况,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合北方退化草甸草原改良并可很好地保护原生植被和物种多祥性的简单而便捷的新方法。ー种采用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退化温性草甸草原的方法,通过在退化的温性草甸草原区采用与坡向平行的方式,每隔40米距离浅翻20米宽的带状补播帯,形成补播带与原始植被带(即隔离带)的条带状相嵌分布,然后对浅翻带进行人エ补播牧草改良,对原始植被带进行封育改良。更进ー步的方案是所述的人工补播牧草采用的补播品种为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元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羊草(Leymus chinensis)、負花 _ 猜(Medicagofalcata)中的一种或几种。更进ー步的方案是所述的人工补播牧草是在不晚于初霜前60天开始,土壤处理采用浅翻形式,翻耕深度10至20厘米为宜,翻后耙匀,随翻随播,播量按人工草地正常播量计算,采用条播方式。本发明中,条带状补播改良草原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草地产量,而且可改善草群品质。使可食牧草比重显著增加,特别是上繁草(指补播的人工牧草品种)比重显著增加,隔离带的天然草地由于得到封育,原生植被恢复速度加快,同时劣等植物和有毒有害植物明显减少,草群牧草品质大为改善,为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恢复提供了量多质优的饲草。条带状补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可使草地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原生植被逐渐恢复。经改良后的植被覆盖度提高30%左右,使天然草场在保持原生群落的基础上,又増加了披碱草、羊草等人工补播的新品种,同时通过原生植被的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使补播区域也 逐渐恢复原生植被。条带状补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可避免人为引的草地沙化。由于补播耕翻深度较浅,仅为15厘米左右,而且每耕翻20米宽便有40米的封育草场的隔离带保护,即使在大风日也不至于产生沙尘暴,加之在夏秋播种又避开了春季干旱多风季节,播后15-20天即可出苗,草地裸露时间短,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引起草地沙化。条带状补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具有省时、省力、省资金的优点。首先是补播不必把地面全部耕翻,既节约了人力,又节约了能源,同时还可缩短建设周期。在建设第二年即可使用,比重新建植人工草地缩短了一半时间。条带状补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适用范围广。在不适宜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地的沙质暗栗钙土草甸草原区和坡度大于10度的退化草甸草原地段都可以进行条带状补播改良。条带状补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可以部分取代松土补播改良技木。由于草甸草原植被相对较密,地下生物量(即根系)较多,松土补播机具不易整平草场和破碎土垡,加之补播的草种因复土不严,保墒不好,出苗率低,当年出苗的牧草又竞争不过松土后的原生植被,第二年返青率也较低。实践证明,松土补播在草甸草原区改良草原 效果不明显,农牧民也不愿接受,而带状补播恰恰克服了上述不足,为改造退化的草甸草原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具体实施例方式I、实施条帯状补播的条件全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上,雨热同期有利于牧草生长的北方地区。草地呈中重度退化,原生植被盖度在40%以下,草群高度在30厘米以下的草甸草原区。2、技术要求(I)品种选择补播改良地段选用的补播品种为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的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元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羊草(Leymus chinensis)、負花 _ 猜(Medicagofalcata)等优良的栽培牧草品种。⑵补播方式采用与坡向平行方式,每隔40米距离浅翻20米带状补播地块,形成补播地块与原始植被条带状相嵌分布,即带状补播宽度20米,中间隔40米保持原始植被,补播地块与原始植被相间分布形成条带状。
(3)补播技术要求
本发明根据我国北方地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推荐实施夏播,但在春季土壤墒情好,雨水充沛年景也可实施春播。夏播时间一般不晚于初霜前60天。土壌处理采用浅翻形式,翻耕深度以15厘米为宜,翻后耙匀,随即播种,播量按人工草地正常播量计算,采用条播方式,行距依据牧草品种确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采用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退化温性草甸草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退化的温性草甸草原区采用与坡向平行的方式,每隔40米距离浅翻20米宽的带状补播带,形成补播带与原始植被带的条带状相嵌分布,然后对浅翻带进行人工补播牧草改良,对原始植被带进行封育改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采用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退化温性草甸草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补播牧草采用的补播品种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羊草(Leymus chinensis)、黄花苜猜(Medicago falcata)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采用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退化温性草甸草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补播牧草是在不晚于初霜前60天开始,土壤处理采用浅翻形式,翻耕深度10至20厘米为宜,翻后耙匀,随翻随播,播量按人工草地正常播量计算,采用条播方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中度或重度退化的草甸草原上通过采取条带状补播方式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新型技术。发明对北方退化草甸草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改良技术,通过浅翻后补播优良人工牧草,科学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退化草原产草量和牧草质量,对保护草甸草原丰富的物种资源,促进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档编号A01B79/02GK102835204SQ201210355020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杨殿林, 朗巴达拉呼, 蒋立宏, 赵建宁 申请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