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雪林配置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普遍受蒙古冷高压和西伯利亚反气旋的影响,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干燥、风力强劲,积雪期长,导致冬季频繁发生积雪及风吹雪灾害,而且直接给工交农牧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一些重要的经济基础设施及城镇人居环境需要防治风雪灾害的需求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营造一种配置合理格局结构科学的防雪林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土资源匮 乏,不可能按照常规方法大面积、大密度的营造防护林,而且对于大面积的防护区域,布设大规模的工程措施也不太现实,并且耗资大,防治效果不如生物措施效益长久。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地,且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定规模低密度的防雪林网(带)体系。目前防治风吹雪灾害的防护措施绝大部分为工程措施,且大多仅针对公路及铁路等重要交通运输线路,防护面积局限于“线性防护”。工程措施虽然能够较快的起到防护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经济成本高、防护面积小、安装布设繁琐、后期养护困难以及有效防护时间短等,不能满足一些大面积经济基础设施及城镇人居环境防治风雪灾害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捷、快速、经济、防护时间长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包括以下三种造林技术模式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每带包括两行灌木、4行乔木,每两行乔木为一类乔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风侧,所述乔木的株行距为3 X 3m,所述灌木的株行距为I X 2m,林带间距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 OX1. 5m,林带间距为IOm ;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 X 3m,林带间距为20m。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由于包括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等三种造林技术模式,针对风雪灾害来源方向,通过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及林带间距,削弱风吹雪的风能,将上风侧来雪大量滞留在林带及林带间,减轻风雪危害,营造防雪林简捷、快速、经济、防护时间长。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的林带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的每带施工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的林带布置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的每带施工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的林带布置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的每带施工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乔木种植穴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灌木种植穴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是包括以下三种造林技术模式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如图1、图2所示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每带包括两行灌木、4行乔木,每两行乔木为一类乔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风侧,所述乔木的株行距为3 X 3m,所述灌木的株行距为I X 2m,林带间距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如图3、图4所示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 OX1. 5m,林带间距为IOm ;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如图5、图6所示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X3m,林带间距为20m。所述乔木为树体高大、树冠较窄、根深、不易风倒、不易风折、干直、生长迅速、有经济效益的树种,造林树高不低于3m,4行乔木中2行配置速生杨。所述灌木为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能力的树种,造林树高不低于O. 8m。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如图7、图8所示,乔木造林整地规格60cmX 60cmX 60cm,灌木造林整地规格40cmX40cmX40cm,采用“品”字型配置。根据土壤类型条件确定造林技术模式对立地条件中等偏上的地区,采用所述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对于立地条件很差、地处荒滩地土层浅薄、表面砾卵石裸露的地区,采用所述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对土层瘠薄的荒滩地,采用所述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本发明是本着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即保持林带走向与频发有害风向垂直,以现有立地类型为前提,通过合理选择乔木、灌木树种,在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前提下营造的以“乔灌结合”为主要空间配置模式的防雪林配置技术。造林树种选择以林木的适应性和滞雪、抗雪性能为前提,并通防护林结构的不同配置方法确定了以下几种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a、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六行一带,乔木4行,其中2行为一类乔木树种,混合配置,灌木2行;乔木林带靠近下风侧,株行距为3 X 3m,灌木林带靠近上风侧,株行距为I X 2m,林带间距为30m。根据立地类型调整乔灌木树种,对立地条件较好,沿交通干线又有一定景观要求的地区,乔木适宜选择树体高大、树冠较窄,根深、干直、生长迅速以及具备一定景观作用的乔木树种交替混合配置,灌木选择乡土树种;对立地条件中等或较好的地区,乔木适宜选择树体高大、干直,不易风倒、风折,生长迅速及具备一定经济效益的树种交替混合配置,灌木选择乡土树种;对立地条件一般的地区,乔木选择速生,易成活,易繁殖的乔木树种交替混合配置,灌木选择乡土树种。b、对于个别立地条件很差,地处荒滩地土层浅薄,表面砾卵石裸露的地区,常规乔木造林基本不行,只能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同时营造灌木林,选择乡土灌木树种,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 0X1. 5m,林带间距为IOm0C、对个别土层瘠薄的荒滩地可采用客土造林的方式,树种选择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易繁殖的乡土乔木树种,林带配置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 X 3m,,林带间距为20m。 本发明所述的以上三种防雪林配置方法是基于长期野外试验及生产实践总结出的风雪灾害防护林配置技术。其特点是针对风雪灾害来源方向,立足现有立地条件,在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前提下,营造科学合理的以“乔灌结合”为主要空间配置模式的防雪林。防雪林主要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方法,通过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及林带间距(林带结构为疏透结构,透风系数在O. 3 O. 5之间,整林带间距为10m、20m、30m不等),削弱风吹雪的风能,将上风侧来雪大量滞留在林带及林带间,减轻风雪危害。充分体现防雪林简捷、快速、经济,防护时间长的特点,从而实现防雪林网(带)体系在防治风雪灾害方面的重要意义。具体实施例,依次包括如下步骤(I)树种选择原则选择树体高大、树冠较窄,根深,不易风倒、风折;速生,尤其生长快、干直兼有经济效益及美观性;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能力,当地已有成功造林经验的乡土树种。在配置乔木林带时,其中2行乔木尽量选择速生杨树为先锋树种,快速起到防护作用,并根据立地条件搭配具有一定经济效应的造林树种,实现防雪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2)种苗运输、保存与处理措施在种苗运输过程中,要经常向苗木根部淋水,保持苗木湿润。从起苗到运输过程中,注意保护好苗木根系,乔木树种均带土球。(3)防雪林林带建设以春季造林为主,春季适于绝大多数树种造林,初春土壤墒情相对较好,树木在此时开始发芽生长,根系因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开始活动的时间比地上部分要早,应按不同树种发芽物候期,土壤解冻先后安排栽植顺序,尽量提早,一般不进行秋季造林。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乔木造林整地规格60cmX 60cmX 60cm,灌木造林整地规格40cmX40cmX40cm,整地时尽量保留原灌木,不破坏草本植物,以减少水土流失。林带设计采用乔灌结合的结构配置模式,六行一带,乔木4行,灌木2行,乔木株行距为3mX3m,灌木株行距为ImX 2m,林带间距均为30m。对只有灌木措施的防雪林采用两行一带造林模式,株行距为1. OmX1. 5m,林带间距为10m。对于客土营造防雪林模式,林带设计为三行一带,株行距为3X3m,两个树种采用隔带混合配置方式,林带间距为20m。由于造林设计中采用大苗造林和部分灌木故造林方式选择为植苗造林,加快林分郁闭,尽快形成具有防护效益的稳定森林结构。(4)抚育管护措施①浇水方面,栽植后立即灌溉,5-7天补灌一次,每月灌水1-2次,年灌水不少于10次考虑到土壤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溃化,故造林初期,灌水量及次数应略大,成林后灌水量相应减少;。②修枝抹芽方面,当幼树的树干上萌发的嫩芽尚未木质化时,将离地面树高三分之二以下的嫩芽抹掉;修枝的时间以晚秋和早春为宜,修枝的强度根据树种特性、年龄、立地条件和树冠发育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与立地条件、年龄和树冠发育情况成正比,即立地条件好、年龄大、树冠发育良好,修枝可稍多,否则,修枝宜少。修枝强度在幼林郁闭前后约为全树高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随着树龄的增长,修枝强度可达三分之二。修枝时,小枝可用枝剪修剪或用利刀紧贴树干由下向上进行剃削,较粗大的枝条,宜用锯子锯断,应保持切口平滑,防止树体机械损伤。③平茬和补植方面,造林当年的冬季对造林情况进行调查,对死亡的苗木要在第二年春季补植,对生长不良的植株,在春季苗木开始生长前平茬,平茬就是截去幼树地上部分,使其重新萌生新枝条,培养成优良树干的一种抚育措施。平茬时留干高度3-5 Cm,工具要锋利,切口要平滑;平茬后,最好盖土,防止茬口冻伤及损失水分。平茬苗在萌发出新梢后要及时进行修枝,保留I个 生长健壮的枝。④病虫害防治方面,根据防护地区及所选取植物可能受到的主要病虫害的危害,有针对,分时段,及时有效的提前实施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本发明是一种防雪林配置技术,林带配置采用乔灌结合的形式,构建以乔木为核心,乔灌结合的防护林带。防雪林在固定林带内的降雪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滞留从上风侧吹来的积雪,其中乔木树种选择原则为树体高大、树冠较窄,根深,不易风倒、风折,尤其是干直、生长迅速、有经济效益及美观性的树种;灌木选用原则为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能力树种的。林带配置采用的乔灌树种优先考虑乡土树种以及能够尽快产生防护效益的树种。关于防雪林林带带距,因为与树高和林带疏透度关系密切,在疏透度一定的情况下,原则上树高越高,防护距离越远,带距应该越宽。根据实际观测,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防风的有效距离一般为树高的15 20倍,但冬季由于树木落叶,林带很难达到疏透结构(疏透度O. 3 O. 5),基本都是透风结构(疏透度>0. 5),有效防护距离要小得多,初步观测结果,约为树高的8 10倍。也就是说,假设5m高的林带,其有效防护距离为40 50m。因此,为安全起见,本发明设定30米的带距。同时林带的高度与防雪效果具有密切关系,根据有关学者提出的回归方程D=1. 6619e0. 0347H(H为植被高度,D为积雪深度),可以按上述方程估算出防护林的积雪深度,同时根据降雪情况调整防护林格局配置。本发明在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等特点后,针对风吹雪灾害的成灾特点,在现有立地条件下,选取适应当地气候特征的乡土树种和典型荒漠灌木植物为造林树种,实践形成了一项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配置技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三种造林技术模式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每带包括两行灌木、4行乔木,每两行乔木为一类乔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风侧,所述乔木的株行距为3X 3m, 所述灌木的株行距为I X 2m,林带间距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 O X1. 5m,林带间距为10m;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 X 3m,林带间距为20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乔木为树体高大、树冠较窄、根深、不易风倒、不易风折、干直、生长迅速、有经济效益的树种,造林树高不低于3m,4行乔木中2行配置速生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木为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能力的树种,造林树高不低于O. Sm。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乔木造林整地规格60cmX 60cmX 60cm,灌木造林整地规格40cmX 40cmX 40cm, 采用“品”字型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土壤类型条件确定造林技术模式对立地条件中等偏上的地区,采用所述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对于立地条件很差、地处荒滩地土层浅薄、表面砾卵石裸露的地区,采用所述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对土层瘠薄的荒滩地,采用所述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包括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每带包括两行灌木、4行乔木,每两行乔木为一类乔木,乔木的株行距为3×3m,灌木的株行距为1×2m,林带间距为30m;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0×1.5m,林带间距为10m;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3m,林带间距为20m。通过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及林带间距,削弱风吹雪的风能,营造防雪林简捷、快速、经济、防护时间长。
文档编号A01G23/02GK103004552SQ201210553679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
发明者丁国栋, 包岩峰, 赵媛媛, 高广磊, 石星, 冯颖, 王新星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