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方法

文档序号:2236527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田回排水有效利用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借助于干旱区绿洲农田地头原有防渗渠道和荒漠区所挖排水渠,将农田回排水引流至提前建设好的放置池内,对农田回排水实施过滤处理后,继续沿着农田防渗渠道流入荒漠区排水渠,供给荒漠植被生存和生长所需。本发明可用于含有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干旱区,因自然和人为干扰造成的荒漠植被退化区域,在充分使用农田回排水后进行的水资源有效利用、植被恢复重建、生态环境改善和荒漠化防治等方面。该方法解决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回收利用农田回排水用于荒漠区植被生长的问题。
【专利说明】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干旱区农田回排水有效利用新方法,具体涉及农田回排水的回收处理和荒漠植被有效利用新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十五”和“十一五”以来,耕地总量保持下降趋势,且存在水土资源不匹配问题,对水土资源进行高效利用非常重要。在干旱区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活和生产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荒漠植被严重衰败等问题,已威胁到绿洲的稳定性。如何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绿洲区和荒漠区用水平衡,研发水资源有效利用技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当代农村,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形势下,高灌溉定额的大水漫灌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存在,大量的农田排水被随意排掉,高矿化度农田排水一部门通过渗漏成为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另一部分直接排入下游水库或者湖泊中,污染水库或湖泊水体。农田回排水的有效处理和二次利用研究也已初见成效,将农田回排水引流至放置池,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等对农田回排水实施预处理,改善农田回排水水质,而后直接用来灌溉农田,实现二次利用。进一步研究农田回排水有效利用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二次利用,减缓水资源供需矛盾,满足荒漠植被用水需求。
[0003]传统的农田回排水有效利用技术方法一直没有解决或很难解决流域绿洲区和荒漠区用水矛盾问题,在干旱区,随着绿洲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力口,致使下游河道断流,湖泊萎缩,荒漠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植被衰败。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满足下游生态用水需求,将农田回排水统一引流至放置池,进行过滤预处理后,继续引流至荒漠区供给荒漠植被生长所需,这一技术称为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技术。传统的方法为农田回排水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处理后的水再次用来灌溉。此夕卜,传统方法未涉及荒漠区植被对农田回排水的有效利用问题,而本方法通过在绿洲内挖防渗渠道和在荒漠区挖多条排水渠来实现农田回排水的有效回流和利用,满足一部门荒漠区植被生长所需。为此,研发了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技术,以实现农田回排水的有效利用和满足荒漠区部分植被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借助于干旱区绿洲农田地头原有防渗渠道和荒漠区所挖排水渠,将农田回排水引流至提前建设好的放置池内,对农田回排水实施过滤处理后,继续沿着农田防渗渠道流入荒漠区排水渠,供给荒漠植被生存和生长所需,实现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的目的。本发明可用于含有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干旱区,因自然和人为干扰造成的荒漠植被退化区域,在充分使用农田回排水后进行的水资源有效利用、植被恢复重建、生态环境改善和荒漠化防治等方面。解决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回收利用农田回排水用于荒漠区植被生长的问题。
[0005]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方法,该方法所涉及的装置由农田回排水放置池(I)、进水口(2)、出水口(3)、隔栅栏(4)、篷布(5)和排水渠(6)组成,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
a、选择并建设农田回排水放置池:选择在干旱绿洲区,以县域为单位,在每个县域,依据地形地貌特征,选择距离荒漠区较近、宽阔合适的地点,建设长为6m,宽3m,深2m,容量为36m3的农田回排水防渗放置池(I ),该放置池(I)与各农田地头防渗渠道相连接;
b、在荒漠区挖排水渠:在长6km、宽6km、面积为36km2的荒漠区内,沿距离中线两侧
1.5km和2.5km处,平行各挖2条排水渠(6),排水渠(6)间距为1km,将挖好的排水渠(6)与绿洲内渠道相连接,荒漠区内的排水渠(6)规格与绿洲区内渠道相同,如果是荒漠河岸林,中线用河道代替,沿着河道两侧平行各挖2条排水渠(6);
C、农田回排水流入荒漠区过程:将从农田地头排出的农田回排水,经绿洲内防渗渠道从放置池(I) 一端的进水口( 2 )流入放置池(I)内,流入放置池(I)内的农田回排水经隔栅栏(4)过滤处理后,从放置池(I)另一端的出水口(3)流出,继续沿着农田防渗渠道流入连接的荒漠区内开挖的4条排水渠(6)中,满足了荒漠区植被生长。
[0006]该方法所涉及装置中的放置池(I)的顶端一侧分别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在放置池(I)内设有隔栅栏(4 ),在放置池(I)顶部覆盖篷布(5 )。
[0007]该方法所涉及装置中的放置池(I)内固定的隔栅栏(4)为距离进水口 2m,宽为3m、高度为2m,隔栅栏(4)的 缝隙间距为0.5-lcm。
[0008]本发明所述的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方法,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t匕,具有以下优点和卓著的效果:
①本发明以满足干旱荒漠区植被生态用水为目的,在回收利用农田回排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田回排水二次利用的同时,缓解了流域绿洲区和荒漠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0009]I〗1本发明与现有农田回排水利用技术相比,回排水处理程序简单,无需运用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借助荒漠区天然植被具有较强的吸盐和抗盐的特性,排入荒漠区的高矿化度农田回排水可被充分利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发明农田回排水放置池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荒漠区内排水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实施例1:
以中国焉耆盆地博湖县为例,实施本发明方法;
在绿洲区建设农田回排水放置池:
在博湖县,依据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选择博湖县以南光明农场和种马场畜牧连平坦开阔位置,在绿洲外围靠近荒漠区的开阔地带建设2个农田回排水放置池,放置池长6m,宽3m,深2m,即容量为36m3,在放置池I的顶端一侧分别设有进水口 2和出水口 3,在放置池I内设有距离进水口 2m,宽为3m、高度为2m的隔栅栏4,隔栅栏4的缝隙间距为0.5cm,用来过滤农田回排水中的枯枝落叶和废弃塑料袋等杂质,在放置池I顶部覆盖篷布5,该放置池I与各农田地头防渗渠道相连接;
在荒漠区挖排水渠:
在博湖县孔雀河下游,选择长6km、宽6km、面积为36km2的正方形荒漠区,在荒漠区中线位置有河道穿过,在距河道两侧1.5km和2.5km处,平行各挖2条排水渠6,不用水泥摸底,排水渠6间距为1km,将挖好的排水渠6与绿洲内渠道相连接,荒漠区内的排水渠6规格与绿洲区内渠道相同;
农田回排水流入荒漠区过程:
在博湖县,运用现有的农田防渗渠道,将从农田地头排出的农田回排水集中引流至光明农场和种马场畜牧连从放置池I一端的进水口 2流入放置池I内,放置池I内固定的隔栅栏4缝隙过滤农田回排水中的枯枝落叶和废弃塑料袋等杂质处理后,从放置池I另一端的出水口 3流出,继续沿着相连接的农田防渗渠道流入孔雀河下游预先挖好的荒漠区内开挖的的4条排水渠6中,即可满足了荒漠区植被生长。
[0012] 实施例2
在绿洲区建设农田回排水放置池:
在博湖县,依据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选择博湖县以南光明农场和种马场畜牧连平坦开阔位置,在绿洲外围靠近荒漠区的开阔地带建设2个农田回排水放置池,放置池长6m,宽3m,深2m,即容量为36m3,在放置池I的顶端一侧分别设有进水口 2和出水口 3,在放置池I内设有距离进水口 2m,宽为3m、高度为2m的隔栅栏4,隔栅栏4的缝隙间距为1cm,用来过滤农田回排水中的枯枝落叶和废弃塑料袋等杂质,在放置池I顶部覆盖篷布5,该放置池I与各农田地头防渗渠道相连接;
在荒漠区挖排水渠:
在博湖县孔雀河下游,选择长6km、宽6km、面积为36km2的正方形荒漠区,沿距离中线两侧1.5km和2.5km处,平行各挖2条排水渠6,排水渠6间距为1km,将挖好的排水渠6与绿洲内渠道相连接,荒漠区内的排水渠6规格与绿洲区内渠道相同;
农田回排水流入荒漠区过程:
在博湖县,运用现有的农田防渗渠道,将从农田地头排出的农田回排水集中引流至光明农场和种马场畜牧连从放置池I一端的进水口 2流入放置池I内,流入放置池I内的农田回排水通过放置池I内固定的隔栅栏4缝隙过滤农田回排水中的枯枝落叶和废弃塑料袋等杂质处理后,从放置池I另一端的出水口 3流出,继续沿着相连接的农田防渗渠道流入孔雀河下游预先挖好的荒漠区内开挖的的4条排水渠6中,即可满足了荒漠区植被生长。
【权利要求】
1.一种干旱荒漠区植被有效利用农田回排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所涉及的装置由农田回排水放置池(I)、进水口(2)、出水口(3)、隔栅栏(4)、篷布(5)和排水渠(6)组成,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 a、选择并建设农田回排水放置池:选择在干旱绿洲区,以县域为单位,在每个县域,依据地形地貌特征,选择距离荒漠区较近、宽阔合适的地点,建设长为6m,宽3m,深2m,容量为36m3的农田回排水防渗放置池(I ),该放置池(I)与各农田地头防渗渠道相连接; b、在荒漠区挖排水渠:在长6km、宽6km、面积为36km2的荒漠区内,沿距离中线两侧1.5km和2.5km处,平行各挖2条排水渠(6),排水渠(6)间距为1km,将挖好的排水渠(6)与绿洲内渠道相连接,荒漠区内的排水渠(6)规格与绿洲区内渠道相同,如果是荒漠河岸林,中线用河道代替,沿着河道两侧平行各挖2条排水渠(6); C、农田回排水流入荒漠区过程:将从农田地头排出的农田回排水,经绿洲内防渗渠道从放置池(I) 一端的进水口( 2 )流入放置池(I)内,流入放置池(I)内的农田回排水经隔栅栏(4)过滤处理后,从放置池(I)另一端的出水口(3)流出,继续沿着农田防渗渠道流入连接的荒漠区内开挖的4条排水渠(6)中,满足了荒漠区植被生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所涉及装置中的放置池(I)的顶端一侧分别设有进水口( 2 )和出水口( 3 ),在放置池(I)内设有隔栅栏(4 ),在放置池(I)顶部覆盖篷布(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所涉及装置中的放置池(I)内固定的隔栅栏(4)为距离进水口 2m,宽为3m、高度为2m,隔栅栏(4)的缝隙间距为0.5_lcm。
【文档编号】E02B11/00GK103711107SQ201410030235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3日
【发明者】付爱红, 李卫红, 陈亚宁, 香慧远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