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40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大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低,只能一层土壤用来种植,温室阴影不能利用,恒温功能不足且能源消耗量大导致成本较高,常规无土栽培成本高,单价高。针对上述缺陷,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20076793)公开了一种由阴棚、阳棚组合而成的多功能温室大棚,阳棚与阴棚由墙体分隔,阴棚室内的空间包括地面以上与地面以下两部分构成,阴棚与阳棚各自设有风口与通 风换气装置,它既可以种植蔬菜和瓜果,又可以用于食用菌栽培,可采集日夜风光,使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但是其风口与通风换气装置未针对阴棚、阳棚种植的植物特点进行设计,通风效率及效果未能充分适应植物生长,不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和收益。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920127145)公开了一种农业微生态零排放共生系统,使畜禽和种植物组合成微生态系统,将畜禽排泄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层处理后作为种植物的肥料,畜禽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植物的光和作用充分,利于植物生长。该项专利虽然提到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但是二氧化碳是由畜禽产生的,整个微生态系统中由于包括畜禽养殖及其排泄物处理部分,极易可能引入病毒和病虫害,产生交叉感染,且养殖畜禽的成本也较高。而且,该项专利也未详细介绍如何将二氧化碳通入植物区的通风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引导不同种植区间的空气流动,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对生产成本也有良好的控制。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包括第一温室和位于第一温室下方的第一菌室,所述第一温室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为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在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或者在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内的二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设第一菌室朝阳的一侧为第一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一菌室北侧,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即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比地平面高出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一距离范围内、且第一菌室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双向通风管道;所述第一温室的透光膜上设有前风口和后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与第一菌室北侧背向紧邻的第二菌室;[0011]设第二菌室朝阳的一侧为第二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二菌室北侧,所述第二菌室的顶部比地平面高出第二距离,在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内、且第二菌室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双向通风管道;第二菌室南侧与第一菌室的公用保温墙体上设有将第二菌室内的二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通风管道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吸气罩、单向轴流风机、以及百叶风口;所述双向通风管道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双向轴流风机和百叶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与第一温室北侧背向紧邻、且位于第二菌室上方的第二温室,第二温室外设有防虫网或透光膜。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温室与第一温室的尺寸关系需满足以下条件设第一温室的最高处的高度为H,相邻两个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之间的间距为D,则第二温室的长度L和高度h满足如下关系L彡(L+D)h/H。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室最高处的高度为5. 8 6. 4米,所述第二温室的高度为3 5米。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室与第二温室的公用保温墙体上开设有一个给第二温室采光的玻璃窗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菌室南侧外部和第二菌室北侧外部设有地下水池。进一步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以地源热泵作为能源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出风口位于各菌室和温室中。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将菌室中的二氧化碳废气导入温室中作为气体肥料,满足温室中作物生长的需要,同时减少整个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专门为温室中的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所需的成本,同时尽可能减少病虫害。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流通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空气流通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后。[0029]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如图I所不,包括第一温室I和位于第一温室I下方的第一菌室2。第一温室I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第一温室I通常具有三面保温墙体,在图I中具备为保温墙体B以及与保温墙体B相邻接的两侧的保温墙体,第一菌室2具有四面保温墙体,分别为保温墙体A、B、以及与保温墙体A和B相邻接的两侧的保温墙体,故第一菌室2与第一温室I公用三面保温墙体,即保温墙体B以及与保温墙体B相邻接的两侧的保温墙体。第一菌室2的顶部为第一温室I的地面,在第一温室I的地面或者在第一菌室2与第一温室I的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2内的二氧化碳通入第一温室I内的第一单向通风管道5。设第一菌室2朝阳的一侧为第一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一菌室北侧,第一菌室2的顶部即第一温室I的地面比地平面高出一段距离,在高出的这段距离范围内、且第一菌室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第一双向通风管道6。第一温室I的透光膜上设有前风口 3和后风口 4。第一温室I因种植面大,前后通风口不能在冬天、沙尘暴、大风等不利天气开窗,且第一温室I前后通风口可以打开的时间一般晚于植物生长最需要二氧化碳的时间。该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采用以地源热泵作为能源的温度控制系统,地源热泵井管7均匀分布于第一菌室2的地面以下,温度控制系统的出风口位于各囷室和温室中。图2为本实施例的空气流通示意图,第一单向通风管道5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吸气罩8、单向轴流风机91、以及百叶风口 10。第一双向通风管道6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双向轴流风机92和百叶风口 10。单向轴流风机91为一个轴流风机;双向轴流风机92为两个并排反向安装的轴流风机,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轴流风机工作,用于根据需要强制排风或者吸入动力新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与第一菌室2北侧背向紧邻的第二菌室11。考虑到便于单人站立种植和采摘,第一菌室2和第二菌室11的高度大于等于2米足够,再高或再低均不符合人体工学要求。设第二菌室11朝阳的一侧为第二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二菌室北侧,第二菌室11的顶部比地平面高出一段距离,在高出的这段距离范围内、且第二菌室北侧的保温墙体C中安装有第二双向通风管道13。第二菌室南侧与第一菌室2的公用保温墙体上设有将第二菌室11内的二氧化碳通入第一温室I内的第二单向通风管道12。图4为本实施例的空气流通示意图,第二单向通风管道12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吸气罩8、单向轴流风机91、以及百叶风口 10,第二双向通风管道13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双向轴流风机92和百叶风口 10。第一单向通风管道5和第二单向通风管道12可以共用一个百叶风口 10。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与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与第一温室I北侧背向紧邻、且位于第二菌室11上方的第二温室16,第二温室16外设有防虫网14或透光膜。防虫网为中间具有支架的方形防虫网,材料可以为尼龙,网孔规格可以为每平方米50目。第二温室16在早春和晚秋季节需要用到透光膜,其它季节只用防虫网进行露天种植。当第二温室16外设有透光膜时,透光膜上也设有前后通风口,自然通风足以满足第二温室16种植需要。第二温室16与第一温室11的尺寸关系需满足以下条件设第一温室I的最高处的高度为H,相邻两个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之间的间距为D,则第二温室的长度L和高度h满足如下关系L ( (L+D)h/ H。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大温室遮挡相连小温室的阳光,当第一温室I的最高处与日照光线17重合时为最高高度。优选的,第一温室I最高处的高度为5. 8 6. 4米,第二温室16最高处的高度为3 5米。第一温室I与第二温室16的公用保温墙体上开设有一个给第二温室16米光的玻璃窗口 18。第一温室I与第二温室16均可用于有土栽培或者无土栽培。第一菌室I南侧外部和第二菌室11北侧外部设有地下水池15,地下水池的作用是收集全场雨水循环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利用分层温室的地下室种植菌类,将菌室中的二氧化碳废气导入温室中作为气体肥料,满足温室中作物生长的需要,同时减少整个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专门为温室中的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所需的成本,同时因为菌类生产的病虫害对农作物没有危害,所以可以在提供二氧化碳肥料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病虫害。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温室娃娃设备测量温室、菌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确定单向通风管道和双向通风管道的排风时间、以及双向通风管道的排风方向。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应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示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权利要求1.ー种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温室和位于第一温室下方的第一菌室,所述第一温室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 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为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在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或者在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内的ニ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 设第一菌室朝阳的ー侧为第一菌室南侧,则另ー侧为第一菌室北侧,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即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比地平面高出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一距离范围内、且第一菌室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双向通风管道; 所述第一温室的透光膜上设有前风口和后风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系统,还包括与第一菌室北侧背向紧邻的第二菌室; 设第二菌室朝阳的ー侧为第二菌室南侧,则另ー侧为第二菌室北侧,所述第二菌室的顶部比地平面高出第二距离,在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内、且第二菌室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双向通风管道; 第二菌室南侧与第一菌室的公用保温墙体上设有将第二菌室内的ニ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通风管道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吸气罩、单向轴流风机、以及百叶风ロ ; 所述双向通风管道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双向轴流风机和百叶风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系统,还包括与第一温室北侧背向紧邻、且位于第二菌室上方的第二温室,第二温室外设有防虫网或透光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二温室与第一温室的尺寸关系需满足以下条件设第一温室的最高处的高度为H,相邻两个所述系统之间的间距为D,则第二温室的长度L和高度h满足如下关系L< (L+D)h/H。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温室最高处的高度为5. 8 6. 4米,所述第二温室的高度为3 5米。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温室与第二温室的公用保温墙体上开设有ー个给第二温室米光的玻璃窗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菌室南侧外部和第二菌室北侧外部设有地下水池。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ニ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系统,还包括以地源热泵作为能源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出风ロ位于各囷室和温室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包括第一温室和位于第一温室下方的第一菌室,所述第一温室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为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在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或者在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内的二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本实用新型将菌室中的二氧化碳废气导入温室中作为气体肥料,满足温室中作物生长的需要,同时减少整个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专门为温室中的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所需的成本,同时尽可能减少病虫害。
文档编号A01G9/14GK202535813SQ2012201805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5日
发明者王京生 申请人:北京华茂和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