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1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室动物饲养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
背景技术
在以猴(非人灵长类)为代表的动物在动物学以及生物医学实验中,常需要圈养在笼舍内,以便于观察和操作。在观察中,要让猴尽可能地在自然的生存环境(生境)下保持其攀爬、瞭望、修饰、玩耍、群居等本性;还需要让其能够方便地进食、饮水和自由活动;此外,还要能便捷地收集动物的排泄物,以保持笼具的清洁和卫生。另一方面,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采血、给药、称重、生理指标的测量等实验操作;此时即需既要保证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又要尽可能地提高动物的福利,并减少实验操作对动物带来的干扰或应激。但现有的猴笼不能满足上述观察和操作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以保持动物的自然本性行为,体现动物福利原则,并且在尽可能地减少对动物干扰的情况下,安全、方便地开展猴等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各类实验观察和操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包括横向具有至少第一笼子和第二笼子的本体,在所述横向的笼子之间设有推拉门,所述笼子的后部设有通过拉轨前后移动的推拉板,且所述推拉板上还设有至少部分伸出笼子外部的外置把手,笼子的前侧为至少局部为栅·栏的笼门,在所述笼门的外侧上方设有向笼外伸出的瞭望台,所述瞭望台的周围设有栅栏。优选地,所述笼子内部设有栖息台。优选地,所述笼子内侧中部还设有铁链,所述铁链的端部安装有不锈钢镜子。优选地,所述笼门上设置有一个由暗锁固定的滑轨栅栏小门,所述滑轨栅栏小门的滑轨竖直设置在所述的笼门上。优选地,所述笼子的下部具有隔离层,隔离层的上部为栅栏板,隔离层的下部为局部具有凹陷结构的粪尿收集装置。优选地,所述凹陷结构上开有多个通孔,所述笼子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凹陷结构上通孔相连通的接尿托盘插入槽。优选地,所述瞭望台与所述笼子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笼门上还设有饮水盒安装口和饲料盒安装口,所述饮水盒安装口和饲料盒安装口分别位于笼门上的两侧。优选地,所述饮水盒安装口处设有鸭嘴型自动饮水器。优选地,所述饲料盒安装口处安装有饲料盒,所述饲料盒的上方具有猴子手臂伸入开口,且饲料盒的前侧下方具有饲料添加开口。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前门上有瞭望台、饮水盒和饲料盒;笼底有粪尿收集装置,笼内有栖息台,由此,可保持猴的攀爬、瞭望、修饰、玩耍、群居等本性,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动物的干扰和应激,从而可安全、方便和可靠地进行实验操作。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笼子内栖息台和铁链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饲料盒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笼子下部的结构示意图5为本实用新型笼子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 图5,其中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的优选实施例,包括横向具有至少第一笼子11和第二笼子12的本体10,本实施例仅给出了横向具有两个笼子11和12的情况,当然,可以根据实际饲养猴子的数量而设置横向具有多个笼子的结构,与本实施例的结构是相通的;并且,也可以将多个笼子纵向叠放在一起。参加图1,在所述横向的笼子之间设有推拉门3,例如,相临的两个猴笼之间设置推拉门3,通过向笼子前方拉动所述的推拉门3,在门打开之后,相邻等笼子(例如:第一笼子11和第二笼子12)相互连通,猴子便可从单独饲养变更为成对饲养或群养,以满足猴的群居本性。参见图1和图2,笼子的后部设有通过拉轨61前后移动的不锈钢推拉板6,且所述推拉板6上还设有至少部分伸出笼子外部的外置把手7,通过拉动所述的外置把手7可使推拉板6前移,以达到固定动物便于操作之目的,或者可将动物趋入运送笼中,推拉板6的后方为笼子本体上的栅栏(图中未示出);优选地,外置把手7通过拉杆结构62与所述推拉板6相连,更优选地,拉杆结构62上设有定位插销,使得推拉板6可以被向前拉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定位后,再对动物进行操作。转移动物时可直接拉动拉杆结构62,使得推拉板6沿着拉轨61向前移动,将猴自笼具中引导至运送笼内,方便地进行称重等实验操作。笼子的前侧为至少局部为栅栏的笼门,在所述笼门的外侧上方设有向笼外伸出的瞭望台2,所述瞭望台2的周围设有栅栏;优选地,在笼门外右上方设置瞭望台2,如图1所示,从而可以扩大动物到视野,供动物与近邻或对侧的同伴进行肢体语言或表情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此外,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笼子到内部设有栖息台1,供动物在高处(类似于树上)栖息。述笼子内侧中部还设有活动的、带有圆形不锈钢镜子4的铁链5,供动物攀爬和修饰,满足其本的自由活动。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模拟猴的自然生境,并尽可能地保持其攀爬、瞭望、修饰、玩耍、群居等本性。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运送动物,所述笼门的中下侧设置有一个由暗锁固定的滑轨栅栏小门8,所述滑轨栅栏小门8的滑轨竖直设置在所述的笼门上;打开暗插锁后,可将栅栏小门沿滑轨推至上方并固定;运送动物时,直接将动物自笼具中转移至动物运送笼内,最后再进行称重、生理指标的测量等实验操作。参见图4和图5,为便于及时清洗动物的粪便,所述笼子的下部具有隔离层,隔离层的上部为栅栏板93,隔离层的下部为局部具有凹陷结构92的粪尿收集装置90,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粪尿收集装置90可以直接与下水道连接。优选地,所述凹陷结构92上开有多个通孔,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笼子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凹陷结构92上通孔相连通的接尿托盘插入槽91,由此可以直接将接尿托盘插入槽91取出来方便倾倒猴的排泄物,如图5所示。另一方面,优选地,所述瞭望台2与所述笼子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笼子前门的右上方安装有可拆卸的瞭望台2。根据需要,也可以不安装该瞭望台2。参见图1和图3,所述笼门上还设有饮水盒安装口 81和饲料盒安装口 82,所述饮水盒安装口 81和饲料盒安装口 82分别位于笼门上的两侧,这样即可方便动物饮水,也不会出现饮水漏入饲料中引起腐烂变质的情况。优选地,所述饮水盒安装口 81处设有鸭嘴型自动饮水器(图中未示出 )。如图3所示,所述饲料盒安装口 82处安装有饲料盒80,所述饲料盒80的上方具有猴子手臂伸入开口(图中未示出),且饲料盒80的前侧下方具有饲料添加开口 83 ;饲养员或操作员,可从饲料添加开口 83将饲料放置在饲料盒80中,猴子手臂可以自饲料盒80上方的开口伸入饲料盒80,自行获取饲料等食物。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具有至少第一笼子(11)和第二笼子(12)的本体(10),在所述横向的笼子之间设有推拉门(3),所述笼子的后部设有通过拉轨(61)前后移动的推拉板(6),且所述推拉板(6)上还设有至少部分伸出笼子外部的外置把手(7),笼子的前侧为至少局部为栅栏的笼门,在所述笼门的外侧上方设有向笼外伸出的瞭望台(2),所述瞭望台(2)的周围设有栅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子内部设有栖息台(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子内侧中部还设有铁链(5),所述铁链(5)的端部安装有不锈钢镜子(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门上设置有一个由暗锁固定的滑轨栅栏小门(8),所述滑轨栅栏小门(8)的滑轨竖直设置在所述的笼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子的下部具有隔离层,隔离层的上部为栅栏板,隔离层的下部为局部具有凹陷结构(92)的粪尿收集装置(90)。
6.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92)上开有多个通孔,所述笼子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凹陷结构(92)上通孔相连通的接尿托盘插入槽(9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瞭望台(2)与所述笼子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门上还设有饮水盒安装口(81)和饲料盒安装口(82),所述饮水盒安装口(81)和饲料盒安装口(82)分别位于笼门上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水盒安装口(81)处设有鸭嘴型自动饮水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盒安装口(82)处安装有饲料盒(80),所述饲料盒(80)的上方具有猴子手臂伸入开口,且饲料盒(80)的前侧下方具有饲料添加开口(8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包括横向具有至少第一笼子和第二笼子的本体,在所述横向的笼子之间设有推拉门,所述笼子的后部设有通过拉轨前后移动的推拉板,且所述推拉板上还设有至少部分伸出笼子外部的外置把手,笼子的前侧为至少局部为栅栏的笼门,在所述笼门的外侧上方设有向笼外伸出的瞭望台,所述瞭望台的周围设有栅栏。本实用新型的拟生境型实验猴笼,前门上有瞭望台、饮水盒和饲料盒;笼底有粪尿收集装置,笼内有栖息台,由此,可保持猴的攀爬、瞭望、修饰、玩耍、群居等本性,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动物的干扰和应激,从而可安全、方便和可靠地进行实验操作。
文档编号A01K1/03GK203087173SQ2012206822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1日
发明者马华智, 原野, 吴纯启, 孙晓红, 于永生, 王全军, 丁日高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