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346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主要由蓄水池、管道系统、投饵窗口和沉积生活箱组成;投饵窗口通过鱼道连接沉积生活箱,投饵窗口底部连接清排管,蓄水池通过管道进水系统连接投饵窗口和沉积生活箱。发明人在原有专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又对养殖系统进行了改进,建立养殖鱼类“餐厅”与“起居室”空间相对分隔的模式;采用沉积生活箱取代原有的竖管,提供天然沉积生境与土壤自净能力;采用投饵窗口取代原有的管理窗口,提高系统自净能力;提高潮汐能量的利用效率。应用本发明可提高养殖鱼类的健康与抗病能力,进而提高成活率和鱼产品质量。
【专利说明】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潮间带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专利 申请人:在先获得的发明专利“一种地埋式水体自更新滩涂管网鱼类生态养殖系统”(专利号2010 I 0606442.2,
【公开日】2011年06月29日)公开了一种鱼类生态养殖系统,主要由蓄水区、地下管网、交换管道和管理窗四部分构成,它采用地下管网内养殖动物,养殖水体可自动更新,通过交换管道实现水气交换和天然饵料收集,凭借管理窗实施日常管理。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既保护了红树林,不破坏滩涂地形地貌,又能利用滩涂开发达到养殖目的,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然而,实际应用中发现,原系统中底栖鱼类的捕食、排泄、活动都处在同一个完全由PVC管和水泥建成的硬质管网空间内,没有天然沉积物环境,需水量大,水质难以控制,易爆发鱼病,产出不稳定,且产出鱼类品质与野生鱼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低潮期遇上高温、高盐度天气条件时,系统养殖鱼类易受到敌害生物攻击,造成相当一部分鱼类死亡。经过仔细观察,该鱼类生态养殖系统缺少自然生境(淤泥)是主要因素,从而影响了鱼类的健康与抗病能力;此外,管理窗口自净能力差,导致水质下降易造成鱼病也是原系统的一个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拟自然生境程度高、自净能力好的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以提高养殖鱼类的健康与抗病能力,进而提高成活率和鱼产品质量。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主要.由蓄水池、管道系统、投饵窗口和沉积生活箱组成;投饵窗口通过鱼道连接沉积生活箱,投饵窗口底部连接清排管,蓄水池通过管道进水系统连接投饵窗口和沉积生活箱。
[0005]鱼道为养殖鱼类进出投饵窗口和沉积生活箱的通道,材质为PVC管,管径20cm。根据地形和红树林群落,投饵窗口侧部通过3?6条鱼道连接沉积生活箱,每条鱼道连接I个或多个沉积生活箱。
[0006]投饵窗口的功能是投饵进食区(小杂鱼),同时满足残饵、排泄物、沉积物的自动清除。投饵窗口为圆柱形,顶部盖体半密封为网状,连接清排管的底部为圆锥形。投饵窗口材质为玻璃钢(食品级),直径大小根据红树林群落稀疏程度及养殖容量而定,一般在I?3m,深度在I?1.5m。顶部盖体材质为塑胶、PE、聚乙烯等,网眼直径l-2cm,网通过不锈钢框架固定在投饵窗口开口上。饵料残余、鱼类排泄物、沉积物等沉积在投饵窗口圆锥形底部,并通过清排管清除。清排管为底排污装置,材质为PVC管,管径20cm。低潮时利用潮汐蓄能通过进水管道和鱼道进入投饵窗口,实现残留物的不间断自动清除,确保投饵窗口水质的基本稳定,为提高单位空间生物量创造了条件。
[0007]沉积生活箱包括地上部分(地上天然饵料捕食区)和地下部分(地下洞穴居住区),地上部分连接鱼道,涨潮时鱼类可在两功能区之间自由穿梭。沉积生活箱材质为不锈钢、木板、竹编、水泥等,长1.5?3m,宽I?3m,高度在30?50cm。地上部分均匀开设孔洞(直径I?2.5cm),涨潮时系统内鱼类可通过小孔捕获部分天然饵料生物;地下部分均匀开设网眼,可采用无节网,材质为PE、聚乙烯等,无节网埋在滩涂淤泥中,埋深在50?100cm,可以为鱼类提供穴居环境,同时防治其逃逸。沉积生活箱的功能是满足底栖鱼类嗜好淤泥穴居的生活习性,提供度过极端天气与环境的天然淤泥空间,充分发挥淤泥物理与生物自净能力,显著增加鱼类活动的有效空间,间接降低了生态养殖系统中的种群分布密度,增强鱼类抵御鱼病的能力,进而提高成活率与产品生态质量。
[0008]管道系统包括主进水管及其分支的分进水管和鱼道,材质为PVC管;主进水管(一般管径200mm)连接蓄水池,分进水管(管径50?IlOmm)连接鱼道,鱼道与投馆窗口呈30°?60°角,使水在进入投饵窗口后可以形成旋转,在低潮时为投饵窗口水体的循环提供动力、增加溶解氧,实现残留物低潮时的不间断自动清除。蓄水池的水体通过主进水管、分进水管、鱼道进入投饵窗口,从清排管流出;养殖鱼类的活动空间包括投饵窗口、鱼道和沉积生活箱。
[0009]在原有专利的基础上,发明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养殖系统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
[0010]<1>建立养殖鱼类“餐厅”与“起居室”空间相对分隔的模式。
[0011]新系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蓄水池、投饵窗口、沉积生活箱和管道系统,各部分各司其职。投饵窗口:投饵进食区(小杂鱼),同时满足残饵、排泄物、沉积物的自动清除;沉积生活箱:满足底栖鱼类嗜好淤泥穴居的生活习性,提供度过极端天气与环境的天然淤泥空间,增强鱼类抵御鱼病的 能力,进而提高成活率与产品生态质量,涨潮时鱼类可通过鱼道在两功能区之间自由穿梭;管道系统在低潮时为投饵窗口水体循环提供动力、增加溶解氧。此外,涨潮时系统内鱼类可通过天然饵料捕食区的小孔捕获部分天然饵料生物。
[0012]<2>沉积生活箱取代原有的竖管,提供天然沉积生境与土壤自净能力。
[0013]原系统强调管网内部无沉积物的洁净,这恰恰违反了红树林底栖鱼类的穴居生活习性,其后果是每年9?10月,海蚂蟥(the leech Aestabdella sp)成为养殖对象的致命天敌,导致部分窗口 50?80%鱼的死亡,而同期天然生境中的鱼类几乎没有被海蚂蟥攻击的现象。观察表明,沉积物对底栖鱼类的健康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发明采用半开放的沉积生活箱为养殖鱼类提供了天然沉积生境,同时防止养殖对象逃逸,充分发挥淤泥物理与生物自净能力,显著增加鱼类活动的有效空间,间接降低了生态养殖系统中的种群分布密度,降低了养殖风险。
[0014]<3>投饵窗口取代原有的管理窗口,提高系统自净能力。
[0015]原有的矩形管理窗口缺少水循环结构和底排污装置,尽管花费了大量存储的潮水,可一周以后沉积的残饵和排泄物会造成底层水质的下降,易滋生敌害生物引发鱼病。圆柱形投饵窗口鱼道连接处和底部圆锥收集与排污结构,利用潮汐蓄能实现残留物低潮时的不间断自动清除,确保投饵窗口水质的基本稳定,为提高单位空间生物量创造了条件。
[0016]〈4>提高潮汐能量的利用效率。[0017]长期研究实践表明,在提供基本水量的基础上,供水量的增加与底栖鱼类健康之间不存在明显关系,水质与沉积生活环境往往成为关键因素。通过提高自净能力,提供沉积生活环境,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低潮时的供水量,即等量储蓄的潮汐能可驱动比原系统空间大20?40%的地下生态养殖系统。这在海岸带土地(虾塘)空间有限、租金显著上升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减少投入、提高产出的作用。实验表明,新系统比原系统在因鱼病所致的成品鱼损失率方面下降50%以上,成品鱼健康产出率提高35%以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生态养殖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发明生态养殖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发明生态养殖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蓄水池,2主进水管,3分进水管,4地下洞穴居住区,5地上天然饵料捕食区,6孔洞,7鱼道,8投饵窗口,9清排管,10淤泥。
【具体实施方式】
[0022]2012年6月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角片区内进行了本发明的实施应用,该区域为北仑河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红树林群落以秋茄(Kandelia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为优势种,现以此为例说明。
[0023]如图1至3所示,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主要由蓄水池1、投饵窗口 8、沉积生活箱和管道系统组成;投饵窗口通过鱼道7连接沉积生活箱,投饵窗口底部连接清排管9,水体从蓄水池通过管道系统的主进水管、分进水管、鱼道进入投饵窗口,从清排管流出。
[0024]投饵窗口为圆柱形,直径1.8m,深度1.5m,材质为玻璃钢(食品级);其顶部盖体半密封为网状,网眼直径2cm,材质为聚乙烯等,网通过不锈钢框架固定在玻璃钢开口上。投饵窗口底部为圆锥形,与清排管连接。投饵窗口埋在滩涂淤泥10中,顶部出露10-15cm。清排管为底排污装置,材质为PVC管,管径20cm。
[0025]沉积生活箱包括地上部分(地上天然饵料捕食区5)和地下部分(地下洞穴居住区4),地上部分连接鱼道,材质为木板,长1.5m,宽lm,高度40cm,地上部分表面均匀开设孔洞6 (直径2cm);地下部分采用尼龙网,网眼直径2cm,尼龙网埋在滩涂淤泥中,埋深在70cm。
[0026]投饵窗口侧部通过4条鱼道连接沉积生活箱,每条鱼道连接I个沉积生活箱。鱼道与投饵窗口呈30°角,以便水在进入投饵窗口后可以形成旋转。鱼道材质为PVC管,管径20cm。鱼道埋人滩涂游泥中,深度为20cm。
[0027]管道系统包括主进水管2及其分支的分进水管3和鱼道7,主进水管连接蓄水池,分进水管连接鱼道。主进水管(管径200mm)和分进水管(管径100mm)材质为PVC管。
[0028]在上述系统内投放鱼苗,投放种类为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经过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比原系统在鱼病导致的成品鱼损失率方面下降50%以上,成品鱼健康产出率提高35%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蓄水池、管道系统、投饵窗口和沉积生活箱组成;投饵窗口通过鱼道连接沉积生活箱,投饵窗口底部连接清排管,蓄水池通过管道进水系统连接投饵窗口和沉积生活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饵窗口侧部通过3?6条鱼道连接沉积生活箱,每条鱼道连接I个或多个沉积生活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饵窗口为圆柱形,顶部盖体半密封为网状,连接清排管的底部为圆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生活箱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连接鱼道,地上部分均匀开设孔洞,地下部分均匀开设网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潮间带鱼类沉积生境与自净化地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系统包括主进水管及其分支的分进水管和鱼道,主进水管连接蓄水池,分进水管连接鱼道,鱼道与投 饵窗口呈30°?60°角。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430884SQ201310383390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范航清, 王欣, 钟云旭, 罗砚 申请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