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放牧与半舍饲结合型养殖技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黄土区放牧与半舍饲结合型养殖技术,具体包括:(1)封禁草地的放牧利用:对退化草地通过封禁恢复后草地植被的覆盖度达到80%以上的采用轮封轮牧技术;(2)灌木林地的放牧利用:对地面植被覆盖度<30%的类型以封禁+建造灌木,灌木建造在>15°的陡坡采用窄带宽行灌草稀疏培植模式,待灌木生长5年以上进行平茬和轮封轮牧利用;(3)半舍饲养殖技术:以流域或自然村及专业户为单元的放牧与舍饲结合型养殖模式。本发明技术提高了草地的利用率,改变了农村分散养殖技术落后、效益低、污染严重及对草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具有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功能。
【专利说明】黄土区放牧与半舍饲结合型养殖技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黄土区放牧与半舍饲结合型养殖技术,属于舍饲养殖【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0002]根据程积民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土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和任继周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及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国际草原大会主译《草原牧区管理~核心概念注释》等专著。对草地的利用管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除介绍放牧、半放牧、舍饲及草地的刈割利用等技术措施外,还介绍了其他的养殖技术方法。在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利用管理方面,为提高荒山草地植被的生态经济效益,解决牧与草的矛盾和草地植被利用不合理的实际问题,在国内外及黄土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国外在低产草地改良、天然草地建设、放牧利用及人工草地高产栽培等技术方面成效显著。而在黄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大,对已经恢复良好的植被,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用方案与制度,往往会引起新的破坏。为此,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证明:一方面是退化植被恢复10~15年即可进行合理的放牧或刈割利用,否则会影响草地的自然更新,引起新的退化;另一方面是在草地生长的夏秋季节可进行放牧利用,利用方式为轮封轮牧,严格控制载畜量,可加速土壤对降雨的入渗,促进土壤水分的恢复;其三方面是通过放牧的踩踏可以促进牧草种子快速进入土壤,促进草地的自然更新;四是合理的刈割可以为畜牧的冬春季节贮备饲草,缓解冬春季节饲草供应不足的矛盾;五是对通过轮封轮牧后快要出栏的肉羊,通过短期舍饲进行育肥。
[0003]常规的饲养技术存在以下缺点:(I)全面舍饲养殖羊只活动范围小,疾病多,羊肉口感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自由放牧对草地的破坏力大,直接影响草地土壤种子的形成与贮存;(3)草地恢复后不进行利用,会引起新的退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
[0004]在黄土区退耕还林草和封山禁牧工程实施以来,荒山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成效显著,牧草生长旺盛,覆盖度高,生物量大,群众不能放牧利用,但是在不少地方夜牧、偷牧和火烧现象严重。问题是草地利用方法和放牧制度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往往怕引起新的草地退化和生态环境问题。为此,我们通过30年的试验~示范成功的提出荒山草地植被放牧利用与舍饲养殖技术模式,即有效的保护天然草地植被,又可合理的开展放牧与半舍饲养殖,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土区放牧与半舍饲结合型养殖技术,以提高黄土区退化草地恢复后的合理利用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变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黄土区放 牧与半舍饲结合型养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8]结合国家退化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荒山荒坡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严重,植被恢复难度大,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草立体配置技术体系:
[0009](I)封禁草地的放牧利用:对退化草地通过封禁恢复后草地植被的覆盖度达到80%以上或草地年现存量在3000kg / hm2,采用轮封轮牧技术,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进行放牧利用,放牧时间每次应该控制在7~10天,合理的载畜量为2~3个羊单位/ hm2。放牧管理制度为,以草定畜,谁利用,谁管理、谁建设,地方主管草原的部门定期对草地的承载力和退化、利用恢复情况进行检测,对草地利用不合理的专业户可提出停止使用和整改方案。
[0010](2)灌木林地的放牧利用:对地面植被覆盖度〈30%的类型以封禁+建造灌木,灌木建造在>15°的陡坡采用窄带宽行灌草稀疏培植模式,待灌木生长5年以上可开始进行平茬和放牧利用,放牧采用轮封轮牧技术,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进行放牧,放牧时间每次应该控制在10~15天,合理的载畜量为2~3个羊单位/ hm2,放牧管理制度同上。
[0011](3)半舍饲养殖技术:半舍饲养殖技术分为两种模式:
[0012]模式一是发展以流域或自然村及专业户为单元的放牧与舍饲结合型养殖模式,养殖的规模80~100只为宜,一般羊舍修建在距放牧草场较近的地方,背风向阳,成年羊每只面积为1.5~2m2,怀孕母羊、哺乳羊、种公羊所占面积稍大些,在冬春季节进行舍饲,在舍饲期间每天可让羊只在户外活动2小时左右,有利于羊只的健康。
[0013]模式二是重点发展以户为单兀的放牧与舍饲结合型养殖模式,户养殖规模15~20只为宜,羊舍修建以户为单元,成年羊每只面积为1.5~2m2,怀孕母羊、哺乳羊、种公羊所占面积稍大些,在冬春季节进行舍饲。另外2种模式对放牧快出栏的胴体羊可不定期的集中进行短期舍饲养殖,该模式的特点是畜牧养殖规范化,草地利用管理制度化。
[0014]该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黄土区干旱、暴雨、多风等自然气候条件下,草地的利用多年来一直是自由式的放牧,技术落后,管理不规范,超载过牧,草地退化严重,干旱与水土流失时有发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通过合理的放牧和半舍饲养殖利用,致使不同草地植被类型可有效降低荒山的土壤侵蚀。与大面积封禁草地未放牧利用相比,草地物种丰富度提高23.6 %,密度增加4~6种/ m2,生物量提高26.8%,草地自然更新能力增强,草地质量不断提高,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占草地植物总数量的34.8%,草地覆盖度提高了65 %,坡面径流减少85 %。另外,灌草结合配置方法与单一种植草本植物恢复退化植被相比较,通过放牧利用草地生产力提高了 4~6倍。
[0015]半舍饲养殖明确了黄土区畜牧养殖的方向,规范了养殖规模与技术,提高了草地的利用率,改变了农村分散养殖技术落后,效益低,污染严重及其对草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目前在该区域的养殖户已经发展到千余户,户均畜牧业收入2.6~3.4万元,占户均总收入的55%。同时,快速恢复退化草地植被,可保护地面原生植被,控制天然草地植被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
[0017]实施例
[0018]对黄土区封禁草地通过放牧与半舍饲结合型的养殖利用,放牧是在夏秋季节进行,一般是在封禁10年左右的天然草地和灌草建造5年以上的改良草地,半舍饲是在冬春季节进行,对放牧快要出栏的胴体羊实施不定期的短期舍饲育肥。
[0019]①恢复草地放牧利用技术:
[0020]在生产实践中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草和地方封山禁牧工程的实施,对需要进行恢复的所有荒山,在自然封禁恢复的基础上,然后对〈15°以下的缓坡,主要推广应用封禁恢复技术措施,然后建造灌草带状配置模式,保护地面原有天然植被,然后按照坡面的自然草地植被恢复成效进行合理的放牧利用,一般对退化严重的草地植被通过10年以上的封禁恢复,方可进行放牧利用,放牧采用轮封轮牧技术,严格控制草地载畜量,一般在草地覆盖度达80%以上,放牧强度为2~3个羊单位/ hm2,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进行放牧。
[0021]②灌草地放牧利用技术:
[0022]在>15°以上的陡坡,主要推广坡面天然植被封禁恢复技术措施,建造灌草带状配置模式,保护地面现有天然植被,对行与行之间的天然草地植被带采用全面封禁措施,让其自然恢复,然后按照坡面灌草恢复状况进行放牧利用,一般对退化严重的陡坡天然草地植被通过5年以上的封禁恢复与灌草配置,对灌木要进行平茬复壮,适宜平茬期为秋末或早春,二年平茬一次,留茬高度控制在5cm以下,有利于分枝萌发和放牧利用。放牧采用短期轮封轮牧技术,严格控制草地载畜量,一般在草地覆盖度70%以上,放牧强度为2~3个羊单位/ hm2,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进行放牧。
[0023]③半舍饲养殖技术体系:
[0024]在黄土区半舍饲养殖可分为2种类型:首先是以流域、自然村或专业户为基础,建立羊舍养殖基地,养殖的规模80~100只为宜,每只成年羊的羊舍面积为1.5~2m2,实施以冬春季节舍饲养殖为主,其它时间根据羊只放牧的生长情况推行不定期的短期育肥养殖技术。其二是以户为基础,建立养殖户,户养殖规模15~20只为宜,推行放牧与舍饲结合的养殖技术,以上的2种养殖 方式在舍饲期间每天都需要让羊只在户外活动2小时左右,有利于羊只的健康。
[0025]④其他注意要点:放牧养殖需要严格控制放牧强度,坚持轮封轮牧技术,加强对草地过渡利用的监测管理制度。半舍饲养殖需要注意对羊舍的通风、光照和消毒,舍饲养殖的饲草饲料配制要注意精饲料使用,尤其是在育肥期,每只成年羊每天不能低于400g精饲料。
[0026]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黄土区放牧与半舍饲结合型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 (1)封禁草地的放牧利用:对退化草地通过封禁恢复后草地植被的覆盖度达到80%以上或草地年现存量在3000kg / hm2,采用轮封轮牧技术,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进行放牧利用,放牧时间每次应该控制在7~10天,合理的载畜量为2~3个羊单位/ hm2 ;并采用下列放牧管理制度:以草定畜,地方主管草原的部门定期对草地的承载力和退化、利用恢复情况进行检测,对草地利用 不合理的专业户提出停止使用和整改方案; (2)灌木林地的放牧利用:对地面植被覆盖度〈30%的类型以封禁+建造灌木,灌木建造在>15°的陡坡采用窄带宽行灌草稀疏培植模式,待灌木生长5年以上开始进行平茬和放牧利用,放牧采用轮封轮牧技术,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进行放牧,放牧时间每次应该控制在10~15天,合理的载畜量为2~3个羊单位/ hm2,放牧管理制度同上; (3)半舍饲养殖技术:半舍饲养殖技术分为两种模式: 模式一是发展以流域或自然村及专业户为单元的放牧与舍饲结合型养殖模式,养殖的规模80~100只,羊舍修建在距放牧草场较近的地方,背风向阳,成年羊每只面积为1.5~2m2,怀孕母羊、哺乳羊、种公羊所占面积稍大些,在冬春季节进行舍饲,在舍饲期间每天可让羊只在户外活动2小时; 模式二是重点发展以户为单元的放牧与舍饲结合型养殖模式,户养殖规模15~20只,羊舍修建以户为单元,成年羊每只面积为1.5~2m2,怀孕母羊、哺乳羊、种公羊所占面积稍大些,在冬春季节进行舍饲。
【文档编号】A01K67/02GK103621468SQ201310600946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9日
【发明者】程积民, 杨云贵, 杨培志, 井赵斌, 呼天明, 金晶炜, 李伟, 李维军, 白于, 姬秀云 申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