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包括边坡防护系统、自动灌溉系统和喷混植生系统,所述边坡防护系统包括覆盖在边坡上的柔性防护网,以及将柔性防护网固定在边坡上的高强度锚杆,所述自动灌溉系统包括储水器、供水管道、稳压装置和自动渗水管道,为边坡绿植进行自动连续灌溉,其中自动渗水管道固定于防护网上并被喷混于防护网上的生物有机质客土包裹,所述喷混植生系统包括由生物有机质客土和植物草籽混合而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所述覆盖层利用喷射的方式形成,并覆盖在所述柔性防护网和所述自动渗水管道上。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达到地质灾害防治、景观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于一体的综合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灾害防治、灌溉系统的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柔性防护治理、绿植自动灌溉、喷混植生于一体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大量的水利水电、铁路、公路、露天矿山开采等工程建设项目,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和建设项目的需要,经常采用开山、爆破、削坡等工程做法;加之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大量植被良好的山体因工程或者自然灾害的原因,原有的生态植被被破坏,与其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明显的差异和不协调。为确保安全,均涉及到边坡的防护与治理。
[0003]目前一般的工程做法是刚性防护或者柔性防护。所谓刚性防护为:或者采用灌浆固结将被扰动或者松动的山体边坡浇灌为一体,或者采用喷锚支护的工程做法,或者采用砌体、混凝土挡墙进行防护治理;所谓柔性防护是:采用柔性防护系统对边坡进行防护治理。
[0004]刚性防护满足了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但因其材料和工程做法的原因,在其表面再也无法恢复自然原貌,植物无法存活和生长;柔性防护系统可满足植物重新生长的要求,但因植物生长的基质和水土大量流失,即使顽强存活,亦稀疏寥寥,与周边生态环境形成明显的差异和不协调。
[0005]近年来,为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大量喷混覆绿技术应运而生,取得一定的效果。项目实施初期管护到位,人工灌溉及时,保证了绿植生长茂盛;但随着项目的结束,管理缺失和管理成本的高企,根本无法解决植物全生命生长周期对水分、养分的要求,原本郁郁葱葱的边坡绿植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枯萎凋谢,生态环境不协调的景象再次出现。
[0006]因此,如何既能够进行防治,又能实现自动灌溉,且管理方便,成本低廉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边坡柔性防护治理、绿植自动灌溉、喷混植生于一体的技术系统,用于一体化解决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问题。
[0008]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边坡防护系统、自动灌溉系统和喷混植生系统,其中,所述边坡防护系统包括覆盖在边坡上的柔性防护网,以及将柔性防护网固定在边坡上的高强度锚杆;所述自动灌溉系统包括储水器、供水管道、稳压装置和多个自动渗水管道,所述储水器为一定容量的容器,置于边坡较高位置,所述供水管道沿边坡向下设置,一端与所述储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压装置连接,所述稳压装置用于保证不同供水高度具有相同的供水压力,所述稳压装置的一端与所述供水管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自动渗水管道连接,多个所述自动渗水管道沿不同的等高线方向设置,其中每个所述自动渗水管道沿等高线方向在所述柔性防护网上进行敷设并固定于所述柔性防护网上,所述自动渗水管道为具有生物半透膜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管道,其管壁上均布有多个微孔,所述自动渗水管道固定于所述柔性防护网上并被所述喷混植生系统覆盖;所述喷混植生系统包括由生物有机质客土和植物草籽混合而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所述覆盖层利用喷射的方式形成,并覆盖在所述柔性防护网和所述自动渗水管道上。
[0010]优选地,所述柔性防护网由镀锌金属丝编制而成。
[0011]优选地,所述柔性防护网根据边坡防护当量不同,由不同规格的镀锌金属丝编织成网,并使用一定长度的锚杆固定在防护边坡上。
[0012]优选地,所述自动渗水管道的微孔为100nm-900nm的微孔。
[0013]优选地,所述稳压装置由相互连接的开关阀门和减压阀组成,并按照预定间距与所述供水管道连接,所述开关阀门连接所述供水管道,所述减压阀连接所述自动渗水管道。
[0014]所述供水管道的末端设置放空阀。
[0015]不同高度的所述自动渗水管道在同一侧末端互相连接并设置自动排气装置。
[0016]所述储水器由金属材料或者化工材料或者就地砌筑而制得。
[0017]所述喷混植生系统还包括在所述覆盖层下面,在所述柔性网和所述自动渗水管上由生物有机质客土形成的基层。
[0018]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对边坡进行柔性防护治理、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同时,采用生物有机质客土喷覆,使边坡被防护表面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其关键点还在于在本技术方案内,设置自动连续灌溉装置,微量灌溉水通过自动渗水管道缓慢向生物有机质客土内渗透,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同时适量的水溶性肥料亦可随灌溉水一并渗透入生物有机质客土内,实现植物生长的水、肥要求,保证了边坡覆绿的成活率。本实用新型只要保证储水器中有水,在一定高差水压的作用下,末端的自动渗水管道就会连续不断地向外渗水,达到输送水分、养分的目的,系统自动连续运行,无须管护、无须动力额外消耗,真正实现安全、节能、节水、省工、高效,环境友好的多元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面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分别指代的技术特征为:
[0022]1、柔性防护网;2、锚杆;3、储水箱;4、供水管道;5、开关阀门;6、减压阀;7、自动
渗水管道;8、覆盖层;9、绿植;10、放空阀;11、自动排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该边坡柔性防护治理、绿植自动灌溉、喷混植生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包括边坡防护系统、自动灌溉系统和喷混植生系统。[0025]其中所述边坡防护系统包括覆盖在边坡上的柔性防护网1,以及将柔性防护网I固定在边坡上的高强度锚杆2。
[0026]优选地,所述柔性防护网I由镀锌金属丝编制而成。
[002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柔性防护网根据边坡防护当量不同,采用不同规格的镀锌金属丝编织成网,并使用一定长度的锚杆固定在防护边坡上。
[0028]边坡防护系统的施工方法为:根据边坡防护当量设计生产的柔性防护网1,在需要防护的区域将柔性防护网I使用连接钢绳依次连接,在边坡顶部使用高强度锚杆2将柔性防护网I固定,自边坡顶部向下展开柔性防护网1,在柔性防护网展开过程中,使用高强度锚杆2将已经展开的柔性防护网I固定于边坡上,依次自上而下进行全面敷设和固定,这样边坡防护系统施工完毕。
[0029]自动灌溉系统包括:储水器3、供水管道4、稳压装置和自动渗水管道7,所述储水器3为一定容量的容器,置于边坡较高位置,例如边坡顶部,以利用高度产生的压力为边坡绿植进行自动连续灌溉提供水源和动力,所述供水管道4沿边坡向下设置,一端与所述储水器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压装置连接,所述稳压装置为保证不同供水高度具有相同的供水压力而设置,一端与供水管道4连接,另一端与自动渗水管道7连接,所述自动渗水管道7为具有生物半透膜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管道,其管壁上均布微孔,在一定的压力下,连续不断地向外渗水。其中所述自动渗水管道7固定于所述柔性防护网I上并被喷混于所述柔性防护网I上的生物有机质客土包裹。
[0030]优选地,所述微孔为100nm-900nm的微孔。
[0031]进一步的,在供水管道4的最低点设置放空阀10。其中,所述稳压装置由开关阀门5和减压阀6组成,其按照根据灌溉设计方案确定的预定间距与供水管道4连接,另一端与自动渗水管道7连接。所述自动渗水管道7沿等高线方向在柔性防护网I上进行敷设并固定于柔性防护网I上;同一侧不同标高敷设的自动渗水管道7末端互相连通,并在连通管高点设置自动排气装置11。
[0032]所述储水器可由金属材料或者化工材料或者就地砌筑而得。
[0033]所述自动灌溉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向所述储水器3中灌水,灌溉水充满所述供水管道4,逐渐打开所述开关阀门5,并调节所述减压阀6的启闭度至灌溉水所需要的压力,打开所述开关阀门5,灌溉水充满自动渗水管道7 ;对所有的自动渗水管道及其减压系统重复以上调试工作,在系统充水过程中,自动排气装置11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及时排除自动渗水管道7内的空气,直至全部灌溉系统充水完毕,自动渗水管道7开始微量均匀向外渗水。
[0034]喷混植生系统包括:由生物有机质客土和植物草籽混合而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8,所述覆盖层8利用喷射的方式形成,并覆盖在柔性防护网I和自动渗水管道7上。
[0035]优选地,在所述覆盖层下面,在所述柔性网和所述自动渗水管上还具有完全由所述生物有机质客土形成的基层(图中未示出),所述基层也利用喷射的方式形成。所述基层可以更好地与所述柔性网和所述自动渗水管固定在一起,并为所述覆盖层提供更好的生长土壤。
[0036]应当知道,所述生物有机质客土为市场上任何常见的生物有机质客土(或土壤),只要能够实现对生物的培养和生长即可,并非对现有技术的改进。示例性的,所述生物有机质客土为一定比例的保水剂、粘合剂、植物纤维、泥炭土、复合肥等搅拌均匀而成,但这并非限定。
[0037]所述环境治理系统的施工方法为:将一定比例的粘结剂、保水剂、植物纤维、泥炭、缓释复合肥、客土等混合均匀形成生物有机质客土,在喷射口加入一定水量,通过喷射泵将生物有机质客土混合料均匀喷覆于已经完成边坡防护系统、自动灌溉系统敷设的边坡上,形成一定厚度的生物有机质客土的基层。
[0038]待所述基层固结达到一定强度后,将选定的植物草籽与生物有机质客土混合料混合均匀,在喷射口加入一定水量,通过喷射泵将混合有植物草籽的生物有机质客土混合料喷覆于基层之上,形成喷混植生系统一定厚度覆盖层8。
[0039]因此,根据上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边坡防护系统采用柔性网和高强度锚杆对边坡进行固定,自动灌溉系统的自动渗水管道7连续不断向喷混植生系统的一定厚度覆盖层8渗水,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经过一定生长周期,形成满意的防护坡面绿植9。
[0040]对于该边坡生态治理系统,日常管护工作仅为定时向储水器3中补充灌溉用水,其余系统均为自动运行。
[0041]在北方寒冷地区,为防止低温对灌溉装置冻裂,在冬季来临之前,停止向储水器3灌水,打开设置于供水管道4最低点的放空阀10,即可将灌溉水全部放空,保证灌溉系统安全越冬。第二年春季,关闭放空阀10,向储水器3灌满水,灌溉系统即可自动连续灌溉。
[0042]本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可以根据边坡防护区域面积、防护当量的大小,设计成若干规格型号的柔性防护系统、自动灌溉系统,在不同地域根据植物的适应性和适生性进行多样化选择在喷混植生系统中的不同植物。因而本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可应用于任何适宜采用柔性防护技术的边坡防护治理。
[00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边坡防护系统、自动灌溉系统和喷混植生系统, 其中,所述边坡防护系统包括覆盖在边坡上的柔性防护网,以及将柔性防护网固定在边坡上的高强度锚杆; 所述自动灌溉系统包括储水器、供水管道、稳压装置和多个自动渗水管道,所述储水器为一定容量的容器,置于边坡较高位置,所述供水管道沿边坡向下设置,一端与所述储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压装置连接,所述稳压装置用于保证不同供水高度具有相同的供水压力,所述稳压装置的一端与所述供水管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自动渗水管道连接,多个所述自动渗水管道沿不同的等高线方向设置,其中每个所述自动渗水管道沿等高线方向在所述柔性防护网上进行敷设并固定于所述柔性防护网上,所述自动渗水管道为具有生物半透膜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管道,其管壁上均布有多个微孔,所述自动渗水管道固定于所述柔性防护网上并被所述喷混植生系统覆盖; 所述喷混植生系统包括由生物有机质客土和植物草籽混合而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所述覆盖层利用喷射的方式形成,并覆盖在所述柔性防护网和所述自动渗水管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防护网由镀锌金属丝编制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防护网根据边坡防护当量不同,由不同规格的镀锌金属丝编织成网,并使用一定长度的锚杆固定在防护边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渗水管道的微孔为100nm-900nm的微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压装置由相互连接的开关阀门和减压阀组成,并按照预定间距与所述供水管道连接,所述开关阀门连接所述供水管道,所述减压阀连接所述自动渗水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水管道的末端设置放空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不同高度的所述自动渗水管道在同一侧末端互相连接并设置自动排气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水器由金属材料或者化工材料或者就地砌筑而制得。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混植生系统还包括在所述覆盖层下面,在所述柔性网和所述自动渗水管上由生物有机质客土形成的基层。
【文档编号】A01G25/06GK203546735SQ201320523611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6日
【发明者】高宏洲, 高津 申请人:高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