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2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鱼缸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缸,属于鱼类养殖器具领域。设有缸体,缸体安放在支架上,其特征是,支架上固定有电泵及电路控制报警器,缸体中间部安装有隔板,隔板将缸体内腔分为淡水腔及海水腔,隔板上贴有电加热膜,缸体的外侧壁贴有纸质温度计,淡水腔及海水腔底部的缸体上分别安装有与淡水腔及海水腔相连通的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上分别安装有控制阀,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与电泵的进水孔相连,电泵的出水孔与活性炭过滤器相连,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口连接有输水管,电路控制报警器经导线与淡水腔及海水腔内的海水pH值传感器及淡水pH值传感器相连接。
【专利说明】鱼缸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养殖器具领域,详细地讲是一种鱼缸。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目前,很多人都在室内放置鱼缸养殖观赏鱼类,但现有的鱼缸普遍存在着只能养单一水质的渔类,如淡水鱼或海水鱼,另外,由于在养鱼过程中不能随时得知水质的情况,易导致鱼类的死亡。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鱼缸,可以同时养殖淡水及海水观赏鱼,当水质差时可自动监测并报警,并通过电泵吸出并过滤。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鱼缸,设有缸体,缸体安放在支架上,其特征是,支架上固定有电泵及电路控制报警器,缸体中间部安装有隔板,隔板将缸体内腔分为淡水腔及海水腔,隔板上贴有电加热膜,缸体的外侧壁贴有纸质温度计,淡水腔及海水腔底部的缸体上分别安装有与淡水腔及海水腔相连通的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上分别安装有控制阀,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与电泵的进水孔相连,电泵的出水孔与活性炭过滤器相连,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口连接有输水管,电路控制报警器经导线与淡水腔及海水腔内的海水pH值传感器及淡水pH值传感器相连接。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同时养殖淡水及海水观赏鱼,当水质差时可自动监测并报警,并通过电泵吸出并过滤,另外,还可以随时监测水温,根据需要对养殖用水进行加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中1.纸质温度计,2.缸体,3.隔板,4.电加热膜,5.海水pH值传感器,6.支架,7.输水管,8.活性炭过滤器,9.电泵,10.海水导出管,11.淡水导出管,12.电路控制报警器,13.淡水pH值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001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有缸体2,缸体2安放在支架6上,支架6上固定有电泵9及电路控制报警器12,缸体2中间部安装有隔板3,隔板3将缸体2内腔分为淡水腔及海水腔,隔板3上贴有电加热膜4,缸体2的外侧壁贴有纸质温度计1,淡水腔及海水腔底部的缸体2上分别安装有与淡水腔及海水腔相连通的淡水导出管11及海水导出管10,淡水导出管11及海水导出管10上分别安装有控制阀,淡水导出管11及海水出导管10与电泵9的进水孔相连,电泵9的出水孔与活性炭过滤器8相连,活性炭过滤器8的出水口连接有输水管7,电路控制报警器12经导线与淡水腔及海水腔内的海水pH值传感器5及淡水pH值传感器13相连接。
[0011]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分别向淡水腔及海水腔内灌入淡水及海水,并将淡水鱼及海水鱼分别放入淡水腔及海水腔养殖,根据纸质温度计I上的温度显示,将电加热膜4接通电源或断开电源进行水温调节,海水PH值传感器5及淡水pH值传感器13随时采集海水腔或淡水腔内的PH值,当海水腔或淡水腔内水的pH超过允许值时,海水pH值传感器5及淡水PH值传感器13将信号传给电路控制报警器12,电路控制报警器12自动进行报警提示。打开淡水导出管11或海水导出管10上的控制阀,并接通电泵9的电源,电泵9启动将海水腔或淡水腔内的水抽出,经活性炭过滤器8对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由输水管7重新导入海水腔或淡水腔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鱼缸,设有缸体,缸体安放在支架上,其特征是:支架上固定有电泵及电路控制报警器,缸体中间部安装有隔板,隔板将缸体内腔分为淡水腔及海水腔,隔板上贴有电加热膜,缸体的外侧壁贴有纸质温度计,淡水腔及海水腔底部的缸体上分别安装有与淡水腔及海水腔相连通的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上分别安装有控制阀,淡水导出管及海水导出管与电泵的进水孔相连,电泵的出水孔与活性炭过滤器相连,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口连接有输水管,电路控制报警器经导线与淡水腔及海水腔内的海水PH值传感器及淡水PH值传感器相连接。
【文档编号】A01K63/06GK203446377SQ201320572491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6日
【发明者】吴凡文 申请人:吴凡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