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7043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框架;该框架包括圈架和至少三条固定在圈架上的支撑柱;该圈架上设置有支撑网;所述框架通过支撑柱上下叠放连接,并形成具有多层圈架的塔状结构。通过具有多层圈架的塔状结构的框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水深区域,而且也更具有观赏性。
【专利说明】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保护所,是海洋中的重要生态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珊瑚礁受人类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已有四分之一的珊瑚礁被完全破坏,所以造礁石珊瑚修复技术成为减缓珊瑚礁退化和加快珊瑚恢复的
重要希望。
[0003]当前珊瑚人工主动恢复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珊瑚的无性繁殖——珊瑚移植,珊瑚移植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珊瑚移植来源和合适的珊瑚固定基底。
[0004]针对缺少合适的珊瑚固定基底的区域,现在主要的技术是人工投掷大量的人工礁基——水泥基座。大量的水泥基座进入珊瑚礁海域,给珊瑚幼虫提供了附着的机会,也带来大量的环境问题:水泥基座碱度极高,一般都在13左右,投放初期会对周围海域的酸碱度造成影响;水泥底座的表面会被大量藻类及污损生物覆盖,要想为珊瑚幼虫的提供附着点,必须定期人工清除,费时费力;水泥底座在珊瑚礁海域也会影响水下景观;水泥底座如果没有珊瑚恢复效果会变为水下垃圾,清除麻烦,等等。而针对缺少珊瑚移植来源的问题,目前的做法就是从珊瑚生长较好的区域采集小的珊瑚片段,移植到退化区域。
[0005]因此现有的这种人工主动恢复技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对局部区域的珊瑚退化进行快速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可应用于珊瑚受损区域的快速修复的水下珊瑚培植装置。
[0007]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层叠设置的框架;每个框架包括一圈架和至少三条垂直固定在圈架下方的支撑柱;该圈架上表面覆盖有支撑网。通过具有多层圈架的塔状结构的框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水深区域,而且也更具有观赏性。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圈架为圆形圈架或多边形圈架;所述圈架的上表面面积从顶层到底层依次递增。通过每一层圈架积的增加,可以更加方便地从上往下观看到每一层的珊瑚礁。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还包括至少I根固定杆;该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圈架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杆有助于固定住支撑网。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包括3根固定杆;该固定杆相交于所在圈架的圆心,且相邻两固定杆的交角相等。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杆与圈架的连接处设有一固定卡槽;所述支撑柱通过该固定卡槽与圈架垂直连接。通过卡槽连接,可以更加方便地拆装框架。[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圈架除最顶层外,其余每层圈架都设有一圆形内圈架,每层的内圈架的圆心位于同一中心轴上;该内圈架的外径与上一层圈架的外径大小相同。所述内圈架的上表面未覆盖支撑网。在每一层中设有内圈架,是整个结构更加紧凑和美观。同时,将该内圈架设置为空面可以节省材料。
[0013]所述固定杆与该内圈架相交,且在该相交处设有一连接卡槽;所述上一层框架的支撑柱通过该连接卡槽与该内圈架固定连接。过卡槽连接,可以更加方便地拆装框架。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网为铝合金格网。网孔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在每一层设置不同大小的网孔,可以培植不同种类或不同大小的珊瑚礁。
[0015]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正视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请同时参考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的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框架;该框架通过相互上下叠加的方式连接,从而形成具有多层框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包括3个框架,分别为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和第三框架30。所述第三框架30设在底层,第二框架20设置第三框架30的上面并与其连接;第一框架10设置在第二框架20的上面并与其连接。所述框架的上表面的面积从顶层到底层依次增大。
[0024]所述第一框架10包括第一圈架11,第一固定杆12,第一支撑网13和第一支撑柱
14。该第一圈架11为圆形圈架。所述第一固定杆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圈架11上。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框架10包括了 3根第一固定杆12,且该第一固定杆12经过该第一圈架11的圆心;每根第一固定杆12之间等角度连接在第一圈架11上,它们之间的夹角为60度。在该第一圈架11上设有第一支撑网13,该第一支撑网13覆盖住整个圆形圈架。所述的第一支撑柱14与第一固定杆12相垂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杆12与第一圈架11上相连接的一端上设有固定卡槽;该第一支撑柱14通过该固定卡槽与第一固定杆12连接。
[0025]所述第二框架20包括第二外圈架21,第二固定杆22,第二支撑网23,第二支撑柱24和第二内圈架25。该第二外圈架21和第二内圈架25为圆形圈架,并且该第二外圈架21与该第二内圈架25具有相同的圆心,形成一圆环。同时,该第二内圈架25与第一圈架11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二固定杆2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外圈架11上,并且与第二内圈架25相交。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框架20包括了 3根第二固定杆22,且该第二固定杆22经过该第二圈架11的圆心;每根第二固定杆22之间等角度连接在第二圈架11上,它们之间的夹角为60度。在该第二外圈架21与第二内圈架25之间设有第二支撑网23,该第二支撑网23覆盖住整个环面。所述的第二支撑柱24与第二固定杆22相垂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固定杆22在第二外圈架21上的一端上设有固定卡槽,该第二支撑柱24通过该固定卡槽与第二固定杆22固定连接。同时,该第二固定杆22与第二内圈架25相交处设有连接卡槽,第一支撑柱14通过该连接卡槽与第二固定杆22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的连接。
[0026]所述第三框架30包括第三外圈架31,第三固定杆32,第三支撑网33,第三支撑柱34和第三内圈架35。该第三外圈架31和第三内圈架35为圆形圈架,并且该第三外圈架31与该第三内圈架35具有相同的圆心,形成一圆环。同时,该第三内圈架35与第二外圈架21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三固定杆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三外圈架11上,并且与第三内圈架35相交。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框架30包括了 3根第三固定杆32,且该第三固定杆32经过该第三圈架11的圆心;每根第三固定杆32之间等角度连接在第三圈架11上,它们之间的夹角为60度。在该第三外圈架31与第三内圈架35之间设有第三支撑网33,该第三支撑网33覆盖住整个环面。所述的第三支撑柱34与第三固定杆33相垂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固定杆32在第三外圈架31上的一端上设有固定卡槽,该第三支撑柱34通过该固定卡槽与第三固定杆32固定连接。同时,该第三固定杆32与第三内圈架35相交处设有连接卡槽,第二支撑柱24通过该连接卡槽与第三固定杆32连接,从而实现第二框架20与第三框架30的连接。
[0027]具体地,每一层框架的圈架,固定杆和支撑柱都为不锈钢条,且该不锈钢条的横截面为直径为3cm的圆面。每一层框架的支撑网为铝合金格网;该支撑网的网孔大小可根据所培育的珊瑚的大小而定。
[0028]实施例2
[0029]请同时参考图4,图5和图6,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框架;该框架通过相互上下叠加的方式连接,从而形成具有多层框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包括3个框架,分别为第一框架40,第二框架50和第三框架60。所述第三框架60设在底层,第二框架50设置第三框架60的上面并与其连接;第一框架40设置在第二框架50的上面并与其连接。所述框架的上表面的面积从顶层到底层依次减小。
[0030]第一框架40包括第一圈架41,第一固定杆42,第一支撑网43和第一支撑柱44。所述的第一圈架41为矩形圈架。所述第一固定杆4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圈架41上。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框架40包括了 2根第一固定杆42,且该第一固定杆42经过该第一圈架41的中心,其两端分别固定在该矩形圈架的两个顶角处。在该第一圈架41上设有第一支撑网43,该第一支撑网43覆盖住整个矩形圈架。所述的第一支撑柱44与第一固定杆42相垂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杆42与第一圈架41上相连接的一端上设有固定卡槽;该第一支撑柱44通过该固定卡槽与第一固定杆42连接。
[0031]所述第二框架50包括第二外圈架51,第二固定杆52,第二支撑网53,第二支撑柱54和第二内圈架55。该第二外圈架51和第二内圈架55为矩形圈架,并且该第二外圈架51与该第二内圈架55具有相同的中心点。所述第二固定杆5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外圈架51上,并且与第二内圈架55相交。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框架50包括了 2根第二固定杆52,且该第二固定杆52经过该第二圈架51的中心,并且该第二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该矩形圈架的两个顶角相连接。在该第二外圈架51与第二内圈架55之间设有第二支撑网53。所述的第二支撑柱54与第二固定杆52相垂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固定杆52在第二外圈架51上的一端上设有固定卡槽,该第二支撑柱54通过该固定卡槽与第二固定杆52固定连接。同时,该第二固定杆52与第二内圈架55相交处设有连接卡槽,第一支撑柱54通过该连接卡槽与第二固定杆52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框架40与第二框架50的连接。
[0032]所述第二框架60包括第二外圈架61,第二固定杆62,第二支撑网63,第二支撑柱64和第二内圈架65。该第二外圈架61和第二内圈架65为矩形圈架,并且该第二外圈架61与该第二内圈架65具有相同的中心点。所述第二固定杆6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外圈架61上,并且与第二内圈架65相交。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框架60包括了 2根第二固定杆62,且该第二固定杆62经过该第二圈架61的中心,并且该第二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该矩形圈架的两个顶角相连接。在该第二外圈架61与第二内圈架65之间设有第二支撑网63。所述的第二支撑柱64与第二固定杆62相垂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固定杆62在第二外圈架61上的一端上设有固定卡槽,该第二支撑柱64通过该固定卡槽与第二固定杆62固定连接。同时,该第二固定杆62与第二内圈架65相交处设有连接卡槽,第一支撑柱44通过该连接卡槽与第二固定杆62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框架50与第二框架60的连接。
[0033]具体地,每一层框架的边框,固定条,支撑柱都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且其横截面为直径为3cm圆面。每一层框架的支撑网为铝合金格网,网孔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培植不同大小的珊瑚礁。
[0034]在具体培植珊瑚时候,可以根据水深区域的不同,安装具有不同层数的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在每层主体结构上平铺铝合金格网,孔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便不同种类的珊瑚固定。分层的塔状结构也可以为珊瑚生长提供较多的空间。
[0035]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变形方式,比如每一层的框架可以是同样大小;所述的支撑柱与固定杆也可以具有不同的个数;每一层的框架上可以不用设置内圈架;所述圈架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圆形或矩形,可以是椭圆形或多边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圈架。
[0036]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层叠设置的框架;每个框架包括一圈架和至少三条垂直固定在圈架下方的支撑柱;该圈架上表面覆盖有支撑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架为圆形圈架或多边形圈架;所述圈架的上表面面积从顶层到底层依次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至少I根固定杆,该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圈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3根固定杆;该固定杆相交于所在圈架的圆心,且相邻两固定杆的交角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与圈架的连接处设有一固定卡槽;所述支撑柱通过该固定卡槽与圈架垂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架除最顶层外,其余每层圈架都设有一圆形内圈架,每层的内圈架的圆心位于同一中心轴上;该内圈架的外径与上一层圈架的外径大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架的上表面未覆盖支撑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与该内圈架相交,且在该相交处设有一连接卡槽;所述上一层框架的支撑柱通过该连接卡槽与该内圈架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网为铝合金格网。
【文档编号】A01K67/033GK203555049SQ201320612471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30日
【发明者】李元超, 王道儒, 王道行, 梁文, 陈石泉 申请人: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