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250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应用既能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又能提高三倍体西瓜种子的发芽势的化学药剂,为三倍体西瓜的生产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专利说明】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BFB)是葫芦科作物上的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在世界多国及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属世界性检疫病害。其病原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Schaad et al.,2008)。1998年,我国学者张荣意等在海南省发现并首次报道了该病害,对其发病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近年来我国新疆、海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相继发生该病害。
[0003]该病是典型的种传病害,病原菌可在种子上存活19年之久,通过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菌除了侵染西瓜和甜瓜外,还能侵染南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且被污染的种子导致植株在幼苗期、成株期和果实发病。田间发病果实中的种子有较高的带菌率。因此获得安全有效的种子杀菌剂来防治该病害显得尤为重要。
[0004]三倍体西瓜由于其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导致种子败育,故又称无籽西瓜。但因其无籽、含糖量高和抗病性强等因素倍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青睐。由于其种皮厚、种胚发育不完全等因素导 致的发芽率低、成苗率低等严重制约了无籽西瓜产业的发展。自1998年我国报道有果斑病发生以来,对于无籽西瓜的生产无疑是雪上加霜。现有技术中通过种子破壳、化学药剂引发、激素处理(赤霉素)及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来帮助三倍体西瓜种子发芽提高其发芽率。但目前,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还没有对瓜类种子破壳处理后进行药剂处理的报道。因此这就为三倍体西瓜果斑病防治的药剂选择以及处理方法带来了困难,并且现有技术中对三倍体西瓜种子进行破壳处理的药剂和方法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5]根据上述领域的需求和不足,本发明提供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并对三倍体西瓜种子进行处理证明,本发明应用既能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又能提高三倍体西瓜种子的发芽势的化学药剂,为三倍体西瓜的生产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乳油在处理三倍体西瓜种子时,对种子进行破壳处理。
[0008]所述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稀释倍数为180-220倍液。
[0009]所述稀释倍数为200倍液。
[0010]上述的应用,使用时将破壳后的种子浸泡在所述乳油中,再在30_32°C条件下催芽。
[0011]所述催芽的温度为32°C。
[0012]所述浸泡时间为a小时。
[0013]所述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处理种子的方式为2小时/次。
[0014]目前,果斑病的防治主要有种子处理、田间药剂喷雾防治等方式。冯建军等在用0.1%CuS04、0.2%ZnS04和盐溶液处理三倍体西瓜种子时,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对果斑病有很好的消毒效果,但其并没有通过室内种植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引发溶液对果斑病菌的具体消毒效果。本发明中使用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200、100、50倍液处理带菌种子2h, 200倍液处理种子后与对照相比发芽率提高4.9%,且促进根的生长,对果斑病的防治效果达74.7.%。而100倍液和50倍液处理种子2h,发芽势与对照CKl相比分别低2.8%和
6.1%,且根的生长菌受到抑制。其次是72%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处理种子2h,与对照CKl相比不仅发芽势提高10.5%,促进根的生长且对果斑病的防治效果达49.3%。其防治效果与王爽等研究结果相比略低,考虑种子破壳的原因导致接种后带菌率过高。40%甲醛100倍液处理种子Ih和1%HCL处理种子30min,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势,与对照相比发芽势分别提高了 6.7%和1.2%,对果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8.5%和73.7%。考虑盐酸在进行种子处理时对根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及成苗率与对照相近,建议生产中酌情慎重使用。而本发明中使用1%异噻唑啉铜2% 二硫氰甲烷乳油100倍液、50倍液处理种子后发芽势及根的生长均受到影响,因而不建议使用。
[0015]72%农用硫酸链霉素和40%甲醛溶液为生产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常用防治药剂,他们在防治果斑病的前提下也提高三倍体西瓜发芽势和成苗率,但1%异噻唑啉铜.2%二硫氰甲烷乳油200倍液提高发芽势的前提对果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该两种常用药剂,分别高出:25.4%和16.2`%。本发明数据表明,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对果斑病的防治及提高种子的发芽势有重要作用。
[0016]本发明用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和3种常用药剂,对三倍体西瓜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比较了不同药剂及不同浓度下处理人工接菌种子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对果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4种药剂处理种子对果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稀释200倍)、1%HCL、40%甲醛(稀释100倍液)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稀释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7%,73.7%,58.5%和49.3%。同时与对照CKl (种子破壳,清水处理)相比较,72%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处理2h、40%甲醛100倍液处理Ih和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200倍液处理2h,发芽势分别高出10.5%、6.7%和4.9%,并且提高了出芽整齐度和成苗率。
[0017]本发明中催芽温度在30_32°C均可满足实验要求,在实施例中不在累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药剂处理对破壳种子活力的影响;
[0019]图2为药剂处理后种子表面带菌情况;
[0020]图3为药剂处理后种子整体包括种子内部带菌情况;
[0021]图4为带菌种子药剂处理防治效果及成苗情况;
[0022]其中,I号杀菌剂是指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具体实施方式】
[0023]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4]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0025]本发明中,对于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应用于防治三倍体西瓜种子的果斑病处理三倍体西瓜种子时,其稀释倍数100倍和50倍不可用,其稀释倍数为180倍和220均可用,本发明人在本发明申请日前也同样用180倍液和220倍液做过实验,其中180倍液和220倍液的效果与 200倍液效果相似,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在累述。
[0026]材料试剂:
[0027]供试种子:三倍体西瓜种子(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文革提供)。供试菌株:本实验室保存的果斑病菌菌株Aac-5。供试药剂:40%福尔马林(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盐酸(北京化工厂)、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X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为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的异噻唑啉酮和二硫氰甲烷乳油按照1%异噻唑啉酮与2% 二硫氰甲烷乳油以及97%的二甲苯的比例混合配制。培养基:King’ s B(KB)培养基。
[0028]实施例1.三倍体西瓜种子处理
[0029]( I)破壳及种子接种
[0030]催芽前西瓜种子破壳,力度适中,注意不能损伤种胚。破壳后浸入55°C温水中,室温下4h,清水搓洗一次。稍晾干种子表面水分后种子放入果斑病菌菌液(0D_~ 0.3)中浸泡30min,按照Ig种子2mL菌液的比例。
[0031](2)种子药剂处理
[0032]将破壳浸种后的种子分别浸入40%福尔马林100倍液lh、l%盐酸30min、72%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2h、I号杀菌剂(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200倍液2h,药剂浸种后用清水冲洗3次,三次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32°C条件下催芽。CKl (破壳种子,清水处理)作对照。3天后调查发芽情况,计算发芽势,并对出芽种子进行根长测量,将试验获得数据用DP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0033]发芽势(%) =3天后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总数X 100%。
[0034](3)供试药剂对果斑病菌的消毒效果
[0035]将人工接菌种子按照1.2.2方法处理后,每个重复取5粒种子,单粒种子于灭过菌的离心管内,加入ImL无菌水,置于4°C振荡24h后,吸取100 μ L浸提液涂布于加有氨苄青霉素(Amp)的KB平板,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明确各药剂的杀菌效果,试验重复3次。破壳种子,接菌后清水处理作为阳性对照CK2 ;破壳种子,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K3。相同处理方法,将带菌种子药剂处理后单粒种子进行研磨,加入无菌水lmL,混匀后取100 μ L涂布,检测种子整体包括种子内部带菌情况。种子带菌量的统计:C表示不同药剂处理后平板上病菌的平均菌落数(个/平皿)。计数标准,一:C=O; +:0<C^ 10; ++:10< C ^ 100 ; + + +:100 < CS 500,能看清单菌落;+ + + +:C > 500,菌落长满整个平板。将该处理剩余的种子播种于灭过菌的土壤中,3次重复。出苗后I周调查子叶发病率,计算防治效果。
[0036]实施例2.实施例1种子处理的效果验证
[0037](I)药剂处理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0038]三倍体西瓜种子药剂处理后,对发芽势的影响见表1和图1。破壳后进行药剂处理,发芽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72%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处理2h出芽效果最好,发芽势较CKl高10.5%。其次是40%甲醛100倍液、I号杀菌剂(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200倍液和1%HCL,药剂处理破壳种子后发芽势与CKl相比分别高出:6.7%、4.9%和1.2%。
[0039]表1.药剂处理对三倍体西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权利要求】
1.1%异噻唑啉酮.2% 二硫氰甲烷乳油在防治三倍体西瓜果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乳油在处理三倍体西瓜种子时,对种子进行破壳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稀释倍数为180-220倍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倍数为200倍液。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使用时将破壳后的种子浸泡在所述乳油中,再在30-32 °C条件下催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芽的温度为32°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时间为2h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处理种子的方式为2 小时/次。
【文档编号】A01P1/00GK103749514SQ201410032244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3日
【发明者】赵廷昌, 折冬梅, 董春玲, 孙柏欣, 杨玉文, 王铁霖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