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包括养殖水源、设施和生态养殖。水源由地下隧道式水池、过滤池、保温土层、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所组成;养殖池包括长方体水池有两处浅水区,一处深水区和一处沉污区,在池底的一边角有洞穴、洞穴上面有食台,食台宽边有一上、下坡道。池壁上方有倒檐,倒檐上有一可调角度进水龙头;养殖不添加任何激素,种蛙入池时用3%的食用盐水浸泡分种消毒,蝌蚪、幼蛙和成蛙期间每10—15天用5%食盐水或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平时用五倍子、鱼腥草、穿心连等中草药做成药包放在池中预防病变和消毒,每20天换药包一次;按养殖池0.48立方米计算,五倍子20-50克、鱼腥草20-38克、穿心莲20-35克。
【专利说明】—种娃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特种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棘胸蛙,俗称石蛙、石鸡、山坑、岩蛙、石鳞和石蛤等。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一种栖息于深山老林山涧溪流中的珍稀两栖动物,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福建、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省、自治区。棘胸蛙素有“蛙中皇后”之美称。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食用蛙,其肉质洁白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清凉滋补、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自古以来,它就是皇家宫廷的名贵生珍之一,被人们称之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也是国宴上的一道名肴,其食用和药用价值特别高。同时它在农业、工业和医学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目前棘胸蛙生存条件恶化,人为滥捕现象严重,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开展棘胸蛙的资源保护和资源增殖,并合理开发利用棘胸蛙资源,已显得相当重要。只有大力发展人工繁育驯养棘胸蛙,才能丰富“菜蓝子”,满足人们吃蛙肉的需要。人工繁育驯养棘胸蛙用水量大,设施成本高,疾病多,成活率低,养成商品成蛙需三年以上,完全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3]中国发明专利(CN103004692 A)公开了一种棘胸蛙养殖方法,但其养殖设施复杂,水质难以调控,水温需要另外热源加温控制,而且每养殖10天仍然需要添加土霉素等激素药物,达不到自然生态养殖棘胸蛙的效果。
[0004]尤其是目前人工仿生态养殖野生棘胸蛙和棘腹蛙等,都需要建造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等六种池才能完成养殖的整个过程,且每个养殖环节的转池都要产生应急反应,造成蛙卵、蝌蚪、幼蛙及成蛙不同程度的伤残,发病率高,成活率低。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的野生蛙养殖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水质纯净无污染,用水量少,无需使用电源控制水温,且更趋于自然生态的养殖水源装置;在养殖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激素;从蛙产卵开始至养殖成成娃仅用一个工厂化养殖池;蛙的养殖全过程基本上处于自然仿生态状态的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为一种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包括蛙养殖水质调控池(以下简称调控池)建设、蛙工厂化养殖池(以下简称养殖池)建设、娃(以下简称娃)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养殖流程为: 第一年3月至6月选择种蛙及养殖——受精卵的产卵及孵化20天左右——第一年6月至8月蝌蚪培育——第一年8月至11月蝌蚪的变态及幼蛙的培育——第一年12月至来年3月幼蛙的冬眠——第二年3月初至12月幼蛙进一步培育——150g成蛙——第二年12月开始生态养殖商品蛙上市,其特征在于。[0007](1)所述的调控池建设:
由地下隧道式水池、过滤池、保温土层、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所组成;
所述的地下隧道式水池的一端设置一垂直的进水管,地下隧道式水池另外一端的下部通过过滤层支撑与过滤池池底为连体;
所述的过滤池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过滤层,下部分为储水层;
所述的保温土层堆积于地下隧道式水池上方,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连接在出水管上; 上述所述的一种调控池,其特征在于:
过滤池池面高于地下隧道式水池池面,两池池面各设置有检修孔,检修孔各设置有密封盖板;
上部分过滤层设置带孔底板,带孔底板上方设置鹅卵石过滤层,鹅卵石过滤层上方设置木炭过滤层,木炭过滤层上方设置粗沙过滤层,粗沙过滤层上方设置中沙过滤层,中沙过滤层上方设置鹅卵石压沙层,鹅卵石压沙层上方设置一出水管和一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下部分储水层池底靠外侧池壁内设置有沉污池,沉污池池底设置有排污管。
[0008](2)所述的蛙工厂化养殖池建设:
由长方体水池,深水区,浅水区I,浅水区II,上下食台坡道,食台,洞穴,沉污区,排污管,可调节进水龙头,倒檐,弯头,直通,带滤网排水管所组成;
所述的长方体水池上部为一长方体形状,底部为锅形形状,锅形中间有一沉污区;长方体水池内有两处浅水区,一处深水区和一处沉污区;两浅水区分别在水池池底和食台左边,两浅水区中间为深水区,深水区的中心为沉污区;
长方体水池右边角有一食台,靠长方形水池右池壁有一上、下食台坡道,食台和上、下食台坡道与长方体水池右池角组成一洞穴;
长方体水池四周池壁上方有倒檐,在倒檐的一侧上有一可调角度进水龙头;
上述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深水区为圆台体形状,圆台体上底面直径长度为池底宽度;
上述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沉污区上部分一为圆柱体形状,其下部分为一圆台体形状,圆台体下底面有一直通,直通上部垂直装有一根带滤网排水管,直通下部有一排污管,排污管直至长方体水池外,长方体水池外的排污管有一可调角度弯头,由带过滤网排水管和排水管同时固定长方体水池中水位高度。
[0009](3)所述的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养殖步骤如下:
步骤I蛙的养殖水质调控池建设;
步骤2蛙的养殖池建设;
步骤3接通水源:连通蛙调控池与养殖池水源;
步骤4洗池消毒:每年三月至四月,气温回升至16°C左右时,将养殖池按照每I立方米用生石灰100克比例,浸泡I天后将池清洗干净;
步骤5调节水位:通过养殖池带滤网排水管和排污管把浅水区水位控制在15cm — 20cm之间;
步骤6调整水流方向和流量:通过养殖池可调角度进水龙头调节水流角度和方向使池水能在养殖池中缓慢旋转;
步骤7选择种蛙及养殖:选择一对三年龄以上,体重在150克以上,肤色接近,无伤无残无病,发育良好,即将产卵的一对雌雄棘胸蛙种蛙,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后放入一个养殖池中。当水温回升至18°C — 23°C时,每天傍晚将黄粉虫、蚯蝴投放于食台上或在池中投放鲜活小杂鱼、泥鳅饵料,投饵量为蛙体重量的3% — 5%,确保种蛙的营养;
步骤8产卵及孵化:三月至六月产卵后,将种蛙及时从养殖池中抓离。蛙卵一般粘附在养殖池池壁或洞穴内,数量在300—600粒左右,不移动卵块,并用3% — 5%食盐水或用5g—10g/m3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防霉菌,20天左右孵化出蝌蚪,孵化率达60% — 90%左右;步骤9蝌蚪的培育:10日龄的蝌蚪开始每天早、晚投喂一次牛奶、豆浆或蛋黄,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1% — 3%。20日龄后直至变态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煮熟的蔬菜或野菜,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2% — 3% ;
步骤10蝌蚪的变态及幼蛙的培育:蝌蚪变态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幼小黄粉虫于食台上,数量从少到多,投喂量为体重的1% — 3%,每池并放入200克鲜活虾米于养殖池中,确保幼蛙的营养,增强其体质,为顺利度过冬眠期奠定基础;
步骤11幼蛙的冬眠: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月水温在15°C以下时,幼蛙停止摄食,进入洞穴度过冬眠期(一般的养殖设施和方法,冬眠期为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避免对其惊动;
步骤12成蛙的培育:在水温回升至18°C — 23°C,前一年的幼蛙长至30g — 50g时,每天傍晚按体重的3% — 5%投喂黄粉虫、蚯蚓、蝇蛆,或池中投入鲜活小杂鱼、泥鳅等,至当年的12月幼蛙生长成为150g以上的成蛙;
步骤13养殖期的病害预防:
1、每半个月用过滤池的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对过滤层介质进行冲洗,保持水质长期纯
净;
2、每天早上将养殖池食台的残饵清理干净,并转动排污管的方向,将沉污区内的污物排出养殖池外;
3、蝌蚪、幼蛙和成蛙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用3% — 5%食盐水或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
毒;
4、养殖全过程均用五倍子20—50克、鱼腥草20—38克、穿心莲20—35克、蒲公英20—50克、大青叶20— 50克、大黄20— 30克等中草药做成药包,浸泡在养殖池中预防病害和消毒之用,每20天换药包一次;
以上方法步骤归纳如下:
建水质调控池——建养殖池——连接水源——洗池消毒——调节水位——调整水流方向和流量——选择种蛙及养殖——产卵及孵化——蝌蚪的培育——蝌蚪的变态及幼蛙的培育
——幼蛙的冬眠——成蛙的培育——养殖期的病害预防 按以上步骤操作,从蝌蚪至成蛙成活率可达75%以上。
[0010]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一、把现行蛙繁育驯养中使用的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六种池改进为一种带有锅形造型的特殊养殖池,节约了设施建设土地,节约了设施建设成本,而且多于且优于以上六种池的功能总和,完全有别于现有蛙繁育驯养设施建设模式;
二、养殖池中水流的缓慢旋转和池内养殖动物的游动,可将池内残饵、粪便、泥沙等污物基本带入沉污区中随水流排出养殖池外。调整水流方向和加大水流量可使池中污物彻底清洗干净,既方便了操作又节省了人工洗池成本,还减少了池中动物的应急反应,避免了现有养殖模式中洗池最繁琐的劳动和对养殖动物最频繁的损伤;
三、养殖池中设有深水区,增加了池中水体的容积量,可起到一定的恒温作用,也为蝌蚪和蛙扩大了游动空间,增加了摄食量,既提高了体能又避免了蛙形出现体瘦肚大的“雪梨肚”现象。池中设有浅水区和深水区,水位深浅有致,种蛙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与变态、幼蛙生长发育都有了其选择的适应空间,顺应了其生长习性,提高了成活率。体形、肤色趋近野生蛙;
四、种蛙产卵到成品蛙繁育驯养一键式在一个养殖池中完成,有别于现有蛙的养殖模式中要进行割卵转池、孵化转池、蝌蚪培育转池和幼蛙培育转池的操作环节,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蛙的养殖密度合理,用水量小,发病少,易控制,个体均匀,生长快;
五、消毒和疾病预防使用食盐、生石灰和中草药剂,蛙体内没有药物残留。投喂天然饵料,蛙肉品质优良,趋近野生蛙。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水质调控池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键式养殖池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键式养殖池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键式养殖池左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水质调控池和一键式养殖池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中,1.地下隧道式水池,2.过滤池,3.保温土层,4.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5.地下隧道式水池检修孔,6.过滤池检修孔,7.密封盖板1,8.密封盖板II,9.出水管,10.进水管,11.过滤层,12.过滤池进水层,13.带过滤池孔底板,14.鹅卵石过滤层,15.木炭过滤层,16.粗砂过滤层,17中沙过滤层,18.鹅卵石压沙层,19.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20.沉污池,21排污管,22.过滤层支撑,23.长方体水池,24.深水区,25.浅水区I,26.浅水区
11,27.上下食台坡道,28.食台,29.洞穴,30.沉污区,31.排污管,32.可调节角度水龙头,33.倒檐,34.弯头,35.直通,36.带滤网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1
参看图1一图5,本发明为一种棘胸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包括棘胸蛙调控池建设、棘胸娃养殖池建设、棘胸娃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养殖流程为:
第一年3月至6月选择种 蛙及养殖——受精卵的产卵及孵化20天左右——第一年6月至8月蝌蚪培育——第一年8月至11月蝌蚪的变态及幼蛙的培育——第一年12月至来年3月幼蛙的冬眠——第二年3月初至12月幼蛙进一步培育——150g成蛙——第二年12月开始生态养殖商品蛙上市,其特征在于:
(I)所述的棘胸蛙调控池建设:
由地下隧道式水池1、过滤池2、保温土层3、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4所组成;所述的地下隧道式水池I的一端设置一垂直的进水管10,地下隧道式水池I另外一端的下部通过过滤层支撑22与过滤池2池底为连体;
所述的过滤池2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过滤层11,下部分为储水层12 ;
所述的保温土层3堆积于地下隧道式水池I上方,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4连接在出水管9上;
上述所述的一种调控池,过滤池2池面高于地下隧道式水池I池面,两池池面各设置有地下隧道式水池检修孔5和过滤池检修孔6,地下隧道式水池检修孔5和过滤池检修孔6各设置有密封盖板I 7和密封盖板II 8 ;
上部分过滤层11设置带孔底板13,带孔底板13上方设置鹅卵石过滤层14,鹅卵石过滤层14上方设置木炭过滤层15,木炭过滤层15上方设置粗沙过滤层16,粗沙过滤层16上方设置中沙过滤层17,中沙过滤层17上方设置鹅卵石压沙层18,鹅卵石压沙层18上方设置一出水管9和一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19 ;
下部分储水层12池底靠外侧池壁内设置有沉污池20,沉污池20池底设置有排污管21。
[0014](2)所述的蛙养殖池建设:
由长方体水池23,深水区24,浅水区I 25,浅水区II 26,上下食台坡道27,食台28,洞穴29,沉污区30,排污管31,可调节进水龙头32,倒檐33,弯头34,直通35,带滤网排水管36所组成;
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3上部为一长方体形状,底部为锅形形状,锅形中间有一沉污区
30 ;
长方体水池23内有浅水区I 25和浅水区II 26,一处深水区24和一处沉污区30 ;浅水区I 25在长方体水池23池底左边,浅水区II 26在食台28左边,浅水区I 25和浅水区II 26中间为深水区24,深水区24的中心为沉污区30 ;
长方体水池23右边角有一食台28,靠长方形水池23右池壁有一上、下食台坡道27,食台28和上、下食台坡道27与长方体水池23右池角组成一洞穴29 ;
长方体水池23四周池壁上方有倒檐33,在倒檐33的一侧上有一可调角度进水龙头
32 ;
上述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3,其特征在于:深水区24为圆台体形状,圆台体上底面直径长度为池底宽度;
上述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3,其特征在于:沉污区30上部分一为圆柱体形状,其下部分为一圆台体形状,圆台体下底面有一直通35,直通35上部垂直装有一根带滤网排水管36,直通35下部有一排污管31,排污管31直通至长方体水池23外,长方体水池23外部的排污管31有一可调角度弯头34,由带过滤网排水管36和排污管31同时固定长方体水池中水位高度。
[0015](3)所述的棘胸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养殖步骤如下:
步骤I棘胸蛙的调控池建设;
步骤2棘胸蛙的养殖池建设;
步骤3接通水源:把蛙调控池出水管9与养殖池可调节角度水龙头32接通;
步骤4洗池消毒:每年三月至四月,气温回升至16°C左右时,将养殖池按照每I立方米用生石灰100克比例,浸泡I天后将池清洗干净;
步骤5调节水位:通过养殖池带滤网排水管36和排污管31把浅水区I 25、浅水区II 26水位控制在15cm—20cm之间;
步骤6调整水流方向和流量:通过养殖池可调角度进水龙头32调节水流角度和方向使池水能在养殖池中缓慢旋转;
步骤7选择棘胸蛙种蛙及养殖:选择一对三年龄,体重在150g — 200g左右,肤色接近,无伤无残无病,发育良好,即将产卵的一对雌雄棘胸蛙种蛙,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后放入一个养殖池中。当水温回升至18°C — 23°C时,每天傍晚将黄粉虫、蚯蚓投放于食台28上或在池中投放鲜活小杂鱼、泥鳅饵料,投饵量为蛙体重量的3% — 5%,确保棘胸蛙种蛙的营养;
步骤8产卵及孵化:三月至六月产卵后,将棘胸蛙种蛙及时从养殖池中抓离。棘胸蛙卵一般粘附在养殖池池壁或洞穴29内,数量在350— 400粒左右,不移动卵块,并用3%-5%食盐水或用5g — 10g/m3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防霉菌,20天左右孵化出蝌蚪;
步骤9蝌蚪的培育:10日龄的蝌蚪开始每天早、晚投喂一次牛奶、豆浆或蛋黄,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1% — 3%。20日龄后直至变态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煮熟的蔬菜或野菜,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2% — 3% ;
步骤10蝌蚪的变态及棘胸蛙幼蛙的培育:蝌蚪变态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幼小黄粉虫于食台28上,数量从少到多,投喂量为体重的1% — 3%,每池并放入200克鲜活虾米于养殖池中,确保棘胸蛙幼蛙的营养,增强其体质,为顺利度过冬眠期奠定基础;
步骤11棘胸蛙幼蛙的冬眠: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月水温在15°C以下时,棘胸蛙幼蛙停止摄食,进入洞穴29度过冬眠期(一般的养殖设施和方法,冬眠期为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避免对其惊动;
步骤12棘胸蛙成蛙的培育:在水温回升至18°C-23°C,前一年的棘胸蛙幼蛙长至30g—50g时,每天傍晚按体重的3% — 5%投喂黄粉虫、蚯蚓、蝇蛆于食台28上,或池中投入鲜活小杂鱼、泥鳅等,至当年的12月棘胸蛙幼蛙生长成为150g以上的棘胸蛙成蛙;
步骤13养殖期的病害预防:
1、每半个月用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19对过滤层11介质进行冲洗,保持水质长期纯
净;
2、每天早上将养殖池食台28的残饵清理干净,并转动排污管31的方向,将沉污区30内的污物排出养殖池外;
3、蝌蚪、棘胸蛙幼蛙和棘胸蛙成蛙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用3%-5%食盐水或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
4、养殖全过程均用五倍子20—50克、鱼腥草20—38克、穿心莲20—35克、蒲公英20—50克、大青叶20— 50克、大黄20— 30克等中草药做成药包,浸泡在养殖池中预防病害和消毒之用,每20天换药包一次;
以上方法步骤归纳如下:
建水质调控池——建养殖池——连接水源——洗池消毒——调节水位——调整水流方向和流量—— 选择种蛙及养殖——产卵及孵化——蝌蚪的培育——蝌蚪的变态及幼蛙的培育—幼蛙的冬眠一成蛙的培育一养殖期的病害预防
按以上步骤操作,每对三年龄棘胸蛙种蛙,体重在150g —200g左右,产卵数为300粒一400粒左右,受精率为80% — 85%左右,受精卵孵化率为85% — 90%左右,蝌蚪变态成活率为70%以上,棘胸蛙幼蛙至棘胸蛙成蛙成活率达80%以上,两年龄棘胸蛙成蛙体重在150g以上。
[0016]实施例2
参看图1-图5,实施例2的操作方法步骤和实施例1的相同,区别在于每对四年龄棘胸蛙种蛙,体重在200g — 250g左右,产卵数为400粒一450粒左右,受精率为80% — 90%左右,受精卵孵化率为85% — 90%左右,蝌蚪变态成活率为75%以上,棘胸蛙幼蛙至棘胸蛙成蛙成活率达85%以上,两年龄棘胸蛙成蛙体重在150g以上。
[0017]实施例3 参看图1-图5,实施例3的操作方法步骤和实施例1的相同,区别在于每对五年龄以上棘胸蛙种蛙,体重在250g以上,产卵数为500粒一600粒左右,受精率为65% — 75%左右,受精卵孵化率为70% — 80%左右,蝌蚪变态成活率为60%以上,棘胸蛙幼蛙至棘胸蛙成蛙成活率达75%以上,两年龄棘胸蛙成蛙体重在150g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方法,包括蛙调控池建设、蛙养殖池建设、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第一年3月至6月选择种蛙及养殖——受精卵的产卵及孵化20天左右——第一年6月至8月蝌蚪培育——第一年8月至11月蝌蚪的变态及幼蛙的培育——第一年12月至来年3月幼蛙的冬眠——第二年3月初至12月幼蛙进一步培育——150g成蛙——第二年12月开始生态养殖商品蛙上市,其特征在于: (a)所述的蛙调控池建设: 由地下隧道式水池(I)、过滤池(2)、保温土层(3)、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4)所组成; 所述的地下隧道式水池(I)的一端设置一垂直的进水管(10),地下隧道式水池(I)另外一端的下部通过过滤层支撑(22)与过滤池(2)池底为连体; 所述的过滤池(2)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过滤层(11),下部分为储水层(12); 所述的保温土层(3)堆积于地下隧道式水池(I)上方,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4)连接在出水管(9)上; 过滤池(2)池面高于地下隧道式水池(I)池面,两池池面各设置有地下隧道式水池检修孔(5)和过滤池检修孔(6),地下隧道式水池检修孔(5)和过滤池检修孔(6)各设置有密封盖板I (7)和密封盖板II (8);上部分过滤层(11)设置带孔底板(13),带孔底板(13)上方设置鹅卵石过滤层(14),鹅卵石过滤层(14)上方设置木炭过滤层(15),木炭过滤层(15)上方设置粗沙过滤层(16),粗沙过滤层(16)上方设置中沙过滤层(17),中沙过滤层(17)上方设置鹅卵石压沙层(18),鹅卵石压沙层(18)上方设置一出水管(9)和一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19); 下部分储水层(12)池底靠外侧池壁内设置有沉污池(20),沉污池(20)池底设置有排污管(21); (b)所述的蛙养殖池建设: 由长方体水池(23),深水区(24),浅水区I (25),浅水区II (26),上下食台坡道(27),食台(28),洞穴(29),沉污区(30),排污管(31),可调节进水龙头(32),倒檐(33),弯头(34),直通(35),带滤网排水管(36)所组成; 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3)上部为一长方体形状,底部为锅形形状,锅形中间有一沉污区(30);长方体水池(23)内有浅水区I (25)和浅水区II (26),一处深水区(24)和一处沉污区(30);浅水区I (25)在长方体水池(23)池底左边,浅水区II (26)在食台(28)左边,浅水区I (25)和浅水区II (26)中间为深水区(24),深水区(24)的中心为沉污区(30); 长方体水池(23)右边角有一食台(28),靠长方形水池(23)右池壁有一上、下食台坡道(27),食台(28)和上、下食台坡道(27)与长方体水池(23)右池角组成一洞穴(29); 长方体水池(23)四周池壁上方有倒檐(33),在倒檐(33)的一侧上有一可调角度进水龙头(32 ); 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3),深水区(24)为圆台体形状,圆台体上底面直径长度为池底宽度; 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3),沉污区(30)上部分一为圆柱体形状,其下部分为一圆台体形状,圆台体下底面有一直通(35),直通(35)上部垂直装有一根带滤网排水管(36),直通(35)下部有一排污管(31),排污管(31)直通至长方体水池(23)外,长方体水池(23)外部的排污管(31)有一可调角度弯头(34),由带过滤网排水管(36)和排污管(31)同时固定长方体水池中水位高度; Ce)所述的蛙仿生态一键式工厂化繁育驯养,养殖步骤如下: 步骤I蛙的调控池建设; 步骤2蛙的养殖池建设; 步骤3接通水源:把蛙调控池出水管(9)与养殖池可调节角度水龙头(32)接通; 步骤4洗池消毒:每年三月至四月,气温回升至16°C左右时,将养殖池按照每I立方米用生石灰100克比例,浸泡I天后将池清洗干净; 步骤5调节水位:通过养殖池带滤网排水管(36)和排污管(31)把浅水区I (25)、浅水区II (26)水位控制在15cm—20cm之间; 步骤6调整水流方向和流量:通过养殖池可调角度进水龙头(32)调节水流角度和方向使池水能在养殖池中缓慢旋转; 步骤7选择种蛙及养殖:选择一对三年龄,体重在150g — 200g左右,肤色接近,无伤无残无病,发育良好,即将产卵的一对雌雄种蛙,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后放入一个养殖池中;当水温回升至18°C — 23°C时,每天傍晚将黄粉虫、蚯蝴投放于食台(28)上或在池中投放鲜活小杂鱼、泥鳅饵料,投饵量为蛙体重量的3% — 5%,确保种蛙的营养; 步骤8产卵及孵化:三月至六月产卵后,将种蛙及时从养殖池中抓离;蛙卵一般粘附在养殖池池壁或洞穴(29)内 ,数量在350— 400粒左右,不移动卵块,并用3%-5%食盐水或用5g—10g/m3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防霉菌,20天左右孵化出蝌蚪; 步骤9蝌蚪的培育:10日龄的蝌蚪开始每天早、晚投喂一次牛奶、豆浆或蛋黄,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1% — 3%;20日龄后直至变态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煮熟的蔬菜或野菜,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2% — 3% ; 步骤10蝌蚪的变态及幼蛙的培育:蝌蚪变态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幼小黄粉虫于食台(28)上,数量从少到多,投喂量为体重的1% — 3%,每池并放入200克鲜活虾米于养殖池中,确保幼蛙的营养,增强其体质,为顺利度过冬眠期奠定基础; 步骤11幼蛙的冬眠: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月水温在15°C以下时,幼蛙停止摄食,进入洞穴(29)度过冬眠期,冬眠期为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避免对其惊动; 步骤12成蛙的培育:在水温回升至18°C-23°C,前一年的幼蛙长至30g — 50g时,每天傍晚按体重的3% — 5%投喂黄粉虫、蚯蚓、蝇蛆于食台(28)上,或池中投入鲜活小杂鱼、泥鳅等,至当年的12月幼蛙生长成为150g以上的成蛙; 步骤13养殖期的病害预防: ①每半个月用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19)对过滤层(11)介质进行冲洗,保持水质长期纯净; ②每天早上将养殖池食台(28)的残饵清理干净,并转动排污管(31)的方向,将沉污区(30)内的污物排出养殖池外; ③蝌蚪、幼蛙和成蛙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用3%-5%食盐水或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 ④养殖全过程均用五倍子20—50克、鱼腥草20—38克、穿心莲20—35克、蒲公英20—50克、大青叶20— 50克、大黄20— 30克等中草药做成药包,浸泡在养殖池中预防病害和消毒之用,每20天换药包一次。
【文档编号】A01K63/00GK103782958SQ201410059223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1日
【发明者】彭锴 申请人:龙南源头活水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