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205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所述培养基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为:稻草32%;棉籽壳22%;玉米芯18%;秸杆15%;高梁壳9.5%;石灰3.5%。该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按照质量份比选择优质稻草、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和石灰,各自粉碎成粉末状;B、将粉碎好的粉末状物以主料稻草为先,平铺于地面混合拌匀后,再依次将上述粉末状物及石灰撒铺在稻草的上面,浇入59%-66%的清水,然后充分拌匀培养料;C、将拌均的培养料进行装袋扎口,入灶高温灭菌15-18小时,待彻底灭菌出灶冷却到30℃以下时,采用两头接种;D、将接完种的菌袋放入到遮阳房内,将发满菌丝的菌袋进行横卧排码,37天后均能出菇,亩产高达35000kg-37000kg。
【专利说明】一种姬薛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供食用菌种植企业使用的姬菇培养基制作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我国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壹仟多年前就已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记载,至少在捌佰多年前香菇的栽培已在浙江西南部开始,草菇则是两佰多年前首先在闽粤一带开始栽培,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价格不菲,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又是一类有机营养和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0003]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了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据调查显示,我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毛木耳、银耳、平?、滑?、白灵?、杏鲍?、鲍鱼?、金针?、凤尾?、榆黄蘑、金耳、猴头菇、大球盖菇和姬菇等20余种,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学家预言,食用菌将会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0004]我国专利文献、高等院校、农业科学院,以及各大网络上有许多不同配伍的姬菇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其配料和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都基本相同,配方差异不大,都能成功栽培,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投资大,产量低,耗工耗时,重复性不能满足大规模商业化栽培。
[0005]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投资小,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好,而子实体朵形饱满、子体鲜嫩、盖厚肉肥,菌盖直径均可达到0.9~1.6厘米的姬菇栽培技术呢?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提高食用菌种植企业在栽培姬菇的过程中达到投资小、见效快、产量高,以及子实体朵形饱满、盖厚肉肥和子体鲜嫩的问题。该培养基是以常见的稻草、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以及石灰为原料,具有培养基来源广、易采购、成本低、栽培管理简单等特点。
[0007]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稻草32% ;
棉籽壳22%、
玉米芯18% ;秸杆15% ;
高梁壳9.5% ;
石灰3.5%。
[0008]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姬菇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中还包括有清水59%-66%。
[0009]一种上述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选择优质干净的稻草32%、棉籽壳22%、玉米芯18%、秸杆15%、高梁壳9.5%和石灰
3.5%,各自粉碎成粉末状;
B、将粉碎好的粉末状物以主料稻草为先,平铺于地面混合拌匀后,再依次将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以及石灰撒铺在稻草的上面,同时浇入59%-66%的清水,然后用铁铲充分拌匀培养料,使培养料水分和养分分布均匀即可(含水量控制,右手用力握料时,水仅能从指缝中渗出3-4滴为宜);
C、将拌均的培养料用半自动装袋机进行装袋扎口(采用聚乙烯塑料袋的规格为:230mmX460mm),菌袋装好后,入灶用常压高温灭菌,等温度上升到110_120°C后,应保持15-18小时的灭菌时间,待彻底灭菌出灶冷却到30°C以下时,均可采用两头接种法接种;
D、将接完种的菌袋放入 到事先搭建好的网状遮阳房内,采用大堆码,以保持菌袋间温度在21-28°C为宜,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3°C,待25-30天菌丝满包后,将发满菌丝的菌袋进行横卧排码,每排共堆码6-8层菌袋,形成一排菌袋墙,每排间隔距离为60厘米做人行通道,排好袋后去掉扎口绳和紧箍圈,以利于子实体的长出,同时,并保持菇房内有散射光照,光照强度以能看清管理为宜,温度应在10_19°C之间,晚上打开门窗,拉大温差来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在此期间应保持温度13-17°C,湿度85%-89%为宜),7天后均能出菇,亩产高达 35000kg-37000kg。
[0010]本发明所提供的姬菇培养基为植物有机组合物,其以常见的稻草、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以及石灰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营养物质:
稻草,栽培植物,杆直立,丛生,高约I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_,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I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_,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约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_10月,稻草作为农副产品的下脚料,是食用菌栽培的一种主要原料,可作姬菇培养基,给姬菇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棉籽壳,棉籽壳含有一种适合食用菌生长的糖类,包括六碳和五碳糖,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非常高,其营养成份非常适合真菌的生长,因此,可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一个主要原料,是国内利用范围最大的农副产品下脚料,利用棉籽壳栽培食用菌,具有栽培简单,适应性广,高产优质等特点;
玉米芯,玉米芯营养比较丰富,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具有较高可利用的价值,玉米芯主要由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据测定,玉米芯含粗蛋白2%-6%,粗脂肪0.5%,可溶性无氮物52.9%,粗纤维33.1%,灰分3.2%,水分7.7%,其营养成份非常适合真菌的生长,因此,可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一个主要原料,利用玉米芯栽培食用菌,具有栽培简单,适应性广等优点;
秸杆,秸杆含有很高的粗纤维,秸杆多处于植物成熟后阶段,这时植物细胞木质化的程度很高,一般在31%~45%之间,主要集中于细胞壁,细胞壁含量占70%以上,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是食用菌栽培的一个好原料;
高粱壳,高粱壳是高梁脱粒后的颖壳,高粱居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第7位,高粱壳和高梁秸约800万t /年,高梁壳中含蛋白质5.53%,脂肪0.47%,全磷0.7%,全钾0.6%,用高梁壳栽培食用菌产量较高;
石灰,石灰具有燥湿、杀虫、消毒、止血、定痛、蚀恶肉的功能,用于疥癣、湿疮、创伤出血、汤火烫伤、痔疮、脱肛、赘疣,石灰在接触到很湿的物体、霉菌或水溶液才能显示出强碱性,也才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并对细菌、芽胞、虫卵、病毒均有杀灭作用。【具体实施方式】
[0011 ]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我国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壹仟多年前就已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记载,至少在捌佰多年前香菇的栽培已在浙江西南部开始,草菇则是两佰多年前首先在闽粤一带开始栽培,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价格不菲,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又是一类有机营养和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了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据调查显示,我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燕、木耳、毛木耳、银耳、平燕、滑燕、白灵燕、杏鲍燕、鲍鱼燕、金针燕、凤尾燕、榆黄蘑、金耳、猴头菇、大球盖菇和姬菇等20余种,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在迅速提高,食用菌将会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0012]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姬菇栽培而提出的一种姬菇培养基,采用该配方制作的培养基效果好,见效快、产量高,子实体朵形饱满、盖厚肉肥、子体鲜嫩、菌盖直径可达到0.9-1.6厘米的姬菇产品。下面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0013]实施例1:
A、选择优质干净的稻草32%、棉籽壳22%、玉米芯18%、秸杆15%、高梁壳9.5%和石灰
3.5%,各自粉碎成粉末状;B、将粉碎好的粉末状物以主料稻草为先,平铺于地面混合拌匀后,再依次将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以及石灰撒铺在稻草的上面,同时浇入59%-66%的清水,然后用铁铲充分拌匀培养料,使培养料水分和养分分布均匀即可(含水量控制,右手用力握料后,水仅能从指缝中渗出3-4滴为宜);C、将拌均的培养料用半自动装袋机进行装袋扎口(采用聚乙烯塑料袋的规格为:230mmX460mm),菌袋装好后,入灶用常压高温灭菌,等温度上升到110-120°C后,应保持15-18小时的灭菌时间,待彻底灭菌出灶冷却到30°C以下时,均可采用两头接种法接种;D、将接完种的菌袋放入到事先搭建好的网状遮阳房内,采用大堆码,以保持菌袋间温度在21-28°C为宜,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3°C,待25-30天菌丝满包后,将发满菌丝的菌袋进行横卧排码,每排共堆码6-8层菌袋,形成一排菌袋墙,每排间隔距离为60厘米做人行通道,排好袋后去掉扎口绳和紧箍圈,以利于子实体的长出,同时,并保持菇房内有散射光照,光照强度以能看清管理为宜,温度应在10-19°C之间,晚上打开门窗,拉大温差来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在此期间应保持温度13-17°C,湿度85%-89%为宜),7天后均能出菇,亩产高达35000kg-37000kg。
[0014]实施例2:
A、选择优质干净的稻草30%、棉籽壳24%、玉米芯18%、秸杆15%、高梁壳10%和石灰3%,各自粉碎成粉末状、将粉碎好的粉末状物以主料稻草为先,平铺于地面混合拌匀后,再依次将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以及石灰撒铺在稻草的上面,同时浇入59%-66%的清水,然后用铁铲充分拌匀培养料,使培养料水分和养分分布均匀即可(含水量控制,右手用力握料后,水仅能从指缝中渗出3-4滴为宜);C、将拌均的培养料用半自动装袋机进行装袋扎口(采用聚乙烯塑料袋的规格为:230mmX 460mm),菌袋装好后,入灶用常压高温灭菌,等温度上升到110-120°C后,应保持15-18小时的灭菌时间,待彻底灭菌出灶冷却到30°C以下时,均可采用两头接种法接种;D、将接完种的菌袋放入到事先搭建好的网状遮阳房内,采用大堆码,以保持菌袋间温度在21-28°C为宜,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3°C,待25-30天菌丝满包后,将发满菌丝的菌袋进行横卧排码,每排共堆码6-8层菌袋,形成一排菌袋墙,每排间隔距离为60厘米做人行通道,排好袋后去掉扎口绳和紧箍圈,以利于子实体的长出,同时,并保持菇房内有散射光照,光照强度以能看清管理为宜,温度应在10_19°C之间,晚上打开门窗,拉大温差来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在此期间应保持温度13-17°C,湿度85%-89%为宜),7天后均能出菇,亩产高达34500kg-36000kg。
[0015]实施例3:
A、选择优质干净的稻草28%、棉籽壳26%、玉米芯18%、秸杆15%、高梁壳9%和石灰4%,各自粉碎成粉末状、将粉碎好的粉末状物以主料稻草为先,平铺于地面混合拌匀后,再依次将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以及石灰撒铺在稻草的上面,同时浇入59%-66%的清水,然后用铁铲充分拌匀培养料,使培养料水分和养分分布均匀即可(含水量控制,右手用力握料后,水仅能从指缝中渗出3-4滴为宜);C、将拌均的培养料用半自动装袋机进行装袋扎口(采用聚乙烯塑料袋的规格为:230mmX460mm),菌袋装好后,入灶用常压高温灭菌,等温度上升到110-120°C后,应保持15-18小时的灭菌时间,待彻底灭菌出灶冷却到30°C以下时,均可采用两头接种法接种;D、将接完种的菌袋放入到事先搭建好的网状遮阳房内,采用大堆码,以保持菌袋间温度在21-28 °C为宜,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3 °C,待25-30天菌丝满包后,将发满菌丝的菌袋进行横卧排码,每排共堆码6-8层菌袋,形成一排菌袋墙,每排间隔距离为60厘米做人行通道,排好袋后去掉扎口绳和紧箍圈,以利于子实体的长出,同时,并保持菇房内有散射光照,光照强度以能看清管理为宜,温度应在10_19°C之间,晚上打开门窗,拉大温差来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在此期间应保持温度13-17°C,湿度85%-89%为宜),7天后均能出菇,亩产高达33000kg-34000kg。
【权利要求】
1.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分别如下所示: 稻草32% ; 棉籽壳22%、 玉米芯18% ; 秸杆15% ; 高梁壳9.5% ; 石灰3.5%。
2.—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姬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选择优质干净的稻草32%、棉籽壳22%、玉米芯18%、秸杆15%、高梁壳9.5%和石灰.3.5%,各自粉碎成粉末状; B、将粉碎好的粉末状物以主料稻草为先,平铺于地面混合拌匀后,再依次将棉籽壳、玉米芯、秸杆、高梁壳、以及石灰撒铺在稻草的上面,同时浇入59%-66%的清水,然后用铁铲充分拌匀培养料,使培养料水分和养分分布均匀即可; C、将拌均的培养料用 半自动装袋机进行装袋扎口,菌袋装好后,入灶用常压高温灭菌,等温度上升到110-120°C后,应保持15-18小时的灭菌时间,待彻底灭菌出灶冷却到3(TC以下时,均可采用两头接种法接种; D、将接完种的菌袋放入到事先搭建好的网状遮阳房内,采用大堆码,以保持菌袋间温度在21-28°C为宜,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3°C,待25-30天菌丝满包后,将发满菌丝的菌袋进行横卧排码,每排共堆码6-8层菌袋,形成一排菌袋墙,每排间隔距离为60厘米做人行通道,排好袋后去掉扎口绳和紧箍圈,以利于子实体的长出,同时,并保持菇房内有散射光照,光照强度以能看清管理为宜,温度应在10_19°C之间,晚上打开门窗,拉大温差来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7天后均能出菇,亩产高达35000kg-37000kg。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875454SQ201410134101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4日
【发明者】罗兴富 申请人:四川金堂海纳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