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护坡方法及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29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护坡方法及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护坡方法及护坡结构,采用植物纤维毯分级填充、组合包裹的施工模式,使格构圈梁穴坑内的填充土体分隔成逐级排列的组合单元,从而分解土体滑坠力在各个土体单元的纤维毯包裹上,达到了合理分担沉降滑坠力、增加侵蚀抵抗力的技术效果,实现了扬长避短的工法应用目标。与此同时,本发明有效地将土体滑坠力分解在各个土体单元的纤维毯包裹,达到了合理分担沉降滑坠力、增加侵蚀抵抗力的技术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生态护坡方法及护坡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护坡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护坡方法及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格构梁是一种边坡支护的有效方法,但其施工后破坏了平整的坡面,形成了矩形的格构圈梁穴坑,导致穴坑内的回填土极易流失,生态恢复困难。目前,通常采用植生袋填充格构圈梁穴坑方式恢复植被和坡面地貌景观,但植生袋施工不仅需要逐个装袋、堆码,费工、费力,且化纤袋子表层不利于植物种子着床和植物生根发芽。
[0003]植物纤维毯可以显著降低坡面的表层土壤侵蚀强度,改善坡面景观,促进植被恢复,在25度以上陡坡可以减少水土流失70%以上。但是,植物纤维毯力学强度较低,无法承受厚营养土层在坡面沉降的下坠力,即使制成枕袋也只能沿袭植生袋的施工工艺。因此,开发一种生态型的护坡技术来解决上述缺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生态护坡方法及护坡结构,既能显著降低坡面的表层土壤侵蚀强度,改善坡面景观,又能有效克服覆盖铺设植物纤维毯力学强度较低,无法承受厚营养土层在坡面沉降的下坠力的缺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护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A、将挡土板两端卡在格构圈梁穴坑两侧的格构梁上并进行定位;
[0007]B、将与格构圈梁穴坑适配的长纤维毯沿格构圈梁穴坑的内部空间进行弯折并铺设,在所述长纤维毯与格构圈梁穴坑的底面之间形成填充沟槽;
[0008]C、往填充沟槽中填充营养土,拍实之后再将长纤维毯弯折封口,完成第一土体单元;
[0009]D、将挡土板整体上移一个土体单元的距离后进行定位,继续将长纤维毯沿格构圈梁穴坑的底面铺设至少一个土体单元的距离,再用一短纤维毯沿挡土板的底面弯折进入格构圈梁穴坑内,并在所述短纤维毯和长纤维毯之间形成填充沟槽;
[0010]E、往步骤D中形成的填充沟槽中填充营养土,拍实之后再用长纤维毯弯折封口,完成第二土体单元,并用固定件将长纤维毯和短纤维毯穿刺固定在土体上;
[0011]F、重复上述步骤B、C、D、E,直到完成所有格构圈梁穴坑的铺设。
[0012]优选地,所述挡土板由长度大于格构圈梁穴坑宽度的挡土板主体以及长度小于格构圈梁穴坑宽度的挡土板内衬板构成,并且所述挡土板内衬板的两端至少各有一个定位孔。
[0013]优选地,所述挡土板内衬板为加耐磨层的泡沫板。
[0014]优选地,所述填充沟槽的断面为距形,并且所述填充沟槽的宽度与挡土板的宽度相同。
[0015]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竹签或者铁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格构梁;4?长纤维毪;5?填充沟槽;--第二土体单元;10?固定件;11?挡土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35]B、将与格构圈梁穴坑2等宽的长纤维毯4沿格构圈梁穴坑2的内部空间进行弯折并铺设,在所述长纤维毯4与格构圈梁穴坑2的底面之间形成填充沟槽5,当然,长纤维毯4的宽度也可以小于格构圈梁穴坑2的宽度。
[0036]所述填充沟槽5的断面为距形,便于纤维毯折叠和营养土充填拍实,并且所述填充沟槽5的宽度与挡土板I的宽度相同。
[0037]C、往填充沟槽5中填充营养土 6,拍实之后再将长纤维毯4弯折封口,完成第一土体单元7。其中,所述第一土体单元7由在填充沟槽5的空间中填充的营养土 6拍实后形成。该结构有效地将土体滑坠力分解在各个土体单元的纤维毯包裹,达到了合理分担沉降滑坠力、增加侵蚀抵抗力的技术效果。
[0038]D、将挡土板I整体上移一个土体单元7的距离后进行定位,具体操作为将钢钎拔出,将挡土板I移动一个工位,再次将钢钎通过定位孔13打入土壤中进行固定。
[0039]继续将长纤维毯4沿格构圈梁穴坑2的底面铺设至少一个土体单元7的距离,再用一短纤维毯8沿挡土板I的底面弯折进入格构圈梁穴坑2内,并在所述短纤维毯8和长纤维毯4之间形成填充沟槽5。
[0040]E、往步骤D中形成的填充沟槽5中填充营养土 6,拍实之后再用长纤维毯4弯折封口,完成第二土体单元9。其中,所述第二土体单元9由在长纤维毯4与短纤维毯8围成的填充沟槽5空间中填充的营养土 6拍实后所形成。该结构同样有效地将土体滑坠力分解在各个土体单元的纤维毯包裹,达到了合理分担沉降滑坠力、增加侵蚀抵抗力的技术效果。
[0041]进一步,用固定件10将长纤维毯4和短纤维毯8穿刺固定在土体上,所述固定件10包括竹签或者铁钎。纤维毯被竹签或铁钎固定在土体上,形成一个垂向为有限尺度、土体内为复层叠压的包裹,既可以保证填充营养土层的通透性,亦可减缓填充营养土层表面径流和浅层渗流,提高抗侵蚀能力。同时,纤维毯不仅利于植物生长,且在植物根系发育完全后,根系与纤维毯形成与基土紧密相连的立体生物网络结构,进一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0042]F、重复上述步骤B、C、D、E,直到完成所有格构圈梁穴坑I的铺设。
[0043]本发明所述生态护坡方法还包括采用格构圈梁导轨牵引提升机实现大面积格构梁3支护坡面施工的步骤。采用格构圈梁导轨牵引提升机施工,实现了格构圈梁穴坑2现场填充客土作业的分而治之、逐级叠加、一次成型工法,简化了工序,优化了护坡结构。
[0044]本发明的技术原理为:用可在格构梁3上滑移的挡土板I将格构圈梁穴坑2分割成一个个水平槽填充单元,以利于纤维毯的弯折和营养土的充填以及之后的包裹作业,完成营养土 6的填充、拍实、包裹、固定,移动挡土板I形成下一个叠加的水平槽填充单元,周而复始,自下而上逐级完成一个个土体填充包裹的叠加,直至填满格构圈梁穴坑2。纤维毯的包裹分割,使土体形成一个类似于植生袋的填充单元,在格构圈梁穴坑2内逐级排列叠加构成完整的填充营养土层,既具备植生袋填充的物理力学性能,又可现场施做施工,有益于简化工序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奠定植被恢复、生态护坡的工程基础。
[0045]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方法中施工起点设置的结构可以为第一土体单元7,也可以为第二土体单元9,具体情况可由现场施工人员根据需要选择起点设置。
[0046]实施例2
[0047]本发明在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进行生态护坡时,最终形成了一种生态护坡结固定在土体上,形成一个垂向为有限尺度、I 土层的通透性,亦可减缓填充营养土层表隹毯不仅利于植物生长,且在植物根系发育[体生物网络结构,进一步增强边坡的稳定本发明生态护坡结构的起始端可以为第一兄可由现场施工人员根据需要选择起点设义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形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态护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护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挡土板⑴两端卡在格构圈梁穴坑(2)两侧的格构梁(3)上并进行定位; B、将与格构圈梁穴坑(2)适配的长纤维毯(4)沿格构圈梁穴坑(2)的内部空间进行弯折并铺设,在所述长纤维毯(4)与格构圈梁穴坑(2)的底面之间形成填充沟槽(5); C、往填充沟槽(5)中填充营养土¢),拍实之后再将长纤维毯(4)弯折封口,完成第一土体单元(7); D、将挡土板(I)整体上移一个土体单元(7)的距离后进行定位,继续将长纤维毯(4)沿格构圈梁穴坑(2)的底面铺设至少一个土体单元(7)的距离,再用一短纤维毯(8)沿挡土板⑴的底面弯折进入格构圈梁穴坑⑵内,并在所述短纤维毯⑶和长纤维毯⑷之间形成填充沟槽(5); E、往步骤D中形成的填充沟槽(5)中填充营养土¢),拍实之后再用长纤维毯(4)弯折封口,完成第二土体单元(9),并用固定件(10)将长纤维毯(4)和短纤维毯(8)穿刺固定在土体上; F、重复上述步骤B、C、D、E,直到完成所有格构圈梁穴坑(I)的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I)由长度大于格构圈梁穴坑(2)宽度的挡土板主体(11)以及长度小于或等于格构圈梁穴坑(2)宽度的挡土板内衬板(12)构成,并且所述挡土板内衬板(12)的两端至少各有一个定位孔(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内衬板(12)为加耐磨层的泡沫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沟槽(5)的断面为距形,并且所述填充沟槽(5)的宽度与挡土板(I)的宽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0)包括竹签或者铁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采用格构圈梁导轨牵引提升机实现大面积格构梁(3)支护坡面施工的步骤。
7.—种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护坡结构包括沿格构圈梁穴坑(2)内的坡面以S形铺设的长纤维毯(4),以及与所述长纤维毯(4)间隔铺设的短纤维毯(8),所述短纤维毯(8)和长纤维毯(4)之间形成填充沟槽(5),所述填充沟槽(5)中填充有营养土(6)形成第一土体单元(7)和第二土体单元(9),并且所述长纤维毯(4)、短纤维毯(8)通过固定件(10)穿刺固定在土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0)包括竹签或者铁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纤维毯(8)弯折成倒U型设置在所述护坡结构中。
【文档编号】A01G9/02GK104278685SQ201410458962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0日
【发明者】杨建英, 赵平, 史常青, 赵廷宁, 杨阳, 岳桓陛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