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440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其中该试剂包括:(R)-薰衣草乙酸酯,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或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类似物;其中,所述的(R)-薰衣草乙酸酯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之间的质量比与对应的自然种群花蓟马属体内(R)-薰衣草乙酸酯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比例相同或相近;这样,可以获得最佳的引诱效果。
【专利说明】-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引诱 剂配方及其与色板的田间联合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蓟马属于纟婴翅目蓟马科(Thysanoptera: Thripid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 农业害虫,目前全世界已知蓟马种类约有6000种(Ananthakrishnan, 1979 ;Mound, 1983)。 我国目前已记录蓟马种类有124属336种(张维球和童晓立,1993)。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刺 吸寄主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等器官,易导致叶片变小、皱缩,甚至黄化、干枯,直接导致农 产品生产减产、产品商品价值降低等严重经济损失。据贝亚维等2003-2010年期间对浙江 省11个地(市)43个县(区)的主要蔬菜和花卉种植基地、花卉市场、绿地和街道绿化带 等调查发现,浙江省蓟马种类多达35种,其中台湾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数 量最多(占总标本量的55. 71% ),其次是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12. 66% ),黄胸蓟马 (Thrips hawaiiensis(10.66%)等;其危害的农作物包括水稻、油菜、番爺、棉花、辣椒、台 湾瓜、空心菜等经济作物30余种。
[0003] 目前,关于蓟马的防治方法主要有3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吴青君 等,2005 ;钟锋等,2009)。但由于蓟马具有发育历期较短,个体小易隐蔽,活动力强,而且对 大多数杀虫剂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导致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鉴于这样的 现状,寻找一种无公害可持续的蓟马防治方法已迫在眉睫。而利用性信息素是防治蓟马的 有效措施之一(Hamilton et al.,2005)。昆虫性信息素直接来自于昆虫虫体,不会给人类 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有利于延缓昆虫对化学农药抗性的演化,同时还可以保护自然界中 的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有利于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性治理。
[0004] 目前有关蓟马聚集信息素成分鉴定和生物活性和田间应用的的相关研究国内外 仍然较少。迄今为止,只有西花蓟马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聚集信息素 成分得到有效分离和鉴定,两种蓟马的聚集信息素主要活性组分均为(R)-薰衣草乙酸酯 (R)-Iavandulyl acetate)和危肉基(S)_2_ 甲基丁酸酯(neryl (S)-2-methylbutanoate) (Hamilton et al.,2005;吕要斌,祝晓云等,2012)。虽然西花蓟马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得 到英国专家Hamilton等分离鉴定,但是,这些专家同时也认为与危肉基(S)-2-甲基丁 酸酯(neryl (S)-2_methylbutanoate)化合物分子结构有关的一些化合物,如isobornyl valerate> isobornyl 2-methyl butanoate> isobornyl pivalate> lavandulyl valerate 和聚集信息素组分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 -样都对 西花蓟马有强的引诱活性。这些专家在试验中使用了塑料色板+诱芯的释放装置,该装置 的色板可使用黄色、白色和蓝色,诱芯使用浸过具有引诱活性化合物的橡胶头或胶水中溶 入活性化合物的方式,并提供了一个田间实施案例,并申请了相关专利(美国专利,No. US 7, 985, 412B2, Jul. 26,2011)。但是,Hamilton等则认为,在西花蓟马中发现的组分(R)-薰 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没有生物活性,不能对西花蓟具有单独的引诱作用。
[0005] 另夕卜,上述英国专家在其论文认为(R) _薰衣草乙酸酯((R) -IavandulyI acetate)与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在田间试验中没有 显示出增效作用,其提供的证据是:(1) (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与 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l:l比例使用捕获的西花蓟马 数量与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单独使用捕获的数量基 本相同的,没有差异;(2)他室内测定了(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与 危肉基(S)_2_甲基丁酸酯(neryl (S)-2_methylbutanoate)两者的比例范围为1:0. 8-1:5, 他认为自然情况下两者比例存在一个幅度范围,不存在某个特定比例最佳这个情况;(3) 他认为(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的作用未明。
[0006] 总之,现有的技术表明(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对危肉基 (S)-2-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没有增效作用,无需混合使用。


【发明内容】

[0007] 目前有关蓟马聚集信息素成分鉴定和生物活性和田间应用的相关研究国内外仍 然较少。迄今为止,只有台湾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的聚集信息 素成分得到有效分离和鉴定,其中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分离与鉴定工作在2011年由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吕要斌研究小组在国际上第一个完成。研究表明,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 主要组分与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主要组分相同,为(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和危肉基(S) _2_ 甲基 丁酸酯(neryl (S)-2-methylbutanoate) (Hamilton, et al.,2005 ;Zhang, et al, ? 2011 ;吕要斌,祝晓云等,2012)。
[0008] 本研究小组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了人工合成。在一系列室内和田间试验的基础 上,明确了(I) (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和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 (neryl(S)-2_methylbutanoate)单独具有生活活性;(2)两者混合使用显示出的活性比两 种化合物单独使用具有更强的活性;(3) (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对 危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I(S)-2-methyIbutanoate)具有增效作用,并获得了最佳 的比例;(4)田间如何与色板联合使用诱杀台湾花蓟马等问题。
[0009] 我们研究表明:
[0010] ⑴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中有2个主要组分,分别为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 (neryl (S)-2-methylbutanoate)和(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且均有 重要作用;
[0011] (2)危肉基(S) _2_ 甲基 丁酸酯(neryl (S)-2-methylbutanoate)单独具有 引诱能力,(R)-薰衣草乙酸酯((R) -Iavandulyl acetate)单独不具有引诱能力,但 是当(R)-薰衣草乙酸酯((R) -lavandulyl acetate)与危肉基(S) -2-甲基丁酸酯 (neryl (S)-2_methylbutanoate)共存时,(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 可显著提高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的引诱能力,具有 增效作用。
[0012] (3) (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和危肉基(S)-2-甲基丁酸酯 (neryl(S)-2_methylbutanoate)的比例越接近花蓟马属(例如台湾花蓟马,西花蓟马)自 然种群蓟马体内(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和危肉基(S)-2-甲基丁 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比例的,引诱能力越高。
[0013] 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认为存在最佳比例区间,当这种花蓟马为台湾花蓟马的 时候,S卩(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与危肉基(S)-2-甲基丁酸酯 (neryI (S) -2-methyIbutanoate)质量比例位于1:1和1:2之间。优选的,活性区间在 1:0. 2-1:3之间。优选的,比例为1:1。
[0014] 当这种花蓟马为西花蓟马的时候,即(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与危肉基(S)_2_ 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Ibutanoate)质量比例位于 1:8。优选的,活性区间在1:0. 2-1:3之间。
[0015] 且两个化合物的浓度也存在适合田间使用的浓度范围,我们试验认为是苊肉基 (S)_2_ 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单独使用需要 5ng 到 lOOOOOng,即 5ng-100lig;(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与危肉基(S)-2_ 甲基丁酸酯 (neryl (S)-2-methylbutanoate)混合使用时也参考上述浓度区间。本发明小组也详细给出 了田间如何与色板一起诱杀花蓟马的操作方法。
[0016] 因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引诱花蓟马的试剂,该配方组合包括 (R) -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和,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 (neryl (S)-2_methyIbutanoate)或其类似物。
[0017] 优选的,危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 (S)-2-methylbutanoate)作为引诱剂 配方的有效成分,(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作为危肉基(S)-2-甲基 丁酸酯(neryl (S)-2-methylbutanoate)组分的增效组分。
[0018] 优选的,(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与危肉基(S)-2_甲基 丁酸酯(neryl ⑶-2-methylbutanoate)两种组分的质量比例为 1:0. 5、1:1、1:2、1:4、1:8、 1:10 或 1:12。
[0019] 优选的,当花蓟马为台湾花蓟马的时候,(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与危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 (S)-2-methylbutanoate)两种组分的质量比 例为1:1-1:2。优选的,活性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比对照有显著的引诱能力)在1:0? 2-1:3 之间。
[0020] 当花蓟马为西花蓟马的时候,即(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 与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S)-2_methylbutanoate)质量比例位于1:8。优选的, 活性区间在1:0. 5-1:12之间。
[0021] 优选的,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 (S)-2_methylbutanoate)实际的浓 度为0-100000ng。优选的,(R)-薰衣草乙酸酯((R)-Iavandulyl acetate)的浓度为 0-100000ng〇
[0022] 优选的,所述的台湾花蓟马位于农作物、园艺作物上。更优选的,所述的台湾花蓟 马为黄瓜、辣椒、甜椒、番茄、草莓、葡萄、兰花、各种菊花上的台湾花蓟马。
[0023] 优选的,危肉基(S)-2_甲基丁酸酯(neryl⑶-2-methylbutanoate)的类似物为 如下通式(I)的化合物,
[0024]

【权利要求】
1. 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其中该试剂包括:(R)_薰衣草乙酸酯,和苊肉基 (S)-2-甲基丁酸酯或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类似物;其中,所述的(R)-薰衣草乙酸 酯与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之间的质量比与对应的自然种群花蓟马属体内(R)-薰衣草 乙酸酯和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比例相同或相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其中,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类似物为如下通式 的化合物:
其中,(I)R1可以是单萜烯基,R2是C3-C5基团;或者,⑵R 1可以是异冰片基;或者,(3) R1可以是薰衣草基;或者,(4) R1可以是苊肉基;或,5) R2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亚烃 基;或,(6)R2可以是C4基团;或,(7)R 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戊酸基、异戊酸基、三甲基 乙酸基或2-甲基丁酸基;或者(S)R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S)-2-甲基丁酸基;(9)式 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下列基团组成:戊酸异冰片酯,异戊酸异冰片酯,三甲基乙酸异冰片 酯,2-甲基丁酸异冰片酯,薰衣草戊酸酯,薰衣草异戊酸酯),三甲基乙酸薰衣草酯,和 薰衣草2-甲基丁酸酯。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其中,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或其类似物作为 引诱剂配方的有效成分,(R)-薰衣草乙酸酯作为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组分的增效组 分。
4.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试剂,其中,当花蓟马为台湾花蓟马的时候,(R)-薰衣 草乙酸酯与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之间的质量比例为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剂,其中(R)-薰衣草乙酸酯与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 之间的质量比例为1:1或1:2。
6.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试剂,其中,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浓度为0? IOOOOOng ; (R)-薰衣草乙酸酯的浓度为0?lOOOOOng。
7.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试剂,其中,当花蓟马为西花蓟马的时候,(R)-薰衣草 乙酸酯与苊肉基(S)-2-甲基丁酸酯之间的质量比例为1:8。
【文档编号】A01N37/02GK104381256SQ201410607070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日
【发明者】吕要斌, 章金明, 郦卫弟, 张蓬军, 张治军, 林文彩, 黄芳, 贝亚维 申请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