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距智能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6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大跨距智能大棚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跨距智能大棚,它由前棚和后背棚构成,前后棚之间为中墙(4);前棚的结构是在中墙(4)与前地梁(7)之间架设多个弧形主框架(6),该主框架跨距在16~18米;弧形主框架顶端设横框架(13),在每两个弧形主框架之间设3~5道横拉杆(12);在各弧形主框架到两侧墙之间设多根横拉筋(11),在两两上述弧形主框架之间设置5~7道竖向的双卡槽托板(10);在上述双卡槽托板铺装塑料膜。后背棚的结构是在后墙(1)与中墙(4)的顶部设后棚主框架(2),跨距为6~7米。本大棚设置多重保温措施,保温效果好,能够自然越冬,棚内跨距大,可以机械耕作,是一种高效、智能化、低成本的现代农业设施。
【专利说明】大跨距智能大棚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设施农业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大跨距智能大棚。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蔬菜大棚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土墙体简易棚架单层塑料膜大棚;另一种为聚脂阳光板温室大棚。单层塑料膜的保温性能差,需要另加保温被,增加了机械设备和运行成本,缩短了日照时间,在北方地区达不到越冬要求;另外就是跨距小,土地利用率低,空间小,蓄热能力差,表面积大,散热多;没有防寒沟造成地温低,棚内配置不全,功能差,由于跨距小和棚内面积小而不能使用机械耕作等缺陷。聚脂阳光板温室建筑成本很高,保温效果也很差,配置不全,达不到越冬要求,内部支柱多,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难以普遍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跨距智能大棚,它设置多重保温措施,保温效果好,能够自然越冬,棚内跨距大,可以机械耕作,是一种高效、智能化、低成本的现代农业设施。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大跨距智能大棚,它由前棚和后背棚构成,前后棚之间为中墙,大棚两侧有侧m ;
[0006]上述前棚的结构是在中墙与前地梁之间架设多个弧形主框架,该主框架跨距在16?18米;在每个弧形主框架的顶端设固定各弧形主框架的横框架,在每两个弧形主框架之间设3?5道横拉杆;在各弧形主框架到两侧墙之间设多根横拉筋,每隔0.6?0.8米拉一根,横拉筋穿过侧墙顶部下返固定在侧墙的中梁上;在两两上述弧形主框架之间设置5?7道竖向的双卡槽托板,在上述双卡槽托板的上卡槽和下卡槽各铺装一层塑料膜;在大棚前地梁的内侧设地下防寒隔离板;在大棚顶高处和中墙之间设前棚顶板;
[0007]上述后背棚的结构是在后墙与中墙的顶部设后棚主框架,跨距为6?7米,在两两主框架之间设横支梁,上述主框架上设后棚顶板;上述的中墙上设有中墙采光窗。
[0008]上述的双卡槽托板是由上卡槽和下卡槽背对背夹紧横拉筋固接而成,双卡槽构成双层膜的固定和支撑结构,所述的拉筋线是由多条塑钢线排列组成,在双卡槽的上卡槽和下卡槽各铺装一层塑料膜,由压膜槽或卡簧固定。
[0009]在前棚弧形主框架之间设拉线,拉线上分段布置可开拉的红外线反射膜。
[0010]在前棚的东西端架设大棚呼吸器。
[0011]“大跨距智能大棚”作为蔬菜种植设施使用,因为种植和养殖是应该配套建设的,然后再配以大型沼气工程,即可形成“种植一养殖一沼气”生态循环模式。
[00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大棚跨距大,跨距可达到16?18米范围,使大棚内有效种植面积扩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机械化耕作。[0013]2、多重保温设置,保温效果好。保温墙、地下防寒隔离板,双卡槽双层膜,起到空气隔热保温而不另设保温被。
[0014]3、本大棚配置了红外线反射膜,以利冬季夜间防红外线辐射散热,夏季用于部分遮光降温;配置大棚呼吸器,以利大棚在冬季内外空气的自动交换而热量不丢失;配置沼气灯,以利棚内冬季增温补光和增加二氧化碳气肥的浓度。上述三项配置也使本棚保温更
有保障。
[0015]4、本大棚组合设“后背棚”一是增加了本大棚功能,后背棚可用于养殖、蘑菇培育等,二是增加了整体保温效果;三是和前棚的种植形成温度和气体的交换,前棚种植产生的氧气和后背棚养殖二氧化碳的互换。节省了建设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大棚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大棚主视图;
[0018]图3是本大棚俯视图;
[0019]图4是本大棚中墙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大棚后墙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大棚剖面带双卡槽托板、横拉筋、红外线反射膜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本大棚双卡槽托板、横拉筋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3]图8是本大棚的侧墙结构示意图。
[0024]图1?8中,1、后墙;2、后棚王框架;3、后棚顶板;4、中墙;5、如棚顶板;6、弧形主框架;7、前地梁;8、地下防寒隔离板;9、前棚侧墙;10、双卡槽托板;11、横拉筋;12、横拉杆;13、横框架;14、中墙采光窗;15、中墙顶横梁;16、后墙顶横梁;17、红外线反射膜;18、压膜槽;19、塑料膜;20、卡槽托板;21、前棚大门;22、侧墙通风窗;23、侧墙中梁;24、侧墙通风机;25、大棚圈梁;26、后棚侧墙通风窗;27、后棚大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6]由图1、图2、图8可以看到本大棚,它由前棚和后背棚构成,前后棚之间为中墙
(4),整个大棚两侧有侧墙,(9)是前棚侧墙。
[0027]由图1?8可以看到,前棚的主结构是在中墙(4)与前地梁(7)之间架设若干个弧形主框架(6),由4号角钢制作,每5.7米设一弧形主框架;前地梁下埋设地下防寒隔离板(8),它是5公分厚的挤塑板,埋1.2米深;在每两弧形主框架(6)的顶端设固定各上述弧形主框架作用的横框架(13),在每两个弧形主框架之间设4道横拉杆(12);在各弧形主框架(6)到两侧墙之间拉设多根横拉筋(11),每隔0.8米拉一根,横拉筋穿过侧墙顶部下返固定在侧墙的中梁(23)上;在两两上述弧形主框架之间设置6道竖向的双卡槽托板(10),它是由上卡槽和下卡槽背对背夹紧横拉筋(11)固接而成,双卡槽构成双层膜的固定和支撑结构,所述的拉筋线是由多条塑钢线排列组成,在双卡槽的上卡槽和下卡槽各铺装一层塑料膜(19),由压膜槽(18)固定,20是卡槽托板;在大棚顶部高处和中墙之间设前棚顶板(5),该顶板材料采用保温复合彩钢板;在前棚弧形主框架之间设置的拉线上分段布置可开拉的红外线反射膜(17),以备冬季起防红外线散热、夏季起遮光降温作用。
[0028]由图8可以看到(21)是设在前棚后部的前棚大门;前棚侧墙(9)上设有通风窗
(22); (23)是侧墙中梁;(24)是侧墙通风机;(25)环大棚圈梁,它是地梁。
[0029]图1、图3?6、图8看到上述后背棚的结构,在后墙(I)与中墙(4)的顶部设后棚主框架(2),跨距为6?7米,在两两主框架(2)之间设横支梁,上述主框架上设后棚顶板(3),它是彩钢板间隔加阳光板;上述的中墙设有中墙采光窗(14),以备后棚冬季采光;(15)为中墙顶横梁;(16)为后墙顶横梁,(26)后棚侧墙通风窗;(27)为后棚大门。
[0030]前棚配有大棚呼吸器,是专利申请号为201320797435.4的结构,它是以一根大直径外管内套小直径内管构成,外管、内管架设于大棚东西两端上方,外管在大棚一端墙外开进气口,另一端在棚内开口向下引出;而内管是在外管的进气口端棚内接弯头穿过外管开内管进气口于棚内。本装置用于冬季大棚内气体交换,而不损失热量。
[0031]另加有沼气灯以利大棚内冬季增温补光和增加二氧化碳气肥的浓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大跨距智能大棚,其特征在于:它由前棚和后背棚构成,前后棚之间为中墙(4),大棚两侧有侧墙; 上述前棚的结构是在中墙(4)与前地梁(7)之间架设多个弧形主框架(6),该主框架跨距在16~18米;在每个弧形主框架的顶端设固定各弧形主框架的横框架(13),在每两个弧形主框架之间设3~5道横拉杆(12);在各弧形主框架到两侧墙之间设多根横拉筋(11),每隔0.6~0.8米拉一根,横拉筋穿过侧墙顶部下返固定在侧墙的中梁(23)上;在两两上述弧形主框架之间设置5~7道竖向的双卡槽托板(10),在上述双卡槽托板的上卡槽和下卡槽各铺装一层塑料膜(19);在大棚前地梁的内侧设地下防寒隔离板(8);在大棚顶高处和中墙之间设前棚顶板(5); 上述后背棚的结构是在后墙(I)与中墙(4)的顶部设后棚主框架(2),跨距为6~7米,在两两主框架之间设横支梁,上述主框架上设后棚顶板(3);上述的中墙上设有中墙采光窗(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距智能大棚,其特征在于:它的双卡槽托板(10)是由上卡槽和下卡槽背对背夹紧横拉筋(11)固接而成,双卡槽构成双层膜的固定和支撑结构,所述的拉筋线是由多条塑钢线排列组成,在双卡槽的上卡槽和下卡槽各铺装一层塑料膜(19),由压膜槽(18)或卡簧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距智能大棚,其特征在于:它在前棚弧形主框架(6)之间设拉线,拉线上分段布置可 开拉的红外线反射膜(17)。
【文档编号】A01G9/14GK203788808SQ201420187571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7日
【发明者】郑毅, 曹广智, 范毅 申请人:郑毅, 曹广智, 范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