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贮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79659阅读:1924来源:国知局
旱地贮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旱地贮水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丘区旱地及类似土壤(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某些旱地)来说,自然降水多以地表迳流和蒸发的形式损失,耕作层以下的土壤几乎是“干涸”的,所以最容易出现土壤干旱。中国发明专利申请98125455.1号公开了一种旱地集水种植方法,其具体方案是将每块旱地根据地形整治成“丰”字形结构,在整块地内开沟起垄后,垂直于沟垄开有与蓄水池相通的集水渠,将垄土雨水集在垄沟后流入集水渠再进入蓄水池,垄上开有“W”形种植带,各植带和集水渠上覆盖地膜。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但通常适宜于在较为平整的大块土地上使用,且费用较高。在丘陵及其它地块较小、地表不是十分平整的地区,上述方法则不适用。因此,有必要提供其它旱地贮水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种新的旱地贮水方法。

本发明的旱地贮水方法为一种旱地贮水方法,该方法的贮水沟按以下方式设置:A、在旱地表面挖沟,让同一沟体的各段沟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B、在沟体的中上部设置拱形沟盖,拱形沟盖与沟底之间构成贮水腔;C、在拱形沟盖上覆土。在本发明中,上述拱形沟盖可以依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暗沟的铺设环境而选用不同的材料构成。例 如,对于坡度不大,种植粮油作物的旱地,由于需经常翻耕,对暗沟的质量相应要求较高,因此可用砌砖或水泥瓦来构成拱形沟盖。对于种植果树、茶树、桑树等树类植物的旱地,由于树间基本上不翻耕,对暗沟的牢固度要求略低,另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树的根系本身也可充当沟盖,因此,这类旱地中的暗沟可采用植物枝杆(如桑条或竹条、树枝等)作为“临时”拱形沟盖。在本发明中,让同一沟体的各段沟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即是保证同一沟体的各段不致出现高低不等的现象,从而避免贮水仅仅汇聚于暗沟内的某段较低洼处。为了避免今后翻耕土地时意外损伤暗沟,还可以在拱形沟盖上覆土后作上标记。在同一旱地中可以同时铺设多条暗沟(各条暗沟的沟底面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而暗沟的铺设密度可根据实际地形及其它因素(如气候条件)确定。所开挖的沟体深度及宽度也应当根据土质、降雨量及旱地中暗沟的铺设密度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让上述沟体的沟底面距地表30-60厘米,沟底面宽度15-45厘米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实际应用发现,在旱地中按本发明的方法设置暗沟之后,雨季时段,耕作层土壤中的“过饱和水”渗透于暗沟内被贮存,暗沟之水进一步向较深的土壤内渗透,使其“饱和”,极大的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同时耕层呈现“上干下湿”的分布,能防渍、防过量蒸发、减少了地表径流,扩充了“土壤水库”的容量;无雨时段,暗沟贮水浸润土壤,使耕作层的土壤湿度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稳定在作物需水的最佳状态。有了暗沟,自然降水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土壤水,而土壤水是作物吸水的主要来源,这就为作物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方法铺设的暗沟能贮水、防旱、防渍、防过量蒸发,减少旱地表面的迳流,将自然降水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土壤水,使耕作层的土壤湿度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稳定在作物需水最佳状态。同时,与前述现有方法相比,按本发明方法设置的暗沟还具有“经久耐用、成本低廉、便于制作”的特点,因此,本方法不但适宜于在地块较小、地表不是十分平整的地区使用,也还可以在较为平整的大块土地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所铺设暗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所铺设暗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中所铺设暗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按以下方式设置如图1所示的贮水沟:A、在旱地表面挖沟,让同一沟体的各段沟底面1处于同一水平面上;B、在沟体的中上部设置拱形沟盖2,拱形沟盖2与沟底1之间构成贮水腔3;C、在拱形沟盖2上覆盖土层4,并在地表上作出反映沟体所在位置的标记。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将暗沟布置得整齐,在开挖之前进行了划线定位(当欲铺设的暗沟较短较少时,当然也可不划线)。设置暗沟时,根据地形,沿等高线,水平分段设置。本实施例中的沟底面宽为40厘米,沟底面距地表40-50厘米。本实施例中的拱形沟盖由砖棚砌而 成。在制作拱形沟盖时,用标准建筑用砖在沟体内棚砌成人字形,其顶部用水泥沙浆简单浆砌,其余部位不上灰浆,砖与砖之间镶紧。暗沟两头用砖封好,避免掉泥淤积。覆土在砖浆砌两天以后进行,轻轻覆土,让生土在下,表土在上,以利今后作物生长。覆土后用石头或砖在暗沟两端的地表作上标记。本例中所挖沟体的横断面为梯形,设置拱形沟盖2之后,拱形沟盖2与沟底1之间构成的贮水腔3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本例中的方法应用于坡度不大、种植粮油作物的旱地,此旱地由于需经常翻耕,对暗沟的质量相应要求较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暗沟贮水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所设置的暗沟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中所挖沟体地横断面为沟底面1向下凹入的“榫头形”,沟体的沟底面1距地表55-60厘米,沟底面宽度20厘米,拱形沟盖2由预制水泥拱形沟瓦构成。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的暗沟贮水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所设置的暗沟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中所挖沟体的沟底面1距地表55-60厘米,沟底面宽度35厘米,拱形沟盖2由植物枝杆构成。植物枝杆形式的拱形沟盖2按以下方式制作:用直径为1.5-2厘米的废弃枝杆(桑条及竹条)作“拱骨”,在“拱骨”上再铺上玉米杆(也可以用高粱杆等其它秸杆或树枝),“拱骨”上铺设的这些有机质腐烂后是肥料,可铺3-5厘米厚。在拱形沟盖制作完成后即在其上覆土。本例中 在覆土一半时在沟内2-3处插入秸杆束再继续覆土。到沟埂时,将秸秆束倒向上坡方,覆土成U型土埂,此种方式可以多蓄积雨水。本例中的贮水方法应用于种植果树、茶树、桑树等树类的旱地。该类旱地由于树间基本上不翻耕,对暗沟的牢固度要求略低。另外,在植物枝杆构成的拱形沟盖2上覆盖土层4而制成暗沟后,拱形沟盖2内的有机质腐烂而成为肥料,对于所种植树类(如果树、茶树或桑树)来说,其树根的生长具有趋肥水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种植树类会在拱形沟盖处形成根系,在拱形沟盖完全腐烂后,植物的根系则自然充当了拱形沟盖的作用,确保暗沟不致坍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