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农业喷灌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步骤。其中喷灌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会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并可根据作物需水状况调节洒水量,从而大大节省灌溉用水量。一般可省水3 O - 5 O %,在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沙性土壤层上可省水70%以上。增产。能适时适量控制灌水,使土壤层水分保持在作物正常生长适宜范围;对土壤层耕层不产生机械破坏作用,保持土壤层团粒结构;调节调节小气候,炎热季节起到降温作用;有效调节土壤层的水、气、热、养分和微生物状况;冲洗掉茎叶上的灰尘,有利于作物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在寒冷季节可以防霜冻,增高叶面温度和地温,给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明显的增产。但传统的喷灌装置,由于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喷灌不均匀,喷灌效率不高;而且由于农作物的根系深度有限,进行喷灌的水经过下渗之后无法被农作物吸收,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传统的喷灌装置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包括土壤层和蓄水池,所述土壤层的上端安装有变频水栗,所述变频水栗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连通,所述变频水栗的出水口连通有出水总管,所述出水总管竖直连通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出水口处的内均壁焊接防水轴承,所述防水轴承的内环固定焊接有输水支管,所述输水支管的上端连通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右侧安装有喷水管,所述土壤层的下方铺设有碎石层,所述碎石层的下方铺设有钢筋网层,所述钢筋网层的下方铺设有水泥排水槽,所述水泥排水槽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连通,所述变频水栗的进水口与水泥排水槽的出水口处均安装有过滤装置。
[0005]优选的,所述喷水管设有五个,且喷水管呈线性垂直排列,所述喷水管由上而下依次为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第三喷水管、第四喷水管和第五喷水管,所述第一喷水管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间,所述第二喷水管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间,所述第三喷水管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五喷水管与第四喷水管分别与第一喷水管和第二喷水管关于第第三喷水管对称。
[0006]优选的,所述输水管至少设有六根,且输水管均匀分布在土壤层表面。
[0007]优选的,所述喷水管的出水口处安装有网片。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因喷水管安装在储水箱的右侧,因输水支管与防水轴承的内环固定焊接,在喷灌时,水从喷水管喷出,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储水箱在喷水的同时会逆时针旋转,增加喷灌面积,提高了喷灌效率;安装有多个输水管,可同时对大面积的土壤层进行喷灌;由于农作物的根系深度有限,下渗的水分经过水泥排水槽流入蓄水池中,通过变频水栗可循环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由于土壤层的下方铺设有碎石层和钢筋网层,在水分下渗的防止土壤层流失,同时起到过滤水中渣滓的作用;因此该系统具有喷灌效率高、喷灌面积大、节水、节能等优点,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结构不意图;
[0010]图2为本发明储水箱剖视图。
[0011]图中:I土壤层、2蓄水池、3变频水栗、4出水总管、5输水管、6防水轴承、7输水支管、8储水箱、9喷水管、91第一喷水管、92第二喷水管、93第三喷水管、94第四喷水管、95第五喷水管、1碎石层、11钢筋网层、12水泥排水槽、13过滤装置、14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3]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包括土壤层I和蓄水池2,土壤层I的上端安装有变频水栗3,变频水栗3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2连通,变频水栗3的出水口连通有出水总管4,出水总管4竖直连通有输水管5,输水管5至少设有六根,且输水管5均匀分布在土壤层I表面,输水管5的出水口处的内均壁焊接防水轴承6,防水轴承6的内环固定焊接有输水支管7,输水支管7的上端连通有储水箱8,储水箱8的右侧安装有喷水管9,喷水管9的出水口处安装有网片14,喷水管9设有五个,且喷水管9呈线性垂直排列,喷水管9由上而下依次为第一喷水管91、第二喷水管92、第三喷水管93、第四喷水管94和第五喷水管95,第一喷水管91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间,第二喷水管92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间,第三喷水管93与水平面平行,第五喷水管95与第四喷水管94分别与第一喷水管91和第二喷水管92关于第三喷水管93对称,土壤层I的下方铺设有碎石层10,碎石层10的下方铺设有钢筋网层11,钢筋网层11的下方铺设有水泥排水槽12,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2连通,变频水栗3的进水口与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处均安装有过滤装置13,过滤装置13为活性炭过滤装置。本农业节水环保高效喷灌装置,因喷水管9安装在储水箱8的右侧,因输水支管7与防水轴承6的内环固定焊接,在喷灌时,水从喷水管9喷出,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储水箱8在喷水的同时会逆时针旋转,增加喷灌面积,提高了喷灌效率;安装有多个输水管5,可同时对大面积的土壤层I进行喷灌;由于农作物的根系深度有限,下渗的水分经过水泥排水槽12流入蓄水池2中,通过变频水栗3可循环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由于土壤层I的下方铺设有碎石层10和钢筋网层11,在水分下渗的防止土壤流失,同时起到过滤水中渣滓的作用;喷水管9设有五个,且喷水管9呈线性垂直排列,喷水管9由上而下依次为第一喷水管91、第二喷水管92、第三喷水管93、第四喷水管94和第五喷水管95,第一喷水管91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间,第二喷水管92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间,第三喷水管93与水平面平行,第五喷水管95与第四喷水管94分别与第一喷水管91和第二喷水管92关于第三喷水管93对称,根据抛物线原理,在抛物时,物体起始运动轨迹与水平面的夹角越接近四十五度,当物体落地时,水平运动距离越大,将喷水管9以不同角度安装,提高了喷灌面积,同时做到无死角喷灌;喷水管9的出水口处安装有网片14,可水流分散开来,是喷灌更加均匀。因此该系统具有喷灌效率高、喷灌面积大、喷灌均匀、节水、节能等优点,适合大规模推广。
[001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包括土壤层(I)和蓄水池(2),所述土壤层(I)的上端安装有变频水栗(3),所述变频水栗(3)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2)连通,所述变频水栗(3)的出水口连通有出水总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总管(4)竖直连通有输水管(5),所述输水管(5)的出水口处的内均壁焊接防水轴承(6),所述防水轴承(6)的内环固定焊接有输水支管(7),所述输水支管(7)的上端连通有储水箱(8),所述储水箱(8)的右侧安装有喷水管(9),所述土壤层(I)的下方铺设有碎石层(10),所述碎石层(10)的下方铺设有钢筋网层(U),所述钢筋网层(11)的下方铺设有水泥排水槽(12),所述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2)连通,所述变频水栗(3)的进水口与水泥排水槽(12)的出水口处均安装有过滤装置(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9)设有五个,且喷水管(9)呈线性垂直排列,所述喷水管(9)由上而下依次为第一喷水管(91)、第二喷水管(92)、第三喷水管(93)、第四喷水管(94)和第五喷水管(95),所述第一喷水管(91)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三十至四十五度之间,所述第二喷水管(92)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十至三十度之间,所述第三喷水管(93)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五喷水管(95)与第四喷水管(94)分别与第一喷水管(91)和第二喷水管(92)关于第三喷水管(93)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5)至少设有六根,且输水管(5)均匀分布在土壤层(I)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9)的出水口处安装有网片(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3)为活性炭过滤装置。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农业喷灌的环保高效水循环系统,所述变频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连通,所述变频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有出水总管,所述出水总管竖直连通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出水口处的内均壁焊接防水轴承,所述防水轴承的内环固定焊接有输水支管,所述输水支管的上端连通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右侧安装有喷水管,所述土壤层的下方铺设有碎石层,所述碎石层的下方铺设有钢筋网层,所述钢筋网层的下方铺设有水泥排水槽,所述水泥排水槽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连通;该系统具有喷灌效率高、喷灌面积大、喷灌均匀、节水、节能等优点,适合大规模推广。
【IPC分类】A01G25/02
【公开号】CN105706852
【申请号】CN201610051202
【发明人】李钦源
【申请人】李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