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玫红木槿扦插繁育技术。
背景技术:
玫红木槿能适应在常年水位水深50cm的水域正常生长发育,也能在陆地上正常生长发育,属较为典型的两栖植物。在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中,遇到最大的难点是:消落带植物选择,该区域在丰水期,水位较高,枯水期地表露出水面,十分干旱,还常因冲刷造成土壤瘠薄,土、水环境比较恶劣。若选择水生植物,在枯水期缺水易旱死,选择陆生植物,在丰水期易被淹死,如使用玫红木槿这种两栖植物,就可以解决这个难点,它既能适应丰水期的生境,又能适应枯水期的生境。同时其前期生长快,至六月主汛期,株高已逾2m,冠形疏朗,既不影响行洪,又具较强的抗浪能力。可见它是消落带绿化的良好选择。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必将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地下水位偏高的绿地,这给植物选择带来了难度,大部分植物的生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如能选用两栖植物,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玫红木槿在景观营造上还有它的特殊用途,两栖植物的特性有助于它在水际线两侧较大范围内应用,并在造景上可避免裙边装饰,打破水际线。其植株之高大,是阔叶水生植物之最,对水体景观空间组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玫红木槿耐瘠薄,种植后管理简便,应用范围广,适生区域大,可以在北京以南地区种植,在无霜区及其以南地区表现为常绿灌木。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困难。目前在生产上采用分株繁殖,其繁殖系数平均为3.7,且管理成本高,生产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市场价格过高,从而制约其推广应用。因此开展玫红木槿的高效繁育技术研究,突破繁育技术瓶颈,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培育和选择的插穗生命活力强的玫红木槿扦插繁育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玫红木槿扦插繁育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枝条选择:选择当年生、无病虫害枝条;2)插穗制作:所述插穗枝条的采集在晴天的早晨日出之前,采集枝条放置在清水桶中保湿,远距离采集枝条可用湿布包裹,以便保湿;插穗制作过程选择在背风阴凉地或室内进行;3)插穗处理:将捆扎好的插穗,放置在25%多菌灵配制100-300mg/L的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用浓度20mg/LGGR溶液蘸根5分钟后,晾干待用;4)扦插基质配制:基质按蛭石∶珍珠岩∶泥炭=1∶1∶2配制,拌和均匀后配施500mg/L多菌灵溶液+10%吡虫啉1500倍溶液,堆放至少24小时,备用;5)扦插:将配制好的扦插基质装到28孔穴盘,先在扦插基质中打孔,将处理后的插穗插入扦插基质,深度为插穗的1/3,并将扦插基质压实;6)扦插管理:扦插后雾状喷水,覆盖薄膜保湿,在苗床上搭设拱棚,每天检查拱棚内温湿度,高温时通风,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5-28℃,湿度保持在90-95%;三天消毒一次,2周后揭膜平均每周喷施500mg/L多菌灵溶液一次;7)小苗移栽:扦插30天后,在阴天上午进行移栽,先将破碎好的移栽土壤装入容器的1/2部分,随机取用扦插成活的小苗带扦插底质放入栽培容器,再加栽培土壤至容器的2/3处,完成后浇透水,放置,移栽完成后,加设75%遮阴网,10天后除草一次,20天后除去遮阴网。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的枝条粗0.3-0.5cm左右。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插穗制作过程具体为:A.剪取枝条中上部和嫩梢,用锋利修枝剪剪切,剪口平整;B.将步骤A制得插穗摘除下部叶片,保留上部3-4片半叶,将20支枝条集成一束,用弹性绳捆扎。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A的剪取枝条为一次剪切10-15支。用手可以一次握住,提高工效。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A的剪取枝条的中上部枝条为上剪口距离下端叶片0.5cm,下切口斜切,每个插穗长6-12cm,每个插穗留有2-3个芽。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A的剪取枝条的嫩梢枝条为剪切顶部梢头,嫩梢制作的插穗4-6cm。本发明的玫红木槿扦插繁育技术操作简单,培育和选择的插穗生命活力强,储存营养充足;基质和插穗经消毒杀虫处理,避免病虫对插穗的侵染和伤害;GGR处理,在适宜的蘸根时间内,刺激根原基细胞的形成,分化、根细胞分裂生长;配制基质的紧实度、孔隙度、营养成分、基质湿度适宜扦插苗根系的生长;本技术不仅使玫红木槿扦插成活率高,而且减少扦插及管理用工。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用具体实例予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实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与核心内容依据权利要求书加以确定。本实施例的玫红木槿扦插繁育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枝条选择:选择当年生、无病虫害枝条,枝条粗0.4cm;2)插穗制作:所述插穗枝条的采集在晴天的早晨日出之前,采集枝条放置在清水桶中保湿,远距离采集枝条可用湿布包裹,以便保湿;插穗制作过程选择在背风阴凉地或室内进行;具体操作方法为:A.剪取枝条中上部和嫩梢,用锋利修枝剪剪切,剪口平整,剪取枝条为一次剪切10支一束,中上部枝条的上剪口距离下端叶片0.5cm,下切口斜切,每个插穗长8cm,每个插穗3个芽和4片叶;嫩梢剪切顶部梢头,嫩梢制作的插穗5cm;B.将步骤A制得插穗摘除下部叶片,保留上部3-4片半叶,将20支枝条集成一束,用弹性绳捆扎。3)插穗处理:将捆扎好的插穗,放置在25%多菌灵配制200mg/L的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用浓度20mg/LGGR溶液蘸根5分钟后,晾干待用;4)扦插基质配制:基质按蛭石∶珍珠岩∶泥炭=1∶1∶2配制,拌和均匀后配施500mg/L多菌灵溶液+10%吡虫啉1500倍溶液,堆放至少24小时,备用;5)扦插:将配制好的扦插基质装到28孔穴盘,先在扦插基质中打孔,将处理后的插穗插入扦插基质,深度为插穗的1/3,并将扦插基质压实;6)扦插管理:扦插后雾状喷水,覆盖薄膜保湿,在苗床上搭设拱棚,每天检查拱棚内温湿度,高温时通风,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5-28℃,湿度保持在90-95%;三天消毒一次,2周后揭膜平均每周喷施500mg/L多菌灵溶液一次;7)小苗移栽:扦插30天后,在阴天上午进行移栽,先将破碎好的移栽土壤装入容器的1/2部分,随机取用扦插成活的小苗带扦插底质放入栽培容器,再加栽培土壤至容器的2/3处,完成后浇透水,放置,移栽完成后,加设75%遮阴网,10天后除草一次,20天后除去遮阴网。本实施例的扦插繁育具体操作如下:6-8月,对玫红木槿扦插繁育,主要处理为试剂种类、试剂浓度、蘸根时间、扦插基质。设计方案采用正交设计,见下表1。表1一个月后调查生长情况,扦插结果如下表2:表2扦插成活后移栽。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不同移栽底质为试验对象,研究扦插成活的小苗在不同生长底质上的移栽成活率,分别本地土壤、基质、水为基材,设置6个处理,如表3,即处理1为纯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2∶1∶1;处理2处理为基质与土壤混合,基质∶土壤=1∶1,移栽后栽培底质表面覆水3cm;处理3为土壤,移栽后表面覆水3cm;处理4为土壤;处理5为土壤∶基质=1∶1;处理6为基质,移栽后表面覆水3cm。表3栽培底质成活率/%处理1(基质)85.4处理2(土壤+基质+水)93.8处理2(土壤+水)97.9处理4(土壤)100处理5(土壤+基质)91.7处理6(基质+水)89.6结果显示,玫红木槿嫩梢,采用GGR为20mg/L的溶液,蘸根5分钟,扦插在蛭石∶珍珠岩∶泥炭=1∶1∶2的基质中,扦插成活率达90%以上,且生根数量多,根系分布均匀。为扩大繁育数量,在采用嫩头扦插繁育的同时,也可采用中上部枝条进行扦插繁育。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对玫红木槿扦插成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扦插苗移栽试验可知,移栽至土壤中的成活率最高。本实施例的玫红木槿扦插繁育技术操作简单,培育和选择的插穗生命活力强,储存营养充足;基质和插穗经消毒杀虫处理,避免病虫对插穗的侵染和伤害;GGR处理,在适宜的蘸根时间内,刺激根原基细胞的形成,分化、根细胞分裂生长;配制基质的紧实度、孔隙度、营养成分、基质湿度适宜扦插苗根系的生长;本技术不仅使玫红木槿扦插成活率高,而且减少扦插及管理用工。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