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间作玉米和白芷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38194发布日期:2018-08-24 17:08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土环境保护和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间作玉米和白芷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蓄水能力减弱,是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源头”。目前,国内外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拦水沟埂、山坡截流沟、坡面蓄水工程及梯田等,此种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拦土蓄水达到水土防治的目的,但存在工程量大、费时耗力以及经济和生态效益不理想等缺点。生态措施又分为土壤措施和农业措施,土壤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施加土壤改良剂、固定剂等化学合成品,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固定土壤、降低水土流失的目的,此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程措施费时耗力的缺点,但也存在人工成本高、生态风险大等问题;农业措施是在遵循生态物质循环基础上实施的水土防控措施,包括深耕、等高耕作、作物残茬覆盖、垅作区田及植物篱等。该类措施具有成本低,连续性强,生态效益好等优点,在旱坡地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间作玉米和白芷的农业措施,不仅有效地防治了坡地的水土流失和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还产生了较大的农作物经济效益。

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整地、施基肥:选择海拔200~800m的坡地,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含腐殖质的土壤或砂质土壤,深翻25~30cm,每亩施农家肥1500kg,整平耕细,做成100~180cm宽平畦,三沟配套;

2)播种:玉米在5月中上旬播种,玉米播种时按照每穴撒施磷酸二铵7克,白芷在9月中旬,白露后5~10天内播种,白芷播种时按深度1.5cm,将种子与细砂混合,均匀撒入,覆土,盖稻草,以每5带为一个单位,每两行玉米之间栽植三行白芷,玉米株距90cm,行距160cm,白芷株距15cm,行距35cm;

3)中耕除草:采取人工除草方法,玉米在每年5月、7月、8月除草3次;白芷在每年10月、第二年3月、5月除草3次;

4)水分管理: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6~20%之间;

5)间苗、定苗:为了达到苗期不造成苗荒、壮苗早发之目的,在玉米三叶前进行疏苗,把弱、病苗及时拔除,在玉米生长至6~7叶时,要及时定苗,去弱苗、病苗、杂株,每穴留一株健壮苗;白芷在秋播年前不间苗,翌年苗高6~10cm时定苗,定苗时除去疯长苗和弱小苗,留壮苗;

6)追肥: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追肥尿素,按照每穴撒施13~15克;白芷每年追肥1次,在间苗期或拔节期亩施速效氮肥10kg;

7)按常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8)采收:9月上旬,当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收获,采收玉米时注意避开白芷幼苗;白芷于第二年立秋前后叶子枯萎时采收,用于留种的植株,当种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时采收,采收的种子挂通风处晾干,打出种子,贮藏于干净的麻袋内,放通风处保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大量筛选,最终选择抗逆性强、水土保持效果好、经济效益明显的玉米和白芷进行间作,种植过程中以生物有机肥为主,充分利用光照、雨水、节地、植物间相互依存关系,采用粮(玉米)药(白芷)间作、高矮搭配以遮荫促长等高效生态模式,提高植物的郁闭度、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和减少氮磷的流失。同时提高了粮、药的病虫草害抗性,增加了产量,实现了较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玉米和白芷间作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1)整地、施基肥:选择海拔200~800m的坡地,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含腐殖质的土壤或砂质土壤,深翻25~30cm,每亩施农家肥1500kg,整平耕细,做成100~180cm宽平畦,三沟配套;

2)播种:玉米在5月中上旬播种,玉米播种时按照每穴撒施磷酸二铵7克,白芷在9月中旬,白露后5~10天内播种,白芷播种时按深度1.5cm,将种子与细砂混合,均匀撒入,覆土,盖稻草,以每5带为一个单位,每两行玉米之间栽植三行白芷,玉米株距90cm,行距160cm,白芷株距15cm,行距35cm;

3)中耕除草:采取人工除草方法,玉米在每年5月、7月、8月除草3次;白芷在每年10月、第二年3月、5月除草3次;

4)水分管理: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6~20%之间;

5)间苗、定苗:为了达到苗期不造成苗荒、壮苗早发之目的,在玉米三叶前进行疏苗,把弱、病苗及时拔除,在玉米生长至6~7叶时,要及时定苗,去弱苗、病苗、杂株,每穴留一株健壮苗;白芷在秋播年前不间苗,翌年苗高6~10cm时定苗,定苗时除去疯长苗和弱小苗,留壮苗;

6)追肥: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追肥尿素,按照每穴撒施13~15克;白芷每年追肥1次,在间苗期或拔节期亩施速效氮肥10kg;

7)进行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总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简便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应用生物技术,实行倒茬轮作,加强肥水管理,保护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环境,保持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

农业防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清洁园地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在大田栽培上,坚持二犁二耙,深沟高畦,严防渍水,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彻底清除杂草减少其迁入机会,减少和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收获后选种时集中处理病残株选留无病的种子,发斑初期摘除病叶。合理有效安排轮作,能对病害防治起到显著抑制作用。

生物防治:为改善生态环境,注意保护和培养、利用天敌,保护天敌,利用鸟类、蛇、青蛙、七星瓢虫等。

物理防治:在田间每50亩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有翅蚜虫喜向黄色运动的习惯,安装黄色粘虫板等物理措施诱杀害虫(蚜虫),减少虫源,降低虫口基数。

化学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的规定。

灰霉病防治:危害叶、茎、花。一般花后发生严重,叶部病斑褐色近圆形,有不规则层纹,茎上病斑梭形,紫褐色,软腐后植株倒伏;花被危害后变褐色软腐,其上有一层灰色霉状物。可采用以下防治方法:

①清除带病枝叶,集中烧毁;

②防止田间积水;

③发病初用1:1:100波尔多液喷洒防治,每10天一次,连喷3~4次。

锈病防治:5月上旬发生,7~8月危害严重。起初在叶背出现黄色、黄褐色颗粒状夏孢子堆,后期叶面出现圆形和不规则的褐色病斑,背面则出现刺毛状的冬孢子堆。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①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栽植;

②清理田间,集中烧毁病残枝叶;

③发病初期喷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4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虫害:常有蛴螬、土蚕、蚂蚁等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①物理防治: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②化学防治:利用生物或植物源农药进行虫害防治。

8)采收:9月上旬,当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收获,采收玉米时注意避开白芷幼苗;白芷于第二年立秋前后叶子枯萎时采收,用于留种的植株,当种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时采收,采收的种子挂通风处晾干,打出种子,贮藏于干净的麻袋内,放通风处保存。

试验例

1.数据采集

在十堰市郧县安阳镇余咀村示范基地进行玉米+白芷间作,间作工程于2013年启动,运行至2015年7月30日;空白玉米为对照,种植时间与玉米+白芷间作模式相一致。整个试验期间,采集每次自然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并记录降雨量、降雨时间、径流量等数据。

地表径流水样釆集方法:单次降雨结束后,取集流槽与日记式水位计之间的塑料集水盆中的清液,三次重复混合样600ml,加入4ml浓硫酸,终止微生物活动,用于测定氮素养分;每次产流过程中,在产流初期、中期及后期分3次径流样,3次混合样600mL,用于测定泥沙含量。

地表径流固相(泥沙)采集:单次降雨结束,采集水样后,用塑料管将集流池中上清夜吸至快干时,将池中的泥聚态样品收集至塑料桶,静止,待澄清后,弃去清夜,收集泥沙,45℃供干保存,用于测定氮素养分。

水样及泥沙氮养分测定:水样中的总氮(W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测定,可溶性总氮(WDN)是将水样经0.45μm滤膜过滤后,采用国标法GB11894-89测定,确氮(WAN)与按氮(WNN)是将水样经0.45μm滤膜过滤后,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颗粒态氮(WPN)=WTN-WDN。泥沙样总氮(STN)、有效氮(SEN),稍氮(SAN)与按氮(SNN)测定釆用2MkCl浸提,流动注射分析法。

2.数据计算与分析

1)水、土流失量计算方法

单次次降雨地表径流量测定与计算:每次产流过程结束后,测定集流池中的地表径流的深度,再用此深度值乘以集流池横截面面积得到单次次降雨的地表径流量。

土壤流失量测定与计算:每次产流过程中,在产流初期、中期及后期分3次取样,采用过滤供干法测定径流中泥沙含量,由泥沙含量平均值与径流量的乘积得到单次次降雨的土壤侵烛量。

年地表径流量计算:汇总年度内单次地表径流量之和除以径流小区面积得到

式中,M:年度内地表径流量(m3/hm2),A:径流小区面积(m2)

年土壤流失量计算:汇总年度内单次土壤流失量之和除以径流小区面积得到,计算式如下:

式中,W:年度内地表径流量(t/km2)

Wj:第j次次降雨土壤流失量(kg),j=l,2,3…..m

A:径流小区面积(m2)

2)年总氮、总磷流失负荷计算方法

A.单次次降雨径流总氮或总磷流失量计算:

Rj=Mj·Cj/1000

式中,Rj:单次次降雨径流小区径流总氮或总磷流失量(kg)

Ci:第j次次降雨地表径流总氮或总磷浓度(kg/L)

B.年径流总氮或总磷流失负荷计算:

式中,R:年径流总氮或总磷失负荷(kg/hm2)

C.单次次降雨泥沙总氮或总磷流失量计算:

Gj=Mj·θj

式中,Rj:单次次降雨径流小区泥沙总氮或总磷流失量(kg)

θj:第j次次降雨泥沙总氮及总磷浓度(g/kg)

D.年泥沙总氮或不同形态氮流失负荷计算:

式中,G:年泥沙总氮或不同形态氮流失负荷(kg/hm2)

F.年总氮或不同形态氮流失负荷:

T=R+G

式中,T:年总氮或不同形态氮流失负荷(kg/hm2)

3.运作过程分析

间作工程于2013年开始动工建设,运行至2015年7月30日,自然降雨条件下郧县安阳镇余咀村示范工程试验点分别产生地表径30次,其中,2013年试验期间11次,2014年试验期间12次,2015年7次。各处理产生次降雨的日期及降雨量见表1。

表1试验期产流的降雨时间和降雨量

4.坡耕地水土流失效应分析

(1)控制地表径流的效应分析

由表2可知,工程运行3年后,与玉米对照相比,玉米+白芷间作模式下,可普遍减少坡耕地地表径流,增加土壤雨水蓄积量。玉米+白芷间作处理在种植第一年内就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2014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减少地表径流效果进一步提升,说明玉米+白芷间作在地表径流处理方面,不仅效果好,且具有持续性。该种植模式下,白芷长势非常好,其主要借助于粮药高低搭配、播种时间差和遮荫促长作用,实现了白芷生长环境的改善和地表径流的有效控制。

表2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注:“-”表示比对照少,效应为正,“+”表示比对照多,效应为零,下同。

(2)控制土壤流失的效应分析

由表3可知,与玉米对照相比,玉米+白芷间作处理在种植第一年内就可以显著减少土壤流失,种植两年后,减少土壤流失效果进一步提升,其主要原因归结于白芷的多年生习性。借助于高矮搭配的种植模式,为白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根系生长更为发达,有利于土壤固定,减少水土流失。

表3玉米+白芷间作模式控制土壤流失的效应

(3)对氮磷阻控的效应分析

①对径流中总氮、总磷浓度的影响

为探讨间作工程对坡耕地氮磷的控制效应,根据降雨数据,选取2013年、2014年、2015年代表性降雨径流研究其地表径流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变化。由表1可以看出,间作工程所处区域主要径流产生时间主要在每年的5-8月份,因此,重点选取每年的5-8月份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加以分析。如表4所示,与玉米对照处理相比,2013年,在5月份发苗期,两种处理下,地表径流中的总氮浓度相差不大,其主要原因为前期土地处理较为相似,种植的作物刚刚处于发苗期,导致各个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到2013年7月份,随着玉米和白芷的增长,其地表径流中的总氮含量表现出差异性。玉米+白芷间作模式下地表径流中的总氮含量已开始低于对照,这说明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控制坡耕地氮的流失。在2014、2015年,相关结果出现重复性,表明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具有有效性。从三年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的平均值也可以看出,与种植常规农作物相比,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中的氮含量。

表4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对径流水中总氮浓度的影响

表5为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对地表径流中总磷浓度的影响。如表5所示,2013年,在5月份发苗期,玉米+白芷间作处理与玉米对照处理中总磷浓度不具有显著差异,综合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白芷间作模式下,径流中氮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空白对照处理,由于白芷为多年生植物,导致玉米+白芷套种模式下,径流中的总氮含量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这些结果证实,与普通作物种植模式相比,玉米+白芷间作可以更为有效的控制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含量。

表5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对径流水中总磷浓度的影响

②对氮磷流失总量的影响

表6为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对坡耕地氮、磷流失总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年,玉米+白芷间作模式下,总氮流失量比玉米对照处理降低16.64kg/hm2,降低幅度为51.2%。2014年,玉米+白芷间作模式总氮流失量比玉米对照处理降低21.22kg/hm2,降低幅度为65.3%。这些结果表明,与常规农作物种植相比,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坡耕地氮素控制效应。

表6表明,在玉米+白芷间作模式下,土壤中总磷的流失量显著低于玉米对照处理,2013年和2014年的总磷相对流失量分别为-0.53kg/hm2和-0.69kg/hm2,表明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控制总磷流失。

表6玉米+白芷间作模式对坡耕地氮、磷流失总量的影响

5.玉米+白芷间作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评估

根据单位产量及中药材市场价格,可评估其经济效益。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3年玉米对照处理产值为3.2万/hm2,2014年为3.4万/hm2。与玉米对照处理相比,2013年和2014年平均总经济产值为5.5万/hm2,比玉米对照处理高66%。由此可以看出,玉米+白芷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种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