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生物量抗倒伏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96007发布日期:2018-07-24 17:46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稻高生物量抗倒伏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半个世纪来,我国水稻单产的提高总是伴随着株型(株高)的改良而提高的,经历了“高秆变矮秆、矮秆变半矮秆”的过程。进而,袁隆平院士提出,要获得更高产,株型改良需要“从半矮秆变向半高秆”,即株高从100cm左右的半矮秆向120cm~130cm的半高秆发展。我国在世界上最早育成的一系列矮秆品种如珍珠矮、广场矮等,矮化育种使我国水稻产量发生了第一次大的飞跃。然而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递增,当水稻产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为获得超高产,增加生物学产量应成为主要途径,而提高株高是实现生物学产量突破的最快捷方式,但株高过高又会增加水稻茎秆倒伏的风险,倒伏则导致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停止,显著影响水稻产量,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已成为稻田机械化作业的主要障碍。所以倒伏问题不妥善解决,仅靠增加株高只能是徒劳无益的,“抗倒伏”是“超高产”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水稻超高产栽培中倒伏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预防倒伏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稻倒伏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2种,根倒伏主要是由于耕作层较浅,水稻根系不发达,造成扎根不稳,受自身重量及外界风雨影响从而发生平地倒伏的现象;茎倒伏主要是由于茎秆强度不足以承载自身重量及外界负荷力的影响,从而发生折断或者弯曲型倒伏的现象。

影响水稻倒伏的因素既有品种自身特性的内在因素,又有栽培措施外在因素的影响。如选择的品种节间配置不合理;栽培上栽插密度过大、肥水运筹不当造成的群体发育过于繁茂,造成茎秆纤细软弱,基部节间生长过长等均可造成倒伏。目前防止水稻倒伏的措施:选用矮秆抗倒但产量不高的水稻品种;为防止倒伏以降低产量为代价的控肥控水“消极栽培”;对高秆高生物量水稻采用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等植物矮化剂通过降低株高和生物量为代价来防止倒伏的化学调控方法。

现有的水稻栽培方法很难实现高生物量的同时又抗倒伏,不利于实现水稻超高产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水稻栽培方法无法在实现高生物量的同时又抗倒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高生物量抗倒伏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用良种:选用株高120~130cm的高生物量且抗倒性较强的水稻;

S2、培育壮秧:采用水育秧稀播育壮秧方式,每亩大田用种量控制在0.75~1.0kg,播种前晒种和消毒;恒温催芽,催芽温度控制在26~30℃,常温炼芽5小时;播种后采用低拱盖膜,在苗床上每隔一米插一块5.5尺长的竹片作低拱,然后盖白色透光薄膜;扶针现青后,通风炼苗,一叶一心后,在天气好的时候揭膜,揭膜后用电动喷雾器叶面均匀喷施农药、0.5%尿素液及有机硅混合液;

S3、移栽:秧龄控制在20~25天,或者叶龄4叶1心至5叶1心时移栽;栽插深度为2厘米浅插,采用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的宽窄行模式,优良生态区亩插1.0~1.1万蔸,一般生态区亩插1.2~1.3万蔸,每蔸插2粒谷苗;东西行向栽插,增加大田水稻基部受光时间;进行带药带土带肥移栽,随拔随插,插直插稳;

S4、施肥:施足底肥、前氮后移、有机无机结合、重施微生物肥及硅肥、增施粒肥;底肥结合大田耕整两犁两耙分2次施入,第1次施农家肥及复合肥,第2次施用有机肥菜枯、复合肥、微生物肥料、高效硅肥,混合均匀后在第2次犁田时撒施;早施分孽肥,移栽后5天施速效肥尿素;穗肥分两次施用,在穗分化前3天、以叶色转黄时施用促花肥,在穗分化后10天施用保花肥;齐穗期施用粒肥,具体为采用磷酸二氢钾和有机硅混合液对叶面进行喷施;

S5、水分管理:采用湿润间歇灌溉方式,秧苗返青期保持水层2cm,返青后到有效分孽临界叶龄期灌水2cm,自然落干后再灌水2cm;在总苗数达预计穗数的80%时开始多次轻晒田;从灌浆到成熟期之间采用间歇灌溉,干湿交替,花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

S6、病虫害防治:采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稻瘟病,在水稻未发病前在分孽盛期、破口期、齐穗期叶面喷施含有微生物溶液;并采用与有机硅混合的病虫害防治药品;

S7、促抑结合物化调控:于水稻拔节前7天,用3000ml/hm2的液体硅、液体钾及液体钙肥三者混合物,加600g/hm2调环酸钙,加有机硅混配液进行叶面喷施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高生物量且抗倒性较强的水稻为Y两优2号,或者Y两优900,或者超优千号品种。

进一步的,所述Y两优2号株高为123.3cm,超高产栽培下产量900kg/亩以上;所述Y两优900株高为125.1cm,超高产栽培下产量1000kg/亩以上;所述超优千号株高为120.4cm,超高产栽培下产量1000kg/亩以上。

进一步的,移栽前大田用中型机械翻耕,深耕35cm深度,灌水再耙平,直至3cm水层不现泥;大田在平整后开好大田围沟和十字沟,所述大田围沟和十字沟的沟宽40cm深15cm,用黑色不透光薄膜覆盖围沟;泥土沉实48小时后移栽,阴天或者下午插秧。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的施肥比例如下:

基孽N:穗肥N=5.5:4.5,基肥N:孽肥N=7:3,促花肥:保花肥7:3,氮:磷:钾=1∶0.6∶1.1;有机N:无机N=3:7。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还包括:重施微生物肥及硅肥,其中微生物肥料的有效活菌数≧0.20亿/g,高效硅肥的二氧化硅含量≧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提高了高生物量水稻的抗倒性,大田未出现倒伏现象,避免了倒伏带来的减产;在增强抗倒性的同时能够适应高产高肥的栽培模式,有利于更大限度的挖掘水稻高生物量的增产潜力。应用该栽培技术,先后在超高产适宜生态区隆回县Y两优2号百亩示范片亩产926.6kg,在湖北省随州市超优千号百亩示范片亩产1026.1kg,在获得超高产的同时均未发生倒伏现象。在普通生态区应用效果也十分明显,洞庭湖稻区临澧县一季稻百亩片验收产量734.5kg,较对照普通栽培增产8%,且抗倒增产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本发明水稻高生物量抗倒伏栽培方法,包括步骤:选用良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促抑结合物化调控。具体如下:

S1、选用良种:选用株高120~130cm左右的高生物量且抗倒性较强的水稻,如超级稻攻关中第三期到第五期超级稻攻关的组合,Y两优2号(123.3cm,超高产栽培下产量过900kg/亩),Y两优900(125.1cm,超高产栽培下产量过1000kg/亩),超优千号(120.4cm,超高产栽培下产量过1000kg/亩)等品种。

S2、培育壮秧:采用水育秧稀播育壮秧方式,每亩大田用种量控制在0.75~1.0kg,播种前要晒种和消毒。恒温催芽,催芽温度控制在26~30℃,常温炼芽5小时,保证出芽整齐。播种后采用低拱盖膜,在苗床上每隔一米插一块5.5尺长的竹片作低拱,然后盖白色透光薄膜,密封保温透光使出苗整齐。扶针现青后,通风炼苗,一叶一心后,天气好揭膜,揭膜后用电动喷雾器叶面均匀喷施农药、0.5%尿素液及有机硅混合液,施肥防病,促进小苗健壮生长,移栽前达到2个分孽以上。

S3、适时移栽:秧龄控制在20~25天左右,或者叶龄4叶1心至5叶1心时抢天移栽,不插大龄秧。移栽前大田用中型机械翻耕,深耕35cm左右深度,促根深扎,灌水再耙平,做到3cm水层不现泥。大田在平整后开好大田围沟和十字沟:沟宽40cm深15cm,用黑色不透光薄膜覆盖围沟。泥土沉实48小时后移栽,阴天或者下午插秧,防止晒伤。栽插深度为2厘米浅插,既防治漂苗又促进早发低位分孽促进有效大穗形成。采用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的宽窄行模式,优良生态区亩插1.0~1.1万蔸,一般生态区亩插1.2~1.3万蔸,每蔸插2粒谷苗,保证亩基本苗数前提下希植培育个体壮秆、形成大穗。东西行向栽插,增加大田水稻基部受光时间。坚持带药带土带肥“三带”移栽,随拔随插,插直插稳。

S4、合理施肥:采取后期培育个体壮秆、形成大穗获得高产策略,施肥技术要求为施足底肥、前氮后移、有机无机结合、重施微生物肥及硅肥、增施粒肥。基孽N:穗肥N=5.5:4.5,基肥N:孽肥N=7:3,促花肥:保花肥7:3;有机N:无机N=3:7,氮、磷、钾的比例为1∶0.6∶1.1。底肥:结合大田耕整两犁两耙分2次施入,第1次施农家肥及复合肥,第2次施用有机肥菜枯、复合肥、微生物肥料(有效活菌数≧0.20亿/g,优化根系生存环境,改良土壤,促生根系发达,形成强秆,防止早衰,平衡营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高效硅肥(二氧化硅含量30%,增强茎秆强度),混合均匀后在第2次犁田时撒施。早施分孽肥,移栽后5天左右即施速效肥尿素,促进早生快发。穗肥分两次施用,促花肥于穗分化前3天、以叶色转黄为最佳施肥期,保花肥在穗分化后10天施用。齐穗期施用粒肥,具体为采用磷酸二氢钾和有机硅混合液对叶面进行喷施,提高结实和粒重。

S5、水分管理:采用湿润间歇灌溉方式,秧苗返青期保持水层2cm促进成活,返青后到有效分孽临界叶龄期灌水2cm,自然落干后再灌水2cm。在总苗数达预计穗数的80%时即开始多次轻晒田,控制大量无效分孽发生,促进低位分孽形成有效大穗。从灌浆到成熟期之间采用间歇灌溉,干湿交替,花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避免下部节间因淹深水而过度伸长抗倒伏能力下降且生长后期以根保叶,防止茎秆早衰,提高茎秆充实度。

S6、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实行以防为主的方法,本栽培方法中采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稻瘟病,具体为水稻未发病前在分孽盛期、破口期、齐穗期等关键时期叶面喷施含有微生物溶液,通过拮抗作用防治稻瘟病。其他病虫害防治的药品采用与有机硅混合方式,增强药品粘附渗透的作用,充分发挥药品的效用,节本增效,防止病虫害发生造成倒伏减产。

S7、促抑结合物化调控:于水稻拔节前7天,用液体硅、钾、钙肥3者混合液(3000ml/hm2)+调环酸钙(600g/hm2)+有机硅混配液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形成基部节间缩短,穗茎节间伸长,总株高不变的抗倒形态指标,同时通过增加茎秆硅钾钙含量,形成增强茎壁强度,提高可溶性糖、纤维素含量的茎秆生理弹性抗倒伏指标。强化了促抑结合对“形态机能与生理机能”整体协调的抗倒调控机制。保证了高生物量水稻抗倒性。

本申请发明人应用上述栽培方法,进行了如下保密试验:

1、试验时间地点:于2015年随州市随县均川镇幸福居委会3、4组进行了保密试验,集中连片共42户,面积106.5亩。

2、产量目标设计:超优千号16t/hm2产量结构为每亩有效穗18万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300粒左右,千粒重27克,结实率90%以上,理论产量19t/hm2以上;按8.5折,实际产量16.1t/hm2

3、主要生育情况及抗倒性:8月2日始穗,8月8日齐穗,9月15日成熟,全生育期145天,主茎叶龄16-17片,茎杆粗壮,耐肥抗倒,后期转色较好。基部3节间总长18.4cm,穗下节间长39.2cm,穗长27.6cm。茎粗7.88mm,壁厚1.23mm,单位长度干重36.86mg/cm,抗折力2986.2g,倒伏指数143.5,高度抗倒,田间表观倒伏率为0。

4、攻关田测产考种:2015年9月田间测产情况如下:经过多点调查,攻关田平均每亩有效穗14.24~14.69万,每穗总粒286.6~299.8,结实率93.23%~94.74%,实粒267.2~284.04,千粒重26.8~27.2g,理论单产1019.7~1134.9kg。2015年9月22日,经市农业局组织相关专家对高产攻关田进行实割测产验收,实割面积1.6亩,去除水份与杂质后折合亩产1026.1kg,创随州市中稻百亩产量最高纪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以上栽培方法,提高了高生物量水稻的抗倒性,大田未出现倒伏现象,避免了倒伏带来的减产;在增强抗倒性的同时能够适应高产高肥的栽培模式,有利于更大限度的挖掘水稻高生物量的增产潜力。应用该栽培技术,先后在超高产适宜生态区隆回县Y两优2号百亩示范片亩产926.6kg,在湖北省随州市超优1000百亩示范片亩产1026.1kg,在获得超高产的同时均未发生倒伏现象。在普通生态区应用效果也十分明显,洞庭湖稻区临澧县一季稻百亩片验收产量734.5kg,较对照普通栽培增产8%,且抗倒增产效果显著。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