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13398阅读:17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畜新品种培育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现代养猪业得到发展,杜洛克猪等外来猪种的引进提高了养猪业生产水平,解决了猪肉供应问题;外来品种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存在适应性差、抗逆性弱,肉的品质、风味下降等问题;

我国地方品种淮南猪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繁殖力高;但生长速度缓慢,瘦肉率偏低,生产性能低,不适用现代规模集中饲养,经济效益差,因为数量锐减,不少地方改猪种濒临灭绝,如何保护和开发该地方猪种资源,成为目前厄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首次提出外血比例62.5%培育优质猪肉新品种的方法,培育出既保持本地品种优良特性、又吸收外来品种生产性能的优质新品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杜洛克猪与淮南猪杂交,繁育F1代杜淮杂种猪群;

步骤(2):用杜洛克猪与F1代杜淮杂种猪群进行杂交,繁育F2代杜杜淮杂种猪群;

步骤(3):用F1代杜淮杂种猪群与F2代杜杜淮杂种猪群进行正反交,繁育基础猪群;

步骤(4):从基础猪群中挑选理想型公猪和母猪个体进行横交固定,繁育零世代育种核心群;

步骤(5):对零世代育种核心群进行群体继代选育,并扩群育成新品种。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1)中以淮南猪为母本,杜洛克猪为父本。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选育过程中每个世代的种群规模均保持母猪在80个头以上,公猪10个血统以上。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每个公猪血统选留主配公猪和副配公猪,配重时,优先使用主配公猪,在主配公猪不能正常使用时再使用副配公猪。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每个公猪血统作为一个家系,每个家系性能上要有突出的优点,但是不能有突出的缺点,在繁育过程中,发现某一家系生产性能过低或有突出遗传缺陷,该家系立即全部被淘汰。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每个公猪血统需要进行体型外貌评定,要求体质结实,体型匀称、协调。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种猪有效乳头数不能少于7对,种猪被毛黑色,不能有杂毛,若有杂毛则整窝被淘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杜洛克猪与淮南猪杂交,繁育F1代杜淮杂种猪群;用杜洛克猪与F1代杜淮杂种猪群进行杂交,繁育F2代杜杜淮杂种猪群;用F1代杜淮杂种猪群与F2代杜杜淮杂种猪群进行正反交,繁育基础猪群;从基础猪群中挑选理想型公猪和母猪个体进行横交固定,繁育零世代育种核心群;对零世代育种核心群进行群体继代选育,并扩群育成新品种。首次提出外血比例62.5%培育优质猪肉新品种的方法,培育出既保持本地品种优良特性、又吸收外来品种生产性能的优质新品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基础群的组建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杜洛克猪与淮南猪杂交,繁育F1代杜淮杂种猪群;

步骤(2):用杜洛克猪与F1代杜淮杂种猪群进行杂交,繁育F2代杜杜淮杂种猪群;

步骤(3):用F1代杜淮杂种猪群与F2代杜杜淮杂种猪群进行正反交,繁育基础猪群;本发明基础群的组建方法如图2所示。

步骤(4):从基础猪群中挑选理想型公猪和母猪个体进行横交固定,繁育零世代育种核心群;

步骤(5):对零世代育种核心群进行群体继代选育,并扩群育成新品种。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1)中以淮南猪为母本,杜洛克猪为父本。

1、选育原则:

1.1育种核心群的规模:选育过程中每个世代的种群规模均保持母猪在80个头以上,公猪10个血统以上。每个公猪血统选留主配公猪和副配公猪,配重时,优先使用主配公猪,在主配公猪不能正常使用时再使用副配公猪。

1.2种猪选择:每个公猪血统作为一个家系,每个家系性能上要有突出的优点,但是不能有突出的缺点,在繁育过程中,发现某一家系生产性能过低或有突出遗传缺陷,该家系立即全部被淘汰。每个公猪血统需要进行体型外貌评定,要求体质结实,体型匀称、协调。种猪有效乳头数不能少于7对,种猪被毛黑色,不能有杂毛,若有杂毛则整窝被淘汰。

1.3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在选育过程中,允许与育种目标一致且生产性能该的繁殖群中的同类个体进入核心群。

1.4世代重叠:在每个世代留种时,允许少量的世代重叠,即将上一世代生产性能特优,选择指数较高的少量个体留下,加入下一个世代选育群中继续繁育,以扩大优秀个体的影响。

1.5配合力测定:从四世代选育开始进行配合力测定工作。

1.6选育与推广:五世代后进入中试,把中试与扩群繁育结合起来,采用边选育边推广的方法,选育后期建立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生产群三级繁育体系。

2、种猪选择方案:

2.1测定形状和测定方法:

2.1.1生长发育形状:达到目标体重时,平均日增重、饲料报酬。

2.1.2繁育形状: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头数和窝重、断奶头数及窝重。

2.1.3胴体性状: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屠宰率、胴体瘦肉率

2.1.4肉质形状:肌肉PH、肌肉脂肪含量、肉色评分、滴水损失、大理石纹评分、瘦肉率。

2.2选择方法:实行多段选择,多留精选,加大选择强度,提高选择效应。

2.2.1断奶时初选:但是具备育种方案要求的外貌特征、生长发育正常、无遗传疾病的猪全部入选,但是若一窝活仔在7头以下或同胞中出现遗传疾病者全窝不留。

2.2.2在四月领进行第二次选择,后备母猪除将个别生长发育极差、严重失格者淘汰,其余全部入选。后备公猪按照生产发育情况和血统内后备公猪数量淘汰部分相对差的个体。

2.2.3在六月龄时测量体重、体尺以及应激敏感性,计算平均日增重、耗料量和综合选择指数值,最后按照血缘、体型外貌、乳头质量、健康状况、应激敏感性和指数高低进行严格选择,选留嘴优秀的公母猪组成下一个世代繁育群。

其中综合选择指数(I)主要依据六月龄日增重、六月龄体长、总产仔数三个形状进行计算:

I=六月龄日增重×0.4+六月龄体长+总产仔数×0.3

按照上述方法,最后培育出既保持本地品种优良特性、又吸收外来品种生产性能的优质新品种,不仅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体格健壮,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