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17725发布日期:2018-12-28 18:53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然条件下,河蟹一般为2年生,每年秋季成蟹由淡水水域洄游到江河入海口的半咸水中交配、产卵,至第二年3~5月孵化出幼体经五次变态成大眼幼体(蟹苗)后,再溯江河进入淡水水域继续生长发育长大为成蟹。河蟹养殖一般为第一年将大眼幼体培育成蟹种,第二年再将蟹种养成商品蟹。目前大眼幼体培育蟹种成活率一般不到20%,饲料、环境、水质、敌害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造成蟹种大小规格不整齐,生产上有懒蟹、小规格蟹种、大规格蟹种和性早熟蟹之分,而生产上大规格蟹种更易养成大规格成蟹,因此实际可用于成蟹生产的蟹种比例就更低。目前生产上五期幼蟹成活率不高、规格不整齐,是导致蟹种培育阶段成活率低、合格蟹种比例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进五期幼蟹培育技术,对于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河蟹五期幼蟹的培育方法,能够大幅提高五期幼蟹的成活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选择一口蓄水深度1.2m左右、面积3-10亩的池塘,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防止幼蟹在池壁上打洞);在池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宽20cm的钙塑板缝成倒檐;安装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在放苗前25天,蟹种池加水注满,按150~20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消毒15天后,蟹种池水位降至0.4m,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的水花生带,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

(2)、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7-10天,按150~25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畜粪和池塘底泥按1:1混合后,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行发酵45~90天)以培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枝角类等)、底栖动物(水蚯蚓、摇蚊幼虫等)、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

(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要求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且要求体质健壮,体重大于15万只/㎏,培育期足量混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2.0㎏,下塘时须确保大眼幼体未脱水、气温较低、水体溶氧充足。放苗前3天,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超标则添加新水、使用药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放苗前1天,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

(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饲料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Ⅲ期幼蟹投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比例1:1);Ⅲ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以上)。Ⅲ期幼蟹开始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复合维生素(每㎏复合维生素含:维生素A 500-1000万IU,维生素B1 10000-14000mg,维生素B2 10000-14000mg,维生素B6 3000-5000mg,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维生素C 30000-40000mg,维生素D 400-500万IU,维生素E 6-7万IU,维生素K3 4000-5000mg)按2g/㎏饲料拌匀后,再行投喂。

(5)、水质调控: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维生素C,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泼洒EM菌、芽孢杆菌、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过硫酸氢钾(5%-20%)等复合制剂)等促进“菌、藻、草”的生长和平衡,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水位控制在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促使水质、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6)、敌害防治: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蚪,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本发明在五期幼蟹培育过程中,选择大眼幼体期用轮虫和枝角类混合投喂的高质量大眼幼体;通过栽种水生植物(水花生、轮叶黑藻、伊乐藻等)、安装微孔增氧设施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改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方法,使用生物堆肥肥水培育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枝角类等)、底栖动物(水蚯蚓、摇蚊幼虫等)、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并在不同阶段投喂不同蛋白比例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其辅料(人工配合饲料,38-42%蛋白,并用复合维生素、以芽孢杆菌为主的EM菌拌饲投喂。)为蟹种提供适口性好、营养均衡的饵料;在蟹种培育过程中,通过泼洒EM菌、芽孢杆菌等分解水中有机物,施用生物肥、复合肥等培养藻类和水生植物调节水质,使用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过硫酸氢钾(5%-20%)等复合制剂)改善底质,控制水位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确保水质、底质的处于一个良性动态平衡。本发明的重点在于“草、水、种、饵”四个大方面进行技术创新集成,以提高Ⅴ期幼蟹成活率。按本发明方法,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选择一口蓄水深度1.2m、面积6亩的池塘,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防止幼蟹在池壁上打洞);在池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宽20cm的钙塑板缝成倒檐;安装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在放苗前25天,蟹种池加水注满,按15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消毒15天后,蟹种池水位降至0.4m,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的水花生带,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

(2)、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10天,按20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畜粪和池塘底泥按1:1混合后,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行发酵90天)以培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枝角类等)、底栖动物(水蚯蚓、摇蚊幼虫等)、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

(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体质健壮,体重大于15万只/㎏,培育期足量混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每亩放养大眼幼体2.0㎏,下塘时大眼幼体未脱水、气温较低、水体溶氧充足。放苗前3天,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超标则添加新水、使用药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放苗前1天,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

(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饲料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2%),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Ⅲ期幼蟹投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2%,比例1:1);Ⅲ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2%);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复合维生素(每㎏复合维生素含:维生素A 500-1000万IU,维生素B1 10000-14000mg,维生素B2 10000-14000mg,维生素B6 3000-5000mg,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维生素C 30000-40000mg,维生素D 400-500万IU,维生素E 6-7万IU,维生素K3 4000-5000mg。)按2g/㎏饲料拌匀后,再行投喂。

(5)、水质调控: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维生素C,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泼洒EM菌、芽孢杆菌、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过硫酸氢钾(5%-20%)等复合制剂)等促进“菌、藻、草”的生长和平衡,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水位控制在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促使水质、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6)、敌害防治: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蚪,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中: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7天,按10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未拌池塘底泥和EM菌液的常规发酵猪粪。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规格16万只/㎏,全程投喂轮虫。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大眼幼体在天亮前下塘。放苗前1天及放苗后夜间开启微孔增氧设施增氧。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颗粒饲料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5)、水质调控: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进水未用网袋过滤。水位控制在40-50㎝、透明度35-40㎝,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

对比试验结果:按本发明操作流程的实施例1中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而实施例2、3、4、5分别只与本发明操作有一个步骤不一样,其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分别为35.7%、45.3%、43.2%、37.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