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746阅读:97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属于果蔬肥料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葡萄高产、昼夜温差小及气温降低情况下,葡萄难以着色是生产上很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葡萄果实的颜色好坏,对果实的外观品质以及营养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其果实商品性优劣的重要体现。因此,促进果实着色,改善果实外观近年来受到种植者的普遍重视。为了让葡萄更好着色,目前的方法除了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树体光照条件,套袋、摘叶、转果、合理负载、合理施肥等措施以外,生产中主要使用叶面肥磷酸二氢钾、花青素苷前体物质、植物激素脱落酸、乙烯利以及茉莉酸内酯等成分喷施叶片或果实。但是,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尽管安全没有副作用,也可提高果品糖度,但是上色太慢;花青素苷前体物质安全性高,着色效果比磷酸二氢钾好,但不能提高口感,上色相对较慢,价格成本高;以脱落酸为主要成分的诱抗素,上色较快,也不降低果品糖度,果粒不发软,但使用不当易引起着色不均匀,使用过量易引起果粒脱落,而且只能促进着色,不能促进成熟;以乙烯利为主要成分的着色剂,上色较快,采用叶片喷雾,使用方便,上色比较均匀,但易引起叶片老化,使用过早或次数过多,易引起水罐子病,浓度过大也会引起掉粒,影响葡萄的贮藏品质;以茉莉酸内酯为主要成分的着色剂,使用安全,也不影响口感,不掉粒,但上色速度相对较慢,成本较高。综上所述,到目前生产中使用的许多着色剂要不着色较慢,效果不明显,要不易引起一些副作用,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环保、安全、高效、无毒、经济、方便的方式,在改善果实外观,上色均匀的同时,又能够改善果实的内在品质,如改善口味,提高糖度等,还能保持果实的贮藏性能,在运输中不掉粒、落粒。在满足上述要求下,还要保证安全无毒,对人体无危害,对果品本身也无损害。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增进果实着色,增加果实糖度,改善品质,而且不降低贮存品质的安全、高效的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组分A、组分B、组分C、组分D,组分A、组分B、组分C、组分D的重量比为1:6~30:0.04~2:1;其中,组分A为天然脱落酸(ABA);组分B为磷酸二氢钾(KH2PO4);组分C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酸(LPA)或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中的一种;组分D为苯甲酸钠、乙酰丙酸、谷氨酸中的一种;将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的组分A、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的组分B、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的组分C和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的组分D与水混合制成溶液,每升溶液含组分A5~25克;每升溶液含组分B30~150克;每升溶液含组分C1~10克;每升溶液含组分D5~25克。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天然脱落酸采用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展布剂,每升溶液加入展布剂5mL。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展布剂为吐温-80。本发明同已有技术相比可产生如下积极效果:本发明经区域性试验证明,果面喷施本发明可使无核红宝石、红地球(红提)、玫瑰香等葡萄果实着色状况大为改善,增加果实糖度1-2度(Brix°),同时,成熟后不易落粒,果实硬度增加,耐贮运品质提高,最终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本发明不含乙烯利、持效期长、效果稳定,不会出现叶片老化、脱粒、落叶、水罐子病等副作用;比使用磷酸二氢钾或者花青素苷前体物质喷雾着色更快,而且能增加葡萄口感。在葡萄着色前期使用能使葡萄在一周之内快速着色,着色均匀度好,增加糖度7.9%-13.6%,提早7-10天上市,糖酸比升高,口感更佳,填补市场空缺,实现更大的价值,且经过着色剂处理后的葡萄品质提高,增加贮运性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对含有A、B、C、D等四种组分的复合制剂进行不同比例、不同稀释倍数喷施,测定出最佳的着色效果。测定的主要技术指标项目:主要技术指标为:着色指数(%)、单粒重(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rix°)、可滴定酸含量(%)、果实硬度(kg/cm2)、及果实糖酸比。各项指标要求、测定及评价方法如下:着色指数:采用本发明产品,最终指标要求着色达到IV级,随机取100个果粒,进行果粒大小、含糖量、色泽等项分析,色泽测定采用目测评判,采用着色分级法进行着色指数分析比较。表1:葡萄果实着色分级表:级别果实着色状况代表值1果面全部绿色02果面轻微着色,淡红色占果实面积1/3。13果面中度着色,淡红色占果实面积1/2。24果面基本着色,红色或紫红色占果实面积2/3。35紫黑色,果面全部着色。4着色指数计算公式:着色指数(%)=(Σ各级果粒数*各级代表值)/(总粒数*最高级代表值)*100%单粒重(g):每个处理随机取20粒果实,用分析天平称量,计算平均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rix°):每处理取10个果实,榨汁后用数显式手持糖度计测定,重复5次。果实硬度:每个处理取10个果实,从果实赤道部位用GY-1型硬度计测定果实硬度,重复10次,单位为kg/cm2。果实糖酸比: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除以果实含酸量的比值。实施例1: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其按以下方法制备:组分A为天然脱落酸(ABA);天然脱落酸优选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组分B为磷酸二氢钾(KH2PO4);组分C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组分D为苯甲酸钠;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溶血磷脂酰乙醇胺、苯甲酸钠的重量比为1:6:0.2:1;将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磷酸二氢钾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苯甲酸钠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完全溶解的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完全溶解的磷酸二氢钾、完全溶解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完全溶解的苯甲酸钠和吐温-80与水混合制成溶液,每升溶液含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5克;每升溶液含磷酸二氢钾30克;每升溶液含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1克;每升溶液含苯甲酸钠5克,升溶液中加入吐温-805mL。2016年在山东烟台福山区烟台农科院葡萄基地进行了大田试验。该试验对照组为6年生成年无核红宝石葡萄树3棵,处理组为6年生无核红宝石葡萄树3棵,实验时将该增色剂稀释100倍进行果面喷雾,喷雾时间为果实开始转色期,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喷洒两次,每次间隔10-15天,每次本发明用量500毫升,九月初摘袋。试验数据对照组着色指数33.5%,果实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Brix°)13.6,单粒重4.89g,果实硬度2.538kg/cm2,可滴定酸含量0.45%,糖酸比30.3;处理组着色指数80.5%-95.3%,果实含糖量14.8,比对照增加8.8%,果粒重5.49g,比对照4.89g增加10.9%,果实硬度2.663kg/cm2,比对照增加约4.9%,可滴定酸含量0.52%,比对照增加。糖酸比约28.7,比对照略低。表2:本试剂稀释100倍后处理无核红宝石后的果实指标指标对照(CK)处理(稀释100倍)着色指数(%)33.580.5-95.3可溶性固形物(Brix°)13.614.8果粒重(g)4.895.49果实硬度(kg/cm2)2.5382.663可滴定酸含量(%)0.450.52糖酸比30.328.7总之,处理组葡萄果粒大、果形美观,果色好,硬度大,含糖量高,明显优于对照果实。实施例2: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其按以下方法制备:组分A为天然脱落酸(ABA);天然脱落酸优选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组分B为磷酸二氢钾;组分C为溶血磷脂酸(LPA);组分D为乙酰丙酸;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溶血磷脂酸、乙酰丙酸的重量比为1:15:1:1;将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磷酸二氢钾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溶血磷脂酸(LPA)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乙酰丙酸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完全溶解的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完全溶解的磷酸二氢钾、完全溶解的溶血磷脂酸、完全溶解的乙酰丙酸和吐温-80与水混合制成溶液,每升溶液含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5克;每升溶液含磷酸二氢钾75克;每升溶液含溶血磷脂酸5克;每升溶液含乙酰丙酸5克;每升溶液中加入吐温-805mL。试验园设在山东烟台海阳市发城镇忠厚村,供试品种为红地球,面积为3.5亩,树龄在12-20年生,2016年7月实验时将该增色剂稀释100倍,在果实转色期喷布2-3次,每个园留取3株清水对照,3株用本试剂处理。采收前随机取样调查100个果,进行上述指标测定与调查。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果实,着色指数大大增加,糖度提高,果实硬度也有所增加,可滴定酸含量略有下降,糖酸比大大提高,见表3.表3:本试剂稀释20倍后处理红地球葡萄后的果实指标指标对照(CK)处理(稀释100倍)着色指数(%)70.590.5-99.1可溶性固形物(Brix°)14.0616.1果粒重(g)14.616.49果实硬度(kg/cm2)1.962.16可滴定酸含量(%)0.570.5糖酸比24.732.2实施例3: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其按以下方法制备:组分A为天然脱落酸(ABA);天然脱落酸优选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组分B为磷酸二氢钾;组分C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组分D为谷氨酸;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溶血磷脂酰胆碱、谷氨酸的重量比为1:30:2:1;将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磷酸二氢钾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谷氨酸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完全溶解的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完全溶解的磷酸二氢钾、完全溶解的溶血磷脂酰胆碱、完全溶解的谷氨酸和吐温-80与水混合制成溶液,每升溶液含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5克;每升溶液含磷酸二氢钾150克;每升溶液含溶血磷脂酰胆碱10克;每升溶液含谷氨酸5克;每升溶液中加入吐温-805mL。试验园设在山东烟台莱山区曲家庄,供试品种为玫瑰香,面积为2.5亩,树龄在4-5年生,2016年实验时将该增色剂稀释100倍,在果实转色期喷果面2次,每个园留取3株清水对照,3株用本试剂处理。采收前随机取样调查100个果,进行上述指标测定与调查。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果实,着色指数显著增加,糖度提高1.5度左右,果实硬度略有下降,可滴定酸含量略有升高,糖酸比显著提高,品质大大提升,见表4。表4:本试剂稀释10倍后处理玫瑰香葡萄后的果实指标指标对照(CK)处理(稀释100倍)着色指数(%)75.287.6-92.5可溶性固形物(Brix)10.311.8果粒重(g)4.144.67果实硬度(kg/cm2)2.192.13可滴定酸含量(%)0.550.57糖酸比18.720.7实施例4: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其按以下方法制备:组分A为天然脱落酸(ABA);天然脱落酸优选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组分B为磷酸二氢钾(KH2PO4);组分C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组分D为苯甲酸钠;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溶血磷脂酰乙醇胺、苯甲酸钠的重量比为1:6:0.04:1;将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磷酸二氢钾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苯甲酸钠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完全溶解的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完全溶解的磷酸二氢钾、完全溶解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完全溶解的苯甲酸钠和吐温-80与水混合制成溶液,每升溶液含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25克;每升溶液含磷酸二氢钾150克;每升溶液含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克;每升溶液含苯甲酸钠25克,每升溶液中加入吐温-805mL。试验园设在山东烟台莱山区曲家庄,供试品种为玫瑰香,面积为2.5亩,树龄在4-5年生,2016年实验时将该增色剂稀释100倍,在果实转色期喷果面2次,每个园留取3株清水对照,3株用本试剂处理。采收前随机取样调查100个果,进行上述指标测定与调查。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果实着色指数显著增加,糖度提高1.0-1.2度左右,果实硬度没有下降,可滴定酸含量略有升高,糖酸比明显提高,品质大大提升,见表5。表5:本试剂稀释100倍后处理玫瑰香葡萄后的果实指标指标对照(CK)处理(稀释100倍)着色指数(%)75.192.5.6-97.5可溶性固形物(Brix)13.514.7果粒重(g)4.434.72果实硬度(kg/cm2)2.122.13可滴定酸含量(%)0.520.49糖酸比25.930.0实施例5:一种促进葡萄着色增甜的组合物,其按以下方法制备:组分A为天然脱落酸(ABA);天然脱落酸优选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组分B为磷酸二氢钾;组分C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组分D为谷氨酸;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溶血磷脂酰乙醇胺、谷氨酸的重量比为1:6:0.04:1;将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磷酸二氢钾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谷氨酸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其完全溶解,将完全溶解的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完全溶解的磷酸二氢钾、完全溶解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完全溶解的谷氨酸和吐温-80与水混合制成溶液,每升溶液含天然脱落酸右旋体(+)-ABA15克;每升溶液含磷酸二氢钾90克;每升溶液含溶血磷脂酰胆碱1克;每升溶液含谷氨酸15克;每升溶液中加入吐温-805mL。试验园设在山东烟台莱山区曲家庄,供试品种为玫瑰香,面积为2.5亩,树龄在4-5年生,2016年实验时将该组合物稀释100倍,在果实转色期喷果面2次,每个果园留取3株清水对照,3株用本试剂处理。采收前随机取样调查100个果,进行上述指标测定与调查。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果实着色指数显著增加,果粒重略有增加,糖度提高1.0度左右,果实硬度没有下降,可滴定酸含量略有下降,糖酸比明显提高,品质大大提升,见表6。表6:本试剂稀释100倍后处理玫瑰香葡萄后的果实指标指标对照(CK)处理(稀释100倍)着色指数(%)70.589.5.6-92.5可溶性固形物(Brix)13.514.5果粒重(g)4.414.53果实硬度(kg/cm2)2.082.09可滴定酸含量(%)0.450.44糖酸比3032.9以上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