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水平循环育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4187发布日期:2018-07-17 20:38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化育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水平循环育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育秧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例如浸种时间,播种量,特定温度催苗时间,通风炼苗时间,等等这些技术都己经程序化,而现在的育秧房大部分都在大棚内,至于立体育秧大部分只是采用多层的机械框架,来摆放多层的育秧盘,来达到节省空间的日的。这种在棚内架设多层棚架的方法,虽然提高了棚内面积的利用率,在大棚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育秧面积,但是这样的育秧方式也存在不少的弊端,例如工人必须爬上爬下来摆放育秧盘,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原因高层和底层的秧苗生长不平衡,因此要经常互换,这更增加了劳动强度,大棚的阳面和阴面也会使秧苗生长不平衡,还有就是不便实现机械化等等。这些都是日前一些简单的立体育秧房存在的不足。

目前还出现了工厂化育秧,它拥有工厂化的育秧大棚,播种机械房,播种机械生产线,立体育秧房等等,这种立体育秧房大多数还只是利用钢结构实现多层存放,且其结构为上下并排叠放,使得秧苗受光不均匀,底下部分的秧苗生长环境较差,工人需要爬上爬下摆放秧盘,所以还是很难解决上人的劳动强度和秧苗生长平衡的问题,不能为秧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有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3378331u(授权公告日2014.01.08)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育秧育苗智能流水线,包括育秧房和育秧房内的循环育秧装置,循环育秧装置包括:立体育秧架、主动链轮组、若干上、下链轮组、第一链条、第二链条、驱动装置以及悬挂在第一链条、第二链条上的秧盘吊篮,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在上、下链轮组之间以w型方式绕过上、下链轮组,并且使悬挂在相邻上、下链轮组之间的这一段第一、第二链条上的秧盘吊篮成楼梯踏步状上下排列,驱动装置与控制装置控制连接且驱动主动链轮组带动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循环运动。育秧盘在秧盘吊篮上形成多层立体结构存放,且链条组呈“w”型布置,使得秧盘的受光区域均匀,相互不会遮挡光线,使得秧苗具有平衡的生长环境,且能通过链条组改变秧盘位置。

也有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3814773a(申请公布日2014.05.28)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育苗装置,包括:一由隔热材料制成的全封闭透明玻璃育秧房,育秧房顶部设置有施肥装置、人工照明装置和洒水装置,育秧房上还设置有通风装置、温控装置以及二氧化碳监控装置,育秧房内部空间构成育苗空间;一设置在育秧房内的育秧盘输送装置,育秧盘输送装置为立体框架式,包括支撑架、传动装置、电机和若干用于放置育秧盘的托盘,传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撑架两侧的链轮组和链条组,电机驱动传动装置传动,托盘间隔设置在链条组上。该专利实现了立体式框架结构,育秧盘通过传动装置轮流换位吸收阳光、施肥、洒水、采光,提高育苗成活率,免去了工人爬上爬下摆放育秧盘的操作过程,同时立体式框架结构大大提高了面积的利用率。

上述公开的两个中国专利虽然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面积利用率的问题,但是上述两个中国专利的育秧盘均为上下垂直运动,其在单位空间内分布的育秧盘数量较少,空间利用率不算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的全自动育秧设备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全自动水平循环育秧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全自动水平循环育秧系统,包括由骨架和透明材料搭建的育秧房和设置在育秧房内的水平循环育秧装置,所述水平循环育秧装置包括:

一立体育秧架,所述立体育秧架具有一秧盘出入端;

一设置在所述立体育秧架上的主动链轮组,所述主动链轮组为一对轴设在立体育秧架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主动链轮,一对主动链轮之间通过主动链轮同步轴联接;

沿竖直方向间隔轴设于所述立体育秧架靠近所述主动链轮组的一侧的若干第一侧部链轮组,每一第一侧部链轮组为一对轴设在立体育秧架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第一侧链轮,一对第一侧链轮之间通过第一侧链轮同步轴联接;

沿竖直方向间隔轴设于所述立体育秧架远离所述主动链轮组的另一侧的若干第二侧部链轮组,每一第二侧部链轮组为一对轴设在立体育秧架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第二侧链轮,一对第二侧链轮之间通过第二侧链轮同步轴联接,所述若干第二侧部链轮组与所述若干第一侧部链轮组在竖直方向上位置交错设置;

轴设在所述主动链轮组上方的转向链轮组,所述转向链轮组为一对轴设在立体育秧架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转向链轮,每一转向链轮的高度与所述第二侧部链轮组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二侧部链轮平齐;

环绕在所述立体育秧架同侧主动链轮、转向链轮、第一侧链轮、第二侧链轮上的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

间隔悬挂在所述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上的若干秧盘吊篮;

放置在所述秧盘吊篮内的育秧盘;

设置在所述立体育秧架上用以承托所述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的若干水平托条组,每一水平托条组为一对设置在所述立体育秧架上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水平托条,每一水平托条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链条或第二链条滑动的滑道;

设置在所述立体育秧架上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一控制装置连接,该控制装置与一上位计算机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主动链轮转动,并通过主动链轮组驱动所述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循环运动,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循环运动带动悬挂在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上的若干秧盘吊篮作水平方向循环运动,其中:

所述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在所述第一侧链轮、第二侧链轮之间以z型方式绕过所述第一侧链轮、第二侧链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吊篮的侧部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光照传感器和补水喷淋装置以及补充光照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滑道上间隔设置有滚子。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育秧架上还设置有至少一对纠偏链轮组,所述纠偏链轮组为一对设置在所述立体育秧架上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纠偏链轮,所述第一链条、第二链条位于所述转向链轮与所述主动链轮之间的一段分别为第一竖直段、第二竖直段,所述一对纠偏链轮分别与所述第一竖直段、第二竖直段背离所述主动链轮的一侧啮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对链条张紧装置,至少一对链条张紧装置分别安装立体育秧架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每一链条张紧装置包括一对固定在所述立体育秧架上的滑轨和滑动配置在所述一对滑轨之间的链轮调节支架以及通过螺母连接在所述链轮调节支架上的张紧螺杆,所述张紧螺杆通过一对张紧螺母安装在所述立体育秧架上;至少一组第一侧部链轮组或第二侧部链轮组轴设在所述一对链条张紧装置中的链轮调节支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育秧房顶部设置有若干换气扇。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和联轴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皮带轮通过皮带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皮带轮传动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一联轴器与所述主动链轮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育秧房顶部设置有遮阳网和第一喷雾装置,所述育秧房的下部设置第二喷雾装置,所述立体育秧架上设置有施肥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雾装置、第二喷雾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秧盘放置在秧盘吊篮上,形成多层立体结构存放秧盘,且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在第一、第二侧链轮之间呈“z”型布置,不仅使得第一、第二侧部链轮组之间的秧盘不完全重叠,受光区域均匀,相互不会遮挡光线,使得秧苗具有平衡的生长环境,且能通过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的循环运动,来带动秧盘循环运动,秧盘放置时无需爬上爬下,只需在立体育秧架的秧盘出入端将秧盘摆放到秧盘吊篮上或从秧盘吊篮上取下即可,降低了劳动强度。再者,在相同的空间内,水平循环育秧系统z型布置的链条结构能够安装更多的秧盘吊篮,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全自动水平循环育秧系统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全自动水平循环育秧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或第二)侧链轮安装在立体育秧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i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ii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所示,全自动水平循环育秧系统包括由骨架和透明材料搭建的育秧房100和设置在育秧房100内的水平循环育秧装置200,育秧房100的一侧设置有秧房门(图中未示出)。

循环育秧装置200包括立体育秧架210、主动链轮组220、若干第一侧部链轮组230、若干第二侧部链轮组240、第一链条250a、第二链条250b、若干秧盘吊篮300以及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立体育秧架210的秧盘出入端位于秧房门位置。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和联轴器330,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皮带轮通过皮带与减速器的输入端皮带轮传动连接,减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一联轴器与主动链轮传动连接。

主动链轮组220为一对通过轴承轴设在立体育秧架210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主动链轮221,一对主动链轮221之间通过主动链轮同步轴联接,主动链轮221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主动链轮221和驱动装置设置在立体育秧架210的秧盘出入端,驱动装置与一控制装置连接,该控制装置与一上位计算机连接。

若干第一侧部链轮组230通过轴承沿竖直方向间隔轴设在立体育秧架210靠近主动链轮组220的一侧,每一第一侧部链轮组230为一对轴设在立体育秧架210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第一侧链轮231,一对第一侧链轮231之间通过第一侧链轮同步轴联接。

若干第二侧部链轮组240通过轴承沿竖直方向间隔轴设在立体育秧架210远离主动链轮组220的一侧,每一第二侧部链轮组240为一对轴设在立体育秧架210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第二侧链轮241,一对第二侧链轮241之间通过第二侧链轮同步轴联接。

若干第二侧部链轮组240与若干第一侧部链轮组230在竖直方向上位置交错设置。

在主动链轮组220上方轴设有一转向链轮组270,转向链轮组270为一对轴设在立体育秧架210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转向链轮271,每一转向链轮271的高度与第二侧部链轮组240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二侧部链轮241平齐。

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分别环绕在立体育秧架210同侧主动链轮221、转向链轮271、第一侧链轮231、第二侧链轮241上,若干秧盘吊篮300间隔悬挂在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上,秧盘吊篮260放置有育秧盘,秧盘吊篮300的侧部设置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光照传感器和补水喷淋装置以及补充光照装置。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在第一侧链轮231、第二侧链轮241之间以z型方式绕过第一侧链轮231、第二侧链轮241,使得上、下链轮231、241之间的育秧盘不完全重叠,受光区域均匀,相互不会遮挡光线,使得秧苗具有平衡的生长环境,且能通过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的循环运动,来带动秧盘吊篮300作水平方向循环运动。再者,光照传感器能够记录光照时间,当光照时间不足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补充光照装置对秧盘吊篮300中的育秧盘进行补充光照或补水。

结合图2所示,在立体育秧架210上设置用以承托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的若干水平托条组260,每一水平托条组260为一对设置在立体育秧架210上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水平托条262,水平托条262通过若干固定在立体育秧架210上的支撑角铁261支撑固定。每一水平托条262的上表面设置有供第一链条250a或第二链条250b滑动的滑道263。为了减少第一链条250a或第二链条250b在传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滑道263上间隔设置有滚子。

主动链轮221与最下方的一个第二侧链轮241之间的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构成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的下水平回程段251,下水平回程段251的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成直线段,悬挂在下水平回程段251的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上的秧盘吊篮300成一排排列。转向链轮271与同侧的最高的第二侧链轮241的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构成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的上水平回程段253。

育秧房100顶部设置有换气扇201、遮阳网和第一喷雾装置,育秧房100的下部设置第二喷雾装置,第一喷雾装置、第二喷雾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育秧房100的顶部还设置有天窗,以便给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立体育秧架210上设置有施肥装置。

结合图3所示,立体育秧架210上还安装有至少一对链条张紧装置290,本实施例中,链条张紧装置290为两对,间隔安装在立体育秧架210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每一链条张紧装置290包括一对固定在立体育秧架210上的滑轨和滑动配置在一对滑轨之间的链轮调节支架以及通过张紧螺母292连接在链轮调节支架上的张紧螺杆291,张紧螺杆291通过一对张紧螺母292安装在立体育秧架210上,可以有至少一组的第二侧部链轮组240中的两个第二侧部链轮241分别轴设在一对链条张紧装置270中的链轮调节支架上。本实施例中,一组第二侧部链轮组240中的两个第二侧部链轮241分别轴设在一对链条张紧装置270中的链轮调节支架上,所以转动张紧螺杆291便能使链轮调节支架水平移动,达到对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的调紧功能。

结合图4所示,为了防止在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跑偏,立体育秧架210上还设置有一对纠偏链轮组280,纠偏链轮组280为一对设置在立体育秧架210上相对于秧盘出入端两侧的纠偏链轮281,第一链条250a、第二链条250b位于转向链轮271与主动链轮221之间的一段分别为竖直段252,一对纠偏链轮281分别与一对竖直段282、背离主动链轮221的一侧啮合。且一对竖直段282面向主动链轮221的一通过一l型板282水平限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秧盘出入端将育秧盘装放在秧盘吊篮260上,当秧盘出入端的秧盘吊篮300放满育秧盘时,启动驱动装置,使空的秧盘吊篮300通过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传动到秧盘出入端继续装放育秧盘,如此循环操作下去,就能够使全部秧盘吊篮300都装放有育秧盘,此时的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呈“z”型的多层立体结构布置,不仅使得育秧盘的受光区域均匀,相互不会遮挡光线,使得秧苗具有平衡的生长环境,且能通过第一链条250a和第二链条250b改变育秧盘位置,工作无需爬上爬下,降低了劳动强度。再者,在相同的空间内,水平循环育秧系统z型布置的链条结构能够安装更多的秧盘吊篮,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